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吗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的例子:
一猪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九子都是猪——遗传。
九子各不同——变异。
由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不遵循。两者的大旁遗传物质都是DNA。)
(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生物体什么的重要规律扩展阅读: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的现象。(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祥掘的进化中同等重要。)
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一转运RNA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来发现,某些病毒中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谨仿核。
②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什么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主要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遗传变异是指生命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同一基因库中不同个体之间在DNA水平上的差异,也称“分子变异(molecular variation)”,也是对同一物种个体之间遗传差别的定性或定量描述。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与变异
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俗语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遗传可以发生变异,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正常健康的父亲,可以生育出智力与体质方面有遗传缺陷的子女,并把遗传缺陷(变异)传递给下一代。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遗传与变异
③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什么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遗传学中的亲子概念不限于父母子女或一个家族,还可以延伸到包括许多家族的群体,这是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基因存在于生物的细胞核,染色体,DNA中。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所以DNA,基因都是成对出现的。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46个DNA分子,无数个基因(一个DNA中有无数个基因)。
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现代遗传学的目的是寻求了解整个遗传过程的内在机制。
④ 生物的遗传规律有哪些
高中生物必考知识点如下: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备陆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仿或顷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团谈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⑤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 )的重要规律 A.繁殖 B.应激素 C.适应性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 C.适应性)的重要规律
⑥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体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同时存在,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维持生物进化和产生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遗传性是基因稳定性的表现,变异性是基因突变的表现,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滑源存在的自然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突变是生物产生新的遗传性状和新的生物物种所必须的,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生物界就不能向前发信绝态展,所宏樱以变异突变也可以说是DNA的又一功能。
⑦ 遗传和变异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枝明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就是子代在这个连续系统中重复亲代的特性和特征(性状)的现象,相同的基因规定着生物体发育相同的性状,于是表现为遗传,体现了生物界的稳定性。遗传变异使遗传有了新的内容,也使生物的漫长生命连续系统得以持续的发展、进化。
(7)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生物体什么的重要规律扩展阅读:
核酸是控制表雀搭塌观遗传的分子基础,而遗传始于生命过程的信息化或节律化,为此原始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最近的研究指出,ATP在生命的遗传信息起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它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终端;
2、推动了一系列的生化循环(如卡尔文循环等)和元素重组;
3、它通过自身的转化与缩合将生命过程信息化——筛选出用4种碱基编码20多个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子系顷圆统,构建了一套遗传信息的保存、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多肽链的生产体系;
4、演绎出蛋白质与核酸互为因果的反馈体系,并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对细胞内同步发生的生化反应进行管控的体系与规则,并最终建立起了生命的传递机制——遗传。
生物体的任何性状都是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发育的。性状的发育不能没有发育该性状的基因,也不能没有发育该性状的环境因素。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也会导致疾病,这类疾病称为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是临床上主要的染色体病,其中以13,18,21号及X,Y染色体异常为常见,占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95%以上.这些染色体异常占全部染色体病的80%~90%。
⑧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什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和不相似的现象。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在遗传学中,基因型是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
比如:父母的性状传递给子女的现象叫做遗传,亲子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神奇的生物遗传和变异
1.一树结果,酸甜各异,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现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2.染色体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它存在于细胞核中,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它位于染色体上。
3.人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4.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位于DNA上。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
⑨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什么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遗传物质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DNA传递给子代,而且遗传的性状和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进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
变异主要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是产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来源,也就是产生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创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资源,比如说辐射、激光、病毒、一些化学物质(常用的是秋水仙素)都可以产生变异。
遗传和变异
遗传变异是指生命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同一基因库中不同个体之间在DNA水平上的差异,也称“分子变异”,也是对同一物种个体之间遗传差别的定性或定量描述。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遗传变异
⑩ 遗传与变异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一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了解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概念;
3.理解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
4.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示意图,明确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了解RNA也是遗传物质,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能力训练点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历橡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解决方法]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的内容,先让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去感知,再用讲解的方法去强调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睁烂好,“自我复制”中的 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去让学生巩固这部分内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的内容,先让学生用目悉铅标学习的方法,边看图、边看书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后通过例题和作业布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解决方法]
(1)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讲清噬菌体的结构和细菌的结构。
(2)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书,边看图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解决方法]列表展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为主。
五、教具准备
噬菌体模式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图、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和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对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知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看书后,思考性回答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及内涵是什么?
3.让学生看书看图回答噬菌体是怎样侵染细菌的?并让学生粘剪贴图。
4.让学生做课文后面的复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见《一、素质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的基础上,生物还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也是生命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知识。
提问: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必须明确: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②生物遗传的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产生新的形状,以至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接着讲,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板书)。本节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三个大问题: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二是遗传的基本规律;三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我们首先学习“一、遗传的物质基础(板书)。”
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现代细胞学和遗传学已研究得知。本节课就此问题跟同学们探讨一下。
1.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板书)
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并展示下列问题:
问:①亲代与子代之间要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必须经过哪些过程?
②染色体数目是如何的变化,其特点如何?
③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
待学生观察上图并思考后,抽学生反馈性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老师点拨:
亲代与子代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谓稳定性是子代和亲代染色体形状和数目相同,所谓连续性是子代的染色体来源于亲代。故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为什么在遗传上起作用呢?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得知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老师问:除了染色体上有DNA外,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有DNA呢?
学生答: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上也有DNA。
老师强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故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板书)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概念。让学生必须明确:
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核遗传。
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
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板书)
引导学生看书,并抽学生回答4个特点及每一特点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的“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自我复制”中的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作为物质必须具备这4个特点,才可作为遗传物质。
目前,科学上有很多证据证明DNA具备以上4个特点,为遗传物质。其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板书)
用多媒体教学在银幕上出示噬菌体模式图,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后,教师点拨: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都具蛋白质的外壳,头内部含有DNA(图46)。
再在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出示细菌的模式图,让学生指出结构名称后教师点拨: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老师让学生思考:噬菌体是怎样侵染细菌的?
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47,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动画示意图。并展示下列问题: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有哪几个步骤?
②此实验说明什么?根据是什么?
③此实验过程中DNA明显表现出了遗传物质的什么特性?
要求:让学生边看图,边看书(P·135倒数第一自然段至P·136页),边思考展示的问题。待学生将书看完,图看懂后,抽学生反馈银幕上展示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一一点拨。必须明确: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复制DNA和合成蛋白质→“组装”阶段→再次侵染
②这个实验证明: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③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最后,老师必须讲清楚: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核糖核酸(RNA)。例如,有些病毒,它们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因此,我们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不是“唯一”的遗传物质。
(三)总结、扩展
让学生总结,老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银幕上。
再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银幕上显示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此题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例】: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标记(下表)
(1)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和32P,原因是____。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35S,原因是____。
(2)此实验说明了____。
参考答案:(1)子噬菌体的DNA是以侵入的母噬菌体DNA(含32P)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化学成份(含31P的核苷酸)合成出来的。(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含32S)没有进入细菌内,而是在噬菌体DNA的控制下,利用细菌的化学成份(含32S的氨基酸)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3)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布置作业
P·137中复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小结:
八、参考资料
1.细胞质遗传生物的大多数性状是受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染色体上的DNA存在于细胞核内,受核内DNA控制的遗传叫做细胞核遗传。但是,生物也有一些性状不是由细胞核内的DNA所控制,而是由细胞质里的DNA所控制,这样的遗传叫做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一是细胞质遗传都表现为母系遗传;二是杂交后代都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例。其原因是: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像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分子那样进行有规律的分离,而是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互作细胞质的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的细胞器,它有自己的基因组,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可以编码自身的rRNA、tRNA以及少量蛋白质。但这些过程并不是线粒体完全独立地进行的,它离不开核基因的指导与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如RNA聚合酶、核糖体大亚单位以及许多调控因子都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后,运输进线粒体后再起作用。线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互作。组成呼吸链的一系列结构蛋白是线粒体和细胞核共同编码的,这些蛋白质的正确组装,受核基因控制。同时,研究发现,细胞质的线粒体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核基因的表达。
3.细菌转化的实验课本里只讲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里再补充介绍一下细菌转化的实验。
多年来,世界各国进行了许多细菌的转化实验,进一步确定遗传物质是DNA。所谓转化是指从甲种细菌提取出转化因素(即遗传物质)来处理乙种细菌,使乙种细菌获得甲种细菌的某些遗传特性。例如,人和动物的一种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种,像农作物的品种一样,各有其遗传的特异性。有人从一种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DNA和蛋白质,再用这种DNA培养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结果,这种细菌转化成为有荚膜的了,而且这一有荚膜的新特性还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如果用提取出的蛋白质培养细菌,就不能产生转化的效果。实验的结果可以确定,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DNA的化学结构。
2.理解DNA的空间结构和DNA的双螺旋模式图。
3.理解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与丰富多采的生物界的关系。
5.理解DNA复制的全过程及其复制图解。
6.DNA复制的必需条件、复制时期和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去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从小树立敢于攀登,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DNA的双螺旋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重要性。
(3)DNA分子的多样性。
(4)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
(1)DNA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DNA复制的过程及子代DNA的分配。
3.教学疑点
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配对吗?为什么?
4.解决办法
(1)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和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很难理解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使其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3)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吗?根据互补配对原则将这个疑点知识编制成形象逼真的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组合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武大华软光盘和自制的DNA结构与复制课件。
2.DNA空间结构模型。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DNA的结构和DNA复制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
3.采取提问查漏补缺,作业练习和归纳总结等方法,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DNA的化学结构中,组成它的化学元素、化合物以及基本单位是什么?
2.理解并掌握DNA的空间结构及其结构特点。
3.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各碱基在DNA分子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4.理解DNA分子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与丰富多采的生物界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已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首先我们来学习DNA的结构。
1.DNA的结构
讲述:介绍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着名的DNA双螺旋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了掌握DNA结构的全部知识,我们必须先掌握DNA的化学组成。
(1)DNA的化学结构
学生活动:自学、讨论DNA化学结构的部分知识。
多媒体导入DNA的化学结构知识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每个DNA都是由成百上千个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双链。
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C5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见课本P139中图48
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Pi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④DNA是多脱氧核苷酸链。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多脱氧核苷酸链(见DNA模型)。
综上所述,DNA是一个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的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DNA分子是由很多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多脱氧核苷酸链。
DNA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还具有其特殊的空间结构。
(2)DNA的空间结构
学生探索求新知:
①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出示DNA模型、见课本P140图49)。
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把两条主链连接起来。碱基配对比较复杂,但是它具有一定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播放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找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性。
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