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中的浮游生物怎么处理
适量放养些鲢鳙之类的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池塘中的水一般不流动,气温较高时非常容易生出大量的浮游生物,由于换水较困难,所以通过生态治理比较好一些。
2. 池塘水太肥怎么办
1、水体太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换水来降低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但是这个方法只能暂时性的解决水体过肥的问题,过不了几天水体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2、通过局部的使用杀藻剂来杀灭一部分藻类。通过杀除一部分藻虚大类来降低水体中藻类的含量,从而提高透明度。不过杀藻后需要注意是否需要换水。
3、使用EM菌泼洒水面,促进池塘中有机质的快速分解。这个方法适合于使用了大量的有机肥肥水的缺察池塘。
4、水体比较肥的池塘,可以通过移栽一些水花生、差扮竖水葫芦这样的挺水植物。它们能够快速的吸收水体中大量的氮和磷,从而降低水体的肥度。
(2)浮游生物丰度怎么调节扩展阅读:
池塘水太肥的表现:
1、水体透明度太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会特别多,这时候水体的透明度会大大的降低。最后会引发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当大量藻类死亡的时候又可能容易引起倒藻的问题。
2、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容易超标。由于池塘水体中太肥,水中浮游生物在晚上会消耗大量l氧气,这样的水体时间一长就容易欠氧,在缺氧情况下水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时就会不彻底,同时水体中的有害菌会成为优势群体,这时候分解的产物就会有大量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3. 池塘养鱼的水质怎么调理好呢
按时清理池塘、适时注入淡水、合理使用曝气器、坚持巡塘。
鱼塘水质是鱼塘养殖的关键。 水体是鱼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如果水质调节好,养殖鱼类可以正常生长,发病率低,生产效率高。 养殖池塘水质控制技术以池塘生态学为基础,根据池塘和水质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质进行完全的人工控制。因此,在鱼类养殖过程中,了解水质标准和监管技术对于渔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调节鱼塘水质呢?一起来学习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较低,可利用闲养进行清塘,包括晒塘、冻晒、疏浚等。大多数氮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被去除,而碳被合成为腐殖质并被保留。好氧微生物在干池和日光池中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将氮/碳比提高到1:12-15可以大大提高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提高干塘效果,缩短干塘时间。对于越冬池,冬季应保持高水位,及时除冰或冰上除雪,以保持和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早春及时更换池水,提高养殖水质。同时,早春加入新水还可以起到施肥的作用,因为冬天各种生物死亡后,它们的养分被释放到水中,增加了水中养分的含量。池水补充养分,促进浮游生蔽老物繁殖,增加水中溶解氧和饵料生物量。春季或秋季放养鱼种时,应保留适量的鲢鱼、鳙鱼等滤鱼,以调节和改善养殖水质。
4、坚持巡塘
坚持上午、中午、下午巡塘,注意水质变化。当发现池水从浓绿的水变成了软而凉的水,又黑又臭,鱼也不能正常在池里走动时,及时进行相应的测量,直到鱼的活动正常。
以上就是鱼塘水质调节方法的全部内容介绍。好的水质的鱼类良好生长的前提条件,养殖户可以总结实际生产实践的相关经验,采用专业的调整技术进行及时调整,为池塘调理好水质。
4. 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几乎所有水体中都有种类繁多的生物生存。这些水生生物在水体中占有各自的栖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根据它们的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几个大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漂浮生物、着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个体都很小,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楚其身体构造。这些生物隶属于不同的门类,因此浮游生物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生态学上的意义。本书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动物 (周晓燕,2005) 。
浮游生物 (plankton) 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1) 浮游动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是位于食物链前端的消费者,有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物,有的以细菌、碎屑为食物,而它们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别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来源。因此,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同时,利用浮游动物的分布以及季节或年度变化,掌握浮游动物的数量及其变化特征,可为科学发展渔业养殖提供依据。
(2) 浮游动物在水质改善上起着 “水质净化器”的作用。浮游动物还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浮游动物对许多物质,特别是外来的污染物质的敏感性以及积累、转移作用,也使它们在研究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影响和生态系统的演替、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能量、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它们通过摄食及其垂直移动能够有效地将上层的初级生产量主动泵入其他水层,成为真光层颗粒有机物的沉降输出过程中的 “生物泵”。
(3) 浮游动物对于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迫使浮游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一方面,浮游动物与水体质量关系密切,其中不少种类对水环境变化比较敏感; 另一方面,浮游动物特殊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适应于相应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说,它们的种属和数量变化总是与一定的水文状况相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浮游动物的种属和丰度来评价水环境质量和水文条件。
5. 水产养殖水质怎样调节
1、适时适量进行追肥。无论饲养何种鱼的静水池塘,都应保持一定种群数量的浮游植物并能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并可吸收氨氮以降低对鱼类的危害。追肥一般使用化肥,追肥量以少量多次为好,并要特别注意对磷肥的使用。在鱼类的生长旺季,一般每7一10天追一次肥,每亩可追施尿素0.5一1㎏,磷肥0.5一1㎏,在高温季节也可单独施用磷肥,每次每亩1一2㎏。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经常加注新水。向池塘经常注人新水,是改善池塘环境、保持良好水质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措施。春季池塘浅注水,秋季加深池水,还是提高池塘水温和延长鱼类生长期的措施。向池塘加注新水,不仅可以增加溶氧、营养盐类及微量元素,冲淡代谢毒物的浓度,还可扩大鱼类的生活空间,相对较低鱼类的密度,防止池水的老化。在早春和晚秋,一般每15一2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一30㎝,但在鱼类生长旺季每7一10天就要注水一次,每次可注水10一20㎝。具体的注水时间和注水量,还要根据池水的肥度、鱼类浮头情况和池塘水位的变化等,灵活掌握。凡是有条件的池塘应多注几次新水,对调节池塘的水质和提高养鱼的产量起很大的作用。
3、使用增氧机调节水质。增氧机的类型虽很多,但都是通过搅水、曝气等作用造成池水对流,提高溶氧和散发水中的有毒气体。为了充分发挥增氧机的作用,消耗较少的动力,而收到较大的效果,要正确掌握开机时间。晴天每天可从中午12时到下午3时开机2一3小时。但阴天的白天不要开机,以免破坏浮游植物的表层利用弱光进行光合作用,阴天可在清晨开机,缓和浮头的加重。连阴天池水中氧量较低,可在半夜开机,避免因严重浮头死鱼。晴天的傍晚一般不要开机,避免搅动底泥增加耗氧,延长低氧的时间。
4、利用潜水泵调节水质。在池塘的中央或一端,安装一4寸潜水泵,用支架将胶管立起,管口固定一锥型瓷碗,抽吸底层水通过环线缝隙把水喷向空中,使水雾化后落入池中,可一池使用,也可几个池塘相互循环,以达到提高池水溶氧,加快氨氮的硝化过程。其作用原理同喷水式增氧机,但可贵之处是抽吸底层水进行增氧,故改良水质的作用更好。
5、利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为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使用的药剂。所谓生活环境,主要是水质和底质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实际上底质改良剂通过改善底质,间接地也改善了水质。换水不方便或周围鱼池发生病害不便换水时,可使用底质或水质改良剂,可及时有效降低池塘氨氮与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溶氧。一般注、排水方便的鱼池,不使用水质改良剂。
6、定期泼洒生石灰。池塘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是目前最有实用价值、用得最广的一种水质改良剂。也是大家公认的一种高产稳产技术措施。泼洒生石灰水可直接调整池水的PH值,增大水的硬度,破坏池水和底泥的胶体结构,释放所吸附的营养元素。因此提高池水的肥度,增大透明度,也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储备,就可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形成了适合高产的池塘生态环境。同时对预防鱼病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根据池水PH值的变化情况,一般每15一20天可泼洒一次,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一25kg.。但注意要同施用化肥或防治鱼病洒药的时间错开,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6. 如何培养水体浮游生物
1、水源
培养浮游动物的水,可以用湖泊里的水,但要做好过滤措施,防止野生杂鱼和敌害进入。如果是自己家的井水,要放置2~3周沉淀过滤以后才能使用。在用自来水时,要做好消毒措施,每一升水用5毫克的硫酸钠清除水中的有害氯。
2、水温
养鱼时,要用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浮游生物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到了冬天寒冷的季节,可以用塑料薄膜来提高温度。温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水温变化的幅度。
3、PH值与溶氧量
培养浮游动物最适宜的PH值是7.2~8.5,在刚开始培养时,由于经过清塘消毒处理,水中的PH值比较稳定。但在中期的时候,由于水质发生变化,会发生PH值下降的问题,可以用适量的生石灰来调节水质,改善PH水平,生石灰的用量根据池塘环境和水温来决定。
浮游生物对池塘的溶氧含量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桡足类的浮游生物,当池塘的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就会全部死亡。在溶氧偏低的环境下,应补充新水,充气增氧,以防止浮游动物死亡。
4、光照
培养浮游动物时,对光照没有太多的要求,但在高温季节,不能直接接受强光照射。高温的时候,可以用安装遮阳棚的方法,减少阳光的照射,调节水温,有利于鱼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
5、水藻
浮游动物的饵料是微藻,要想培养浮游动物,首先就要肥水培藻。适合浮游生物生长的藻类有伊乐藻、苦草、小球藻等,根据藻种的需求,合理施加肥料和微量元素,特别是钙、磷、钾等元素,可以促进水体中的藻相平衡,避免出现倒藻的情况发生。
7. “要想养好一塘鱼,先要调好一塘水”,精养鱼塘水质调控的措施有什么
一、清底药塘
清底药塘是改善底质和水质,取得养殖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清底:一般于年底排干池内残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左右,然后让阳光冻晒池底20~30天,直至底泥龟裂2厘米以上,以增加透气性,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延缓池塘老化。药塘:使用生石灰带水药塘,每亩用量为125~150公斤。使用生石灰药塘,不仅可杀灭潜藏于底泥中带搭举的寄生虫、病原体,而且还能中和各种有机酸,提高pH值,有利于营养盐的释放。
四、增加溶氧
根据水体溶解氧的蠢碧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3~5月份,阴雨天气半夜开机至日出;6~9月份,晴天早晨开机2小时、午后开机2~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开机至次日中午;10~11月份,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建议有条件的养殖户,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根据养殖实际,设置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自动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为养殖鱼类提供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在增氧机因故不能使用时,可采取抛洒粒粒氧、增氧灵等应急措施。枝饥
8. 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如何调节
(1)浮游植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方法
浮游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滤食性鱼的天然饵料。作为天然饵料,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而蓝藻较差,但蓝藻中少数种类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蛋白质含量高,鱼类也易于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种类对鱼类具有毒害作用,易引发鱼病。如大多数蓝藻水华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优势的水质具有毒性,较轻时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鱼类卵甲藻病(打粉病);绿藻优势所形成的水在强烈阳光下,光合作用强,形成水体氧过饱和,可引起孵化鱼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气泡病大量死亡;丝状绿藻优势时不但鱼类难以利用,使水质变瘦,还影响鱼类苗种活动,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它们是水体的原初生产者,不但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占溶氧来源的80%~90%)。但有些种类,如上所述蓝藻和小三毛金藻占优势时,使水质具有毒性,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同时产氧力差;裸藻占优势时,自身大量死亡后形成一层黄锈色膜,覆盖水面遮光、隔气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以隐藻和硅藻优势(水华)为多,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鱼类生长减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发生于水体上层,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区生产力最高。
调节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施肥、投饵(间接肥效),其次是加、冲、换水和辅助适当的药物(生石灰、硫酸铜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化肥,易于培植绿藻;使用硫酸铜杀灭蓝绿藻,应防止此后数天内泛塘;使用生石灰时,应注意水体pH的高低与变化。总之,通过人工调节,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直观程度。这种最好或较好的水质生物学指标应是浮游植物量为20~100毫克/升;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2)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办法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量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量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然而,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混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根据浮游动物对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消长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有机肥培殖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鱼种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目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
9. 浮游动物的研究
Andrzej et al.(2000) 报道了波兰的 Solina 水库中鱼类、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和散燃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Edmondonson & Litt (1983) 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为研究基地对溞类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溞类的变化与营养类型变迁之间的关系。ThongLam-hoai & Claude Rougier (2001) 对北地中海岸湖泊一年四季的浮游动物的相似性和产量进行了调查。国内的大量专家学者对水库、湖泊等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分布特性、种类数量变化等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Xie Ping et al.,1997) 。胡春英 (1999) 对长江中下游不同湖泊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种类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减少,浮游动物的密度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增多。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草的丰度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随之而增加 (Motoyuki Suzuki et al.,2000) 。杨宇峰等 (2000) 论述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动态的变化,对捕食生态研究、温度、食物等因子对浮游动物影响进行了探讨。
生态系统中鱼类种群生物量和年龄组成的变动,可使系统的营养结构和水质状况发生显着的变化,即所谓的 “下行 (top-down) 效应”。下行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对较低营养级上的生物乃至理化环境的控制或调节作用。而上行 (bottom-up)效应即 “理化因素→浮游生物→鱼类”这种影响效应,它指出如营冲缓虚养物质、温度等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鱼类等位于较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崔福义等(2002)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水体综合治理,通过运用生物操纵技术来调整水体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水平,以达到恢复生态平衡并控制溞类滋生的目的。
郭沛涌等 (2003)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 87 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赵文 (2002) 对山东高青赵店乡渔场 34个盐碱池采集了 389 个浮游动物定量水样,对其浮游动物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轮虫主要是在夏秋高温季节占主导地位; 桡足类在春季和秋末冬初,于大部分养鱼池和所有无鱼对照池中占绝对优势; 原生动物在养鱼池浮游动物中占相当比重。谢钦铭等 (2000) 研究表明鄱阳湖浮游桡足类全年的生物量有 3 次高峰,其主要优势种是近邻剑水蚤、英勇剑水蚤、白色大剑水蚤、神秘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指状许水蚤、球状许水蚤、沟渠异足猛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它们的数量变动左右了浮游类群落的周年消长。王金秋等 (2003) 分析鉴定了 1999 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 150 种,其中哪世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类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