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个体种群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占该种群个体种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5.性别比例: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害虫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
空间特征: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2. 表示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的指标有哪些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其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等。
描述方法:1、群落的种类组成:应当指该群落所含有的一切植物,但常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等的不同有所侧重
2、种类的数量特征:一般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证:种的多度,密度,盖度,频度。
3、群落的综合特征:在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时,需要对某综合特征进行量化。
4、群落的外貌:植物群落的外貌指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
5、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的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
3.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与“密度”不同,前者是个体的“数目”,后者是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统计与估算方法
种群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统计与估算方法,估算时“等可能”最为关键,不能掺入人为因素。
常见的取样方法
①样方法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蒲公英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以此值作为被调查种群之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见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Z字取样法”等。
②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例如,田鼠、鸟类、鱼类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同一地点进行重捕
估算公式:
种群总数/标记个体数=重捕个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倾向于偏大,因为很多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会更加难以捕获,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标记时也需要注意,所用标志要小而轻,不能影响生物行动;也不能用过于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否则会使生物更加容易被天敌捕食,影响估算精确度。
4. 种群的基本特征
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②数量特征,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且单位面积(或空间)上个体数量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由一定的遗传基因组成,以区别于其他物种,随时间进程,有改变其遗传特征的能力。本节只介绍种群密度、种群年龄结构。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包含的生物个体数。有时也可以用生物重量代替个体数量来衡量个体数量的多少。种群密度是一个变量。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密度较高。种群密度随地域和季节变化而变动。每一种生物种群密度都有一定的限度。最大密度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某种生物的最大个体数。超过这一密度,种群数量将不会增长。最小密度是指种群维持正常繁殖、弥补死亡个体所需的最小个体数。最大种群密度和最小种群密度之间存在着一个最适密度,当种群处于最适密度状态时,种群增长最快。出生和迁入使种群增大,而死亡和迁出则会使种群数量减少。
每一个生物体都需要一定空间才能生存,不同种类的生物个体所需要的空间大小和性质存在差别。生物种群由若干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平面分布方式,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种群分布一般可分为随机型分布、成群型分布、均匀型分布三种类型,见图1-3。
图1-3 种群的空间分布
随机型分布:种群内个体空间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即相互独立),同时每一个个体在任意空间分布的概率相等。当一批靠种子繁殖的植物首次侵入一块裸地时,只要裸地环境较为均匀,可形成随机分布。自然界中随机分布比较少见。
成群型分布:种群内个体呈团块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在自然界中最为多见。例如,西北地区的天然胡杨林、柽柳林和梭梭林地,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
均匀型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上呈等距离分布,也叫规则分布。主要出现在人工培植系统中,例如,农田中作物、人工林地中的乔木种群个体呈均匀分布。
2.种群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通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种群年龄结构,金字塔底部代表最年轻的年龄组,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比例越大,则宽度越宽;比例小则反之。比较各年龄组的宽度,就可知道哪一个年龄组的生物量占优势,以此来判定种群的稳定状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将种群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见图1-4。
图1-4 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增长型种群: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阔而顶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量的老年个体,表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一种典型的增长型种群(图1-4A)。
稳定性种群:年龄结构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乎相等,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种群稳定(图1-4B)。
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呈壶型,基部窄而顶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比例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图1-4C)。
种群的年龄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干旱荒漠地区,在连续干旱年份,植被种群中几乎没有幼年株,年龄结构呈陀螺型;但是在丰水年份,受洪水漫过的地方或经历过暴雨的地方,荒漠植被种群内幼年株萌发密度高,生长快,年龄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形,由衰退型种群转化为增长型种群。随丰水年份与枯水年份的周期性变化,荒漠植被种群不断地转换年龄结构。植被群落中幼年株极易受到牲畜的啃食,往往造成植被种群年龄结构失衡。因此,禁牧、圈养以及保持一定范围内的洪水泛溢,有利于维护荒漠植被种群的稳定。
5.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生物产生集群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份的共同需要。例如:潮湿的生境使一些蜗牛在一起聚集成群,一只鹿的尸体作为食物和隐蔽地,招揽来许多食腐动物而形成群体;
2、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例如非洲草原上的角马大迁徙;
3、繁殖的结果,由于亲代对某环境有共同的反应,将后代(卵或仔)产于同一环境,后代由此一起形成群体。例如大西洋鲑鱼的洄游产卵后幼鲑鱼的集群。家族式的集群也是由类似原因所引起的,但是家族当中的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6. 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任何生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的,调查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研究群落特征的第一步。为了掌握群落中物种的组成,通常,我们选择群落中各物种分布较均匀的地方,圈定一定的面积大小,登记这一面积中的所有的物种,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成倍扩大面积,登记新增加的种类。开始时,面积扩大,物种随之迅速增加,但逐渐扩大面积后,物种增加的比例减少,最后,面积再增大,种类却很少增加。将两者的比例关系,绘制一张种类-面积曲线图。曲线最初陡峭上升,而后水平延伸,开始延伸的一点所示的面积,即为群落的最小面积。所谓群落最小面积,也就是说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群落最小面积能够表现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比较容易确定,用上述方法即可求得。但动物群落的最小面积较难确定,常采用间接指标(如根据大熊猫的粪便、觅食量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确定其最小面积。
群落最小面积,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由于环境条件优越,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其最小群面积可达2500㎡,群落内主要高等植物在130左右;而东北小兴安岭红松林群落,最小面积为400㎡,主要高等植物仅40种左右。
在搞清楚群落物种组成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各物种的科、属关系和区系地理成分加以分析。这对判定群落的特征、性质和有很重要的意义。
2.组成种类的性质分析
在植物群落研究中,常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而进行分类。
(1)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枣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成为优势种。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枣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既是优势种,又是建群种;而灌木层中优势种就不是建群种,原因是灌木层在森林群落中不是优势层。
(2)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种类。
(3)伴生种
伴生种为群落成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4)偶见种
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群落本生稀少的缘故。
(二)群落的数量特征
1.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研究群落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
2.多度与密度
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即多度。
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
Drude Clements Braun-Blanquet
Soc. 极多 Dominant 优势 D 5 非常多
Cop3 很多Cop. Cop2 多Cop1 尚多 Abundant 丰盛 AFrequent 常见 F 4 多3 较多2 较少
Sp. 少 Occasional 偶见 O
Sol. 稀少 Rare 稀少 r 1 少
Un. 个别 Very rare 很少 Vr + 很少
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用公式表示:
D=N/S
3.频度
频度是指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
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4.盖度
是植物群落学的一个术语。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它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群落学指标。盖度可以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等级单位表示。
植物基部着生面积称为基部盖度,草本植物的基部盖度以离地0.03米处的草丛断面积计算,树种的基部盖度以某一树种的胸高(离地1.3米)断面积与样地内全部断面积之比来计算,这种基部盖度又称显着度(dominance),有人称之为优势度。
5.优势度与重要值
优势度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标,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确定植物优势度时,指标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动物一般以个体数或相对多度来表示。
森林群落中Curtis等(1951)提出用重要值来表示每一个物种的相对重要性。
I(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着度(%)]/300
(三)群落的综合特征
1、存在度(presence)和恒有度(constancy)
在同一类型的群落中,某一种生物所存在的群落数即为存在度。各个群落中的物种,可按其出现的次数比率划分出存在度等级。通常20%为一级,共分五级。存在度大的种类愈多,则各群落的相似程度愈大。
某物种在各个具有相同面积的群落出现的次数称为恒有度。恒有度可以避免由于取样面积不等而造成的参差不齐。
2、确限度
用以表示某一个种局限于某一类型植物群落的程度。Braun-Blanquet根据植物种类对群落类型的确限程度,归并为5个确限度等级。
特征种:确限度5 确限种,只见于或几乎只见于某一群落类型的物种;
确限度4 偏宜种,最常见于某一群落,但也偶见于其他群落的物种;
确限度3 适宜种,在若干群落中能或多或少丰盛地生长,但在某一群落中占优势或多度大的种。
伴随种:确限度2 不固定在某一群落内的种。
偶见种:确限度1 少见及偶见而从别的群落迁入的种,或过去群落残遗下来的种。
确限度愈大的种就是最好的特征种,它能作为一定群落类型如群丛的标志。
3、群落相似性系数
群落系数指各样方单位共有种的百分率,其计算方法很多,不下十几种。Jaccard
相似性系数是目前最为基础和常用相似性系数之一,其公式为:
群落系数=c/(a+b-c)
式中a为样方A的物种数, b为样方 B的物种数, c为样方 A和 B中的共有种数。
4、关联系数
7. 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哪三类
种群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种群的特征包括两大方面: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生物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
8. 生物群落的特征有()①通常具有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的物种②生物之间有复杂的营养关系③群落
①并非所有的群落都具有个体大、数量多、生活能力强的物种,①错误.
②生物之间有复杂的营养关系为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的特征,②正确.
③群落的外貌往往是由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的,③正确.
④不同群落最底层的生物不同,往往为苔藓、地衣等,④错误.
⑤群落最高层一般为木本植物,⑤正确.
故答案为:D.
9. 生态学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福州市南北江滨公园、森林公园、西湖公园、温泉公园等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公园绿地植物种类、现有群落状况调查,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物种的种间关联、群落景观与生态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5个公园的植物群落样点照片,应用景观视觉质量的心理评价模式对公园群落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在公园绿地CAD平面图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为福州市城市公园的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
(一)生物组成的多样性
一个群落总是包含着很多种生物,其中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我们在研究群落的时候,首先应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一个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最简单的方法。
(二)植物生长型和群落层次性
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生长型如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这些不同的生长型将决定群落的层次性。
(三)优势现象
在组成群落的成百上千个物种中,可能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活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这些种类就称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它的存在常影响着其他生物的存活和生长。
(四)相对数量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测定物种间的相对数量可以采用物种的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体积和重量等指标。
(五)营养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和各自所处的位置,这种取食关系决定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
10. 与个体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个种群个体总数或生物量。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占该种群个体种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5.性别比例:指一个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害虫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
空间特征: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