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生物要吃什么
微生物大多数是异养的,极少数是自养的。他们需要营养很多,但不同的微生物需要的营养不同,主要是氮源和碳源哦
② 微生物吃什么
吃什么,指的是获得物质和能量吧。
物质:包括有机物
无机物
水
维生素等等
能量:主要就是异养型吃糖类
或者自养型的自己从化学物质和光能摄取能量
③ 微生物吃什么
微生物需要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当然还有水咯,具体吃什么还是要看是什么微生物
④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要素有哪些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要素可分为六大类,即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碳源
人要吃米饭、馒头或面包,这些食品的主要成分在化学上叫做碳水化合物,因为这些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比较多的碳元素,所以叫做碳源。它也是微生物食物中的一种主要口粮,因为微生物细胞中的许多成分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同时碳源又为微生物提供能量,供它们运动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能被各种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极多,从简单的无机含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到比较复杂的有机物(糖类、醇类、酸类等),更为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都能被微生物作为碳源分解利用,甚至连石油以及对一般生物有毒的腈类化合物、二甲苯、酚等也能被一些微生物用作碳源。不过有的微生物所能利用的碳源种类极其有限,例如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醇和甲烷作为碳源。
氮源
人需要吃肉或喝牛奶,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里面含有较多的氮元素,所以这类营养叫做氮源。微生物能利用的氮源种类也比人或植物要多,动植物能利用的氮源微生物都能利用,而一般植物和动物不能利用的空气中的氮气,微生物也能利用。氮源给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时合成原生质和细胞其他细胞结构的原材料。缺少氮源微生物就难以生长,就像长期缺少蛋白质营养的儿童长不高一样。氮源一般不作为微生物的能源。但是有些细菌,例如硝化细菌能利用铵盐、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和能源。
能源
能源是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例如太阳光的光能就是许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的直接能源。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质,如葡萄糖、淀粉等,既可作为碳源,又可作为能源;蛋白质对于某些微生物来说,是具有碳源、氮源和能源三种功能的营养源。至于空气中的氮气,则只能提供氮源,而阳光仅提供能源。
无机盐
人需要吃盐、补钙,庄稼需要用草木灰补充钾。与高等生物一样,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除了需要碳源、氮源和能源之外,还需要其他元素,例如硫、磷、钠、钾、镁、钙、铁等元素,还需要某些微量的金属元素,诸如钴、锌、钼、镍、钨、铜等。上述元素大多是以盐的形式来提供给微生物的,因此称它们为无机盐或矿质营养。这些无机盐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必要成分,其中有些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有些则是用于促进或抑制某些物质的产生。
生长因子
人和动物需要维生素,许多微生物也需要维生素。维生素是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质,它们对微生物生命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酵母菌和乳酸细菌必须由外界提供生长因子才能够生长或生长良好。有些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多数真菌和放线菌能够自行合成生长因子,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还有些微生物能产生过量的生长因子,因此可以利用它们来生产维生素,例如人们常常需要补充的维生素B2(核黄素)就是利用一种酵母菌生产的。
水
同一切生物一样,微生物的营养中不可缺少水。水是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生命活动基本上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的,这些化学反应绝大多数是在水中进行的。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通常也是溶解在水中进行的;水还可以维持生命大分子,例如核酸、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稳定性;水还可以参与体内的化学反应,例如水解、水合反应等。
食物成为了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⑤ 微生物主要吃些什么
我们可以分析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我们先测得微生物细胞的湿重和干重,两者之差即为含水量,然后将所得的干物质,在高温炉中烧成灰,所得的灰分是各种无机元素的氧化物。将灰分进一步分析,得到各种无机元素的含量,以占灰分总重的百分比表示。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细胞的含水量一般都很高,除去水分的细胞干物质,约占鲜重的10%~25%。其中碳、氮、氢、氧4种元素约占全部干重的90%~97%,其余3%~10%为矿质元素。
由此可见,微生物所“吃”的营养物质,除需要大量的水以外,还需要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几类。
⑥ 微生物那么小他们吃什么呢!
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营养获取方式。
对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包括蘑菇等),是靠它们的细胞膜与外界直接交换物质来获取营养的。就是外面的营养物质(比如糖、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通过渗透等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废物也通过同样的方式排出细胞外。
对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如变形虫等),它们个头比较大,是通过吞噬作用,把细菌等更小的微生物“吃”进去来获得营养的。
至于有叶绿素的藻类微生物,只需要通过渗透作用吸取环境中的水分、含氮的小分子物质和一些微量元素,然后利用叶绿素和阳光中的能量,自己合成绝大部分营养物质。
⑦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六大类要素,即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能源.
1. 水
水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结合水和游离水.结合水与溶质或其他分子结合在一起,很难加以利用.游离水(或称为非结合水)则可以被微生物利用.
2. 碳源
碳在细胞的干物质中约占50%,所以微生物对碳的需求最大.凡是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作为微生物营养的碳源物质种类很多,从简单的无机物(CO2、碳酸盐)到复杂的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酸、芳香化合物及各种含碳化合物等).但不同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不同,假单孢菌属可利用90种以上的碳源,甲烷氧化菌仅利用两种有机物:甲烷和甲醇,某些纤维素分解菌只能利用纤维素.
大多数微生物是异养型,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能够利用的碳源种类很多,其中糖类是最好的碳源.
异养微生物将碳源在体内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用于构成细胞物质,或为机体提供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所以,碳源往往也是能源物质.
自养菌以CO2、碳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的碳源.CO2是被彻底氧化的物质,其转化成细胞成分是一个还原过程.因此,这类微生物同时需要从光或其他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这类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分别属于不同物质.
3. 氮源
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元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细胞干物质中氮的含量仅次于碳和氧.氮是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从分子态的N2到复杂的含氮化合物都能够被不同微生物所利用,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能够利用的氮源差异较大.
固氮微生物能利用分子态N2合成自己需要的氨基酸和蛋白质,也能利用无机氮和有机氮化物,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便失去了固氮能力.此外,有些光合细菌、蓝藻和真菌也有固氮作用.
许多腐生细菌和动植物的病原菌不能固氮,一般利用铵盐或其他含氮盐作氮源.硝酸盐必须先还原为NH+4后,才能用于生物合成.以无机氮化物为唯一氮源的微生物都能利用铵盐,但它们并不都能利用硝酸盐.
有机氮源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玉米浆等,工业上能够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和鱼粉等作为氮源.有机氮源中的氮往往是蛋白质或其降解产物.
氮源一般只提供合成细胞质和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原料,不作为能源.只有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利用铵盐、硝酸盐作氮源和能源.
4. 无机盐
无机盐也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主要功能是:
① 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
② 作为酶的组成成分;
③ 维持酶的活性;
④ 调节细胞的渗透压、氢离子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⑤ 作为某些自氧菌的能源.
磷、硫、钾、钠、钙、镁等盐参与细胞结构组成,并与能量转移、细胞透性调节功能有关.微生物对它们的需求量较大(10-4~10-3 mol/L),称为“宏量元素”.没有它们,微生物就无法生长.铁、锰、铜、钴、锌、钼等盐一般是酶的辅因子,需求量不大(10-8~10-6 mol/L),所以,称为“微量元素”.不同微生物对以上各种元素的需求量各不相同.铁元素介于宏量和微量元素之间.
在配制培养基时,可通过添加有关化学试剂来补充宏量元素,其中首选是K2HPO4和MgSO4,它们可提供需要量很大的元素:K、P、S和Mg.微量元素在一些化学试剂、天然水和天然培养基组分中都以杂质等状态存在,在玻璃器皿等实验用品上也有少量存在,所以,不必另行加入.
5. 生长因子
一些异养型微生物在一般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培养基中培养不能生长或生长较差.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组织(或细胞)提取液时,这些微生物就生长良好,说明这些组织或细胞中含有这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因子,这些因子称为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可定义为:某些微生物本身不能从普通的碳源、氮源合成,需要额外少量加入才能满足需要的有机物质,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嘧啶及其衍生物,有时也包括一些脂肪酸及其他膜成分%A
⑧ 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是什么
高中生物书上说是5种:C源,N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营养要素:碳源
1。自养型微生物
来源:无机碳源(CO2、NaHCO3、CaCO3等含碳无机物)
2。异养型微生物
来源:有机碳源:即含碳有机物糖、脂、蛋白质、有机酸等和天然含碳物质(石油)糖类(尤其是单糖),其次是醇类、有机酸、脂类
功能:(1)用于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2)既是碳源能源又是一种双功能的营养物
营养要素:氮源
1。氨基酸自养型(将非氨基酸类的简单氮源合成所需的一切氨基酸,如所有的绿色植物和很多的微生物)
来源:无机氮:NH3、铵盐、硝酸盐、N2、铵盐、硝酸盐将无机氮合成菌体蛋白或含氮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等)
2。氨基酸异养型(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包括所有的动物和大量异养型微生物)
来源:有机氮:复杂蛋白质(如牛肉膏、蛋白陈)、核酸、尿素、一般氨基酸复杂蛋白质、核酸
功能:合成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及含氮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等)
营养要素:生长因子
1。生长因子自养型(不需要外界提供生长因子)
来源:自行合成所需的生长因子
2。生长因子异养型(需要外界提供某种生长因子)
来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
功能:①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②参与代谢过程中的酶促反应
另外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能够合成大量维生素。如作为维生素的生产菌(如阿舒假囊酵母生产维生素B12)
无机盐和水我就不必讲了吧。其实这些东西在高三的课本上是很明确的。
楼主将的六大其实是对于动物来将的啦,不要搞混了概念哦。
呵呵,我去摄取我的C源了,哈哈
⑨ 微生物有什么作用
微生物是一种通称,它包括了所有形状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一提到微生物,有些人就会皱起眉头,感到憎恶。因为他们想到的是微生物带来了人类的疾病,带来了植物的病害和食物的变质。其实,这种感情是不太公正的。对人类而言,大多数微生物有益无害的,会造成损害的微生物只是少数。就总体来说,微生物是功大于过的,而且是功远远大于过。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发酵工程,正是这些微生物在忙忙碌碌,工作不息,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才使得五光十色的产品能一一面世。从“乐百氏奶”等乳酸菌饮料,到比黄金还贵的干扰毒等药品,都是微生物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里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这与它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它们具有孙悟空式的生存本领、猪八戒式的好胃口,还组成了天下第一的“超生游击队”。孙悟空是怎么折腾也不会死的英雄。微生物的生存本领也好生了得。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强、酸碱度、干湿条件都有极强的适应力,在10千米深的海底,人会被压成一张纸,而有些细菌仍逍遥自在地生活。在零下250℃的超低温下,有些微生物仍不死去,只是处于“冬眠”状态而已。如果条件适宜,微生物会不断繁衍生长,从没有见过它们自行死亡。而这帮不死的小家伙还极为贪吃,甚至饥不择食。好吃的食品自不必说,连石油、塑料、金属氧化物、工业垃圾和DDT、砒霜等毒药,都会成为某些微生物竞相吞吃的美味。吃得多,长得快,繁殖速度自然十分惊人。如果一个大肠杆菌能顺利无阻地繁殖,两天后其重量等于地球重量的4倍!正是微生物的这些特点使它们成为发酵工程中的主将和功臣。发酵罐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生长、繁殖和形成产品的外部环境装置。它取代了传统的发酵容器——形形色色的培养瓶、酱缸和酒窖。与传统的容器相比,发酵罐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它能进行严格的灭菌,能使空气按需要流通,从而提供良好的发酵环境;它能实施搅拌、震荡以促进微生物生长;它能对温度、压力、空气流量实行自动控制;它能通过各种生物传感器测定发酵罐内菌体浓度、营养成分、产品浓度等,并用电脑随时调节发酵进程。所以,发酵罐能实现大规模连续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和设备,获得高产量和高效率。这样,人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发酵方法来生产所需的食品或其他产品。可以简单地说,发酵工程就是通过研究改造发酵作用的菌种,并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来大规模工业化地生产发酵产品。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材料,而又是地球上十分缺乏的食品。用发酵工程来大量快速地生产单细胞蛋白,就补充了自然产品的不足。因为在发酵罐内,每一个微生物就是一座蛋白质合成工厂。每一个微生物体重的50~70%都是蛋白质。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许多“废料”,来生产高质量的食品。所以,生产单细胞蛋白是发酵工程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之一。
此外,发酵工程还可以制造人体不可缺少的赖氨酸以及许多种医药产品。我们常用的抗菌素几乎都是发酵工程的产品。
发酵工程不仅生产食品和药品,还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力武器。石油、煤、天然气这些传统能源终将消耗殆尽,人类怎样才能继续生活下去,科学家们为此耗尽心血。20世纪80年代,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一方面是核能、风能、太阳能利用取得巨大进展;另一方面,发酵工程的出现,可使地球上每年生产的大量纤维物质——稻草、麦杆、玉米秸、灌木、干草、树叶等等,经“发酵工程”转化,成为人类新能源。
在开发生物新能源的同时,发酵工程还可以完成另一个重要使命,即处理废物,净化环境,减少以至基本消除环境污染。
总之,现代发酵工程能够帮助人们制造食品,制造药品,开发能源,净化环境。古老的生物发酵法,一旦用现代高科技方法加以改进,就千百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老技术焕发了青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⑩ 微生物主要吃什么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过系统生物学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