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电是什么
生物电是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生物活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所有生物都有生物电现象。
对于人体,几乎所有的内部信号传递都是(或都要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例如神经信号的传递、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信号的传递等,都要转换成电信号。
⑵ 生物电是什么
生物电现象是
指生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时所显示出的电现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细胞膜内外都存在着电位差,当某些细胞(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兴奋时,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细胞膜传播出去。而另一些细胞(如腺细胞、巨噬细胞、纤毛细胞)的电位变化对于细胞完成种种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展,生物电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理论上,单细胞电活动的特点,神经传导功能,生物电产生原理,特别是膜离子流理论的建立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医学应用上,利用器官生物电的综合测定来判断器官的功能,给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兴奋性、兴奋与兴奋传导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电有关。了解了生物电的现代基本理论,对于正确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心电、脑电、肌电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义。细胞生物电现象有以下几种1、静息电位组织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称为膜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正电荷位于膜外一侧(膜外电位为正),负电荷位于膜内一侧(膜内电位为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地,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即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则称为去极化或极化。一般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如以膜外电位为零,膜内电位为-70~-90m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波形可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微电极置于细胞内,记录到快速、可逆的变化,表现为锋电位;锋电位代睛细胞兴奋过程,是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标志。锋电位在示波器上显示为灰锐的波形,它可分为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内的负电位迅速降低到零的过程,称为膜的去极化(除极),接着膜内电位继续上升超过膜外电位,出现膜外电位变负而膜内电位变正的状态,称为反极化。下降支是膜内电位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称为复极化。锋电位之后到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神经纤维、骨骼肌等细胞一样,包括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但有其特点。心肌细胞安静时,膜内电位约为-90mv。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由于安静时细胞内高农度的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当心肌细胞接受刺激由静息状态转入兴奋时,即产生动作电位。其波形与神经纤维有较大的不同,主要特征是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
⑶ 生物电如何解释
生物电是人体内的电,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非常重要。细胞内的线粒体就是体内的“发电厂”,生物电来源于线粒体内的氧化反应。“氢”是线粒体内新陈代谢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之一,足够的氢元素会提升新陈代谢活动,在氢元素的协助下,葡萄糖分子在线粒体上发生一系列反应后可产生大量的能量,并给生物电补充电子。每日氢元素被称为抗氧化补充食品第一品牌。
⑷ 什么是生物电
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静息电位
在没有发生应激性兴奋的状态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例如,眼球的角膜与眼球后面对比,有5~6毫伏的正电位差,神经细胞膜内外,则存在几十毫伏的电位差等。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简称膜电位。它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的离子种类、离子浓差以及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例如,神经或肌肉细胞,膜外较膜内正几十毫伏。在植物细胞(如车轴藻)的细胞膜内外,有100毫伏以上的电位差。改变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极化状态。这说明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主要是由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所决定的。在细胞膜受损伤(细胞膜破裂)的情况下,损伤处的细胞液内外流通,损伤处的膜电位消失。因此,正常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就呈现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或分界电位)。
有些生物细胞,不仅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也存在电位差。这类细胞称极性细胞。在极性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中,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不一致,它们所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该组织就表现不出电位差。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一致,该组织的不同部位间就呈现一定的极性与电位差。它的极性与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偶极子矢量的并联、串联或两者兼有所形成的矢量总和。例如,青蛙的皮肤,在表皮接近真皮处,有极性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并联偶极子的性质,内表面比外表面正几十毫伏。在另一些生物组织上,极性细胞串联排列,如电鱼的电器官就是由特化的肌肉所形成的“肌电板”串接而成的。由5000~6000个肌电板单位串联而成的电鳗的电器官,由于每个肌电板可产生0.15伏左右的电压,因此这种电器官放电的电压可高达 600~866 伏。某些植物的根部,也是由极性细胞串联构成的。因此由根尖到根的基部各点间都可能呈现电位差。
3应激性
活的生物体具有应激性,即当它受到一定强度(阈值)的刺激作用时,会引起细胞的代谢或功能的变化。这种引起变化(突奋)的刺激要有一定的变化速率,缓慢地增强刺激强度不能引起应激反应。如用直流电作刺激,通电时的应激反应发生在阴极处,断电时的应激反应则发生在阳极处。应激反应之后,要经过一段恢复时期(不应期),才能再对刺激起反应。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常常伴有细胞膜电位或组织极性的改变。
植物的局部电反应 植物的应激性很缓慢并往往局限于受到刺激的区域。它的反应强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在刺激作用点上产生负电位变化。例如,植物组织受到曲、折(机械刺激),可引起几十毫伏的负电位反应。植物光合作用中出现的电变化,是一种由代谢变化引起的电反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取决于叶绿素的含量。因此,如果不同部位的光照强度或叶绿素含量不同,将使不同部位的代谢强度出现差异。这时,不仅表现出产氧量和二氧化碳消耗量的不同,而且在不同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例如,在太阳草的叶片上,一部分给予光照,另一部分不给光照,则几分钟之内,两部分之间可产生50~100毫伏的电位差。在一定范围内,电位差的大小,与光照强度成正比。
4植物运动
有些植物受刺激后会产生运动反应。这时,往往出现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时,叶片发生的闭合运动反应,就能传布相当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由刺激点发生的负电位变化,可以每秒2~10毫米的速度向外扩布。电位变化在1~2秒内达到最大值,其幅值可达50~100毫伏。但恢复时间长,需几十分钟才能回到原来的极性状态,这一段负电位变化时期就是它的不应期。
5动物局部
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尤其是神经与肌肉,受刺激时发生的电变化比植物更明显。如果神经纤维局部受到较弱的电刺激则阴极处的兴奋性升高、膜电位降低(去极化),阳极处兴奋性降低、膜电位升高(超极化)。在刺激较强接近引起兴奋冲动阈值的情况下,阴极的电位变化大于阳极,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但是这种电位变化仅局限在刺激区域及其邻近部位,并不向外传布,故称局部反应,所发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一个神经元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冲动而产生突触传递的过程中,在突触后膜上会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过程,后者是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过程。这些电位变化,只局限在突触后膜处,并不向外传导,也是一种局部电位。如果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或特殊的神经末梢受到适宜刺激,如眼球中的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机械感受器柏氏小体中的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也会产生局部电位反应,称为感受器电位或称启动电位。同样,肌肉细胞接受到神经冲动的情况下,在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神经终板)也会产生局部的、不传导的负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所有这些局部电位,都会扩布到邻近的一定区域,但不属传导。离局部电位发生处愈近,则电位越大,并按距离的指数函数衰减。局部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高,大的可达几十毫伏。
6传布性
动物体中能传布的电反应更普遍。如当神经细胞受到较强的电刺激时,在阴极产生的局部电反应随刺激增强而增大,超过阈值,就会引起一个能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的区域伴有膜电位的变化,称动作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这是一个膜电位的反极化过程,即由原来的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外较膜内负。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兴奋部位较正常部位为负,电位可达 100毫伏以上。这个负电位区域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传导,如对虾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80~200米/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感受器电位,虽然不是能传导的兴奋波,但当它们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邻近神经组织的兴奋性,甚至发生伴有负电位变化的神经冲动。
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在发生应激性反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电变化。它的大小与极性决定于组成该组织的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如眼睛受光照刺激时,可记录到眼球的前端与后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称为视网膜电图。它的波形很复杂,系由光刺激使感受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并相继引起视网膜中其他细胞产生兴奋与电位变化。由于这些电变化的电场方向不一致,因此,视网膜电图标志的是这些细胞的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不同的动物,由于视网膜的结构不同,产生的视网膜电图也不同,同时光照程度、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视网膜电图的波形。
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导电性的容积导体。当一些细胞或组织上发生电变化时,将在这容积导体内产生电场。因此在电场的不同部位中可引导出电场的电位变化,而且其大小与波形各不相同。例如,心电图就是心脏细胞活动时产生的复杂电位变化的矢量总和。随引导电极部位不同,记录的波形不一样,所反映的生理意义也不同。另外,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电场,在人或动物的头皮上,无论静息状态或活动状态时,都有“自发”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脑电波。它是脑内大量的神经细胞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的总和表现。在静息状态时,电位变化幅度较高,而波动的频率较低。当兴奋活动时,由于脑内各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不一致(趋于异步化),总合电位就较低,而波动的频率较高。当接受外界的某种特定刺激时,总和电场比较强大,因此,可以记录到一个显着的电位变化。因为这种电位变化是由外界刺激诱发而产生的,所以称为诱发电位。
望采纳
⑸ 什么是生物电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论是动物或是植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电现象。凡是有生命的细胞,都会产生生物电流。人体就是一座日夜不停的电波发射台。拿大脑来说,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个脑细胞都是一台小小的“发电机”,这拥有100多亿台“发电机”的大脑,夜以继日地发出各种各样的电脉冲。如果将这些生物电流集中起来,足可点亮一个8瓦灯泡!正是人体有了生物电,才使生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如果体内生物电消失了,生命现象也就随之而终。因此,生物电享有“生命的火花”之美誉。
⑹ 什么是生物电
生物体所呈现的电现象。生物体借助自身能量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在体内局部或机体的其他部位、甚至在环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效应。肌肉的收缩产生肌电;心脏跳动,心肌收缩,产生心电;神经传导产生神经电;脑的活动产生脑电,脑实现指挥作用靠的是发出的电信号。动物机体中,一切器官和组织在执行正常生理功能的过程中,都要产生生物电;器官和组织产生的生物电,又是生理活动所必需的。根据视网膜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和脑电图等反映出的各个部位的生物电的异常情况,可以诊断疾病。生物电现象作为一种生理活动,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作为生物体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又是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生物电现象而揭示其生理活动规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叫做电生理学。生物电是个细胞现象。细胞膜有如电容器,依靠代谢的能量将不同的离子分储于膜的两侧,形成一定的跨膜电势。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两侧的离子对流,电势发生变化并沿膜扩展而产生生物电,起到信息传递作用。不同于导线中自由电子的运动,生物电由局部电化学反应所产生,通过反应的连锁诱导而得以扩展。神经细胞的跨膜电势约为0.1V,人脑电图的某些成分只有20~30μV,心电图常在毫伏级,而电鳗电器官的放电却可以达到600~1 000V。
⑺ 什么是生物电
生物电是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一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2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动物体带电的事实,并利用电鳐所发生的生物电治疗精神病。18世纪末,L.伽伐尼发现蛙肌与不同金属所构成的环路相接触时发生收缩的现象,提出“动物电”的观点。
1960年,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电生理的研究,使诱发电位能从自发性的脑电波中,清晰地区分出来,并可对细胞发放的参数精确地分析计算。
(7)百度生物电是什么扩展阅读:
生物电的应激性:
活的生物体具有应激性,即当它受到一定强度(阈值)的刺激作用时,会引起细胞的代谢或功能的变化。这种引起变化(突奋)的刺激要有一定的变化速率,缓慢地增强刺激强度不能引起应激反应。
如用直流电作刺激,通电时的应激反应发生在阴极处,断电时的应激反应则发生在阳极处。应激反应之后,要经过一段恢复时期(不应期),才能再对刺激起反应。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常常伴有细胞膜电位或组织极性的改变。
植物的局部电反应植物的应激性很缓慢并往往局限于受到刺激的区域。它的反应强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在刺激作用点上产生负电位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电
⑻ 生物电是什么意思
生物体内的电能,比如西红柿体内本身就有一定的电能.把两铅片插入西红柿内,用舌头同时舔两铅片的另一端就会有被电流通过的发麻的感觉.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各种电位或电流,包括细胞膜电位等.
⑼ 生物电是什么
鱼能放电打死人。猛一听,肯定会吓你一跳,怎么可能?只有人类用电去电鱼,怎会鱼电人呢?
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在南美洲某些河里,常发生有些人洗澡时忽然昏迷过去甚至死亡的事件。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鱼在作怪,这种鱼叫电鳗。它靠发出电流脉冲来打死其他小鱼或生物然后吞而食之来生存。
经实验测定,这种鱼在头和尾之间可以产生800伏以上的脉冲电压,导致周围的水中产生大到1安的脉冲电流(0.05安的电流就足以致人于死命)。
生物体内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就叫生物电。
人体内也有生物电。身体上任何部位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受刺激的信号便传到大脑。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电压脉冲沿神经索的传播过程。
传播时的电压不过几十毫伏,传播的速度大约每秒30米。
心脏跳动时也会产生生物电。
心肌细胞内外充满了导电液体,由于内外正负离子的浓度不同,细胞内外就存在着电压,在心肌跳动时,这电压就随同变化。
心电图仪就是用来测量这种电压变化的,它能画出反映这种变化的曲线——心电图。
人体细胞也能产生生物电,也能对外界传入的电流作出反应。人体触电后的各种情况,就是例子。
问;生物电的应用有哪些?
不过,生物电对人体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比较大的电流(超过0.1安)脉冲不太容易引起心脏无规则颤动,因为它给了心脏一次很强的刺激,使心脏“卡”在一定状态不再跳动。只要很快地撤除电流,心脏反而更容易恢复正常的跳动。
心脏除颤器就利用了这种现象,它向心脏通入一次大的电流脉冲,去制止其无规则颤动,然后再开始正常的有规律的心跳。
高频率的交流电对人体可能有益(当然电流不能太大)。每秒变化100万次的交流电(家用交流电每秒变化50次)并不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
中医针灸科用的电针就是在人体上两处分别插上两颗针,然后在针间加以高频率的交变电压。
电针能医治肌肉痉痛或关节炎等疾病,只是治病的机理现在还不清楚。
⑽ 生物电是什么
生物电是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一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2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动物体带电的事实,并利用电鳐所发生的生物电治疗精神病。18世纪末,L.伽伐尼发现蛙肌与不同金属所构成的环路相接触时发生收缩的现象,提出“动物电”的观点。但被伏特推翻证明蛙肌的收缩只是由于蛙肌中含有导电液体,将绑在青蛙肌肉两端的不同金属连接成闭合回路,这才是产生电的关键。
生物电医学运用生物电共振波对人体失衡的生物电进行矫正的技术。生物电是生命功能的本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任何一种生命活动无不和生物电密切相关。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肌细胞等细胞在正常活动时有生物电产生,有病的时候生物电也发生异常。检测和分析生物电是否正常可以诊断疾病。如检测大脑神经细胞电的脑电图,检测心肌细胞的心电图,肌细胞电的肌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