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学家做过实验后为什么要洗手
科学家做过实验后手上要沾染一些细菌、灰尘、有毒物质,如果不及时清洗掉,将对周围环境、自身造成污染,所以科学家做过实验后要洗手。
‘贰’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洗手
鼠妇(任何昆虫)身上都带有细菌,微生物,必须洗手。
‘叁’ 为什么实验结束之后要洗手
因为实验过后会有残留在手上的细菌,以免发生感染所以要洗手
‘肆’ 土壤的黏性实验后为什么要洗手
首先要讲卫生,你摸了手脏了肯定要洗手噻,还有就睡黏土里含有一些碱性物质,不洗手会伤害皮肤.
‘伍’ 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洗手
同学 生物实验 没让你用紫外线就不错了
实验中有可能接触一些病菌或者一些化学物质。有大多数都对人体有害。所以要洗手,要用肥皂哦。可是有一些化学物质是不能与肥皂接触的,要小心哦.
‘陆’ 微生物问题,请教一下
对青霉素有抗性就是抗Amp
1.设定不同浓度梯度的Amp,与你需要的培养基混合均匀,倒平板(Amp是不能高温高压灭菌的,也不能用紫外灭菌,只能用过滤除菌的哦,记住,如果不是就失效了)
2.将你要分离目的细菌的混合液取少量,在上述平板上用涂布器涂布均匀,合适温度培养。
3.选取能长出少量单菌落的平板,记得那个平板的Amp浓度
4.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在该Amp浓度的平板上画线分离,还要进行镜检,确定是一种还是多种这样的细菌。则可以分离到你想要的细菌了。
注意:每个浓度的Amp平板要做多个平衡。
‘柒’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规程
第3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这里的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是指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几乎所有实验都要应用的技术。器皿的清洗,试管、量筒(杯)、容量瓶、吸管及移液器、电子天平等量具的正确操作和使用、试剂配制等技术,应当都是基本操作技术,但这些内容已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程中作了详细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有关的除(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和微量操作技术。
3.1 除(灭)菌技术
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中,需要一个清洁的实验环境,所使用的器皿及溶液均需要进行除(灭)菌处理,一方面避免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另一方面还可消除蛋白酶和核酸酶对实验的干扰和影响。在进行微生物及细胞的纯培养时要求更高,不能有任何外来杂菌。因此,对所有器材、培养基要进行严格灭菌,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实验室常用的除灭菌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及化学方法两种。物理方法包括用湿热(高压蒸汽)、干热、紫外线、过滤、离心沉淀等方法除去微生物;化学方法是使用化学消毒剂、抗菌素等杀死或抑制微生物。根据被灭菌物品的材料性质和实验要求,可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
3.1.1 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干热灭菌包括火焰灼烧灭菌和热空气灭菌。
火焰灼烧适用于金属用具,如接种环、接种针和手术器械等,玻璃器皿的口颈,如试管口和瓶口,玻璃棒等的灭菌处理。这种方法灭菌迅速彻底。
热空气灭菌一般在烤箱中进行,利用高温干燥空气(160℃170℃)加热灭菌12h,适用于玻璃器皿和培养皿等。干热消毒后的器皿干燥,易于保存。缺点是干热传导慢,可能有冷空气存留于烤箱内,因此要求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应当注意,干烤灭菌完毕后不得马上将烤箱门打开,须等温度降至70℃以下时再开箱门,以免冷空气突然进入,影响消毒效果和损坏玻璃器皿或发生意外事故。在灭菌时,物品不能放的太挤。灭菌的玻璃器皿中不可有水,有水的玻璃器皿在干热灭菌时容易炸裂。培养基、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不能用此方法消毒。
(2)湿热灭菌: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力比干热灭菌好。原因是:(1)热蒸汽对细胞成分的破坏作用更强。水分子的存在有助于破坏维持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氢键和其他相互作用弱键,更易使蛋白质变性。加热使蛋白质变性,与水的含量有关,当环境和细胞含水量越大,凝固越快。蛋白质含水量与其凝固温度成反比;(2)热蒸汽比热空气穿透力强,能更有效地杀灭微生物;(3)蒸汽存在潜能,当气体转变成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能,故可更迅速提高灭菌物体的温度。
湿热灭菌常用的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常压蒸汽灭菌和煮沸灭菌。其中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为常用,效果最好。常压蒸汽灭菌法不能在短时间内杀死细菌芽孢,必须采取间歇灭菌或持续灭菌的方法,才能达到完全灭菌。而煮沸灭菌仅用于注射器及某些用具的灭菌,被灭菌物品的湿度太大。所以,这两种方法较少使用。
高压蒸气灭菌是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中进行的。其原理是:将待灭菌的物体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将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并把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驱尽后将锅密闭,再继续加热就会使锅内的蒸汽压逐渐上升,从而使温度也随之上升到100℃以上。
灭菌时,根据不同的物品选择不同压力和时间,一般物品(如布类、金属器械、玻璃器皿等)消毒的要求是0.15MPa下15min,培养液和橡胶制品为0.1MPa下10min。灭菌前在锅内加适量的水,加水过少,易将灭菌锅烧干,引起炸裂事故。加水过多有可能引起灭菌物品浸水。物品不能装得过满,以免影响消毒器内气体流通。导气管要伸至罐底并防止堵塞。在加热升压之前,先要打开排气阀门排放消毒器内的冷空气,冷空气排出后,关闭排气阀门,同时检验安全阀活动自如,开始升压,当达到所需压力时,开始计时,并控制压力恒定。灭菌过程中,操作者不能离开工作岗位,要定时检查压力及安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灭菌完毕后一定要先打开阀门放气,当灭菌锅内压力下降到“0”时,再打开灭菌锅的盖。也可在灭菌完毕后,关闭电源总阀,让灭菌物品自然冷却,待灭菌锅压力表降至“0”时,再取出灭菌物品。
蒸汽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蒸汽压力(表压) 蒸汽温度
Kg/cm2 MPa ℃ ℉
0.00 0.00 100 212
0.25 0.025 107.0 224
0.50 0.050 112.0 234
0.75 0.075 115.5 240
1.00 0.100 121.0 250
1.50 0.150 128.0 262
2.00 0.200 134.5 274
(3)紫外线杀菌: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是200300nm,杀菌范围为240280nm,其中波长在260nm左右的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紫外灯是人工制造的低压水银灯,能辐射出257.3nm的紫外线,杀菌能力强且较稳定。紫外线杀菌作用是因为它可以被蛋白质(波长为280nm)和核酸(波长为260nm)吸收,造成这些分子的变性失活。紫外线穿透能力很差,不能穿透玻璃、衣物、纸张和大多数其他物体,但能穿透空气,主要用于实验室空气、操作台表面和不能使用其它方法进行灭菌的物品。紫外线直接照射方便、效果好,经一定的时间照射后,可以消灭空气中大部分细菌。培养室紫外线灯应距地面不超过2.5米,且消毒物品不宜相互遮挡,照射不到的地方起不到消毒作用。
紫外线照射可产生臭氧,污染空气,对试剂及培养液都有不良影响,对人皮肤也有伤害。
(4)过滤除菌:很多液体不能采用高压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处理,如血清、合成培养液、酶及含有生物活性蛋白的液体等,可采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细菌等微生物。滤器有抽吸(抽滤)式及加压式两种类型;滤板(或滤膜)结构可分为石棉板、玻璃或微孔膜。常用的滤器有Zeiss滤器(蔡氏滤器)、玻璃滤器和微孔滤膜滤器,其中微孔滤膜滤器最为常用。
微孔滤膜滤器多为塑料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可放置纤维素滤膜。将待过滤液体吸入注射器内,慢慢注入滤器上部的孔中,通过中间的滤膜即可。可用于包括血清在内的各种培养液的过滤除菌,速度快,效果好。滤膜为一次性的特制混合纤维素滤膜,其孔径有0.6μm、0.45μm、0.22μm三种,用于过滤除菌时,最好选用0.22μm的滤膜(可以除去细菌和霉菌)。安装滤膜时要注意:先将滤膜在蒸馏水中浸湿再安装;滤膜薄且光滑,容易移动,千万不能装偏而使过滤失败;同时要注意滤膜的正反面,正面(光面)应朝上。由于滤膜薄,承受压力有限,压力不能过大、过猛,以免造成滤膜破裂。每次过滤后应打开滤器,核实滤膜是否移动和破裂,以保证有效过滤除菌。微孔滤膜滤器的清洗、消毒方法很简单,用完后去掉滤膜,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再将新的滤膜正确放入其中,包裹后可高压灭菌处理,也可直接煮沸灭菌处理。现在也有一次性小滤器。
3.1.2 化学灭菌法
应用化学制剂破坏细菌代谢机能。常用化学杀菌剂有:乙醇、醋酸、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新洁尔灭等。最常见的是75%酒精及1‰的新洁尔灭,前者主要用于操作者的皮肤,操作台表面及无菌室内的壁面处理。后者则主要用于器械的浸泡及皮肤和操作室壁面的擦试消毒。化学灭菌法操作简单、方便有效。
将高锰酸钾粉末与适量体积的福尔马林混合,会产生大量的甲醛气体,常用于无菌室的熏蒸消毒。
3.1.3抗生素灭菌法
主要用于培养用液灭菌或预防培养物污染。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赖抗生素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还应严格无菌操作。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和链霉素。
3.2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实验过程中预防和控制交叉污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在生化实验中经常涉及到无菌操作技术,尤其是微生物的纯培养、细胞及胚胎的培养,更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违反操作原则,否则就可能造成实验失败。因此,必须加强无菌观念,准确熟练地掌握无菌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包括四部分内容:实验所用的玻璃、塑料制品及金属器械的处理;实验操作对象及试剂的无菌处理;工作环境及表面的处理;实验者的操作技术。前两部分已在前面介绍过,这里主要介绍后两部分内容。
1. 周密计划 在开始实验前要制定好实验计划和操作程序。有关数据的计算要事先做好。
2.仔细准备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各种所需的器材和物品,并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包装和除(灭)菌处理,清点无误后将其放置操作场所(培养室、超净工作台)内。这样可以避免开始实验后因物品不全往返拿取而增加污染机会。
3.严格操作
实验进行前,无菌室及超净工作台以紫外灯照射3060min灭菌,以70%酒精擦拭无菌操作台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机运转10min后,再开始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应在超净工作台的中央无菌区域,不要在边缘的非无菌区域操作。
为拿取方便,工作台面上的用品要有合理的布局,原则上应是右手使用的东西放置在右侧,左手用品在左侧,酒精灯置于中央。
在利用超净台工作时,因整个前臂要伸入箱内,应着长袖的清洁工作服,并于开始操作前要用75%酒精擦手或用消毒液洗手。如果实验过程中手触及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出入培养室都要重新用消毒液洗手。进入细胞培养室需彻底洗手,戴口罩、着消毒衣帽及鞋等。
在无菌环境进行培养或做其它无菌工作时,首先要点燃酒精灯或煤气灯。以后一切操作,如安装吸管帽、打开或封闭瓶口等,都需在火焰近处并经过烧灼进行。但要注意:金属器械不能在火焰中烧的时间过长,以防退火,烧过的金属镊要待冷却后才能夹取组织,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吸取过营养液后的吸管不能再用火焰烧灼,因残留在吸管头中营养液能烧焦形成炭膜,再用时会把有害物带入营养液中。开启、关闭长有细胞或微生物的培养瓶时,火焰灭菌时间要短,防止因温度过高烧死细胞或微生物。另外胶塞过火焰时也不能时间长,以免烧焦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培养细胞。进行无菌操作时,动作要准确敏捷,但又不必太快,以防空气流动,增加污染机会。不能用手触及已消毒器皿,如已接触,要用火焰烧灼消毒或取备用品更换。
工作由始至终要保持一定顺序性,组织或细胞在未做处理之前,勿过早暴露在空气中。同样,培养用液及其他溶液在未用前,不要过早开瓶;打开瓶盖进行操作时,瓶口朝上与台面呈45度角,减少落菌机会;用过之后如不再重复使用,应立即封闭瓶口。吸取营养液、PBS缓冲液、细胞悬液及其它各种用液时,均应分别使用吸管,不能混用,以防影响试剂的效果、扩大污染或导致细胞交叉污染。工作中不能面向操作台讲话或咳嗽,以免唾沫把细菌或支原体带入工作台面发生污染。手或相对较脏的物品不能经过开放的瓶口上方,瓶口最易污染,加液时如吸管尖部碰到瓶口,则应更换干净吸管。
对于微生物或细胞而言,每次操作只处理一种微生物或一个细胞株,即使培养基相同也不要共享培养基,以免微生物或细胞间污染。
4.善始善终 实验完毕后,应及时将实验物品及废液带出工作台,关闭风机,以70%酒精擦拭无菌操作台面,关闭超净工作台的风机和照明灯,实验结束。尽管每次实验前都会进行工作台面的消毒处理,但建议实验结束后立即打开紫外灯进行消毒,特别是在夏季,以防细菌或霉菌孳生。
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必要物品,例如试管架、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暂时放置,其他实验用品用完即取出,以利于空气流通。
3.3微量操作技术
在过去的实验中,大家使用的重量和体积计量单位主要是克(g)和毫升(ml)及其以上者,而小于g和ml的单位如毫克(mg)、微克(g)及微升(l)等极少用到。从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开始,这些很小的计量单位都将经常使用,甚至更小者如纳克(ng)、皮克(pg)及纳升(nl)等也将用到。由相对宏观的操作突然转为微量操作,对初学者来讲需要有一个熟悉并熟练的过程,关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熟悉并掌握微量称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微量电子天平(最小感量10-4g)和微量移液器(最大2l)是两种最常使用的器具,它们的使用方法请参考第2章有关内容。准确量取是微量操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 添加。将一种或几种液体物质分别准确量取后添加到同一个Eppendorf管中,必须保证看到每一种液体都加入其中,而且在取出移液器时,Tip头的尖部不得带出任何可见的液珠。
3. 混匀并集中。全部液体加完后,总体积只有10到几十微升,难以用常规混匀的方法将各种成分彻底混匀。微量混匀的方法有:旋涡震荡混匀和弹匀。将盛有液体的Eppendorf管盖紧,握紧并将其底部与旋涡震荡器接触,液体会在管内高速旋转而混匀;也可手持盖好的Eppendorf管上端(口部),另一只手反复弹动其底部,将其中的液体混匀。最后,用高速台式离心机将全部液体甩到Eppendorf管的底部。
4. 有时将极微量的物质如DNA片段或质粒DNA溶解在几微升液体中,尽管看不见待溶解物质,但将液体加入后,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操作,也可很好将其溶解并混匀。
5. 由于微量操作,实验结果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中,每一步实验的结果都必须利用相关的检测、鉴定方法显示出来,判定正确后再进行下一步反应。这是所有科学实验的共同要求,但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更应当强调和加以注意。
有其他需要留个EMAIL
‘捌’ 观察细胞后为什么要洗手
观察细胞后就应该洗眼,不要洗手!! 对嘛,都知道脏那就一定要洗手了,还问,那我只能说要洗眼了 。所以说我是无辜的。
‘玖’ 每次微生物实验结束后应该怎么做
每次微生物实验结束后应该自觉主动收拾实验室。
每次微生物实验结束后,必须用普通自来水清洁实验桌面,并需彻底洗手等。
‘拾’ 洗手的重要性及意义
洗手的重要性及意义
洗手的重要性及意义,勤洗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往往会很容易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有影响,以下分享洗手的重要性及意义。
洗手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接触细菌最多的部位,因此不洗手细菌会很容易传播,对你和你的家人的健康造成威胁。细菌如何在我们日常的细微之处传播,如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以防细菌传播。
定期洗手是必要的,可以使手保持干净、远离细菌。手是身体最经常接触细菌(微生物)的部分。如果你用脏手吃东西,你将很可能会生病。有很多疾病都是通过脏手传播的,所以洗干净手是非常必要的。至少用大约15到20秒洗手,这样所有的灰尘和污垢粒子就能完全清除。
细菌不仅引起感染,同时把疾病从一个家庭成员传到另一个家庭成员。因此洗手去除细菌是有必要的。如果你想要你和你的家人健康你应该养成吸手的习惯。这个习惯真的很好,能让每个人都舒适健康。
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感冒、腹泻、流感等都是由细菌引起的。没有人希望得这些病。沾满细菌的手可以把细菌传到嘴巴、眼睛、鼻子、身体等,因此成为许多疾病的来源,破坏你的健康。
洗手的好处有哪些,勤洗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手是我们接触外界的重要媒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往往会很容易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那你知道洗手的好处有哪些吗?
洗手的意义
1、每天洗手10次有助于预防流感。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周刊网站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每天洗手10次以上、戴口罩和手套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流感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传播。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芳介绍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手与各种物品接触的机会最多,被视为病原微生物最直接的传播媒介,人的一只手上大约沾附有40多万个细菌。
2、洗手的行为能够催生乐观情绪。由德国科隆大学的凯·卡帕斯博士指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做事遭遇挫折之后洗手能够表现出更加乐观的态度。洗手的行为降低了人们在新的测试情境下付出努力证明自己能力的积极性,不过洗手看起来也能够让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失败。
3、做完决定洗手使人更自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做出某些艰难的抉择后,心头仍有疑虑,不停地找理由说服自己抉择无误,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不协调”。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者斯派克和诺伯特的洗手实验发现,洗手有助消除迟疑,洗手后,人们不再觉得需要证明自己的决定正确,让人对决定变得自信。
4、勤洗手可大幅降低员工病假率。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只要工作人员勤洗手就能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降低员工病假率。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健康调查。实验者被分成两组,一组被要求在饭前、便后等情况下每天至少5次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另外一组则遵循自己日常的卫生习惯。结果发现,勤洗手的一组因腹泻请病假的情况锐减90%;带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工作的情况也至少减少了50%。
5、洗手有助测血糖更准确。美国糖尿病协会等组织表示,指尖采血之前,应该彻底清洗并擦干双手,然后扎指尖取第一滴血测血糖。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清洁双手测血糖相比,在不洗手的情况下测血糖的患者中,有11%的人血糖测量结果误差至少达到10%,而取第二滴血测量血糖的误差仅为4%。
6、冷热水交替洗手有助血管保健。冷热水交替洗手能够起到调理、改善神经兴奋性,推进新陈代谢,促进代谢物排出的作用。似乎是“血管也在做健身操”一样,冷热水交替洗手,水温要适合:可依据习气和身体状况而定,温度最好坚持在40摄氏度左右。
7、宝宝勤洗手远离手足口。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边逊提醒,让宝宝爱上洗手,妈妈多提醒、多监督。告诉宝宝,洗完手之后,就会干干净净的,不会生病了。洗手时与孩子一起哼唱一遍简短的儿歌,约10-15秒钟,边唱歌边洗手,一举两得。
8、洗手能预防胃病传染。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昱倩提醒,人们通常以为胃病不像呼吸道感染那样容易人传人,其实胃炎的致病菌——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有极强传染性的`细菌。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要做到餐前仔细洗手,生吃瓜果时洗净、去皮,这都是很好的卫生习惯。
9、擦完鼻涕洗手防交叉感染。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杨明介绍说,鼻炎人群擦完鼻涕要洗手。鼻炎往往就是由于交叉传染所容易引起其他疾病的出现,鼻炎的分泌物种隐藏了大量的细菌,当鼻炎发病期时,擤鼻涕、打喷嚏、咳嗽之后都要仔细地洗手。
10、洗手预防红眼病。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夏承志介绍说,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比如红眼病患者经常用手揉搓眼,然后又用手摸其它的物体,正常人接触被其感染的物体后又揉搓自己的眼部,于是被感染红眼病。预防红眼病的主要方法是勤洗手、公共用品勤消毒。如果家里有人已感染红眼病,一旦与其接触,应立即洗手。
幼儿洗手的重要意义
1、可以培养孩子生活的好习惯,保持手部的卫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可以降低孩子发生肠道疾病的风险,让孩子少生病。很多孩子都喜欢吃手指,这样细菌就会进入到孩子的肠道,导致孩子得肠道疾病。
正确洗手方法:
1、首先将双手浸湿清洗30秒左右,然后取适量的洗手液与手掌,双手手心相互搓洗。
2、接着用手心搓洗手指缝,可双手交叉相叠搓洗。
3、手心对手背搓洗,手指缝,左右手相同。
4、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
5、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
6、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转动搓洗,左右手相同。
7、最后用清水将手上的洗手液等冲洗干净就可以了。
洗手注意事项
1、要注意清除容易沾染致病菌的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务必将其中的污垢去除。
2、要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因为手上戴了戒指,会使局部形成一个藏污纳垢的“特区”,稍不注意就会使细菌“漏网”。
3、洗手之后要记得清洗水龙头,因为水龙头上可能会感染大部分的细菌,所以一定要做到清洁水龙头。
这些事做完也要洗手
1、看完报纸要洗手。印刷油墨中常使用乙醇、异丙醇、甲苯等有机溶剂,这些物质即使是残留部分,也对人体有害。
2、早上取完牛奶或报纸后也要洗手。因为牛奶箱、报纸箱都很容易滋生细菌。
3、外出回来要洗手。外出期间,双手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公共场所的东西,比如门把手、电梯扶手、直梯按钮等,这些地方都是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非常脏。所以,外出回来,一定要先洗手再干其他的事情。
4、拿完钱包、钞票,用过提款机之后要洗手。
5、在外就餐,看完菜单点完菜之后不要忘了洗手。很少有餐厅会对菜单定期消毒。
6、使用电脑、鼠标、手机后要洗手。这些都是很容易被人忽视,却又非常脏的几种常用物品。
7、晾完衣服要洗手。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
8、手接触身体分泌物后要洗。比如用手捂住口鼻打喷嚏、咳嗽或擤鼻涕后。
9、接触宠物或者家禽之后要洗手,预防动物相关的传染病。
10、为小宝宝或病人更换尿片后,或者处理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洗手有方法
一般人洗手只是简单冲洗,却会忽视对指尖、指缝、拇指的搓洗,这只能让细菌污染率下降18%。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标准的洗手方法,叫六步搓洗法,洗手40秒或以上,可以将手部卫生的合格率提升30%—40%,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互相搓洗;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互相摩擦;
第四步,两手互握,互相摩擦;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拇指,在掌心旋转摩擦;
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