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中的污染形式有哪些

微生物中的污染形式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04 14:03:23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主要有哪几方面

食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食品种类很多,不同的食品,其原料来源不同,所接触的自然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污染的微生物类群也会有一定差异。总体来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途径。

1、通过原料污染食品

食品是由各种原料经过合理调配加工而成的复配混合物,其原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有油质原料、粉质原料、胶质原料等,都有含有一定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这些营养成分露于空间时,病菌即可侵入。

2、通过包装材料污染食品

市场上的食品包装(直接接触类的包装容器)最常见的大致可以分为纸类材料、塑料材料玻璃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竹木材料以及其它复合材料。包装材料(桶、瓶、盖)的不卫生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食品的内容物因容器和附件而污染微生物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容器生产厂家的卫生环境未必能保证容器在生产、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清洁卫生,故包装容器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3、通过用具污染食品

食品的用具,包括原料的包装保健品、运输工具、生产加工设备和成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等,都有可能成为微生物污染食品的媒介,尤其是表面不光滑的用具污染程度更加严重。这些用具在包装原料或成品前,都应彻底清洗和消毒,以保证成品的卫生质量。

4、通过空气污染食品

空气中的微生物是暂时、可变的,虽然微生物在空气中一般不生长繁殖,但空气中却到处都悬浮着带有微生物的尘埃、颗粒物或液体小水滴,这些微生物是自多种不同的来源被带入空气中。空气中飞扬着许许多多的尘埃,大量的微生物就附在尘埃上,随着空气的流动和气压的变化,尘埃的飞扬或沉降将微生物附着在食品上。此外,人体带有微生物的痰沫、鼻涕与唾液的小水滴,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空气污染食品。

5、通过人员污染食品

人的体表、头发或衣服的表面都有许多微生物的吸附。人接触食品时,人体可作为媒介,将微生物污染食品。特别是手,每平方厘米的杂菌数可高达几百万个,所造成的食品污染最为常见。如果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生产操作时不穿戴工作衣帽或者手和工作衣帽不经常清洗和消毒以保持清洁,就会把大量的微生物带到食品中,造成食品的污染。

如何杜绝食品微生物污染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消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应对生产原料、包材、用具、环境、人员、设备、容器、生产用水等等保持消毒灭菌,做到无死角,避免微生物滋生。选择一款合适的消毒剂是必不可少的:

1、需要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效果,一种消毒产品就能杀灭细菌、真菌、霉菌等病原微生物;

2、不产生细菌耐药性,以符合长期重复使用的要求;

3、要求是食品级消毒剂,达到食用无害的等级;

4、要求在食品行业中有成熟的应用;

那么有没有上述所描述的消毒剂呢?答案是肯定的。

奥克泰士

奥克泰士--德国原装进口,食品级过氧化氢银离子复合型杀菌消毒剂,具有无色无味无毒无残留无腐蚀性等特性,产品经过欧盟EMAS检测认证、IFS国际食品标准检测认证、ISO9001ISO14001管理体系认证、德国莱茵TUV认证等。其消毒效果完全可以达到无菌车间消毒要求,成为很多食品生产企业日常消毒的首先产品。经权威部门检验,奥克泰士高效消毒剂对微生物(包括芽孢)的杀灭效果非常突出,因为其杀菌效力高、安全无残留等独特的特点,奥克泰士消毒剂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奥克泰士引入在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医疗卫生等国内外众多高端领域顺迅推广。

奥克泰士消毒的优点

1、广谱杀菌:奥克泰士拥有瞬间杀菌性能,能够杀灭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杆菌,粪肠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铜绿假单胞菌,乳微细菌、芽孢菌,产杆菌,链球菌等200多种细菌,霉菌,病毒。  

2、奥克泰士具备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因为奥克泰士是通过释放氢氧键,氧化作用杀菌的,所以残留只有水和氧气,属于无二次污染的纯生态消毒产品。  

3、通过银离子的加入,奥克泰士有别于普通的过氧化氢,仅用较少含量的过氧化氢就能解决普通过氧化氢较高浓度才能解决的问题,成功解决了过氧化氢稳定不好,腐蚀性大的问题。

❷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分为哪两种

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参考资料: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研究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而丰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在农业方面,人类广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制革、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医药工业方面,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即使是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运动、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微生物学又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着重研究微生物学基本问题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等。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按研究和应用领域可分为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学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公元386~534年)《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醋的方法。长期以来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实际上正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防止食物的腐烂变质。
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在11世纪初时,我国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提出肺痨由虫引起。意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奥地利Plenciz(1705~1786)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体,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体所引起。18世纪清干隆年间,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凄惨景况,并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传染上疾病,说明已有消毒的记载。大量古书证明,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就已广泛应用人痘来预防天花,并先后传至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这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发现 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r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他于1676年用自磨镜片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约放大40~270倍),并从雨水、池塘水等标本中第一次观察和描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亦为微生物形态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占重要经济地位的酿酒的工业和蚕丝业发生酒类变质和蚕病危害等,促进了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从而推翻了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的研究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人们认识到不同微生物间不仅有形态学上的差异,在生理学特性上亦有所不同,进一步肯定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此,微生物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巴斯德创用的加温处理以防酒类变质的消毒法,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乳类的巴氏消毒法。在巴斯德的影响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德(Joseph Lister, 1827~1912)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他创用固体培养基,可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单一菌落,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研究。同时又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中,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由郭霍和在他带动下的一大批学者发现并分离培养成功。
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Nвановский)于1892年发现了第一种病毒即烟草花叶病病毒。1897年Loeffler和Frosch发现动物口蹄疫病毒。1901年美国学者Walter-Reed首先分离出对人类致病的黄热病毒。1915年英国学者Twort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以后相继分离出人类和动、植物的许多病毒。
免疫学的兴起 18世纪末,英国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创用牛痘预防天花;随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疸和狂犬病疫苗成功,为免疫学和预防医学开辟了途径。人们对抗感染免疫的本质的认识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德国学者Behring在1891年用含白喉抗毒素的动物免疫血清成功地治愈一白喉患儿,引起科学家们注意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导致血清学的发展。由于各人研究的领域和重点有别,当时关于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解释存在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以欧立希(Poul Ehrlich,1854~1916)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认为机体的免疫力与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有关,主要是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而以梅契尼科夫(Mечников и. и. ,1845~1916)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则认为吞噬细胞的作用才是机体免疫力的主要因素。不久,Wright在血清中发现了调理素,并证明吞噬细胞的作用在体液因素参与下可大为增强,两种免疫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使人们对免疫机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促进了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
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首先合成化学治疗剂的是欧立希,他在1910年合成治疗梅毒的砷凡纳明,后又合成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性疾病的化学治疗途径。以后又有一系列磺胺药相继合成,在治疗传染性疾病中广泛应用。1929年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直到1940年Florey等将青霉菌培养液加以提纯,才获得青霉素纯品,并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鼓舞了微生物学家,随后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不断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气相、液相色谱技术、免疫学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得以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与功能、致病的物质基础及诊断方法,使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如军团菌、弯曲菌、拉沙热病毒、马堡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967~1971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等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原原是一种不具有蛋白质的RNA ,分子量约为100,000,这类致病因子被称为类病毒 (Viroid)。随后在研究类病毒的过程中又发现一种引起苜蓿等植物病害的拟病毒(Virusoid) 。1982年发现引起羊搔痒病的病原为一分子量27KD的蛋白,称朊病毒(Virino)。1983年有关国际会议上将这些病原因子统称为亚病毒(Subvirus)。人类中亦可能存在亚病毒,例如人类的C-J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库鲁病(Kuru disease)等可能由朊病毒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引起。
近十几年来,病原微生物迅速检验诊断方法发展很快。ELISA快速检测抗原及抗体技术已被普遍应用,简化了过去繁琐的微生物学检验手续,特别是通过采用单克隆抗体,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已制备出许多诊断试剂盒,其中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广泛应用,使过去长期难以实现的病毒病的快速实验室诊断成为现实。目前许多实验室正在探索将基因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微生物的快速检验中。
在传染病的预防方面,目前大多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均已研制出相应的疫苗。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球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彻底消灭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其最根本的措施即是牛痘苗的普遍接种。各种疫苗的广泛接种,已成为当今人类对付许多传染病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在传染病的治疗方面,新的抗生素不断被制造出来,有效地控制了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相比之下,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较慢。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Ⅱ、干扰素等)治疗某些病毒性疾病,已取得一定疗效。另外,单克隆抗体及基因治疗等手段在病毒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1957年澳大利亚学者伯内特(Burnet. F. M)根据前人的工作和他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着名的“细胞系选择学说”,使免疫学进入了生物医学新领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免疫学发展十分迅速,其范围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生物学的许多方面和临床各学科,远远超出了以往感染免疫的传统概念,已独立成为医学和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虽然人类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及控制传染病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至今仍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尚未完全认识,某些疾病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今后要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研究,建立特异的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研制新疫苗和改进原有疫苗,以提高防治效果。要加强感染免疫的研究,寻找或人工合成能调动和提高机体防御机能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物质。要加强基因工程学的研究,除制备供诊断、预防、治疗及研究用的制剂外,并能对一些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采用基因疗法,以彻底治愈这类病症。要继续加强与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协作,采用先进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为早日控制和消灭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病作出贡献。
徐志凯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一大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无论是繁华的现代城市、富饶的广阔田野、还是人迹罕见的高山之巅、辽阔的海洋深处,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大类微小的"居民"称为微生物,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微生物王国是一个真正的"小人国",这里的"臣民"分属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类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几个代表性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一个个小得惊人。就以细菌家族的"大个子"杆菌来说,让3千个杆菌头尾相接"躺"成一列,也只有一粒米那么大;让70个杆菌"肩并肩"排成一行,刚抵得上一根头发丝那么宽;相当于全地球总人口数(50多亿)那么多的细菌加在一起,才只有一粒芝麻的重量。微生物如此之小,人们只能用"微米"甚至更小的单位"埃"来衡量它。大家知道,1微米等于1‰毫米。细菌的大小,一般只有几个微米,有的只有0.1微米,而人的眼睛大约只有分辨0.06毫米的本领,难怪我们没法看见它了。微生物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说来有趣。300年前,荷兰有个名叫列文虎克的人,他读书虽然不多,但热爱科学,富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还有一手高明的磨制放大镜技术。他用自己磨制的镜片,制作了一架能把原物放大200多倍的简单的显微镜。一天,列文虎克从一个老头的牙缝里取下一点残屑来观察,竟然发现那里面有无数各种形状的小家伙蹦来跳去。他惊奇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列文虎克精心地把这些小家伙的形状描绘下来,他说:"这个老头嘴里的'小动物',要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多得多……"这以后, 他继续观察了各种容器的积水,以及河水、井水、污水等,都发现有这样一个芸芸众生的"小动物"世界。列文虎克第一个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细菌,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从此,人们借助显微镜--揭开了微生物的奥秘。
当然,微生物也有看得见的。比如食用的蘑菇,药用的灵芝、马勃等都是微生物。生物学家曾在原捷克斯洛伐克发现一种巨蕈,属于真菌族微生物范畴,你猜它有多大?--直径4米多,重达100多千克。它不仅是微生物大家族中的"巨人",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里也不算"小个子"了。
微生物王国奇观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历史浓缩到一天,地球诞生是24小时中的零点,那么,地球的首批居民--厌氧性异养细菌在早晨7点钟降生;午后13点左右,出现了好氧性异养细菌;鱼和陆生植物产生于晚上22点;而人类要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微生物所以能在地球上最早出现,又延续至今,这与它们特有的食量大、食谱广、繁殖快和抗性高等有关。个儿越小,"胃口"越大,这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微生物的结构非常简单,一个细胞或是分化成简单的一群细胞,就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生物体,承担了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它们个儿虽小,但整个体表都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机能,这就使它们的"胃口"变得分外庞大。如果将一个细菌在一小时内消耗的糖分换算成一个人要吃的粮食,那么,这个人得吃500年。微生物不仅食量大,而且无所不“吃”。地球上已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都贪吃不厌,就连化学家合成的最新颖复杂的有机分子,也都难逃微生物之“口”。人们把那些只“吃”现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称为有机营养型或异养型微生物;把另一些靠二氧化碳和碳酸盐自食其力的微生物,叫无机营养型或自养型微生物。微生物不分雌雄,它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以细菌家族的成员来说,它们是靠自身分裂来繁衍后代的,只要条件适宜,通常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一分为二,二变为四,四分成八,……就这样成倍成倍地分裂下去。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个细菌24小时内能产生2.2e43个后代,总重量为2.2e28克,相当于4个地球的重量 !
虽然这种呈几何级数的繁衍,常常受环境、食物等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使动植物望尘莫及了。微生物具有极强的抗热、抗寒、抗盐、抗干燥、抗酸、抗碱、抗缺氧、抗压、抗辐射及抗毒物等能力。因而,从1万米深、水压高达1140个大气压的太平洋底到8.5万米高的大气层;从炎热的赤道海域到寒冷的南极冰川;从高盐度的死海到强酸和强碱性环境,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由于微生物只怕"明火",所以地球上除活火山口以外,都是它们的领地。微生物当然也要呼吸,但有的喜欢吸氧气,是好氧性的;有的则讨厌氧气,属于厌氧性的;还有的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叫兼性微生物。微生物不仅能吃,而且还贪睡。据报道,在埃及金字塔中三四千年前的木乃伊上仍有活细菌。微生物的休眠本领也令人惊叹不已。
居位显赫的细菌
自从德国乡村医生劳伯·柯赫第一个猎获病菌以后,细菌这个名字就常常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因为人和动植物的许多传染病,都是由细菌作祟引起的,所以人们对它总有一种厌恶和恐惧的感觉。其实,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不仅能和我们和平共处,还为人类造福。例如,地球上每年都要死亡大量动植物,千万年过去了,这些动植物的遗体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功劳。它们能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残躯遗骸吃个精光,同时转化成植物能够利用的养料,为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何况许多细菌在工农业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呢!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细菌,大致有三种形状:个儿又胖又圆的,叫球菌;身体瘦瘦长长的,是杆菌;体形弯弯扭扭的,称螺旋菌。不论哪种形状,它们都只是单细胞,内部结构和一个普通的植物细胞相似。它的外面有一个坚韧而有弹性的"外壳",称为细胞壁,细菌就靠它来保护自己的身体。紧贴细胞壁内部有一层柔韧的薄膜,叫细胞膜,它是食物和废物进出细胞的"门户"。细胞膜里面充满着粘稠的胶体溶液,这是细胞质,其中含有各种颗粒和贮藏物质。有的细菌有细胞核,但比大生物的细胞核简单得多,因此人们叫它原核细胞。多数细菌是不会运动的,只是由于它们体微身轻,所以能借助风力、水流或粘附在空气中的尘埃和飞禽走兽身上,云游四方,浪迹天涯。也有一些细菌身上长有鞭毛,好像鱼的尾巴,能在水中扭来摆去,细菌便游动起来,速度还挺快。有人观察,霍乱弧菌凭借鞭毛的摆动,1小时内能飞奔18厘米,这段距离相当于它身长的9万倍!细菌中,有的"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有的却穿着一身特别的"衣服",这就是包围在细胞壁外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它既是细菌的养料贮存库,又可作为"盔甲",起着保护层的作用。对病菌来说,荚膜还与致病力密切相关,比如肺炎球菌能使人得肺炎,但若失去了荚膜,就如解除了武装,没有致病力了。当细菌遇到干燥、高温、缺氧或化学药品等恶劣环境时,它们还能使出一个绝招,就是几乎全部脱去身体中的水分,从而使细胞凝聚成椭圆形的休眠体,这就是芽孢。芽孢在干燥条件下过几十年仍有活力,一旦环境变得适宜,芽孢就会吸水膨胀,又成为一个有活力的菌体。单个细菌是无色透明的,为了便于鉴别,需要给它们染上颜色。1884年丹麦科学家革兰姆创造了一种复染法,就是先用结晶紫液加碘液染色,再用酒精脱色,然后用稀复红液染色。经过这样的处理,可以把细菌分成两大类,凡能染成紫色的,叫革兰氏阳性菌;凡被染成红色的,叫革兰氏阴性菌。这两类细菌在生活习性和细胞组成上有很大差别,医生常依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来选用药物,诊治疾病。为纪念革兰姆,复染法又称革兰氏染色法。细菌家族的成员,如果固定在一个地方生长繁殖,就形成了用肉眼能看见的小群体,叫菌落。菌落带有各种绚丽的色彩,如绿脓杆菌的菌落是绿色的,葡萄球菌的菌落是金黄色的。细菌菌落的形状、大小、厚薄和颜色等特点,是鉴别各种菌种的依据之一。弗莱明就是通过观察浇鸹粕�钠咸亚蚓�⑾?quot;吃"掉葡萄球菌的青霉素,划时代地揭开了抗生素的秘密。
战功累累的放线菌
医生常常使用链霉素、红霉素这一类抗生素治病,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抗生素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放线菌。放线菌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这与细菌十分相似,因此它们常被当作细菌家族中的一个独立的大家庭。不过,放线菌又有许多真菌家族的特点,例如菌体由许多无隔膜的菌丝体组成,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过渡类型。放线菌有许多交织在一起的纤细菌体,叫菌丝。这些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基质菌丝;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气生菌丝。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孢子丝,等到成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孢子。孢子的外形有的像球,有的像卵,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吸水,萌生成新的放线菌。放线菌大量存在于土壤中。它们中绝大多数是腐生菌,能将动植物的尸体腐烂、"吃"光,然后转化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还有一种叫弗兰克氏菌,生长在许多非豆科植物的根瘤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肥。放线菌还有许多贡献。目前发现的几千种抗生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它的菌落颜色鲜艳,呈放射状,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常用它作食品染色剂,既美观,又安全。利用放线菌还可以生产维生素B12 、蛋白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医药用品。虽然个别类的放线菌对人类有害,例如分枝杆菌能引起肺结核和麻风病等,但这些比起放线菌的功绩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家族庞大的真菌
真菌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大的家族,它的成员约有25万多种。真菌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比较陌生,其实生活中你经常接触到它。例如,味道鲜美的蘑菇,营养丰富的银耳、木耳,延年益寿的灵芝,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茯苓,保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冬虫夏草,诸如此类早为人们所熟悉的名菜佳肴、珍奇药物,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员;酿酒、发面、制酱油,都离不开酵母菌或霉菌的帮助,而它们正是真菌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从生物进化的过程来看,真菌的诞生要比细菌晚10亿年左右,所以它是微生物王国中最年轻的家族。它们和细菌、放线菌最根本的区别,是真菌已经有了真正的细胞核。因此人们把真菌的细胞叫做真核细胞。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真菌具有多细胞结构,能产生孢子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虽然蘑菇、猴头这一类真菌长得又高又大,样子很像植物,但它们的细胞壁里还没有纤维素和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产生叶绿素,这是它与植物的重要区别。真菌为人类食品提供了重要来源,它们中有许多本身就是名贵的中药材。利用真菌还可以生产多种抗生素。真菌不仅在传统酿造和食品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大显身手。人们利用各种不同的霉菌,制取各种酶制剂以及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试剂,并且还可以作为高效饲料发展养殖业。但是,真菌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梅雨季节,家具、衣服都会长出白"毛";阴湿的仓库里,粮食、蔬菜、水果常常腐烂变质;许多人染上了灰指甲病和各种癣病等等,都是真菌在作怪。1960年夏天,英国某地有10多万只火鸡莫名其妙地死去,当时谁也说不清是什么病,就称为"火鸡X病"。以后人们才搞清楚,原来这些火鸡因为吃了发霉的花生粉饼,而发霉的花生饼中含有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叫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能引起许多动物的肝癌,并且与人的肝癌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对于真菌的基本态度是,认清敌友,扬长避短,让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罪恶昭彰的病毒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有用能把物体放大到上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一般病毒,只有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那么大。病毒比细菌简单得多,整个身体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连细胞壁也没有。蛋白质外壳决定病毒的形状。它们中有的呈杆状、线状,有的像小球、鸭蛋、炮弹,还有的像蝌蚪。病毒不能单独生存,必须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因此各种生物的细胞便成为病毒的"家"。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身上的病毒称为动物病毒,人类的天花、肝炎、流行性感冒

❸ 生物性污染的类型

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食品污染包括哪些方面?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标志的非致病菌。寄生虫和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间接通过水体或土壤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类、蛾类以及动物食品和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其它病毒不易在食品上繁殖。2.化学性污染食品化学性污染涉及范围较广,情况也较复杂。主要包括:①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农药、兽药、有毒金属、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杂环胺、二恶英、三氯丙醇等;②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③滥用食品添加剂;④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如酒中有害的醇类、醛类等;⑤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3.物理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复杂的多种非化学性的杂物,虽然有的污染物可能并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但是严重影响了食品应有的感官性状和/或营养价值,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有:①来自食品产、储、运、销的污染物,如粮食收割时混入的草籽、液体食品容器池中的杂物、食品运销过程中的灰尘及苍蝇等;②食品的掺假使假,如粮食中掺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掺入大量的糖等,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应用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❹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有哪几方面

微生物超标是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是判断其保存能力的指标。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越多,则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食品质量就越差;菌落总数越小,则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小。统计发现,导致这些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很多,微生物污染是问题食品主因,其污染途径包括以下部分:

1、生产设备消毒不到位

2、生产环境消毒不到位

3、包装材料清洗消毒不到位

4、产品包装密封不严、

5、人员消毒不到位(更衣室,工作服等)

6、储运条件控制不当、

7、工器具等生产设备消毒不到位、

8、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

在消毒剂领域,传统的方式包括紫外线灯照射杀菌、药物喷洒灭菌、臭氧、采用初中高效三级过滤方式滤尘等。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很多年中,他们在之前的食品安全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但随着现在国家监管及食品质量的不断提升,缺点也慢慢体现出来。

紫外线灯照射杀菌:紫外线灯对人体有害,所以只能在静态(无人)的情况下使用,实际生产时为细菌二次污染食品的提供机会。紫外线灯还有一个弊端,有效辐照距离为1.5米,开启时空气中大部分细菌、病毒只是暂时击晕(隐藏在0.6M以下或辐照距离外),并未完全杀死;关闭时,待人、物流动后被击晕的细菌、病毒会反弹,使空气浮游菌数量更高。

药物喷洒灭菌: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因强烈的气化作用,刺激性很强,只能在静态(无人)的情况下使用。多数出口食品企业也不在用喷洒方法灭菌,主要原因是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学试剂易在食品中残留,对作业人员的皮肤、神经系统、肠胃及呼吸道也有影响,长期容易患毒害性职业病。

臭氧:使用面比较广,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车间湿度及臭氧浓度大小。在静态(无人)的状态下使用,对器具、设备有氧化、腐蚀作用。由于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危害。

初中高效三级过滤方式滤尘:目前,洁净室无法在食品行业普及(保健食品除外),原因如下:1、洁净室造价高、耗电大、易损耗品更换频繁,运行成本大;2、现有食品企业多为老式厂房,改造成本大,搬迁或重建时则报废。因此,无尘洁净室对诸多企业而言成了一种摆设,一种形象工程,只有上级检查时才开启。

通过以上常用方法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很多企业无法稳定,有效,长期的控制微生物,究其原因就是消毒产品和消毒方案不正确的缘故。因此解决食品微生物超标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客户生产工艺,制定专门的消毒方案和选择一款优质的消毒剂。

奥克泰士作为进入中国5年的品牌,深耕于食品行业,对众多产品的生产流程了如指掌,配合我们独有的消毒方案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奥克泰士己经为超过10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解决了食品微生物超标问题。

奥克泰士—德国原装进口,专为食品厂设计,奥克泰士配合空间、环境、物表等可达到食品企业消毒灭菌的要求,近来深受食品企业的青睐。其主要成分是由食品级过氧化氢和银离子组成的复合型溶剂,食品级无色无味无毒无残留型。

产品经过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欧盟EMAS检测认证、ISO9001/ISO14001管道体系认证、德国莱茵TUV认证等。由于产品其独特的作用原理,能够快速杀灭包括芽孢、细菌孢子、真菌孢子、放射菌、分支杆菌、酵母菌、霉菌、病毒、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杆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空肠弯曲菌、蜡样芽孢杆菌、平酸菌、耶尔森氏菌、阪崎肠杆菌、蛔虫卵等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微生物。

奥克泰士食品厂专用消毒灭菌剂,是利用消毒剂的质量特性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杀菌效果良好的特点,利用德国技术工艺将消毒剂和酸性活化剂分别加工,经总混压片制备的同体速溶性消毒剂.是集消毒、清洗、灭菌三者合一的产品,稳定性好、无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健康安全无副作用,使用非常方便,样品在54℃上储存14天,有效成分降解率达到3.83%,通过测试,奥克泰士的稳定性良好,杀菌效果符合同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要求。

❺ 微生物接种过程中的污染来源有哪些

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外植体自身带菌。许多植物都是栽培在室外,而空气环境中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可通过植物自然的孔口或伤口进入植物内部,也有一些兼性腐生菌,可由外植体或通过相应的侵入机制侵入植株内部,如果在接种操作前对这些认识不足,对外植体消毒不严,就很容易发生污染现象。
第二是培养基或接种工具灭菌不彻底。在对培养基灭菌过程中,如果灭菌时间过短、灭菌时温度达不到要求、灭菌锅压力记数不准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使一些病原微生物残留在培养基中,一旦接种后就会造成污染。
使用灭菌不彻底的接种工具,灭过菌的接种工具存放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在生产中造成污染,所以生产中要做好培养基和接种工具的灭菌和消毒工作。
第三就是接种室消毒不严。在组培生产过程中,除了植物本身外,大部分污染来源便是来自接种操作室。因为在接种操作室中,未过滤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随着操作人员或植株接触时而发生污染,所以接种室消毒不严,也易引发污染发生。
第四就是人员因素。在整个操作室内,人员是最大的带菌者,其不管在毛发或是衣服等,都隐藏着数不清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
为此在进入操作室前,接种人员的工作服、鞋帽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进入接种室必须换上消毒过的鞋帽,接种前,接种人员必须认真洗手,还要用70%的乙醇棉球擦拭双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污染的危害。
第五就是超净工作台上的滤网过滤不彻底。超净工作台使用过久,或保养不当,而造成滤网坏掉或灰尘过多,导致在接种操作时对空气过滤不彻底,也易产生污染。
第六就是栽培过程污染。在栽培室,组培瓶外和外界气体交换时,亦会有一些微生物进入。污染几率取决于空气中带菌密度与组培瓶空气交换率。

❻ 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途径有哪些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

字体: [大 中 小]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
(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差异。公共场所、街道、畜舍、屠宰场及通气不良处的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高。空气中的尘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多。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微生物数量可达106个/m3,海洋、高山、乡村、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数量较少。空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它们直接来自人或动物呼吸道、皮肤干燥脱落物及排泄物或间接来自土壤,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等。患病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含有1~2万个细菌。
1.1.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淡水域中的微生物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清水型水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习惯于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中生活,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可被看作是水体环境中的土居微生物,如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也有部分腐生性细菌,如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的一些种就能在低含量营养物的清水中生长。霉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种类,如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的一些种可以生长于腐烂的有机残体上。此外还要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常在水中生长,通常它们的数量不大。另一类是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它们是随腐败的有机物质进入水域,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的,是造成水体污染、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数量最大的上G—细菌,如变形杆菌属(Proteus)、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等,还有芽孢杆菌属、弧菌属(Vibrio)和螺菌属(Spirillum)中的一些种。当水体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后,会使肠道菌的数量增加,如大肠杆菌、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和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沙门氏菌、产气荚膜芽孢杆菌(B.perfringens)、炭疽杆菌(B.anthracis)、破伤风芽孢杆菌(B.tetani)。污水中还会有纤毛虫类、鞭毛虫类和根足虫类原生动物。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体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故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也有少数病原菌可以生存达数月之久。
海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均具有嗜盐性。近海中常见的细菌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噬纤维菌属(Cytophaga),它们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有的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海水中还存在有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矿泉水及深井水中通常含有很少的微生物数量。
1.1.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1.1.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1.1.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有的微生物数量要少。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及微生物。
1.1.7 原料及辅料
1.1.7.1 动物性原料
屠宰前健康的畜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免疫系统,能有效地防御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肌肉组织内扩散。所以正常机体组织内部(包括肌肉、脂肪、心、肝、肾等)一般是无菌的,而畜禽体表、被毛、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器官总是有微生物存在,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个/cm2。如果被毛和皮肤污染了粪便,微生物的数量会更多。刚排出的家畜粪便微生物数量可多达107个/g、瘤胃成分中微生物的数量可达109个/g。
患病的畜禽其器官及组织内部可能有微生物存在,如病牛体内可能带有结核杆菌、口蹄疫病毒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冲破机体的防御系统,扩散至机体的其他部位,此多为致病菌。动物皮肤发生刺伤、咬伤或化脓感染时,淋巴结会有细菌存在。其中一部分细菌会被机体的防御系统吞噬或消除掉,而另一部分细菌可能存留下来导致机体病变。畜禽感染病原菌后有的呈现临床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这部分畜禽在运输和圈养过程中,由于拥挤、疲劳、饥饿、惊恐等刺激,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呈现临床症状,并向外界扩散病原菌,造成畜禽相互感染。
屠宰后的畜禽即丧失了先天的防御机能,微生物侵入组织后迅速繁殖。屠宰过程卫生管理不当将造成微生物广泛污染的机会。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灭菌的刀具放血时,将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随着血液短暂的微弱循环而扩散至胴体的各部位。在屠宰、分割、加工、贮存和肉的配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发生。
屠宰前畜禽的状态也很重要。屠宰前给予充分休息和良好的饲养,使其处于安静舒适的条件,此种状态下进行屠宰其肌肉中的糖元将转变为乳酸。在屠宰后6~7h内由于乳酸的增加使胴体的pH降低到5.6~5.7,24h内pH降低至5.3~5.7。在此pH条件下,污染的细菌不易繁殖。如果宰前家畜处于应激和兴奋状态,则将动用贮备糖元,宰后动物组织的pH接近于7,在这样的条件下腐败细菌的侵染会更加迅速。
健康禽类所产生的鲜蛋内部本应是无菌的,但是鲜蛋中经常可发现微生物存在,即使是刚产出的鲜蛋也是如此。微生物污染的来源:1)卵巢内。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进入蛋中。常见的感染菌有雏沙门氏菌(S.pullora)、鸡沙门氏菌(S.gallinarum)等。2)排泄腔(生殖道)。禽类的排泄腔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蛋从排泄腔排出体外时,由于蛋内遇冷收缩,附在蛋壳上的微生物可穿过蛋壳进入蛋内。3)环境。鲜蛋蛋壳的屏障作用有限,蛋壳上有许多大小为4~6μm的气孔,外界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进入,特别是贮存期长或经过洗涤的蛋,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微生物更容易借水的渗透作用侵入蛋内。
刚生产出来的鲜乳总是会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是由于既使是健康乳畜的乳房内,也可能生存有一些细菌,特别是乳头管及其分枝,常生存着特定的乳房菌群。主要有微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当乳畜患乳房炎时,乳房内还会含有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如无乳链球菌(Str.agalactia)、化脓棒状杆菌(Cor.pyogenes)、乳房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有结核或布氏杆菌病时,乳中可能有相应的病原菌存在。
鱼类生活在水域中,由于水域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所以鱼的体表、鳃、消化道内都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活鱼体表每平方厘米附着的细菌有102~107个,每毫升鱼的肠液中含细菌数为105~108个。因此,刚捕捞的鱼体所带有的细菌主要是水生环境中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黄色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淡水中的鱼还有产碱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等。
近海和内陆水域中的鱼可能受到人或动物的排泄物污染,而带有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它们在鱼体上存在的数量不多,不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如贮藏不当,病原菌大量繁殖后可引起食物中毒。在鱼上发现的病原菌还可能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霍乱弧菌、红斑丹毒丝菌、产气荚膜梭菌,它们也是由环境污染的。捕捞后的鱼类在运输、贮存、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还可能进一步被陆地上的各种微生物污染。这些微生物主要有微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其次还有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赛氏杆菌、八叠球菌及梭状芽孢杆菌。
1.1.7.2 植物性原料
健康的植物在生长期与自然界广泛接触,其体表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收获后的粮食一般都含有其原来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椐测定,每克粮食含有几千个以上的细菌。这些细菌多属于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乳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此外,粮食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霉菌孢子,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交链孢霉属、镰刀霉属等,还有酵母菌。植物体表还会附着有植物病原菌及来自人畜粪便的肠道微生物及病原菌。健康的植物组织内部应该是无菌或仅有极少数菌,如有时外观看上去是正常的水果或蔬菜,其内部组织中也可能有某些微生物的存在。有人从苹果、樱桃等组织内部分离出酵母菌,从番茄组织中分离出酵母菌和假单孢菌属的细菌。这些微生物是果蔬开花期侵入并生存于果实内部的。
感染病后的植物组织内部会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是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根、茎、叶、花、果实等不同途径侵入组织内部的。
果蔬汁是以新鲜水果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由于果蔬原料本身带有微生物,而且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再次感染,所以制成的果蔬汁中必然存在大量微生物。果汁的pH值一般在2.4~4.2之间,糖度较高,可达60~70°Brix,因而在果汁中生存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次是霉菌和极少数的细菌。
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经过洗涤和清洁处理,可除去籽粒表面上的部分微生物,但某些工序可使其受环境、机具及操作人员携带的微生物再次污染。多数市售面粉的细菌含量为每克几千个,同时还含有50~100个左右的霉菌孢子。
1.2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
1.2.1 内源性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类群和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就会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当家禽感染了鸡白痢、鸡伤寒等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被病原菌污染,使所产卵中也含有相应的病原菌。
1.2.2外源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1.2.2.1 通过水污染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水既是许多食品的原料或配料成分,也是清洗、冷却、冰冻不可缺少的物质,设备、地面及用具的清洗也需要大量用水。各种天然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不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自来水是天然水净化消毒后而供饮用的,在正常情况下含菌较少,但如果自来水管出现漏洞、管道中压力不足以及暂时变成负压时,则会引起管道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渗漏进入管道,使自来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在生产中,既使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由于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微生物的污染范围扩大。如在屠宰加工场中的宰杀、除毛、开膛取内脏的工序中,皮毛或肠道内的微生物可通过用水的散布而造成畜体之间的相互感染。生产中所使用的水如果被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厕所粪便污染,就会使水中微生物数量骤增,水中不仅会含有细菌、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还可能会含有寄生虫。用这种水进行食品生产会造成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同时还可能造成其他有毒物质对食品的污染,所以水的卫生质量与食品的卫生质量有密切关系。食品生产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采用自来水或深井水。循环使用的冷却水要防止被畜禽粪便及下脚料污染。
1.2.2.2 通过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土壤、水、人及动植物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它们可随着灰尘、水滴的飞扬或沉降而污染食品。人体的痰沫、鼻涕与唾液的小水滴中所含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当有人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均可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人在讲话或打喷嚏时,距人体1.5m内的范围是直接污染区,大的水滴可悬浮在空气中达30min之久;小的水滴可在空气中悬浮4~6h,因此食品暴露在空气中被微生物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1.2.2.3 通过人及动物接触污染
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如果他们的身体、衣帽不经常清洗,不保持清洁,就会有大量的微生物附着其上,通过皮肤、毛发、衣帽与食品接触而造成污染。在食品的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过程中,如果被鼠、蝇、蟑螂等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样会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试验证明,每只苍蝇带有数百万个细菌,80%的苍蝇肠道中带有痢疾杆菌,鼠类粪便中带有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
1.2.2.4 通过加工设备及包装材料污染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及包装材料,在未经消毒或灭菌前,总是会带有不同数量的微生物而成为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不经消毒灭菌的设备越多,造成微生物污染的机会也越多。已经过消毒灭菌的食品,如果使用的包装材料未经过无菌处理,则会造成食品的重新污染。
1.3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
食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后,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食品所处环境和食品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所表现的主要特征就是食品中微生物出现的数量增多或减少,即称为食品微生物的消长。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通常有以下规律及特点。
1.3.1 加工前
食品加工前,无论是动物性原料还是植物性原料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微生物污染,加之运输、贮藏等环节,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因而使食品原料中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多。虽然有些种类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因环境不适而死亡,但是从存活的微生物总数看,一般不表现减少而只有增加。这一微生物消长特点在新鲜鱼肉类和果蔬类食品原料中表现明显,即使食品原料在加工前的运输和贮藏等环节中曾采取了较严格的卫生措施,但早在原料产地已污染而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经过一定的灭菌处理它们仍会存在。
1.3.2 加工过程中
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有些处理工艺如清洗、加热消毒或灭菌对微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这些处理措施可使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甚至可使微生物几乎完全消除。但如果原料中微生物污染严重,则会降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下降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也可能发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在生产条件良好和生产工艺合理的情况下,污染较少,故食品中所含有的微生物总数不会明显增多;如果残留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加工过程中有繁殖的机会,则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就会出现骤然上升的现象。
1.3.3 加工后
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由于其中还残存有微生物或再次被微生物污染,在贮藏过程中如果条件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而使食品变质。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会迅速上升,当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不再继续上升,相反活菌数会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使变质后的食品不利于该微生物继续生长,而逐渐死亡,此时食品不能食用。如果已变质的食品中还有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存在,并能适应变质食品的基质条件而得到生长繁殖的机会,这时就会出现微生物数量再度升高的现象。加工制成的食品如果不再受污染,同时残存的微生物又处于不适宜生长繁殖的条件,那么随着贮藏日期的延长,微生物数量就会日趋减少。
由于食品的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及方法和贮藏条件不尽相同,致使微生物在不同食品中呈现的消长情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充分掌握各种食品中微生物消长规律的特点,对于指导食品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❼ 2,微生物的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方

水产品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包括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❽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有哪几种类型防治策略急求,谢谢

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6、志贺氏菌志贺氏菌即通称的痢疾杆菌。痢疾贺志贺氏菌是导致典型细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很少数量的个体就可以致病。志贺氏菌食物中毒是指由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志贺氏菌主要是宋内氏志贺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热肉制品等。志贺氏菌侵入肠粘膜组织并释放内毒素引起症状。潜伏期一般10-14h。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可带血和粘液)、发热、里急后重显着。严重者出现痉挛和休克。
7、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又称沙培林,对热和化学清毒剂均敏感,常引起扁桃体、咽部、中耳等感染。亦为肾盂肾炎、产褥热、猩红热的病原体。

一般来说,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

①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性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②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③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8、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又名单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为李斯特菌症的病原体。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属厚壁菌门,取名自约瑟夫?李斯特。它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是嗜冷菌,在冰箱冷藏温度、沙拉中均能生长繁殖。

李斯特菌感染后健康成人个体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9、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物质之一是血浆凝固酶。根据致病性的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被分为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5种。

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奶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中毒多发生在3-9月。不同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症状各不相同。
10、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牙孢。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11、肉毒杆菌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肉毒毒素,该种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剧毒物,可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肌肉松弛型麻痹。

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偶亦存在于动物粪便中。人体的胃肠道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适于肉毒杆菌居住。肉毒杆菌属于厌氧菌,严格厌氧,在胃肠道内既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变黑,腐败恶臭。在厌氧环境中,此菌能分泌强烈的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可引发食物中毒,如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或香肠、火腿。人感染肉毒杆菌后会出现视觉模糊、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如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12、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

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产品、蔬菜经口摄入。居住拥挤,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公用水源是造成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生产中的控制主要是严格审核原材料的来源,以及生产工序中的灭菌处理。
13、变形杆菌变形杆菌是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腐败有机物及人或动物的肠道内。

可引起多种感染。中毒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中毒原因为被污染食品在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病程较短,一般1~3天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14、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有荚膜,不形成芽胞。最适温度为37~42℃。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在它们的生殖道或肠道有大量细菌,故可通过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饮水。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见。苍蝇亦起重要的媒介作用。亦可经接触感染。感染的产妇可在分娩时传染给胎儿。

空肠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该菌有时可通过肠粘膜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孕妇感染本菌可导致流产,早产,而且可使新生儿受染。
15、蜡样芽孢杆菌芽胞杆菌属中的一种。菌体细胞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革兰氏阳性。蜡样芽胞杆菌与少数食物中毒有关(约2–5%),包括一些严重的恶心、呕吐以及腹痛。

大概来说,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错误地烹调方法造成细菌孢子残留在食物上,更糟糕的是食物被不及时冷冻而让孢子发芽,细菌繁殖的结果是产生肠毒素,人食用含毒素的食物后会产生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

16、平酸菌平酸菌是引起罐头食品酸败变质而又不胖听(即产酸不产气)的微生物,在罐头工业上称为平酸菌。它是兼性厌氧芽胞杆菌。其广泛分布于土壤,灰尘和各种变质食品中。误食平酸菌导致变质的罐头会造成食物中毒,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17、耶尔森氏菌耶尔森菌属于肠杆菌科,包括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等十余个菌种,这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

其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明确,其中鼠疫耶氏菌具有F1、V/W、Pgm、Pst1等重要的毒力因子,毒力很强,少量细菌即可使人致病。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食入污染食物或节肢动物叮咬等途径而被感染。
18、阪崎肠杆菌阪崎肠杆菌是乳制品中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致病菌。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目前,微生物学家尚不清楚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来源,但许多病例报告表明婴儿配方粉是目前发现的主要感染渠道。
19、蛔虫卵蛔虫卵是通过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和食物,人吃喝了这种被污染而未经煮死的虫卵的饮水和食物就会得蛔虫病。控制措施一方面是严控生产工序,另一方面是生活中吃生鲜瓜果时一定要清洗干净答案来自

阅读全文

与微生物中的污染形式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