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如何共享自然资源呢

生物如何共享自然资源呢

发布时间:2023-01-26 06:47:06

1. 自然资源分为哪些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二是可更新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自然保护的中心任务就是保护、增殖(指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继续利用的能力,求得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合理利用就是“环保”第一,在不对“自然”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利用。

2. 生物界的正确关系是共生关系,共生就是共享

共生(mutu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
有的共生生物紧密缠绕在一起,让人们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如果分开,两方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或一颓不振,或死亡。在植物和动物共生的例子中,人们往往很难判断这些生物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
共生生物可不是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和谐共处的卡通角色。大部分共生生物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帮助另一种生物,它们只是选择了对自身最有利的生存方式,这是物种自然选择的本能行为。

人类其实也是共生生物。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可能就不会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有的科学家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个巨大的共生有机体。

共生的形式有许多种。有的共生生物需要借助共生关系来维系生命,这属于专性共生(obligatesymbiosis)。有的共生关系只是提高了共生生物的生存几率,但并不是必须的,这叫做兼性共生(facultative symbiosis)。共生关系有时是不对称的,在共生关系中很可能出现一种生物是专性共生而另一种生物是兼性共生的现象

共生还分为内共生(endosymbiotes)和外共生(ectosymbiotes)。内共生是指一种生物长在另一生物体内,生物学家所说的 “体内”是指生物体的细胞之间或身体组织里面(比如鞭毛虫的例子)。外共生是指一种生物长在另一种生物之外。(某种生物长在另一种生物的消化道内应该属于外共生,因为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生物学家对于内共生的定义。)

进化本身是不可思议的。生物的适应现象多种多样,有时这种现象似乎有违逻辑,生物共生现象尤其如此。两种不同生物的特性怎么会进化到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呢?事实上,许多对进化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共生就是驳斥自然进化的有力“证据”。

自然选择是解释共生生物进化过程的关键。在某生物种群中,有些个体具有比其他个体更利于生存繁衍的共生特征,它们更有可能将这种特征传给后代,而其他不具有这种有利特征的个体则很有可能在进行繁殖之前死去。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递,有利于生存的优越特征会在该种群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 人类和其他生物不能共享资源有哪些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冉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更新自然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更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
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这类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历史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缓慢,与其它资源相比,再生速度很慢,或几乎不能再生。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
其中,一些资源可重新利用,如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资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复利
用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尽管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形式已发生变化。

4. 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资源

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生物特有属种比例大,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众多.从而提供 生物资源了大量可资利用的生物资源. 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具有战略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竞争格局中比较优势之所在;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医学、农业、制药等生物技术创新提供样本或工具,进而形成产业应用.基因运用于基因工程,野生植物品系用于育种,野生动植物或其提取物用于生物制药,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经过几千甚至几亿年的变化才形成,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影响::
生物资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仅会引起其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灭种.

5.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的

我曾经的关于此的一篇论文,你参考下吧
谈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生物学 教学资源 开发 应用

文章前言:在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事实的今天,新课堂不应整齐划一。教师应该更注重根据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质,开发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班级文化和教师特质潜藏的隐形资源,这是形成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课堂!
课程资源是指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从其存在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物化的显形资源,以及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非物化的隐形资源。对于生物教学,显形的课程资源涵盖了形形色色物化教具、物化教学条件。隐形课程资源包含了非物化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和教师特质等等。
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学习、应用领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于是,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自由徜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之中。同时,因为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入,合作意识的增强,资源共享已成为事实。然而,先后聆听了三节同一内容的课,高度的同一性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节。该节内容为遗传学的入门课,通过学习,要求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遗传变异现象,理解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概念,激发进一步探究欲望。
学习“遗传”概念时,老师展示某家庭照片,要求学生猜一猜图片中人的关系,并列举缘由,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热情。
学习性状时,老师先展示图片,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出“西红柿的红色与黄色”是相对性状,并推测“性状”概念,避免了直接灌输。
调查自己性状活动时,利用课本资源和教参资源,按教参活动安排,调查并展示人体较易识别的八项性状。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展示。组织活动时,老师先要求学生猜一猜,看班上有无八项性状均相同的同学,学生带着猜想进行展示。活动末,老师提示学生认证自己的猜想,说明世上没有性状相同的人。经过自身活动检验,对这观点,学生一致持认同态度。
当学习“相对性状”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概念、图片示例,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分钟内看哪一组抢得更多机会,例举相对性状。活动组织安排有序,有裁判、记分员、记时员,学生很活跃。
无疑,因为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老师们的课堂都逐渐变得鲜活了。在教学设计中,大家都比以往更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经验和学生生活,关注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更注意开发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所以每节课都可以感受到勃勃生机,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但是,资源共享、校本研究是不是要求教师课堂设计和实施高度趋同?集体智慧可以广开思路,使教师群体素质迅速提高。可我总觉得新课堂不应整齐划一,在大框架一致的基础上,更应该研究本班学生的特色,研究老师自身的教育风格,根据不同班别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师最擅长的方式,设计出更适合学生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案。新课改的课堂比以往更希望彰显个性,激发澎湃的课堂生命。
自己同样也要上这一内容,我还有必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吗?应该开发哪些方向的资源?资源如何与我与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整合?这使我深思。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因此,随着时间、地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改变,资源就可以不同。开发课程资源应是教师不可停歇的任务。
哪些方向的资源最值得、最需要开发呢?课程资源是为学生服务的,开发出来的所有的课程资源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显形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具有共性,办学条件相当的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老师均可以共享通用。而隐形资源更多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特殊性体现,更容易落实到具体学生身上,以形成特色教育。隐形资源开发与整合更可以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教与学的风格。因此,隐形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可为且更需为之事。
基于上述思考,我实践了如下教学过程,下面是同一节课的课堂片段实录:
教师:我们相处已一年多了,下面想请位同学起来描述我们在座的一位同学的特征,看大家是否能猜出说的是谁。
学生:这朋友是女的,个子比较高,有点胖,脸圆,眼睛大大的,嘴唇小巧,很性感,很有大姐大风范……(老师随手板书关键词)
学生:这是李文!
教师:李文请起。你认同朋友对你的描述吗?
学生:(很开心地)认同!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求描述。
学生:这是一位男的,个子中等,有点驼背,为人豪爽,是个左撇子……(板书关键词)
学生:这一定是我!(学生得意地站起来,骄傲中有些羞涩,下意识地把脊梁骨挺直。)
部分学生仍在嚷着要起来描述。
教师:(指黑板关键词)你知道大家描述的这些特征在遗传学中称为什么?这一概念还包含什么意思?
学生随即建立性状概念。
(这个班同学关系十分融洽,班风很正。我未用漫画引入,而是利用班级人际关系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资源走进学习,学生很快建构概念,并在认同与被认同过程中提升与人相处的亲和力。这种班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随处可以复制的。而课本中的漫画资源则留做检测资源使用。)
利用课本和教参资源,我也进行了学生个人性状调查与展示。在展示时,我与学生的对话如下:
教师:大家先猜猜,我们班上同学中,调查的十项性状(另增两项)有没有完全相同的?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无。
最后,站着的只有发布信息者时,老师叫学生们评价自己的猜测,并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教师:通过这一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人和人的性状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珍惜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确实,自己是唯一的,别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珍爱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同样珍惜他人,包括有明显弱点的人,珍惜其他生命!
回顾自己的课堂,因为多了一点思考,感觉没有模式化,能上出自己的特点,展示学生的精彩。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信赖;所开发资源能顺利整合于课堂,是仰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实施新课改时不能偷闲,共享的资源是宝,但资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质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班级文化和教师特质潜藏的隐形资源,这是形成自己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必须!
在新课改面前,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我还有太多太多的盲区。惟有思考、探索、总结、再思考,才能激发自己不断提高。共同开发资源,尤其资源共享,已成为教师合作的重要方向,如何使共享资源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挖掘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根本之所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惟有不懈思索,不断积淀不断超越自己,课堂才会更有魅力,更精彩!

6. 人类怎样与自然界协调发展 初中生物方面的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因此,人与自然界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在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自然界居于优先地位,人则居于创造性主体的地位.这一辩证关系及各自地位,启示我们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就是说:应当同自然界的万物保持和谐亲近的关系,而不是对抗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不能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应当建立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敬畏”既有尊敬之义,又有畏惧之义,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神圣的情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一切,包括人的生命。但是,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制地、过分地、失去理性地进行掠夺。人类如果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整体,就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界的万物,同情和尊重自然界的生命。自然界的动物与家养的动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但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都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决不能任意虐待、丢弃和杀戮。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界线,正是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保护人类自己——维持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与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有“内在价值”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类应当重新理解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尽到人类的职责。人的最大特点是有理性,有良知,应该知道什么是爱,也应该知道如何去爱。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物具有自身的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使其价值得到合理补偿。自然资源价值补偿形式主要包括价格补偿、地租补偿、税收补偿和收费补偿。受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传统资源价值理论的影响,我国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不足,具体表现为补偿水平偏低、补偿构成不完整、补偿机制不完善。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不足不仅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导致自然资源利用率偏低、引起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从价格机制、税费制度和产权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 价值补偿价格机制 税费制度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社会约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价值能否得到合理补偿是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长期以来,我国盛行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观点,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严重不足,是造成自然资源低效配置的深层次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阻碍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避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难以为继现象,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价值得到合理补偿。
一、自然资源及其基本特征
随着工业化发展和人口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掠夺性开发,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补偿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及其基本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早给自然资源下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认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个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1970年联合国出版的有关文献指出:人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辞海》一书把自然资源解释为“一般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①]《大英网络全书》则把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和功能。着名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解释,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人类利用、产生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以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通常是指那些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以及这些物质和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布局场所。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自然资源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生成物。矿产、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都是天然生成物。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天然性,使之与人工合成产品、人力资源等有着本质区别。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当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使其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人类劳动,因而自然资源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自然资源具有对人类有用的特性或功能。自然资源天然地具备向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场所的属性或功能,能够给人类带来福利、舒适或价值,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任何自然物质和能量,只有在其能够被人类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时,才能被称为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天然生成物要成为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对人类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二是人类能够对它进行开发利用。对人类没有用或人类无法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天然生成物,不能作为生产要素。
3、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一种物质或能量是不是自然资源,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和经济技术发展而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不断得到拓展。如在19世纪之前人类还未掌握开发利用石油的技术,石油只是一种普通物质,如今它成了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正越来越成为人类瞩目和竞相开发的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条件。作为人类可以开发利用、天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物,自然资源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联系的整体性。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要素,各种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互相联系也不是机械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及相互转化,共存共荣或有兴有衰,从而共同构成完整的自然综合体即自然资源系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就是人们对自然资源整体性的认识。人类对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给其周围的其它自然资源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而导致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
2、数量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储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稀缺是其基本属性。其稀缺性主要表现在:某些自然资源就其总量来说虽是巨大的,但人类可以利用的部分是有限的,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一系列生态灾难。如对石油等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对森林等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
3、功能的多样性。自然资源通常有多种用途即功能多样性,它不仅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劳动对象即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生态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等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用途已由完全的经济价值逐渐拓展到伦理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以河流水资源为例,先是出现灌溉、运输功能,接着出现养殖、发电功能,如今其调节气候的环境功能和供人观景的休憩功能正在上升。
4、分布的区域性。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集,有的地区贫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如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极为明显,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9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而能源、矿产和天然草原相对集中于西部;长江以北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量的63.9%,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7.2%,长江以南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量的36.1%,但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2.8%;长江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而长江以南则严重缺煤。
5、用途的不可替代性。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使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如远洋运输的发展使自然资源贫乏地区能够建立起大型资源产业基地,长距离输变电技术带来了能源产业布局的根本性变革,部分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或其衍生物,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然资源。有资料显示: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自然资源。同时,有些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水平下是完全不能由人工产品替代的。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着许多形态和性质不同的物质与能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依据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
1、按自然资源形态或使用价值划分。可将其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物种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具有滋生万物的能力,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水是所有生物和人类的生命之源,淡水资源与土地、气候、森林、海洋和草原资源互相影响,互为依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部分陆上野生物种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依托,对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草原是部分陆上野生物种资源的依托,具有保护、净化环境的功能。海洋是部分矿产资源、能源、物种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依托,也是决定气候的重要因素。矿产一直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依托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殊性。生物物种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其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赖以平衡的重要因素。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的光能、风能、热量、气候、降水等可以为人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的资源。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一种特殊资源。能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其种类十分繁杂,与其他资源交叉,如土地资源中有地热能源,森林和草原资源中有生物能源,水资源中有水能,海洋资源中有潮汐能源,气候资源中有太阳能和风能等。
2、按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状况划分。可将其分为陆地资源、海洋资源和空间资源。陆地资源是指分布在地球陆地上的资源,主要包括淡水资源、森林资源、陆地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海洋资源是指分布在海洋领域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水资源等。空间资源是指分布在陆地和海洋之外的资源,主要包括阳光资源、空气资源、风力资源、气候资源等。
3、按自然资源的消耗后果情况划分。可将其分为非枯竭自然资源和可枯竭自然资源。非枯竭自然资源供给稳定、数量丰富,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不因开发利用而枯竭。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大气和气候等。可枯竭自然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数量有限资源,其中有的将会枯竭,如化石燃料;有的则在不合理开发利用时才会枯竭,如能适当利用就可不断更新,例如生物资源。
4、按自然资源是否可以再生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是指在被消耗以后可以通过人类劳动或依靠自然力(自然循环或生物的生长、繁殖)作用而得到再生的资源,主要包括可以自我更新和自我繁殖的物种资源、森林资源等。如物种资源具有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只要不破坏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命链,其物种和生命可以再生;森林资源具有自净或恢复能力,只要按其规律开发利用是可以实现永续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又称非更新资源,是指经过若干地质年代形成、被消耗以后不可能经过人类的努力或在人类可以预期的时限内经自然力作用而再生的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石化能源等。
5、按自然资源的空间流通形式划分。可将其分为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制成品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和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径流。人类可以开掘运河、渠道,把径流引到需要的地方。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其前提就是径流的可移动性。制成品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矿石、木材等。这类资源可以加工成不同程度的半成品和成品输向资源短缺的地区。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不可移动自然资源具有固定的空间,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固定在土地上的房屋、道路、桥梁、港口等资产也具有不可移动性。
二、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含义
补偿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是对生产过程的消耗、损失进行物质形态的补充或价值形态的补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有偿使用。所谓价值补偿是指对商品生产消耗的物化劳动价值和活劳动价值,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弥补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自然资源价值补偿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自然资源耗费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的价值表现。对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含义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自然资源价值补偿包括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补偿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价值的补偿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有形耗费(经济价值),还应包括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影响的生态功能恢复和重建费用(生态价值)。
1、自然资源经济价值补偿。自然资源是天然之物,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我们称之为自然再生产。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使之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就自然资源而言,当其不追加物化劳动、不能被人们直接以商品形式加以利用时,其存在价值只是一种潜在价值。只有当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逐步认识到其用途,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的技能、知识与技术,并能为人类带来经济利益时,自然资源的存在价值才会显示出来。因而自然资源价值即为在其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自然资源的这部分价值被称为“经济价值”,包括自然资源的存在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以天然方式存在时表现出的价值,它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有用性和稀有性;自然资源的劳动价值,即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此相适应,自然资源经济价值补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存在价值的补偿。以矿产资源为例,其存在价值在资源耗竭的同时也随之耗竭,并转化为采矿企业现实的收益。这样,一方面是矿产资源存在价值的耗减,另一方面是采矿收益的增加。后者由前者转化而得,前者的耗减必然需要后者的收益加以补偿。二是自然资源劳动价值的补偿。在矿产开发以前,为准备开发劳动对象所投入的勘探耗费和保护耗费,具有预付资金的性质,需要通过补偿的方式加以回收。因此,自然资源作为商品应遵循商品经济法则,使其经济价值在再生产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
2、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补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可起到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起破坏自然环境的作用。现代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某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后果。这就是说,每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提出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体现了人类对此问题的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劳动耗费等。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补偿就要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自然资源价格使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费用得到相应的弥补。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见图1),其勘查、开发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水、大气、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比如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开采中“三废”排放及所产生的污染、地下采空及露天堆放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会对周围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乃至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产生外部环境成本。当煤炭企业根据私人边际成本曲线PMC安排生产时,产量为Q,市场均衡点为E。企业仅承担私人成本OQE,附近地区居民则承担了外部环境成本OAE。社会成本OAQ,是私人成本加外部环境成本,社会净收益仅是面积PE0减去面积E1AE。如果企业按照社会边际成本SMC曲线安排生产,那么产量是Q1,市场均衡点在E1,社会净收益和私人净收益都是PE1O。按照社会成本安排生产的社会净收益大于按照私人成本安排生产时的社会净收益。因此,当外部环境成本发生时,必须将其内部化,即由行为人承担外部不经济性所造成的后果,对外部环境成本进行补偿。

7. 多细胞生物如何在细胞间共享营养

首先,植物可以通过胞间连丝、筛管伴胞复合体、维管束等等途径实现信息的交流,这个过程也就包含你所说的“共享营养”。补充一点:在植物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源-库-流”理论,它的大概意思是 光合器官合成糖类等营养物质(源),通过上述的途径(流),运输到 发育器官(库)。其次,大型真菌、蕈菌、粘菌这些都是真核多细胞生物,多以菌丝体的形式存在,我个人觉得在这些菌丝体间肯定也会有着像“胞间连丝”一样的构造,因为它们没有想植物那样的运输通道和相应的胞外液体环境,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具体我还会请教我们学院的教授,解答这个问题。接着,控制营养流动,宏观上主要是"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具体看的是哪一类的物质,相应可能牵扯到基因的表达调控;微观上就是例如 氢离子-ATP合酶理论、通道蛋白等一系列的微观物质跨膜过程。 水母是一类低等的浮游生物,属于腔肠动物。它虽然没有血管,但有体液呀,照样可以交换啊。具体你所的这个 从哪种生物进化来的,这个,不好说,因为最原始的动物周围是一种“汤”,雷电作用下,汤内的营养物质不断变多。对于腐生菌,则是菌丝直接或者产生假根从基质中吸取养分;对于寄生菌,寄生在细胞内的就可以直接通过与宿主的原生质接触来吸取养分,寄生在细胞间的则通过菌丝特化成吸器伸入宿主细胞吸取养分。

8. 如何尊重自然:所有生物都拥有

相同的道德地位保罗·泰勒继承和发挥了史怀哲的生态伦理思想,提出了“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理论。1981年,他在《尊重自然》一书中提出“生命中心主义”。泰勒在《尊重自然》一书中写道:“采取尊重自然的态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的价值的东西。”泰勒非常明确地指出是人去尊重自然,是人把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价值的物,表明了人与自然、人的认识与客观存在、人的主观评价与自然的客观属性的统一。他指出尊重自然是指对自然的一种终极性道德态度,这是生态伦理的基本精神。因此他反对把扩张道德关怀对象的根据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泰勒认为感受性、利益只是一物被纳入道德考虑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我们不能依据感受苦乐的能力或者利益来确定一物是否应该得到道德关怀。道德关怀的对象不应仅限于有感觉的高等动物,还应扩展到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个体。这是因为这些生命本身具有自身的善和固有价值。

泰勒首先论证了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有其自身的善。泰勒相信这种“善”只是简单地来自生物有生命这个事实。“生命的目的中心是说其内在功能及外在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能维持机体的存在使之可成功地进行生物行为,能繁衍种群后代,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正是一个有机体的这些旨在使其善成为现实的功能上的联系使得它成为行为的目的中心。”其目的就是生长、发展、持续和繁衍。“自身的善”也就是有机体的目的性。若一物拥有其“自身的善”,则与它是否有感觉、利益就毫无关系了,那它就拥有了“固有价值”。

所以,植物和一些低等动物是具有道德地位的,而无生命的物质却不具有道德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物理条件就可以随意破坏,因为“尽管我们对一条河没有责任,但我们对生活在其中的鱼和其他水生植物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污染它”。泰勒的这一划分伦理界限的标准,常被学者们称为“生命原则”,也就是只有生物——有生命的存在物才有资格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这就是生物中心主义的重要内涵。

而宣称一个实体有“固有价值”,就等于说,这个实体应受到道德关怀。泰勒说:“宣称一个实体有固有价值就是做出了两个道德判断:这个实体应受到道德关怀和道德考虑,也即是说它应被视为道德对象;所有的道德代理人都有义务把它当作一个自在的目的,去增进或保护它的好(善)。”而尊重自然的态度就是将地球生态系统的动物、植物看作是拥有固有价值的实体,生物有固有价值被认为是尊重自然的价值前提。

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所有生物都拥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它们应该获得同等的关心和照顾;第二,每个生命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终极目的来加以保护,不允许当作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第三,道德代理人应该承担尊重自然的责任,履行尊重自然的义务。

泰勒认为人类只要承认动植物有“固有价值”,就可以形成一个以众生平等为特征的生物中心主义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围绕着四个中心信条。其一,人类与其他生命一样,在同样意义上同样条件下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团体中的成员。其二,包括人类的所有物种是互相依赖的系统的一部分。其三,所有生物以其自己的方式追寻自身的善(生命信仰之目的中心)。其四,人类被理解为并非天生地超越于其他生命。

泰勒将人类看作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其实就是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物种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在应享受道德关怀这一点上,每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都是平等的,它们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和拥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使“尊重自然”这一终极性的伦理态度具有可操作性,泰勒还提出了四条环境伦理规范以及与这四条规范相应的环境伦理美德:

不作恶的原则——关照的美德;不干涉的原则——尊重和公正的美德;忠诚原则——诚信的美德;补偿正义原则——公正和平等的美德。

我们有尊重其他生命的义务,也有尊重人的义务;人的福利与其他生命的福利常常发生冲突。为此,泰勒提出了五条化解这种义务冲突的伦理原则:

自我防御的原则,即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可以消灭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动植物。

对称的原则。这要求当人的非基本利益与动植物的基本利益发生冲突,并且这一非基本利益有悖于“尊重自然”的态度时,人必须放弃自己的非根本利益。

最小伤害原则,即当人的非基本利益与动植物的基本利益发生冲突,但这一非基本利益与“尊重自然”的态度一致时,人应该在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的伤害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分配正义的原则,即要求在人类和动植物共享同一个自然资源,且二者的基本利益相等的情况下,应该公正地分配资源,兼顾二者的利益。

补偿正义原则,即当某个生物有机体被伤害后,对该伤害行为负责的人必须对该伤害行为做出补偿,以修复道德顾客和道德代理人之间的道德平衡。

9.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怎样能更好利用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其实地球上的一切一旦人类掌握了它的用途都可以算作资源,所以这个问题类似于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根本上讲这些资源源于太阳能,举几个例子:
1)生物作为食物资源,人类以其他生物作为食物是要摄取能量,其中一些生物自身可以合成能量(如植物可以光合作用合成能量),一些生物靠其他生物为食物获取能量(这些生物具有的能量更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的能量源头都是太阳能;
2)水资源气候调节,太阳照射水体,以辐射的形式将太阳能传递至水体,水体的热能增加温度升高会发生汽化从而吸收周围热量降低周围温度。(当某地温度低时水也会液化放出能量使得周围升温,这个能量的源头依然是太阳能);
3)矿物作能源物资,矿物的形成跟地质运动分不开,而地质运动和太阳的活动分不开(有些矿物如煤本身就是生物遗体形成的,更是和太阳有渊源);
至于后面的两条似乎跟太阳关系不大了,这是伴随地球形成的,不过森林草原的出现肯定离不开太阳的
这是个人见解,如若偏激有误请谅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10. 怎样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该注意保护它,使其能够增殖、繁衍,以满足人类对它继续利用的要求。对于生物资源的和保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地球上有1/5以上的地面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是由于乔木或灌木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质水土、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的发展;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阻滞粉尘、吸收有毒气体,防止空气污染,对于保护和美化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森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指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野生动植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上十分需要的宝贵资源,几乎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利用。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不利,野生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全世界已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灭绝,约有25000多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保护生物资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特意划出来的一定的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动植物种的天然存库,它对于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生物如何共享自然资源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