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物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新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的成就有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创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释放,也才能敢于向书本、权威和传统的经验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性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否定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可用“: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和我不同的观点!”“哪位同学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们就为他鼓掌。”通过这种期待性的语句,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二、强化教师的创新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用创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当前创新型社会的必需。这当然就需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必须具有超前的意识,具备创新的品质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先进的方法,异于寻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用自己鲜活灵动的思维引领学生,用奔放张扬的个性感染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创新性教学的规律,注重民主、启发的原则,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实践,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创新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本领。素质教育的显着特征就是由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预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凸显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探究发现的世界,从而引导其不断创新。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出示:用一只青蛙进行下面的实验:搔扒反射、血涂片的制作、观察心脏的节律性搏动、鉴定骨的成分等实验,你怎样安排?通过一只青蛙,串联了这么多实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2.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亲身经历去体验。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针对膝跳反射,我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实验者”,另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了切身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栽培、小动物的饲养、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等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四、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五、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主要让学生按下面步骤进行。第一,自学生疑。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发问。第二,合作质疑。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或小组的疑难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或者是归纳释疑。第三,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运用,让学生明白用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方法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尝试着用已有方法解决。 2.问题学习法。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形象直观而又蕴含一定的趣味。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ATP是高能化合物”时,提出如下问题:细胞中主要是由什么
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能力的,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品质,能进行独立思考,自主、个性化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中的创新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
创新始于质疑,能否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表明了质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激发质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从观察现象中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中,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鱼的呼吸”时,若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可以从观察鱼鳃是红色的引出问题:鳃的颜色为什么是红的?鳃呈红色是因为鳃中布满了毛细血管。鳃中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过一步一步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寻常的现象背后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从激发学生质疑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解决问题做好前期准备。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一些梯阶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转变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创设充满矛盾和疑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标准答案说不,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
二、突出学生主体,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探究知识的参与者、获取知识的助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出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学习。教学方法应该是启发性的、开放性的、引导性的。应放下身架,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相互促进。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要求观察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气孔等结构。在观察中,学生为哪是上表皮、下表皮、气孔、叶肉等结构意见不一。有人争论,有人沉思,有人翻书,有人前来询问等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锻炼学生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发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区分上表皮、下表皮,上表皮的气孔为什么比下表皮少等等。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只有给学生施展的自由,学生才敢大胆想、大胆问、大胆做,这样才能培育出适于创新生长的土壤,播下创新的种子,创新的能力才有机会生根、发芽、生长。
三、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作为课改后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不能重现知识发现过程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启创新的途径。通过探究,学生不光学会研究的方法,还使学生各种潜能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探究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并存且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探索奥妙世界的积极态度。创新不仅依赖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依赖于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在探究中认识科学的全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材中挖掘可供探究的素材,现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事例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其首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中,一种方式是教师给出探究的几大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框架中针对给定问题开展讨论、完成实验,这的确给了学生一部分主动参与的空间,但局限性仍然很大。而如果直接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寻找问题的真实答案,再共同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不仅能自己发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原则,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动手实践,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必须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要加强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只能在原地踏步。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能动手实践;要有知识创新,要有实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让他们搞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进行思考,探索发现知识形成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总之,生物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利因素。作为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究和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绵薄之力。
3.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什么能力素质
1、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掌握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及伏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皮蠢本知识;
4、掌握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及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缺握局方法、技术和操作规范,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
5、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实验和实践技能,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管理和科技写作的能力;
6、熟悉生物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使用外文资料的能力。
4. 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议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裴燕燕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活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的眼神,手势、姿态、幽默等能够为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充足养分,肥沃的土壤。
例如:微笑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翘拇指、点头,表示你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已点头,常常会受宠若惊,对老师倍感亲切,对自己充满信心;专心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尊重信任学生的表现;讲幽默故事或幽默式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可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易接近学生,引起共鸣;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易于理解和接受等等。这样的生物课,教师的语言显得生动多彩,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奋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兴趣,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起思维浪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能够使创造性思维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高温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说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高大树木顶端所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是怎么来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题中迸发出了思维的浪花。
三、故事导思,深化思维
托你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故事导学,可以化枯燥为生动,从故事中提练出一系列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鲜活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讲遗传病时,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月亮儿女”之迹: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萦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心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就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我话锋一转,问道:为何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是雪白的?为何白化病患者那样害怕阳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么?白化病属于隐性遗传,普通人群中白化病患者很少,为什么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讨论热烈。通过激疑、思考、争议、答案油然而生:因为小岛几乎与世隔绝,人口少,居民都是近新婚配,造成白化基因的代代相传、累积,因而患白化病的机会就大,以致全岛居民基本都是白化病患者。这样利用故事导思,让学生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的理解。
四、通过联想,创设发散性思维的氛围
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时的加以表扬,如在讲“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如果将人体内有害的基因切除换上健康的基因,这样就不会有遗传病了。当时,有些学生觉得好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在课堂上对这种想法给予了表扬,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同时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敢于对各种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电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可实现动植物的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的更多,想得更远。再如,当看到根的结构挂图时,可以联想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能量)。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五、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中去实践、动手和思维,这不仅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和发展,还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思维能力。
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外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空间。让其自由发挥。例如,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含羞草,都知道它的叶子在手碰后会合拢,有的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应激性。学生又问:为什么其它的植物的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呢?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不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性、趋肥性等。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所提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说明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生物教学时,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5. 生物是一门培养人什么能力的学科
我认为生物是一门皮扰搏培养动手(做实验)、观察(实燃祥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思维(不断分析李液探索)能力的学科。
6. 中学生物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基本素养
1、善于倾听,培养科学的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
2、耐心示范,训练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指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启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科学探究,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6)生物培养人的什么能力扩展阅读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
生物学图解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生物学图解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生物学图解一般由生物图形、符号、指示线或箭头和说明文字等用实虚线条组合而成。
种类多种多样,由图鉴、图谱、插图、挂图、幻灯片、录影片、影片等。总的特点是侧重于用图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图解的形象和整体特点超出了文字。第一,许多生物学信息,单用文字是不能表达清楚地的,还需用图解来表达。第二,图解的容量大,整体认读效益高。
7. 如何在初中生物课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摘要:初中生物课教学要立足于知识的传授,要侧重于学生的智力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发散思维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应贯穿于生物课教学的始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必须寓于知识的传授中。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过程。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科学素质和今后的学术潜力。故此成为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种思维训练。益处是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砥砺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鱼,它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在培养思维能力,而各种思维能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就是发散思维既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和多样性,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眼界放宽,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和多个信息产生的功效。其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其功效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维和解法;其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思接千载,心鹜八极,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设思维情境,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A.A斯托利亚尔指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是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灵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应把设问、质疑贯穿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1]教师要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跳一跳、跷跷脚就可以够得到、摘得下桃子。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思考,品尝成功的滋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创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声中愉快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 ,学习情绪就高涨,思维就活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和富有思维价值的疑问,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并组织学生讨论。切不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置若罔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和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观点,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逐步提高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得出正确结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和促使他们钻研教材,还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和开发他们的智力,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更要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被突出时,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学生不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进入不了最佳的学习状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展开思维,勇于思考和乐于思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与学生商量,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确保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其次,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其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是虚怀若谷;淡泊闲静;吐纳山海精华;洞察人情世故;融和经典史籍;驱逐卑污的心绪;摒弃世俗情节”[2]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要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心灵达到无所束缚的状态,尽显性情本色,达到思与境偕,另学生肃然起敬,爱其师而重其道。在教学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做的事教师坚决不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注重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情感,使学生愿意与师交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纵横交叉联系,变换不同的角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有较高的“含金量”,要多方位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求解。这样能够使学生思维开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变换角度,教会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它是从反方向去思考与分析问题,,逆向思维也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反连接性,它是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通过逆向思维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横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从知识之间的横向相似联系出发,即从生物学的不同分支(生理学、遗传学、形态学、生态学)去考察对象,或从不同学科的知识,如化学、物理、地理等有关原理或规律去模拟、仿照或分析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要系统综合各个条件,然后得出正确结论。……“例如谈到“沙尘暴”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1.分析产生原因(植被、人类的污染、气候等);分析危害(污染、沙漠化、沙尘天气对人的健康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3.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禁止乱砍乱伐、退更换林、限制开发等”。⑶这样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人的创造力等于知识量乘以发散思维。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们的发散思维成正比。可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和造就有慧心、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建成.朱宝娥.《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7年第03期
[2]滕丽萍.《现代教育阅读(教育版)》.(J)2012年07期
[3]康建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 2010年第02期
8.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各种能力的核心部分,而高中阶段也是中学生思维能力迅速上升,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和同学,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而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内容很多,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思维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高中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独立性很强,只能加以引导。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不仅要能思考,还要会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所讲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经过思考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手中现有的一点点东西而已,而是在学习一种方法,一种可能会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1、鼓励学生多思考,敢质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质疑,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教师、教科书等“权威”,尊重真理与尊重教师并不矛盾,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些时候,由于学生知识的欠缺,能某些问题的理解可能不透彻,因而产生一些疑问,此时若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会让学生掌握的更牢固,思维也更开阔。
2、鼓劲学生勤学好问
要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对于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应请教老师或同学,养成不懂即问的好习惯。越是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经请教弄懂后,对开拓自己的思路作用越大。好问不等于逢疑必问,有些问题通过深入思考或查找资料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一类问题也向别人请教,反而会滋长自身思维的惰性。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应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1)通过课堂教学而巧妙的设问培养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只会死呆地接受,不能科学地思考问题,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条件,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例如生物教学过程中会引入很多的实例来解释一些理论知识。我们可以讲完理论知认后,举出几个例子,不说明是用哪些知识去解决。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或者直接让学生接受几个例子,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样长期有目的地训练,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思考、推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通过新颖灵活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同时又有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在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通过灵活的习题,探索解题技巧,逐渐提高分析和应变能力。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物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加强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能力形成的决定因素。教会学生正确的分析和综合方法,能使学生能有效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将思维事物予以分解或与思维有关的各个部分作为整体来思考,可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分析:
(1)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
(2) 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
(3) 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产物的情况。
通过上述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加强培养学生比较的思维习惯
比较是把握思维事物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而认识思维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的思维活动。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比较方法,就可以从逻辑的层次上认识思维事物的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或认识同类思维事物间的关键特征,从而为其思维活动的深化开辟道路。
高中生物中很多概念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动物的调节和内环境,免疫等,都可以让学生列表进行异同点比较。在比较中,相近的知识可找到相异之处,相对的知识可寻求相同之处。学生若能经常不断地对照比较,就能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所以说:“比较是人类最宝贵的智力宝藏。”
3、加强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思维形成的中间环节。教会学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能使他们通过事物的关键特征去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产生具体想象思维,形成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启迪、诱导学生对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本质的整体认识。如在“生殖的种类”教学中,教师可想逐一呈现学生已学过的有关生物生殖方式的挂图或投影片,然后让学生对不同生殖类型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抽出主要特征,最后进行归类。这样便可以抓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这两种生殖的本质特征:即在通常情况下有无生殖细胞的结合。
4、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思维活动通常产生于问题情景之中,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契机。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思维敏捷、求知欲强烈,学习深入细致的主要表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可读性较强,容易让学生初涉教材时就感到易懂,没问题,特别是前一、二章部分的内容。其实学生并非真的没有问题,而是没有认真钻研课本,没有深入思考。如“光合作用”这一节知识内容,在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学习后,学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实质,但若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物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时,却很少有学生能比较完整的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意义进行综合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像这样在学生无疑处提问,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思维深化。
5、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生学会基本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不按人们习惯形成的套路去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以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进行逆向思维,可以突破旧框框,克服保守性和片面性,使局面豁然开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镰刀型贫血症病因”之前,首先提问:治疗该病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学生若只单纯从贫血因素、红细胞变形、营养缺乏等方面去探究,将一无所获。在教师由现象到本质、由蛋白质到RNA再到DNA进行了逆向推导,讲了镰刀型细胞的成因所在,学生猛然醒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治疗的根本措施是改变它的遗传物质。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远不止这些,许多方面还有待我们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多方探索。教师应因势利导,善于运用上述思维方法来阐述教学内容,经常启发、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生物学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具用受用的思维能力。
9. 考试大纲初中生物培养哪些能力
考试大纲初中生物培养好奇心和钻研能力。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物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趣味,对所有事物保持好奇心,并敏并销且由于生物课程中实蔽知验的影响,对某个问题会持桥游之以恒的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