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的变异是怎么样的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的差异。另外生物变异又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如亲代有耳垂,子代没有;亲代单眼皮,子代双眼皮。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把同一株农作物的种子种下去,后代植株也会有高有矮,有的可能穗大粒多,有的可能穗小粒少。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就叫做变异。同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的现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变异的生物解释
可遗传的变异和不 遗传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是不是都能够遗传呢?先看看下面这两个实例某对 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 色盲的儿子;实例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
实例1中的变异是由 遗传物质决定的,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可遗传的变异。实例2中的变异只是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这样的变异叫做不遗传的变异。对于某种生物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它的生存,叫做有利变异。
例如,把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进行 杂交培育成高产抗倒伏小麦。有的变异不利于它的生存,叫做不利变异。例如,玉米有时会出现 白化苗,这样的幼苗没有 叶绿素,不能进行 光合作用,会过早死亡,这就是不利变异。
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各种 有利变异,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环境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
生物如果不能产生变异,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地不断进化。由此可见,变异为 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 生物的变异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要考虑内因和外因。
①内因:遗传物质(dna)的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主要决定生物表型(外表特征,如双眼皮儿还是单眼皮儿)。
②外因:环境的改变
2、生物变异的原因:最终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3.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什么,为什么
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为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但是后两种变异只是染色体之间的重组、互换,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基因突变在时间上的积累。
4. 生物变异的主要&根本来源是什么 概念问题
解决你的这些问题~首先你要懂得生物变异是什么~生物变异就是突变和重组~突变的意思是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则是基因重组~
而什么叫生物变异呢?就是能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叫做生物变异~而突变能够出现新基因~但重组只出现新基因形~
上面那些说什么重组不是生物变异途径的人我劝他们回去高中好好再读一次~突变与重组都是生物变异的途径~
5. 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的性状。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含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具体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大类型,前者是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变异。后者只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通常所说的生物的变异是指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6.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什么
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因而不能够遗传下去,属于不遗传的变异。有的变异现象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这是从古到今所有进化论者毋庸置疑的共识。生物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来源。
达尔文-环境决定变异
达尔文承认他并不知道变异产生的真正原因,这也是他的进化论常常遭受攻击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物种起源》中说,"在较早驯化的动植物中个体之间的差异……一般都比自然状态下任何一个物种或变种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更显着",他认为将家养动物饲养在不同环境之中就会产生更多的变异,而事实上这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有人甚至认为家畜和栽培植物的品系或品种的个体之间的变异是非常小的。在达尔文的思想中,作为个体变异来源的有性生殖只具有非常次要的作用。
拉马克则强调动物的主动性适应,他认为生物在趋于完美意志力的驱动下进行变异与适应而获得遗传,而这种适应的形式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相比之下,达尔文更相信不同的生存环境引起变异(虽然他时而也承认拉马克的用尽废退可导致变异),认为这样的变异主要是随机的,并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遗传。虽然拉马克强调主动性适应而达尔文更强调被动性适应,但他们都认为生理体制上的变化最终会走向遗传(这似乎是博物学家的一种直觉)。但是,现代生物学家(特别是分子遗传学家)则认为这有悖于所谓的中心法则!
魏斯曼-有性生殖是变异的唯一来源
德国遗传学家魏斯曼(1834年~1914年)认为有性繁殖是能产生无限的个体变异的唯一途径,而这正是生物种群的主要特征,在受精时"就好像是两股遗传趋势汇合(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种结合是可以遗传的个体性状的起因,而且我还相信产生这样的性状是有性繁殖的真谛。这一过程(有性繁殖)的目的是产生作为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的素材的那个个体差异"(迈尔1990) 。魏斯曼将有性繁殖作为个体变异的唯一途径未免过于夸张(虽然是主要途径),但他意识到有性生殖对个体变异的重要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那时还不可能认识到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和本质。谢平(2013)指出,有性生殖也不是如魏斯曼所说的是为了产生变异:进行有性生殖的物种是以群体基因库的形式保存着变异性状(如通过等位基因),此外,虽然有性生殖在减数分裂中容易导致基因变异,但它只是一种偶然的结果而非原因 。
柏格森-生命的原始冲动是变异的根本原因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907)认为,"……生命的原始冲动(original impetus),通过连接代际间隔的成熟有机体从前一代胚芽传给下一代胚芽。这种冲动沿着进化的路线持续,被这些路线分开,它就是变异的根本原因,至少是那些被有规则地传递的变异的根本原因,是那些积累和创造新物种的变异的根本原因。总之,从物种开始从共同的祖先分化起,它们就在各自的进化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差异。然而,在某些确定的点上,它们又可能出现共同的演变;实际上,倘若接受'共同冲动'的假定,它们就必须如此" 。
那什么是这个原始冲动呢?柏格森说,"所谓原始冲动,就是一种使生命得以发展的内在冲动,其形式越来越复杂,其最终目标越来越高"。这不就是拉马克所说的一切生命就具有一种内禀的趋于向高级生命进化的趋势么?
薛定谔-只有突变才能遗传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对达尔文的"变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今天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达尔文是错误地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是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因为后来已经证明,这些变异是不遗传的"(Schrödinger 1944),另一方面,他对德弗里斯的突变论大加赞赏,甚至将其吹捧为"生物学的量子论"!薛定谔彻底否定达尔文的连续变异理论,认为那些细微的、连续的的变异是不可能遗传的 。
但薛定谔也说,"突变肯定是遗传宝库中的一种变化……突变是达尔文描述的自然选择的合适的原料,在此过程中,通过不适者被淘汰、最适者生存从而产生新种……只要用'突变'来代替'细微的偶然变异'(正如在量子论中用'量子跃迁'来代替'能量的连续转移'),达尔文学说的其他方面是不需要作什么修改的"(Schrödinger 1944)。笔者认为,物理学家的量子理论看上去与分子遗传学家的基因突变理论十分情投意合,这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似乎也无可非议,但是,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唯基因论(基因万能、基因决定论)!
当然,薛定谔也意识到,"如果突变是如此的频繁,以致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说,在同一个体内出现了十几个不同的突变,而其中有害的突变又总比有利突变占优势,那么,物种非但不会通过选择而得到改良,反而会停滞,甚至会消亡。由基因的高度持久性形成的相当程度的保守性是十分必要的"(Schrödinger 1944)。
事实上,生物体内的生化机制表明,物种并未放任变异,它们时刻都在努力减少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以维护遗传的稳定性,这是因为生物界普遍存在着DNA的修复机制。但是DNA修复又需付出能量与时间的代价,因此是对少量错误的一种"无奈"的放弃(正是这种"无奈",也是生物界得以如此繁盛的重要契机之一)。此外,有时不能保证对一切错误的完全修复,譬如,当在DNA双链的同样位点同时出错(无论是复制错误还是受到物理化学条件的诱导)时,则修复就不再可能,要么由于它是有害的突变而被淘汰,或中性的突变而被保留,或有利的突变而被保留,如果足够幸运的话,甚至可在种群中扩散。或许可以设想,如果再多一份拷贝(二倍体),或许就能保证更好的遗传稳定性,但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一个新物种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