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鲸鲨是鲸鱼还是鲨鱼,鲸鲨为什么吃浮游生物
鲸鲨不是鲸鱼,而是鲨鱼。它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鱼类,体长在10米左右,最长可达20米。它正因为有着和鲸鱼一样的体形,才有了这个名字。它的摄食方法是吸入性滤食,将充满浮游生物的海水吸入后,将水排出,并把留下的东西吞入。这种摄食方式让它们避免和其它海洋生物竞争食物,从而更好地生存。鲸鲨是鲨鱼。它本身是软骨鱼纲须鲨目鲸鲨科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鲨鱼,也是最大的鱼类。之所以名字里有鲸字,是因为它的体形像鲸鱼一样大,长度可达10米,最大的甚至可以达到20米左右。不过,虽然它是鲨鱼,但确实非常温顺的动物,很少会攻击人类。
鲸鲨虽然体形硕大,但主要采用吸入式滤食的方式来吃东西,因此它的食物是磷虾和浮游生物。虽然这种摄食方法比较低端,但却让它们能够避开和其它巨型海洋生物争夺食物的情况。而且,这也让它们更好的适应环境,避免因食物减少导致物种灭亡。
鲸鲨捕食的时候,需要将水吸到嘴里,然后用鳃将水排出。在关闭嘴巴和鳃盖打开的瞬间,浮游生物就被困在鳃和咽喉的皮质鳞突中,这里可以阻止2-3毫米的物体通过,只有水分能够排出。水分排出后,留下的物体就会被它吞下去。
鲸鲨更喜欢单独活动,除非在食物比较充足的地方,否则很少会聚集在一起。另外,雄性的活动范围一般要比雌性更大,雌性更喜欢在偏好的地方出现。它们的游动速度很慢,经常在水面上晒太阳。
‘贰’ 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类有哪些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各类水母)、轮虫动物、甲壳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和异足类)、毛颚动物、低等脊索动物(浮游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体等,其中以甲壳动物,尤其是桡足类最为重要。还有一类浮游单细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具能动的鞭毛,兼备自养和异养的能力),植物学家把它列为甲藻门鞭毛藻类,动物学家把它归入原生动物鞭毛虫纲。
海洋原生动物海洋原生动物是指体型微小的单细胞(包括由单细胞聚集成的群体)海洋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其个体最小的约1微米,最大的为数厘米,一般都十分微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单细胞个体的原生质中通常具有细胞核和食物泡,有的种类其有纤毛或鞭毛。“原生动物”一词由Protos(意为原始的)和zood(指动物)组合而成,最初由G.A.哥尔德富斯于1817年提出,1845年德国C.T.E.von阿博尔德首先对其下了确切的定义。
海洋原生动物分布广泛,从赤道热带海域到两极寒冷水域都有分布。大多数原生动物属于大洋性浮游生物,集中在食物丰富的海洋表层至水深100米处;也有很多底栖种类。海洋原生动物多数营自由生活,少数为寄生生活,在不利环境下一般会形成孢囊。
海洋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为有孔虫、放射虫、腰鞭毛虫、丁丁虫和硅质鞭毛虫。
海洋腔肠动物海洋腔肠动物是真后生动物的开始,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主干,而多孔动物只是一个侧枝。海洋腔肠动物约有10000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的种类很少。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这在动物演化上是个进步。但这种对称体形的动物只有上下之别,无前后左右的区分,难以快速定向运动,也不能爬行。腔肠动物营固着生活或漂浮生活。它体型各异,但基本上有两种体型,即适于固着的柱状形体,称水螅型;适于漂浮的伞状形体,称水母型,此二型常是一种动物生活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水螅型个体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以有性生殖产生水螅型个体,此称世代交替。
腔肠动物身体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个胚层构成,在二胚层中间有一层非细胞结构的中胶。内胚层围成的腔,食物在其中消化,称胃循环腔,此腔有口无肛门,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腔肠动物已分化出简单的组织,但没有特化成器官,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上皮,细胞间已有分化,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处在发育的低级阶段。神经组织由分散在外胚层基部的神经细胞构成,细胞具突起,互相形成神经网。内、外胚层的一些细胞的基部分化形成肌原纤维,称皮肌细胞,这就是原始的肌肉组织,与上皮没有分开。也有一些细胞能接受刺激,为感觉细胞。还有的细胞可分泌消化酶或黏液,称腺细胞。腔肠动物摄入的食物先进行细胞外消化,分解成微粒,再由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将养分吸收。这种细胞外还具有一种结构复杂的刺细胞,此细胞内具一小囊,囊内有细管状的刺丝,此囊称刺丝囊,遇刺激时,刺丝可放出,并能分泌出毒液,麻痹或毒死捕获物,为此,腔肠动物又称刺胞动物。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腔肠动物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出芽是无性生殖的普通形式,有的还可以纵分裂或横分裂;有性生殖是精卵结合,发育过程中经过一个体被纤毛,可以游泳的浮浪幼虫期,再发育为成体。
有些腔肠动物能分泌坚实的石灰质或角质的骨骼。具有石灰质骨骼的种类死后,其遗留下来的骨骼可形成海洋中的岛屿,我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均为腔肠动物的石灰质骨骼构成。
珊瑚曾经有多个世纪的时间,人们一直以为珊瑚是一种海洋植物。因为美丽的珊瑚礁看起来的确极像一个奇异动人的花园。它的颜色鲜艳明亮,样子又与灌木丛一般,上面甚至还有黑蛞蝓和蜗牛在寄居。直到17世纪中期,法国生物学家佩桑内尔经历了长达10年时间的研究,才敢把他的发现——珊瑚其实是一种海洋动物公诸于世。记载他这一发现的书籍,于1752年出版。
珊瑚大多生于热带及亚热带接近陆地的海洋中,属于无脊椎腔肠动物。珊瑚的枝状体的表面附有连续之肉,肉上多敷水螅体,称为珊瑚虫,内部由石灰质或角质构成骨骼。珊瑚虫为圆筒状,有触手八枚或多枚,触手中央有口,口与内腔中的管状食道相接,珊瑚虫通过这些管道进食、呼吸和排泄废物。珊瑚像水母、海葵一样,通过带有螫细胞的触手捕食,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及细小的生物,便成了它们的食物。
珊瑚的种类有许多,但所有珊瑚礁的基本构成部分是造礁珊瑚,或称为硬珊瑚水螅。它们的骨骼就像一只细小的杯,包含食道和触手。当水螅死亡,并由新生的水螅替代,遗留下来的骨骼就形成了今日的珊瑚礁。
不过,珊瑚礁也不仅仅是动物新陈代谢的产品。事实上,硬珊瑚的身体有一半以上是由植物质组成的。要不是这样的话,硬珊瑚便不能产生石灰石,甚至不能生存。经研究发现,在每个硬珊瑚的组织内,都栖生着一种极微细的虫黄藻。这些活生生的密集的虫黄藻利用太阳能源进行光合作用,将海水化成氧气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则以虫黄藻释放出的这些氧气及碳水化合物作为食粮。虫黄藻在此化学作用中,活跃地引导珊瑚制造石灰石。虫黄藻因附着在珊瑚上,不仅获得了一个稳定和受保护的环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所排泄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因此,珊瑚和虫黄藻,谁缺了谁都不能生存。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所有珊瑚生命的基础。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花虫纲,珊瑚是由珊瑚虫组成的一簇簇不定型的群体结构,珊瑚虫各自固定在一个石灰质的“体房”中。珊瑚虫是终生水螅型,只有幼虫可以自由游动,发育成熟后则固定在海底。水螅型分为基部、体部和末端的触手部,基部一般略扩大为圆形;体部大多数为圆柱形,触手部的触手是其捕食器官,上面有刺胞,能刺入微小的动物体内,麻醉或杀死猎物,然后用触手部的口吞入腔肠内。
造礁珊瑚是典型的热带海洋动物(我国有200种),只能生活在水温18℃以上的海水中。珊瑚虫以无性和有性繁殖方式大量繁殖后代,正是由于珊瑚虫几亿年来衍生不绝,深层的死了,上层的继续生长,钙质越积越多,并与其他造礁动植物一起,经过地壳变迁便形成了全球温热带海洋中那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的珊瑚礁和珊瑚岛,如我国的南海诸岛及澳大利亚大馒礁就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造礁动植物营造的。
珊瑚在海洋里由于珊瑚虫及虫黄藻具有颜色,其体部和触手部显得五彩滨纷,赤、橙、红、绿、青、蓝、紫,各色都有。然而,人们通常所见列的珊瑚骨骼则是由于珊瑚虫死后,经过淡水冲刷之后而形成的珊瑚骨骼,有形如鹿角的鹿角珊瑚,有形如树枝状的柳珊瑚,有形如蜂巢的蜂巢珊瑚,有形如人脑回旋部表面的脑珊瑚,还有形如磨菇状的石芝珊瑚。它们洁白如玉,令人爱不释手。
造礁珊瑚所需要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柄息条件大大限制了珊瑚礁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海洋虽然广阔而浩瀚,但适合造礁珊瑚生长的水域相对来说却是很有限的。在现代海洋中,珊瑚礁仅分布在北纬32°与南纬32°之间的地区。
在过去,人们多见珊瑚只用来烧制石灰,做建筑材料之用;可现在,珊瑚还可作为美丽的工艺品。红珊瑚无论是用作装饰品还是摆设,都可与金、铂、珍珠以及翡翠相媲美,价格极为昂贵,被称为“珠宝珊瑚”。世界上最大的一株红珊瑚是1980年在台湾北部宜兰龟山岛附近海底采得的,这株“珊瑚王”呈桃红色,有5个主干枝,高125厘米,重75千克,陈列在台北市林森北路的一家珊瑚公司里,价值500万美元,有2万年的“树龄”,被列为稀世珍宝。1989年粉红色珊瑚的商业价值为每千克超过6000美元。
黑珊瑚也是价值与黄金相当的稀世之宝。经切割、打磨和抛光等工艺程序制成的黑珊瑚项链、手链和耳环等乌黑蹭亮,价值昂贵。
另外,有学者从软珊瑚和柳珊瑚的有机组织中提取出活性物,可成为抗癌、抗肿瘤和治心血管病等的新药。
海蜇海蜇的营养十分丰富,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无论在生化结构方面,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它都有独到之处。沿海渔民常用它来治病,盛夏时期渔民极易感染肠炎,适当吃点鲜海蜇就会治愈。把海蜇切成细条条,放在糖水里浸泡除去盐渍,再加点芝麻、香菜调味,夏天吃上一碗,干渴烦闷顿时就会消失。
关于海蜇,古籍上有不少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海蜇“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眼目腹胃,以虾为目,虾动蛇沉”。表面上看,它形如伞状,色略呈浅红,体盘下有一柄,下端开口,边缘生着许多触手,随波逐流,宛如俏丽女郎,肩披金发,身着纱裙,婆娑多姿。
航海冠军:别看海蜇有巨形体盘,它却最适于驱驾风或海流。微风时,它只要浮在海面,任凭风吹波涌,便可随心所欲地在大海上遨游。当它要横渡重洋时,只需将体盘朝一侧倾斜,半潜在水区,汹涌奔腾的海流就会带着它到达理想的地方。海蜇的游速尽管不是很快,但在长途跋涉的远程赛中,它可能稳得金牌!大海里的生物成千上万,但像海蜇这样会驱风驾流,毫不费力地驰骋南北的,实属一奇。
“听力”超群:海蜇没长耳朵,“听力”却出众超群。每当航船经过海蜇稠密区时,周围是一片淡红色的海蜇,在海水的映衬下,人们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美不胜收。正当赏心悦日之际,忽然水面上的“荷花”刷地一下子消失了,等船舶远去,海蜇又窜头窜脑地露出水面。海蜇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人们终于发现,在海蜇头部的皱折里隐藏着许多淡红色的小虾。这些奇特的小虾,大小跟红蜘蛛差不多,别看它小,行动却异常敏捷。这些小家伙生来就跟海蜇在一起,海蜇变成了它的宿主。它们的这种共生关系配合得非常默契。每当海蜇到达一个理想的海区,首先让这些小虾饱餐一顿,尔后自己才开始进餐。小虾们也从不忘记主人的优待,十分警惕地给予海蜇当好“卫兵”,一旦发现情况异常,它们便迅速地钻进海蜇头部的皱折——这相当于是给海蜇通风报信,顿时,海蜇迅速下潜水中。
奇异的传说:海蜇,古称海蛇、古镜、海僧帽。现代科学分类为腔肠动物中的一种大型水母。关于海僧水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法海禅师因为干涉白娘娘和许仙的婚事,闹了个水漫金山,害了千万生灵。玉皇大帝非常生气,要捉拿法海禅师,法海和尚东躲西藏,无处藏身。后来,他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蟹壳。仓皇中,法海和尚不慎将僧帽跑丢了——这就是漂浮在水中的海蜇。也就在那一天,东海龙王的小女爱上了凡人鱼郎,她趁月黑人静时偷偷地逃出了龙宫。龙王得知爱女弃宫出走,慌忙派出了虾兵蟹将去追寻。虾兵蟹将越追越近,龙女忽然发现海面上有一个漂浮的东西,急中生智躲了进去。龙王一怒之下施了个法术,喊道:“定”,从此,龙女再也没有从帽子底下钻出来。
至今,人们揭开海蜇伞一样的体盘,还能看到一尊面容白皙娇嫩,金丝银发的“少女”。据传,龙女遭到父王陷害后,身陷囹圄,愈觉父王残忍,于是她千方百计地搜集海中毒素,希冀有一天同父王决一胜负。这也是人们在捉捕海蜇时,稍有不慎便会被蜇得一片红肿的原因。
水母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虽然没有脊椎,但身体却非常庞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撑其巨大的身体。
水母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从伞状体边缘长出一些须状条带,这种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米~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翟,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水母显得十分美丽。
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水母约200种,我国常见的约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和口冠海蜇等。
水母的触手上布满刺细胞,像牯在触手上的一颗颗小豆。这种刺细胞能射出有毒的丝,与遇到“敌人”或猎物时,就会射出毒丝,把“敌人”吓跑或将其毒死。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声波发送器官做实验,结果发现能在海洋风暴到来15小时之前测知它的讯息。
别看水母在水里非常美丽、自在,可是没有水它就无法生存。水母身体含水量达98%,它进食、消化和排泄都必须在水中才能完成。没有水,水母的身体就会变小和变得很难看。
水母比眼镜蛇更危险。几年前,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综合各国学者的意见,列举了全球最毒的10种动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黄蜂,属腔肠动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么大,蘑菇状,近乎透明。一个成年的箱水母的触须上有几十亿个毒囊和毒针,足够用来杀死20个人,毒性之大可见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损害的是心脏,当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脏时,会破坏肌体细胞跳动节奏的一致性,从而使心脏不能正常供血,导致人迅速死亡。
最大的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极大水母。1870年,一只北极大水母被冲进美国马萨诸塞海湾,它的伞状体直径为2.28米,触手长达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长只有12毫米。
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会发出蓝色的光,发光时栉水母就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彩球,当它游动的时候,光带随波摇曳,非常优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尝试把水母身上的发光基因移植到其他鱼类的体内。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敌。一种海龟就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南穿梭,并且能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手,使它们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
海葵海洋之大,无奇不可。海葵可算是一种神奇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海洋生物,那优雅的名字不免让人想起阳光下的向日葵。其实,它们外貌更像一朵仞绽的玫瑰,它的上端有一圈向四周散开的触手,就像玫瑰花的花瓣,难怪人们称它为“海底玫瑰”。当人伸手去触摸它们时,它们就会迅速地吐一股清水,收回“花瓣”,缩成一团。你要想摘下这些“花朵”并不容易。这五颜六色的“花朵”,那一片片的“花辩”又像舒展的菊花,故又称“海底菊”,从外表上看,海葵确实艳丽动人,但实际上它却不像它的“相貌”那样可爱。它有一张硕大的嘴,“胃口”又特别好,能将虾和小鱼一口吞下。海葵的身体像海蜇一样柔软,它的每只触手尖端都有一个毒囊,毒囊里盘有一条条带尖的线。一旦遇到猎物,其中一根线就会向前将皮刺破,于是毒液就流了出来,这样,“对手”很快就被治服了。由于这个原因,其他海洋生物都对它敬而远之。尽管如此,海葵却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这就是寄居蟹。
寄居蟹和海葵是相互共存的“挚友”。当海葵放出“花瓣”——触手捕捉小动物时,既保护了寄居蟹,又把食物供给它。寄居蟹可以携带海葵旅行海底。这样,两个“朋友”就不愿分离,甚至寄居蟹迁居时,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个螺壳上去。
海葵实际上和水母、海蜇以及珊瑚虫是“本家”,同属腔肠动物。上面提及海葵和寄居蟹相依为命,不仅仅如此,海葵和海洋里一种花纹斑斓的小丑鱼也交上了“朋友”。海葵对这种小丑鱼是不伤害的。这种小丑鱼常招引其他虾和小鱼来此活动,海葵就抓住它们,与这种小丑鱼共进美餐。此外,还有一种寄生虾也和海葵有来往寄生虾为海葵“梳理”它的触手,让其保持清洁。寄生虾换来的报酬,就是“梳理”下来的废物作为食物。因此,这种身体透明、像玻璃一样的寄生虾,得到了“葵虾”的称呼。莫看这些海葵行动笨拙,它们竟然能爬到巨蟹的螫上“安家”,让蟹带它到海洋世界去旅游,老实点的就在蟹背上“落户”。所以有时渔民捕到海蟹时,也能捉到海葵。
海葵,小的1毫米,大的1米多。一般来说,生活在热带海域的海葵,色彩艳丽个体大,而在寒冷的海洋里,色彩则显得单调,且个体较小。
纽虫在世界上,敢与抹香鲸决胜负的大王乌贼身长近17米,在南大两洋福克兰群岛着陆过的蓝鲸长达33米,北方海域漂浮的若巨伞的霞水母长达36米,但这些动物都算不上是世界上最长的动物。
年,一次猛烈的风暴后,在苏格兰沿岸,人们采到一条海洋纽虫,又称蠕虫,测量它的体长,竟超过了180英尺(约55米)!经鉴定,这是一条巨大的纽虫。把它称为超级纽虫,实不过誉。据统汁,世界上大约有500多种纽虫。
不过,超级纽虫虽然在体长方面称得上世界之最,但其在动物界里却处于较低等的位置,在海洋生物中,它也不是名门望族。
纽虫的身体不分节,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在结构上,不论是长达数十米或长仅一毫米的纽虫,都长着一个特别的吻。吻位于背部的一个特殊的腔中,几乎超过体长的二分之一。当纽虫捕食时,乘被捕者不备,其吻部可突然伸出,迅速缠住猎获物并将它卷入口中。有的纽虫吻端还长有针刺,以增强其捕食能力。
在动物演化的历程中,纽虫不像扁虫那样口兼肛门,而是有了完整的消化系统,有了专为排粪的器官——肛门。它的循环系统也初具规模。作为一种较低等的动物,纽虫能够生存至今,也许是因为它具有以上器官。纽虫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够僵而不死。它有特厚的肌肉层,而且体表能分泌酸性很强的黏液,在它的肠道和体壁之间充满着许多组织细胞,可以贮存食物。因此,纽虫的耐饿力很强。
纽虫有特别的再生能力,它以断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虫体可以分为许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以后新个体的起源。人们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10厘米长的纽虫体切成100个小段,过一段时间后,每个小段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当然,不同种类的纽虫的再生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纽虫只要有部分纵神经干就能再生,有的却要有体后端才能再生。
纽虫大多数色彩鲜艳,红、蓝、黄、绿、白等各种颜色混合一体,有时呈交叉的横带状,有时具特殊的警戒色。你如果在潮间带翻开石块,也许就会看到几条扭缠在一起的纽虫。但是,要想把纽虫带回实验室固定并保存好,却仍然是个难题,即使用特殊的麻醉剂使之松弛,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标本。纽虫身体收缩能力极强,如果人们将捕蟹网置于海中,纽虫闻到里面食物的味道就会顺着比身体细得多的网眼挤进去,吃掉食物后再挤出来,而身体毫无损害。
‘叁’ 最大的吃浮游生物的鱼是什么鱼
鲸鲨是最大的鲨鱼,但是它们不吃肉,而是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肆’ 海洋里哪些生物是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大多是单细胞植物,其中硅藻最多,还有甲藻、绿藻、蓝藻、金藻等
浮游动物
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各类水母)、轮虫动物、甲壳动物、腹足类软体动物(翼足类和异足类)、毛颚动物、低等脊索动物(浮游有尾类和海樽类),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体等。
‘伍’ 什么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陆’ 哪种鱼喜欢吃浮游生物
最主要也最熟悉的三种鱼吃浮游生物。他们是淡水鱼里的白鲢鱼和鳙鱼,海水里的须鲸。其中,白鲢吃浮游植物,鳙鱼吃浮游动物,须鲸是见啥吃啥。这类鱼的生理结构不同于其他的鱼,他们的腮部宽大,像多密度滤网,呼吸之间同时进行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