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类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
21世纪,海洋的世纪
当前,人类遇到了资源短缺、人口膨胀与环境恶化三大难题。一些重要陆上矿产资源濒临枯竭或严重不足;全球有近20%的城市缺水;1999年世界总人口已将突破60亿,全球贫困人口已达13亿,约有8亿人缺粮。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除南极洲大陆外,地球上没有遭到污染的“净土”很难寻觅。在资源、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面前,有些人将目光转向了“地球村”的“近邻”月球和“远戚”火星,想到了高新科技的奇迹。但更多的科学家现实地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海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美丽富饶,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1)海水含8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60余种可在海水中提取。
(2)海洋是天然蛋白质仓库,拥有海洋生物20多万种。人们常吨的海鱼、虾、海带和紫菜等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据估计,世界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人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目前,世界上所消费的蛋白质中12%来自海洋鱼类。
(3)矿产的储存库:广阔的海洋沉积盆地储油1500多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70%以上,天然气140亿立方米。洋底还富集了大量锰结核、磷矿石和重金属软泥等矿藏。
(4)盐类的故乡: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3000万吨盐。
(5)能量的源泉:海洋的波浪、潮汐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能,加上海水热能和盐度差能等能量,约70亿千瓦以上。
(6)水资源的宝库:海水本身就是人类一笔巨大财富,它集中了地球97%的水,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淡化,用于农业灌溉前景十分广阔。此外,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辽阔的生存空间。人类填海造陆,修建海底隧道和海上仓库等。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强,人类活动空间将向海洋深处和远处扩展,未来的海底城市将不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极其广阔的领海,这是一片富饶的“蓝色国土”,充满着希望的“绿洲”。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
2l世纪将是“海洋世纪”,要赶上经济发达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改变脑子里只有960万平方千米国土的传统习惯概念。我国东临太平洋,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南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且个温度带。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我国享有主权与管辖权的海域3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我国陆上国土面积的30%。这是我国的“蓝色国土”,同960万平方千米的陆上国土一样神圣柬可侵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陆地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的压力很大。中国把海域开发作为跨纪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走科技兴海之路。据国家科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制定的《“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入近年来;中国的海洋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海洋产值达2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传统的海洋渔业、盐业和运输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海洋石油工,业已初具规模,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海洋旅游,海水利用,海洋能开发,海洋化工也有一定基础。海洋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海域是海洋生产力高值区,渔场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1/4,其中20米以内浅海面积约1334万公顷,沿海滩涂213.4万公顷,海洋生物2万多种,这些都是发展海洋农牧业的宝贵资源。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以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蓝色牧场”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已居世界首位。我国浅海大陆架石油资源远景储量前景广阔,约300亿吨。在渤海、南海、东海和黄海发现了许多油气田;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l项新兴产业。海水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看,每一种运动形式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海洋能可为我国沿海地区提供无穷无尽的动力资源。仅东南沿海地区蕴藏量约5000万千瓦以上。另外,按照《国际海洋法》规定,国际洋底是人类的共同时产。当然其中也有我国应得的一份。联合国已批准中国在太平洋中部获得30万平方千米的勘探开发区域。预计1998年,;中国将最终保留7.5万平方千米的锤结核富矿亿。我国丰富的各类海洋资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潜力。
我国从明朝永乐大帝朱棣以后,历代帝王的目光始终未超出过陆地,闭关锁国几百年,使中国经济和科技停滞不前。现在,我们已不再“冷眼向洋看世界”,而是将热切的目光投向海洋,立足于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着眼于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向海洋进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走强国富民之路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历史将证明,海洋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1、海中蕴藏丰富矿藏,可以开采,如今已有在海上开采石油的海上钻井了;
2、可以利用海洋来进行人工岛的建设,人为造陆;
3、渔业资源丰富
4、海中的植物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以后的储备粮食
5、淡化海水,缓解淡水资源的匮乏
6、海底通道,进行交通建设
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是怎样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迎来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资源是包括海洋生物、海底矿产、海水、海洋能源、港口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也是生物资源的组成部分。 剥蚀产滨海砂矿是现阶段在重要性上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的海洋矿产资源,它们是大陆上的岩石风化、生的碎屑,经河流搬运至河口、海滨堆积而成的。滨海砂矿易于开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约96%的金红石、80%的独居石、75%的锡石、30%的钛铁矿都产自滨海砂矿。另外,还有磷钙土、金、铂、金刚石等,那些普通的砂和砾石,也是不可缺少、而且是用量很大的建筑材料资源。近几十年来远离海岸的洋底上的多金属结核和天然气水合物(也称甲烷水合物)的发现,可能成为本世纪人类锰、铁、铜、铝、镍、钛、钼等多种金属和能源的主要来源。 海水中溶有多种有用的成分,最为人所熟悉的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盐,我国沿海海岸线很长,可供晒盐的滩涂地约有84万公顷,所产海盐满足了全国近半数人口和80%的工业用盐的需求。海水还可直接使用,如作为工业用的冷却水。日本有40%一50%的工业用水是海水。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海洋中蕴藏的发电能力达到766亿千瓦,技术上有可能利用的为64亿千瓦,约为目前世界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倍。我国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6.3亿千瓦。海洋能源的开发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⑶ 人类是如何利用.开放海洋的
21世纪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开发利用
指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对海洋及其空间的综合利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海洋研究的深入化,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洋科学已发展到了开始对海洋的开发利用阶段,人类现在正在利用海洋这一巨大资源宝库。海洋资源主要包括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开发海洋食物资源的方向是寻找新的经济利用对象和发展人工养殖事业。海洋已成为人类食物蛋白质的重要供应场所,海水可以淡化,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氯、钠、镁等化学元素及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从海底可以开采出大量石油、天然气、煤、铁、锰等多种金属及砂矿,利用潮汐等动力资源发电、海底空间的利用(核废料的堆积和储存等)、预测天气和控制气候的变化,发展海上交通等。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在300多个近岸工厂中生产食盐、镁盐、溴、重水及淡水,一些发达国家在海底开采金、铂、金刚石、金红石、锡石等,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近海进行油气勘探,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50多个海上油气田进行开采,海上石油产量已占总产量的1/4以上。
目前,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一场以开发海洋为标志的”蓝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那么,海洋究竟能给我们提供哪些重要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开发利用?海洋在未来人类发展中将起着什么重要作用?记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室研究员贾凯。
——巨大价值——
海水中溶解有近80种元素
海水中溶解有近80种元素,陆地上的天然元素在海水中不仅几乎都存在,而且有17种元素是陆地上稀少的。有人计算过,如果将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钾82.5万吨、溴6.7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
而滨海砂矿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资源,已开发利用的滨海砂矿主要有金刚石、金、铂、锡等金属,非金属,稀有和稀土矿物数十种。
大洋多金属结核是海洋矿产资源的潜在宝库。世界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高达3×1012吨,其中一些锰、镍、铜和钻等的含量是地壳中平均含量的300倍。
海水能源可解决水荒,提供电能
海水的总体积占地球总水量的97%。海水既可直接利用,也可淡化后利用。有人曾预测,21世纪的战争可能主要是由陆地淡水资源短缺引起的,这并非危言耸听。然而,海洋是一巨大的水体,只要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水荒即有望解决。
海水不但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为我们提供电能,从海水中还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铀在海水中的储量十分可观,达45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烧产生的热量计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万年。
海底石油占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
蕴藏于海底的海洋油气资源是世界海洋产业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产值已约占世界海洋开发产值的70%。
据科学勘察和推算,海底石油约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目前,世界上公认,举世闻名的波斯湾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我国的南海、东海、南黄海和渤海湾,都先后发现了油田。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海洋生物资源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海洋中有30门类50万余种生物。陆地上有的门类海洋中基本都有,而海洋中许多物种却是陆地上所没有的。
现已确认,中国近海有20278种海洋生物,其中12个门属为海洋所特有。我国已记录的3802种鱼,海洋鱼就占3014种,其中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约为150种。
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海洋生物可治疗多种疾病
海洋生物不仅可以弥补人类食物资源的不足,还能制作多种高效、特效药物,并提供大量、多种重要化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
海洋中的鲍可平血压,治头晕目花症;海蜇可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海马和海龙补肾壮阳、镇静安神、止咳平喘;龟血和龟油可治哮喘、气管炎;海藻可治疗喉咙疼痛等;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生肌等,人们常用它滋阴养颜;海蛇毒汁可治疗半身不遂及坐骨神经痛等。
另外人们还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了一些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天花、肠道溃疡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药物。
⑷ 海洋生物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对海洋中可利用的生物资源的潜力,科学家们的见解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有1~2亿吨,接近目前海洋渔获量的2倍左右。2500米的海洋深处曾发现结群性的经济鱼类,说明大陆坡及更深处仍有一定数量的生物资源可为人类利用。估计水深200~2000米范围内,鱼类和非鱼类的可捕量约可达3000万吨。由于许多大型深海鱼类寿命较长,性成熟较晚,若过多捕捞同样会导致对资源的破坏。
传统性的渔业,主要是人类单方面的利用,未考虑对渔业资源进行系统地科学管理。海洋生物资源今后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①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同时改革传统的捕捞方法。②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③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养殖和增殖业,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⑸ 人们是怎样利用 海洋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式主要有:耕海牧渔,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围海造陆
⑹ 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方式有哪些
1: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2: 海洋油、气开发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3:海洋空间利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5:围海造陆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6: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人们会从海里获取藻类,加工成食品,如海带,马尾藻什么的。人们可以捕捉南极的磷虾,磷虾的产量是每年50-60亿吨,人们在不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下捕捉10亿吨的磷虾,就可以满足一百亿人一年的蛋白质需求。7:海洋可以发电,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现在我们用来发电,将带给我们无穷无尽又价格低廉的电力。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是人们所需的。
⑺ 人们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着,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大型油轮得到发展。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
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⑻ 中国从前和现在如何对待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历史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既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对于海洋生态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政府在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上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比如渔船管理中的“捕捞许可证”、渔具渔法管理中的“最小网目尺寸”、渔业资源品种管理中的“最小可捕标准”、渔获物管理中的“幼鱼比例检查”、禁渔休渔管理中的“海洋伏季休渔”、渔政监督管理中的“打击电毒炸鱼”等等,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国家海洋渔业权益。
在渔业立法层面,报告将其自建国以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促进生产性管理时期(1949年-1978年);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期(1979年-1996年);三是健全渔业立法阶段(1997年-2013年);四是向强调资源的保护性利用管理模式转变的调整期(2013年至今)。我国《渔业法》所确立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渔业监督管理制度、渔业水域规划制度、养殖权制度、渔业捕捞许可管理制度、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制度、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渔船、渔港管理制度、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推进了渔业监督管理从无到有、不断成熟的进程,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渔业产业在我国成为带动结构变革的主要产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巨大,还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
⑼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产值占首位,其次是煤矿,另外还有砂、砾石和重砂矿等. ① 石油和天然气.海底有500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面积的14%)潜在的含油沉积盆地,其中石油的可采储量估计为1350亿吨.近期勘探表明,水深大于200米的大陆坡、大陆隆和小洋盆很可能是未来油气生产的远景区. 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海上油气勘探的国家已达 100多个.1983年钻井水深已达1965米.到1984年5月,全世界共有活动式钻井平台715座,其中自升式436座,半潜式 164座,坐底式29座,钻井浮船和驳船86艘.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从1950年的 0.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增长到1983年的6.9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6%.其中以英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美国和委内瑞拉等国产量最多.海洋天然气1983年的产量为2960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19%.其中美国、英国和挪威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1.8%.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产值已占海洋开发总产值的70%左右. 中国1959年开始在渤海勘探,以后逐渐扩大到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大陆架,包括台湾方面在内,已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 ② 煤矿.目前开采海底煤矿的国家有日本、英国、加拿大、土耳其、智利、中国等.日本海底煤矿的开采量占其全国煤总产量的50%左右.智利海底煤矿的开采量达全国煤总产量的84%.英国的位于诺森伯兰离岸14公里海底的煤矿是世界最大的海底煤矿. ③ 重砂矿和砂砾.海滨砂矿的开采方法很多.目前世界80%的锆石、90%的金红石都是由澳大利亚海滨砂矿开采的.世界90%的锡石来自海滨砂矿,泰国是最大的产锡国.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好消息湾开采的铂砂矿占美国铂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开采的海滨砂矿有钛铁矿、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等.世界上正在开采海洋砂砾的国家有日本、英国、美国、丹麦、荷兰、中国和瑞典等. ④ 锰结核和热液矿床.这两种矿目前尚未正式开采.海底锰结核的试验性开采已经开始,1978年3月“塞德科 445”号采矿船在夏威夷东南1700公里、水深5000米处试采,日产锰结核300吨;1980年6月和1981年 3月“格洛玛·勘探者”号船两次进行试采,日产锰结核500吨.联邦德国的普罗伊萨克公司1979年已从红海2200米深的海底采出 15000立方米的矿泥.目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提炼软泥中的金属的技术. 海水化学资源开发 海水中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人类直接从海水中大量提取或利用的物质目前只有食盐、溴、镁和淡水等.食盐是提取量最大的海水化学物质,世界年产量已超过5000万吨.中国的产量一直居首位,1983年的生产量为1194万吨.海水提溴和提镁发展都较快,世界溴产量的70%、镁产量的34%都来源于海水.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发展很快.1975年世界日产95吨以上的海水淡化装置有1036个,日产淡水量约 200万吨;到1980年规模同等的淡水装置已达2204个,日产淡水量达727万吨.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包括捕捞和养殖两个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海产捕获量直线上升,但70年代以后,虽然捕渔船队和吨位数比过去成倍增加,产量却徘徊在6000万吨左右.1982年世界海洋渔获量6820万吨,其中日本居首位,苏联次之,中国居第三位.由于捕捞量的90%以上集中在大陆架水域,造成捕捞过度.近十多年来,水产资源遭到破坏,不少国家的捕捞区已向深海远洋发展,并寻找新的海洋生物资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初步估计,南极磷虾蕴藏量约10~5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捕捞5000~7000万吨,几乎相当于目前世界的总渔获量,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海水增养殖发展很快,日本1960年海水养殖产量为30万吨,到1982年已达118万吨;美国的海水牡蛎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1982年产 24590吨牡蛎(净肉);中国海水养殖的产量1983年已达54.5万吨,比1954年增加了5倍多,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贻贝、鲍鱼、牡蛎、蛤、海参、对虾、梭鱼、尼罗罗非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