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专业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力和价值,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钥匙,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结合“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的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爱迪生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结构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没有多大的区别。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是他们认识到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用脑,勤于用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使人的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灵活和牢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动员学生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2结合“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长身体,明辨是非的时期。现在媒体、网络很发达,对学生影响很大,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社会文化中黄毒泛滥,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是回避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为、性歧视、同性恋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期。介绍生殖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生长发育的卫生知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使青少年健康的度过青春期,把精力集中于勤奋学习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
3结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生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人类也是如此。在讲述“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有许多互相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素材。如“种内互助”中蜜蜂这个种群,各种蜜蜂分工明显,生殖、育幼、觅食、保卫分得清清楚楚,干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拥有健康的生活理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Ⅱ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是的科学之一,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生物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生物教师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在生物教学中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的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Ⅲ 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办法
引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那么年纪轻轻的就可能做出一些其他的举动,对家庭对学校都是不好的。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有什么方法?
Ⅳ 心理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1 生物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
布鲁姆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其个性的全部内容投入其中的,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情感在教,学生也总是以某种情感来学,整个生物学习过程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亲和力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法宝,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课堂,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课堂。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进入课堂后,要随课堂教学节奏,随学生情绪而变化,俯下身来走到学生中间去,作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以幽默的语言和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将知识用明晰动听的语言,像油浸入白纸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能力像春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给学生。记得有一次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听课的学生极少,有睡觉,有凑在一起说话,有看小说,我非常着急。这个班大部分是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生物成绩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不及格不算什么。当时我并没有发怒,灵机一动想起了一则笑话,于是大声地说:“后面说话的同学,如果像前排看小说的同学一样安静,就不会影响到中间睡觉的同学了”。说完不久就见效了。后来学生告诉我,我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严厉处理他们,而是用尊重和幽默的方式让他们服气。当教师将情感融于教学中时,学生也自然改变了态度。
2 生物教学要注重兴趣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追求知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兴趣教育要与生物教学紧密融合,协同施教。生物课的最大特点是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问题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想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如在讲光合作用时,教师问 “早晨锻炼好,还是晚上锻炼好?”“为什么卧室里不应该养很多花?”在讲蒸腾作用时,教师问 “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讲到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时,提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说法科学不科学,该如何改正?在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青蛙声一片”有什么生物学道理?讲生物的生殖方式时,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课中这些知识与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已有的经验非常贴近,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于是一节枯燥的知识性强的课就在学生急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很快度过,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得到了知识,老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兴趣教育可随时在生物课堂中体现出来,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3 生物教学要注重生活观教育
生物教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讲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的目的。如教师讲“人体的营养”时,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学生中有偏食的,有不吃早饭的,有爱吃油炸食品的,还有喜欢吃膨化食品的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学习《合理膳食》,让学生体会到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学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时,使学生在了解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的同时,树立健康成年人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价值,生命的珍贵,从而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让生命绚丽多彩。通过水蚤的实验让学生了解酒精和香烟烟雾中的有毒物质对生物的危害,教育学生远离烟酒。而在学习“传染病”时,更是结合现在流行的H1N1甲型流感给学生讲解相关的传染病知识,让学生提高认识,消除盲目的恐慌心理;在讲“人体免疫”时,让学生了解康复的甲流患者的血浆也可以治疗重症的甲流患者,这就是免疫在起作用,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树立对已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的学习贯穿于整个的生物教学之中,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4 生物教学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生物教育改革倡导的新理念, 也是社会公德的核心价值观。初中生物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公德教育资源,可充分利用生物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通过教学与实际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要热爱自然,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保护生态,保护大自然其实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在讲“人的生殖过程”时,让学生从中体味到母亲生养之不易,人的成长过程中, 离不开父母保护和哺育,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的教育和期待,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历程之艰辛, 推己及人,从而树立“尊老爱幼, 平等待人”的良好品德。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人类基因解读工程, 需要几个国家成百上千的科学家经过几年的时间通力协作才能完成, 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守信的精神。通过学习动植物的层次结构、蜜蜂的群体结构、自然法则, 拓展介绍猩猩群体的等级制度等, 体会到在任何生物群体中都存在规则与秩序, 每个个体都必须遵守自然的规则。人类作为一个极度发展的自然种群, 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秩序代替了自然的法则, 也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学习生物进化理论, 明白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竞争, 社会生活也存在优胜劣汰, 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这样的心理学教育在生物教学中随处可见,时时渗透其中。
总之,教师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在生物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渗透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Ⅳ 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一、做好学生的心理减压
我们在讲授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任何生物的生存都要在竞争中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来;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下,每位学生都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在将来成为有用之才,防止被社会淘汰的悲剧发生。同时,教师还要从协作对于优势种群形成的重要性方面,引导学生要以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并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化解的痛苦、困惑时,要敞开胸怀,找父母、老师、同学或自己信任的朋友诉说,寻求别人的指导,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存在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放下包袱,健康成长。
二、让性不再神秘
处在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由于身体发育的变化,性意识发展了,对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了,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性教育严重滞后,性知识对于学生是个神秘的领地,由此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与性有关问题,比如性犯罪、未婚同居等。在高中生物学关于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很好地渗透关于性的心理教育,通过介绍人体的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性器官的功能,让性在学生面前退去神秘的面纱;通过介绍人体生理变化及发育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月经、遗精等发生的原因;结合受精卵的形成以及在母体的孕育成长,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的过程。学生对这些生理现象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后,面对自身发育的生理变化,才能消除神秘感,才能够从惶惑、不安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感受生命的珍贵。
三、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物学领域也有诸多这样饱受磨难承认的科学家,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科研家事迹,一方面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如在讲授胚胎时,教员可以讲述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成长经历。童第周小时候家境贫寒,在二哥资助下进入宁波师范预科学习。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很差,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给他机会,学校答应给他半年的时间。之后,他发愤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最终成为复旦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后来,他远渡重洋,在欧洲着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外国人轻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太笨,做不了科研。童第周抱着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与外国人展开了竞争,最后以优异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国外知名教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试验,他借钱、典当衣物筹资,买回一架旧显微镜。在低矮的小土屋里,他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通过对这些生物科学着名人物学习,让学生认识正确对待挫折,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此外,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训练,要创设逆境,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
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学生之间各方面能力的差异,从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正确对待遇到困难。部分同学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引起的化解能力差会加剧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出路。在讲授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我们可以从生命是一个统一体,共同调节巧妙地运用了神经、体液及免疫;同理,一个人出现心情不好、脾气暴躁、郁闷等现象的时候,要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调整自己,通过自我的调节,获得健康快乐的情绪。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这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挖掘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Ⅵ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2、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3、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取得证书,另一方面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否则,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4、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6)如何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扩展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发展取向。教育学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学体系为框架,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理论、课程、教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等基本原理。
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强调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个体的心理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
无论是教育学取向的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这都必须落脚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Ⅶ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应用学科教学, 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
青春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必经阶段,它是人生最美好、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相关知识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例如,在“人的生殖和发育”、“激素调节”的内容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图片、资料等,可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让学生了解人体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功能、人体生理变化及发育的过程,从而正确对待自身出现的身心变化,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最终使学生由对青春期各种变化的好奇、害羞、困惑不安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发育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自己、保护自己,这样,学生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提高课堂教率效率的同时,使学生身心健康获得全面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教育以育人为本,因此教育学生关注生命本身,懂得生活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是教育最初的意义,也是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目标。例如,在初中生物第七单元“健康的生活”教学中通过讨论、游戏、探究、图片展示、收集资料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为他们日后养成珍惜健康、关爱生命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很宝贵,不容漠视和亵渎。又如,在讲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了解血型、血量和输血知识的同时,懂得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这样,当学生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共鸣时,将更加珍爱生命。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激励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反映出教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能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这种愉悦的心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会促进学生主动去克服困难。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使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潜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和探究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因此,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提倡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实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实验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我行”、“我能行”、“我会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Ⅷ 怎样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办法呢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感到担忧。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加糟糕,因为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高学历低素质,高文化低品德的人。比如各种“精日”“精美”分子,以及高智商犯罪等等。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出了问题,“要想读书先学做人 ”,老一辈常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但是现在的学校虽然也如此宣传,但是真正把它贯彻下去的少之又少。一切还是为了考试服务,熟悉的配方加上熟悉的味道,老师把心思都放在学生的成绩上了自然就不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了。
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然说再多话做再多事也是徒劳无功。这就要求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察觉对方的心理变化,尝试跟学生成为朋友。积极地寻找孩子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