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三元界是指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
目前生物分类以1969年魏泰克发表的“五界说”最为普遍,分别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然而由于五界说并没有纳入病毒、噬菌体、类病毒等,因此卡尔·沃斯等人于1990年发表了“三域系统”,将上述生物纳入其中,分为细菌域、古菌域、真核域。
生物分类学通常直接称分类学(英语:Taxonomy),是一门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要将生物分类,首先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准确定义,以病毒来说,虽然可在其他生物体内寄生并复制,但在生物体外却没有一般生物的特征如制造或摄取营养,生殖等现象。又如引起疯牛病的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却无DNA成分,一直以来,DNA被视为生命遗传物质,经由与RNA的转录转译过程, 形成蛋白质,再进一步形成组成细胞的各个部分,如细胞膜、胞器等,而细胞则是我们长久以来所认为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这种分类应该反映不同生物体间的进化树关系(evolutionary tree)。分类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群,而系统学试图寻找生物之间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试图在三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现在还没有被正式采纳。《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不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传统上,生物被划分为五界,它是由Sahn等于1949年提出的:
原核生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真菌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菌界(细菌和蓝藻) -- 原生生物界 -- 植物界 -- 动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说。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细胞是否有核以及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差异。
古细菌 -- 真细菌 -- 真核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即“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病毒 -- 类病毒 -- 朊病毒
B. 微生物包括什么
三种类型: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为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例如:真菌。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只有拟核);特点: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例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即没有细胞核的微生物);特点: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例如:病毒。
C. 微生物包括哪些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D. 微生物可以分成哪“三行八大类”啊详细点!谢谢啊!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及命名
1,生物界的分类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在生物进化历史过程中演化形成生物种类和种群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就是通过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其进化历史,揭示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关系,编制分类系统,还原生物的自然历史位置.
高等动植分类
化石资料,形态学,比较胚胎学
较正确反映其系统发育
微生物分类的难题:
绝大部分微生物个体小,形态简单,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异,缺少有性繁殖,缺乏化石资料.
生物分类的二种基本原则:
a)根据表型(phenetic)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
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亲缘关系为目标;
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
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最后又有了三原界(或三总界)系统.
★传统的,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1969年魏塔克(R.H.Whittaker)在《Science》上提出的五界学说,它以纵向显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的三大进化过程.
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
Carl Woese
三域学说的建立
(1)古细菌原界(Archaebacteria) ,包括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
(2)真细菌原界(Eubacteria) ,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
(3)真核生物原界(Eucaryotes),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
2,微生物分类学
经典分类学:按微生物表型分类
微生物系统学:按亲缘关系和进化规律分类
发展
表型特征: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生态学等,推断微生物的系统发育.
表型特征结合分子水平上比较微生物的基因型特征(如16S rRNA)探讨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微生物分类学的三个任务:分类,鉴定及命名
☆分类是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分类类群.
☆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属于已经确认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命名是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给微生物分类单元以科学的名称.
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3,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
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
★菌株的表示法:
★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菌株是实际上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
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
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
如:E.coli 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 k12的亚种.
型(form):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①双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
属名: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首字母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
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字首小写,为微生物次要特征,
如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
4,微生物的命名
必要,用斜体表示
可省略,用正体字
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 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
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例: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
◆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 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 sp.
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
◆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如: 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AS=Academia Sinica
Bacillus subtilis BF7658 BF=北纺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824 丙酮丁醇梭菌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模式菌种保藏中心
◆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过某学名时,后面的可将其属名缩写成1~3个字母.
如:Escherichia coli 可缩写成 E.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可缩写成 S. aureus
②三名法:用于对亚种的命名,这时在属和种名后加写一个subsp.,然后再附上亚种名称(斜排体). 如: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苏云金芽孢杆菌腊螟亚种
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少量的化石资料,行为习性,等等
表型特征:
5, 进化指征的选择:
b)形态特征在不同类群中进化速度差异很大,仅根据形态推断进化关系往往不准确;
缺点:
a)由于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态特征少,很难把所有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
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着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
------------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
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
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
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
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Eubacteria
(真细菌界)
Archaebacteria
(古细菌界)
Eukarya
(真核生物界)
Carl Woese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
微生物
(病毒)
古生菌(Archaea)
细菌(Bacteria)
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
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非细胞型
细胞型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Eukarya)
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
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6,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形态学特征,
生理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6.1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
☆形态学特征
培养特征,
运动性,
特殊的细胞结构,
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
等等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a)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
形态结构的细菌;
b)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
☆生理生化特征�
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
代谢产物等
营养类型;
与氧的关系;
对温度的适应性;
对pH的适应性;
对渗透压的适应性;
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
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
常借助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来确定未知菌种,亚种或菌株.
★生态特性
包括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与其他生物有否寄生或共生关系, 宿主种类及与宿主关系, 有性生殖情况, 生活史等.
★血清学反应
6.2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特点:
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不同,对DNA的碱基
组成的比较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直接比较不同微
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因此结果更加可信.
(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DNA碱基因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克分子百分数(G+Cmol%)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
◆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使用原则: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
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
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
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
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差别应低于10~15%;G+C含量已经作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它对于种,属甚至科的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
若二个在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别大于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种,大于15%则肯定不是同一个属.
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
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立新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出某一分类单元.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
(2) 核酸的分子杂交
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相似性
a)DNA-DNA杂交;
(亲缘关系相对近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
b)DNA-rRNA杂交;
(亲缘关系相对远的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
c)核酸探针;
(利用特异性的探针,用于细菌等的快速鉴定)
(3) 16SrRNA或18SrRNA的核酸序列分析
16S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6SrRNA的序列高度保守,可精确指示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
16SrRNA的大小为1500bp左右,所含信息能反映生物界进化关系,易操作,适用于各级分类单元
目前常用的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的16SrRNA基因的直接测序法,方便快捷.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D.Bergey)(1860-1937)
1957年第七版后,由于越来越广泛地吸收了国际上细菌分类学家参加编写(如1974年第八版,撰稿人多达130多位,涉及15个国家;现行版本撰稿人多达300多人,涉及近20个国家),所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细菌分类学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在国际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类的权威地位.
7.1 细菌分类系统
7,微生物分类系统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要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属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期)
7.2 真菌分类系统
真菌界分类系统很多,各国采用不同的系统,比较混乱.近年来为较多人接受的是Ainsworth的纲要.
俗名—common name简洁易懂,方便记忆,但涵义往往不够准确,还有适用范围和地区性的限制.
命名—scientific name菌种的科学名称.菌种的学名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名称.
命名原则:
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和鲜明定名年份
规定与常识:属名应大写首字母,单数,可以组合外而成.种的加词代表一个种的次要特征,首字小写
E. 微生物包括什么三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
一、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分布在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菌落是菌种鉴定重要的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二、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着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噬菌体为例: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三、真菌: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都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或两者兼有。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真菌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自成一界。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
F. 微生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微生物可分为8大类,即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它们的共性是体积小,分布广;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G. 微生物包括什么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微生物体积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可是其表面积却很大,这个特征也是赋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谢快等特性的基础。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妙。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
H. 微生物主要有哪些
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用肉眼难以看清楚,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在六界分类系统中微生物占有四界,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还有非细胞生物(病毒),在原生生物界也有微生物。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迄今为止,人类已经描述过的生物约200万种,微生物种类多,其中已记载过的微生物大约有20万种,随着分离、培养技术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微生物的新种、新属、新科,甚至新目录、新纲不断发现,这些数字还在急剧增长。所以你问的微生物有多少种这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使得微生物的种类更多,据不完全估计现在已经发现的微生物种类不超过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百分之十。人们常说的微生物 (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的总称。指显微镜下的才可见的生物,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 1993 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 Epulopiscium fishlsoni以及 1998 年报道的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但仍为今天所适用。
I. 微生物包括什么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分类如下:
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高群体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特征,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鲁杆菌等。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个体危害和有限群体危害特征,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
简介: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