㈠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课堂和谐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中要获得生物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
如:本人在教学“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时,对观察鸡卵的结构,采用了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组织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所有用到的材料,包括一生和一熟的鸡蛋。课上请一位同学打开熟鸡蛋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名称,让另一名同学打开生鸡蛋,认识胚盘、脐带等结构,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并总结各部分的功能。
又如:讲授“认识生物多样性”这个章节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天然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 大自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和 运用资料。这比教师讲授和学生接收要管用得多,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真正的技巧和能力。实践证明,一节课下来,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中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即在快乐中达到求知的目的。
教师有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要想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且要尽量多地设计或创造让学生活起来的机会。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潜能,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在食物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将学生直接地带到了食物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 学生感到原来食物链就这么简单我也能学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用大雁南飞、蜜蜂跳舞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将学生引进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中,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别提有多高啦。寻找生活细节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以快乐的心态进入新课。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讲故事等灵活使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他们希望老师能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海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的应用不但充实了学科内的知识而且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使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没有电脑等设备的学校,教师可以采用自制的图片、模型来模拟。总之不管应用什么方法,只要教师自身善于动手、动脑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与过去相比,生物新课程在理念上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一 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四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四大理念的实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例如在食物链这节中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后总结什么是食物链,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在自学总 结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总结,并由其他组补充,这样经过自主——合作——探究一连串的学生活动之后,学生也彻底理解了食物链,然后通过一个非常实际的生活问题“大家中午吃了什么食物?根据你中午所吃的食物写出相应的食物链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是对全体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检验,同时也很自然的把问题又引到了食物网上。这样教学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也教给了学生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利用教学中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㈡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1.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也不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要把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知识面广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因学生知识储备和阅历的限制,独自完成有困难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多角度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创造性,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有争论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知其结果,而不知其过程,效果不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就会越辩越明。如我在教“人的性别决定”时,生男生女到底是由谁来决定,学生众口不一。我让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书上图片及推荐的游戏的内容开展学习讨论,每个小组都想表述他们的推断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可获得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做到学会、会学和乐学。
(3)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生物科学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有计划收集信息和资料,让学生开拓性地学习,效果很好。
如我在教“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一类课时,我首先布置给学生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搜集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及引发的疾病的资料,然后就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交流结束时,我对学生的成绩给以肯定,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大家搜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还可以将你的手抄报送给亲戚、朋友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
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课上的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学生不仅获得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且还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2.创设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
(1)创造民主教学的情境进行有效合作学习。教师要尊重、热爱、相信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是小组的一员,尤其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发挥学生间平等互助的精神,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表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探究性实验情境,进行有效合作学习。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学生自我的表现,也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奠定基础。生物探究性实验中,我有意识地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自主探究。
如“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我针对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适时引导,然后动手实验,有的同学抓蚯蚓、有的放盒子、有的放玻璃、有的沾水、有的记录时间。我在巡视中就小组内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不一会,每个小组都有了结论。
表述交流时,针对有一个小组结论与其他小组不一致,得出“蚯蚓在光滑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我没有马上给予否定。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小组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原来他们小组太吵,导致在玻璃上的蚯蚓太活跃,在粗糙物体表面的蚯蚓没有及时补水,奄奄一息。针对这个情况我紧接着提出“怎样让实验的误差减少到最少”,学生马上提出让同一条蚯蚓依次在光滑的和粗糙物体的表面爬行,结果得出蚯蚓在光滑表面爬得慢,在粗糙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正确结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轻轻松松便获得了知识,枯燥的课堂也趣味化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1)发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教师要选择有责任心、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起带头示范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然后小组长的任务由小组成员间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小组长的机会,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教师要督促小组长完成自己的任务,并适时指导,让小组长明白,只有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位同学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受益者,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会不断增强。
(2)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是“老师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实验中,我先进行演示实验,并讲明实验要点后,我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和实验动态,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初学显微镜,几位同学围在一起,挡住了光;有的同学焦距总是调不好;有的同学挑取生物材料太多、太厚,影响了观察效果,等等,我及时给予帮助。教师指导作用发挥得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才能使每个学生受益,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发展,生物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㈢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巧用设疑,引导学生兴趣
疑能生趣,但质疑不是简单的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更不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那样整堂课都会死气沉沉,枯燥无味。教师的设疑问题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以激起兴趣;二是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三是善于运用质疑问题,使学生从固有知识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新知识的乐趣。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特征》这一课时,我用一段机器人踢球的视频作为导入,学生们觉得新颖有趣,兴趣立马被调动了起来,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质疑提问:“这个会踢球的机器人是生物吗?”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课堂顿时热闹活泼起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激发了出来。
二、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兴趣
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在具体直观地教学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课本插图、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实物这些传统直观教学工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变化,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到《开花和结果》这课中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这个知识点时,因为内容很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听了以后仍然一头雾水。于是我利用网上下载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动画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整个过程,学生们看了热情高涨,直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如果教师能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寻求学生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才能自然流露出来,才会持久。例如在讲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那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2015年9月17日福建泉州一中学食堂发生食物中毒的真实案例,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利用本堂课所学的内容找出引起学生食物中毒的元兇到底是细菌还是真菌,由此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注重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动手的同时学会动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我则一边巡视一边指导,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做的特别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整堂课的气氛轻松愉快。在讲《植物细胞》的这一节时,我把显微镜搬到了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备洋葱,黄瓜等食物,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认真的制作了各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最后通过操作显微镜亲眼看到了自己制作的各种植物细胞,学生很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植物细胞》这一节的领悟能力。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既不会感到疲劳,又充分掌握了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我们要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提供最高效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诱发学生兴趣
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活动化生动化,这些都能给生物教学带来无限生机。生物教学不能只是拘泥于固有形式,一板一眼,死记硬背。比如在讲《动物细胞》《开花和结果》这两节内容时,我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己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自己用橡皮泥捏桃花的雄蕊和雌蕊,使生物课变成了一堂五彩缤纷的手工课;在讲解《血液的组成》那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血液的各组成部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并让他们表演血液的各组成部分在我们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顿时生物课堂变成了一堂精彩的表演课;其实生物课堂还可以是一堂调查课,谈话课,辩论课等,甚至有时可以简单到只给学生看几段视频。总之,只要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都可以毫不保留的利用起来。
只有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地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工作。
㈣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课的几种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课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一门科学。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初中进行生物的教学还有一定的难度,现就自己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多年教学来谈谈怎样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更好的进行初中生物课的教学。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例如:八年级《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本节的难点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教学的突破就必须借助于教师的讲解,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先后顺序,多采用画图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缺点是没有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的作出反馈。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利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遗传和变异》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间的性状特征或者他们身边的动物、植物上下代间的性状特征等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的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养成探讨问题的习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为解决某一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辩明是非,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阅读完“资料分析”后可以再经过讨论让学生得出超级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级《输血和血型》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的简单,老师可以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程的内容掌握,这样老师教学工作得以减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以培养。
五、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再通过实验的完成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看见事物的因果关系,体现实验检验事实和证明真理的价值,坚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
㈤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得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讨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我这样问学生:“为什么在移栽大树时要将大部分的枝叶剪去,根部的泥土用绳缠绕起来?”,此时学生能够根据课本的提示和已有的知识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但往往欠完整,于是由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的欲望,这样传授新课就自然而然的开展起来了。 当然,以问题引导进行教学,切忌提出问题后,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问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㈥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突破难点
一、 讲究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 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教学中常用的 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
二、抓关键,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 本质。
三、认识要全面,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把抽象 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 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㈦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谈话法教学
一、常见的谈话形式
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我们所用的谈话法教学,常常是两种形式,一种是问答的形式,另一种是启发的形式。
1.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谈话教学
在生物课堂上,我们借助问题的回答,来传授有关的生物知识和原理,就是问答式的谈话教学。在进行问答式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好有关问题。比如,在学习两栖动物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是否见过两栖类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与鱼的生活是不是一样的?我们见到的青蛙,它的体态、身体结构与鱼相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呢?平时,青蛙喜欢吃什么?对我们有害还是有益?青蛙身体上的结构能适应两栖生活吗?青蛙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生殖、发育等,与鱼类比较有哪些异同点和不同点?当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就自然掌握了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用这种问答式的谈话法教学,不是传统教学上的说教,更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
㈧ 浅谈如何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
经了解目前各地有相当部分学校的生物课教学比较难,学生及家长多是盯住中考科目不放松,而生物是非严格中考科目,虽然到八年级进行了地理与生物的中考考试,但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和评卷,不是那么严格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提不起精神,教师难于教学。怎样落实生物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喜爱生物课,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每个生物教师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兴趣
有好奇心才会有求新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应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的,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收效。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有不同方式,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一般选取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即所要学习知识能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生物所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分析、研究。如“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叶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园林工人在移栽树苗时,为什么将一部分的枝叶剪掉呢?”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章时,提出“相同年龄为什么出现身高差异很大呢?”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生动、有趣的话语都能吸引学生,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通过生物学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激发兴趣
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生物学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教师除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外,平时还应注意收集来自各方面与生物科学有关的资料,用带有情感色彩的生物学史实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绪言》部分时,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水稻杂交试验,于1974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从1979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使全国每年至少增产100亿公斤,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把有关杂交水稻技术转让给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华民族增了光,为人类粮食问题的“绿色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学习《激素调节》一节内容时,介绍“王应睐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我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王应睐对生物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称他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激励,另一方面会为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而自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实验探究,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好奇、好动,喜欢鲜明生动的事物,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敢于大胆质疑乃至异想天开。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有的学生说用面包,有的说用馒头,也有的说用淀粉,而对于实验条件的选择,有的同学加清水,有的选择加沸水,也有的放在37℃的恒温水中,还有的放在冰箱中,用来观察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情况。通过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亲自动手而得出结论,学生是多么高兴和自豪。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活跃、生动而又充满着鲜活的新课改气息,教师要善于打破课堂上旧有的条条框框,真正形成老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课堂。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热爱了生物知识,同时也形成了盼望上生物课的思想情感。
四、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笑话等创设课堂情境。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生物课的学习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例如,在“生物的遗传”的教学中,从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入手,请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得出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的结论,然后引出遗传概念的教学。又如,在讲解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引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生动而幽默的语言,结合与生物学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思,从而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亲热感。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遗传与变异”一节内容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民间有名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这时列举这样的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夭亡,其余3人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白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又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节时,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可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增强兴趣
现代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即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当前学习负担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掌握适度,没有教师的深情厚谊,没有在班上创造舒适的心理环境,那么学生的心理就可能支持不住。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并通过灵活的教法、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大方的动作,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建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尊重、热爱学生是培养师生良好情感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一个被教师喜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由于师生情感交往上的体验,自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情绪。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师生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愉悦感。这种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对教师产生满意、热爱、信任的情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一种等待和期盼心理,总希望能早一点、更多地上生物课。有的学生会因为师生关系融洽而喜爱教师所教的课程。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使学生热爱生物学,兴趣是关键,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作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产、生活实例,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启发,养成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