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如何提高
1,善于思考,提出科学/具体的问题。2,会设计实验方案。A,分组。B,施加变量,控制常量。C,说明结果。3,得出结论。4,反思。
总的说来,就是既要思考,反思又要牢记实验探究的一般操作方法。
㈡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过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严格的训练,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观察和卜悔扒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前烂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从事生物学研究必备的素质,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型昌呢?
㈢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技能是指一种生物实验能力,包括确定实验课题能力、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全面地反映了生物实验素质,其中特别是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生物实验素质最基本地 体现。学生实验素质的高低,跟教师的生物实验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因为教材内容的改变,原有的实验仪器有些已不符合现在教材的要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些实验只能在课堂上讲,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有些学生只觉得新鲜、有趣、好玩、导致对实验现象记忆不深刻,学生的实验素质低,影响了教学质量。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依据生物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培养他们的能力,相信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有所提高。
一、 注重方法、面向全体
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在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过显微镜,而显微镜的使用又是七年级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显微镜的使用》一节的实验教学中,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首先我交会他们如何快速对光的方法:1、眼睛看着反光镜和通光孔下部,一手转动反光镜,直到看见有一束白光反射到通光孔下部为止。2、眼睛对准目镜,双手微调反光镜,直到看见明亮的视野。交会他们如何升、降镜筒:首先要把物镜降到离玻片大概有2厘米,同时要用眼在一侧观察,然后再对着目镜,双手缓慢地往上并且只能往上旋转粗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这样即可以避免损坏玻片,又可以节省时间。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只能5个学生共用一台显微镜,为了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节课里使用到显微镜,我还在每个组里选出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把显微镜操作顺序打乱后再让组长手把手地教其他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一部分学生的领导才能,又照顾了弱势学生,使全体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都得到了初步地培养。
二 、加强操作示范,强化学生的技能练习
学生的实验操作很多是在模仿教师的操作中获得的,因此,教师的规范操作对学生实验素质的培养影响很大,教师在操作中不但要规范,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例如:在使用显微镜时,我能坚持用左眼看目镜,这样有利于绘图。俗话说“熟能生巧”,生物实验技能是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动手做实验,学生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提高。
三、 正确地引导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学生能否获得培养技能的关键。例如,在怎样盖盖玻片才不会出现气泡上,我经常强调学生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边靠在载玻片上,与载玻片形成一定的角度(45度左右)后才能轻轻地往下放,这样才不会由于有气泡而干扰学生的观察。在这几年来,七、八年级的段考、期考中,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多,大部分学生都懂得做探究的四个步骤:1、提出问题,2、作假设,3、作实验,4、得出结论。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不懂得如何根据给出的材料提出问题、作假设。因此平时上课时,我就在课堂上指导一些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对探究题目的提问,作假设就是对探究题目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通过对七年级学生多次做这类练习后,学生做探究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做完一个实验后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一部分学生会回答不上来,由此看来,一部分学生有着“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心态,即他们正处于一种“非学习状态”,也说明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实验的表面现象,而要掌握的却被他们忽略了,要让学生学到、观察到实质的东西,只有让他们对这些实验感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力,才能从实际意义达到培养实验素质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只要我们注重实验教学,无形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㈣ 如何培养中学生生物实验技能
本文阐述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通过实验目的的明确,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态度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的基本过程的规范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关键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实验能力。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的精细、系统的观察中获得的。即使是学习课本上大量的,早已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时,也同样要重视观察。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2)对比观察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着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二、思维能力的培养1、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根据七年级生物教材中光对鼠妇的影响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自己操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又如: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②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是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③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3、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比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 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时,也是将其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而这每一部分又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了便于研究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所有的科学实验都离不开分析。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 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分析、比较 、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三、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综合实验能力不仅局限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能力。它包括: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寻求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实验课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过程中促使学生动脑。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老师进行启发:“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例如:饮食前后的心率比较、不同情绪下的心率比较、烟酒对心率的影响……。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稍加启发:哪些不同状况的人可做心率方面的比较呢?学生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又提出一系列可比较项目,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人的心率比较等。最后集中列出几个比较项目:1、 清晨清醒和平常状况心率的不同。2、 体育特长生和一般学生心率的不同。3、 同龄男生和女生心率的不同。4、 不同年龄段的人(老、中、青、幼)心率的不同。5、 吃饭前后心率的不同。6、 饮酒前后心率的不同。7、 喝可乐前后心率的不同。8、 吸烟前后心率的不同。9、 考试前后心率的不同。10.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时心率的不同。11.健康人和心脏病人心率的不同。12.身材高和身材矮的人心率的不同。13.肥胖的人和瘦弱的人心率的不同。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所有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召开答辩会,汇报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质疑。整个过程从实验课题的提出,设计方案到完成课题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实践者,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实践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明确。整个课题的完成,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汗水,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㈤ 如何提高学生生物试验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在于亩猛竖求知,而在于致用,也就是实践。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但生物实验一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实验课,学生只是按着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去做实验,教师也是“照方抓药”地去讲解实验。教科书中虽然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发现”等三个发现实验,来增强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艰难、让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但由于这些实验的可操作性差,教师大多是采用传统的直接讲解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很难养成科学思维。
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讲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而改为尽量去做实验(书内的、书外的)。但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教学课时的限制、实验设施的限制等,坚持“做实知滚验”不容易。本人与本组两位生物老师经过近三年的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感受到“做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人把本次研究作为一次实验,以建构主义理念、探究式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入手,由学生确实存在的“实迅大验设计能力差”这一问题出发,提出假设“教学中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把所任教的高二年组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不同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来分析该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组的教学从“感受经典实验,学习科学思维,敢于质疑”、“边教学,边设计”、“改讲习题为做实验,归纳实验设计方法”、“改演示实验为分组设计实验”、“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这些方面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
㈥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网络学习培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具体情况来学习,在学习新课程理论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新课改尤其强调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又是如何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学习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学习起点低,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工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领路人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及科学家的探究经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复杂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一些伟大成就的获得其实就来源于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应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养成一种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因此新课改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教师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课下则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具体表现在:
1、精心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当然以上探究流程只是一种参考,在具体探究学习过程中还应据情而变,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科学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首先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先设计了观察和调查等栏目,这些活动的进行为以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另外探究刚开始教师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一生物上册第一个探究活动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应该是学生熟视无睹的一种生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先作如下安排:学生寻找鼠妇,注意观察鼠妇生活的环境及鼠妇在被发现后的反应,面对鼠妇的反应你有什么疑问。如此环节便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在学生制定计划阶段教师必须强调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探究阶段注意分析减小试验误差采取的措施;在探究活动的结论分析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分析探究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误的因素,从而为以后探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及时表扬探究成功的学生,对探究不成功的学生在进行指导的同时也给予鼓励,从而增强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教材在探究活动设计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中逐渐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和体验探究的各个过程。比如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结合具体探究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做假设、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改进教材所推荐的实验方案,比如有的学生发现教材中提示的木片捆绑法实验效果并不好,他们通过推理和反复的尝试,改进了原有的实验方案,用粗糙的硬纸片捆绑取得了比原来更好的实验效果。
总之教师在清楚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好探究学习的流程,争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2、探究活动生活化,解决问题现实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生物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一级主题,但仅是靠课上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行课改后,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这样教师应放开手脚,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有的学生在家用瓶瓶罐罐等简单的器物进行,也有的学生在教室内开始了探究,并经常关注、记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最后有的还吃上了自己亲自培养的豆芽菜。如此过程学生不仅从中学得了知识,同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诸如此类学生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还有很多:课外观察花的结构、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此外新课改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格外甜?植株出现叶色发黄的情况可能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总之,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探究的兴趣,通过自学探究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3、重视小组合作,互通有无。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小组合作进行试验、调查、讨论,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开展有效的合作成为探究成败的关键。小组组合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生物探究学习的不同情况来采取多种成员组合的合作探究小组。如可采取自由分组、位置分组、优中差搭配分组等,合理灵活的运用多种分组形式,从而增加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兴趣,通畅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为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当然,有效的合作探究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指导,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及时掌控学生探究进展情况,争取使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实处,使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能融入其中,各尽其责又服务整体,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三、同学习、共探究。
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这应是全方位的挑战,一方面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知领域扩大化,学生吸纳知识的多元化也打破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优势。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教科书内容的搬运工,而应当是给学生砖块能指导他们建成高楼大厦的工程师。以上问题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强化生物学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广泛获取信息,积累教育科研经验,使自身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为更好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使师生得到共同提高。
四、注重细节,促进探究。
凡事有其相对性,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主要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探究学习的正确应用影响着探究能力的提高。我认为教师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把握好对探究的要求。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结构,不能象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样复杂,应予以简化。例如,提出问题大部分可由教师或教材提出,而且提出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并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深奥;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上,也常常是教师和教材提供的,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环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后成功的喜悦。
2、注意安排好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教材安排的一些活动是在课内进行的,但也需要课外用适当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活动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在课外的观察进行检查,如可通过检查观察记录、探究结果等方式。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而不至于半途而废,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3、在组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探究活动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如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三者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并将探究活动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动中及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这样不仅有教育意义,也对后面的探究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
4、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要避免两个极端。具体地说,就是一方面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作观众,站在一边看热闹,全部放手让学生随意进行,这也称为放羊式的;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回到昔日满堂灌的课堂中去。这两个方面都是与倡导探究性学习课堂理念不相符合的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
总之,我在课改教学中不断索摸不断反思探究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题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
㈦ 怎样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能力的高低、实验素质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生物水平的标准之一。初中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提高生物实验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实验能力。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科学在中学教学中显得很重要。初中生物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生物科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物课程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然而,实验不是让学生玩玩而已。那么,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呢?本文尝试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提提点滴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明确培养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教学目标 常听有人嘲讽,中国学生的记忆能力是世界一流的,不管是什么考试,甚至是托福雅思等等,跟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比赛考试都不会输,但说到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却长期为人所诟病,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呢?提高动手能力是需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但我国有些学校的实验室的建设相当滞后,看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就很明显的,众所周知,动手能力是从小就要培养的。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叶子制作书签;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科任教师不够重视。同时,受传统考试方法的制约,对学生实验能力很难考核,助长了学生不爱动手的习惯,生物实验教学中依然存在讲实验的现象,这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生物学科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用说什么创新了。为此必须改革生物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成绩。 二、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中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尤其是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对面临的事物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包括习题的解题法。这种创新和科学家、发明家“从无到有”,惊天动地的那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种创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它可以发展,可以壮大,可以燎原,这种创新和实践的内在功底,必将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许多国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科技发达的美国有“创造基金会”为中小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提供援助。在日本,不是只有少数学校开展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而是步入大面积的普及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创新教育在我国已引起广泛重视,并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先后开展了研究,2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精心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如何测定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如何证明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如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他们会提出许多解决方案。据了解,在国外,积极探索实验之风很浓,教师总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利用简便易行的小实验,就能在教学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测量、统计、比较都是生物学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实验中;用座标图形式表达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理论,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中总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能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尚需学生设计新的实验,这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实验能一次成功当然很好,如果一次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则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方
㈧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首先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歼猛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闹搏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置的作业也应该具有不同层次,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趣味性。液改祥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激情的。
㈨ 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相比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正在依照这一标准逐步实施。
七年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有个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上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后,学生对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鼠妇,一说到鼠妇俗称“西瓜虫”,同学们立刻兴奋了起来,都争着说小时候捉过西瓜虫玩,看来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是很高涨的,我又适时地向他们提问:“那你们以前都是在哪捉过鼠妇的?你们看到它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同学们争相回答:“在公园里”,“花盆下”“石块下”。我又紧接着提问:“那你们看到它们时,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在阴暗的地方”、“在潮湿的土里”,“那鼠妇究竟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好,我们下节课去实验室探究这个问题,你们要在做实验前自己准备好器材,十只以上的鼠妇,还有想想自己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看看这个方案合不合理,可不可以施行。”
下节课我带领他们来到实验室,他们都显得很兴奋,兴致高昂,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很重要,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自主地去学习。正如《生物课程标准》上所提到的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它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认真指导学生把握好每一个步骤的要点,相信探究性教学一定会成功。学生们俩人一组开始做实验,我在一边进行指导。在他们做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弄不清什么是变量,变量这个概念是在后面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中讲到的,这次只是初次接触但对以后形成这一概念很有好处,为以后更多的探究实验打下伏笔,所以我对这个比较重视,列举了些例子他们很快能理解了。他们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不同的变量混淆到一起,这样做出的结果就不好判断究竟是哪个变量起作用了。我看到他们是将纸盒分为相同大小的两个区域,一边铺上湿润的土,另一边铺上干燥的土,并在干燥的土上盖上书本等遮光物,我在一边提醒学生,他们马上意识到了,积极对方案进行改进。重新开始后,他们选择先做光照的对照实验,同样将纸盒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一个盖上书本或其它遮光物,另一个不做任何变动,然后将纸盒对着太阳,其他条件都相同,将十只鼠妇或更多只放在中间,学生开始计时,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后有光照的地方和阴暗的地方各有多少只鼠妇。学生重复三次取平均值,自己设计表格,填写实验记录,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接着他们开始做不同土壤条件的实验,我看到他们在纸盒的一端放上湿润的土,另一端放上干燥的土,将数只鼠妇放中间,开始计时,步骤同上。实验中还有些同学是这样设置的:他们将纸盒的一半铺上湿土,并在其上盖上书本,另一半铺上干土,上面不置放任何遮光物,这样就营造了两种环境,一边是阴暗潮湿,另一边是光照干燥的环境,这样的设置具有很明显的对照效果,学生做出的结果很明显,实验效果很好。
从我自身的感受中我认为带领学生做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生物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首先接触到的实验课,认真组织并上好生物实验课还能够为以后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上好生物实验课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的。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体会,曾有一次我们学校和兄弟学校互换部分期终试卷批改,在改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其中一道有关酒精对水蚤心脏跳动的影响的实验题弄不清题意,做的答案五花八门,正确的很少。我想可能他们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而我们的学生对于这道题基本上都能写出来,还有的同学写得很好,一点不会写的几乎没有,因为他做过这个实验,对实验的每个步骤历历在目,稍微回忆一下都能记起来,做起题目来就不会多费力。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觉得生物实验真的不容忽视,它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能够大大加强学生的印象。我想如果只是课堂上枯燥地讲解知识或是直接告诉他们实验结果,就算讲很多遍硬往他们脑子里灌其效果也不会及一次实验的。而且在现如今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说提倡探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㈩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 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既是新课改的关键,也是新课改的突破口。那么是什么是探究 呢?探究--inquiry 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 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 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 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所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 能力都属于探究能力的范畴,如:探究实验的五个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并实 施探究方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中最少就涉及到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推 理的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等;又如:在探究活动中,需要从网络和其他途径获得更多的信 息,那么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属于探究能力的范畴。本文重点从课内实验教学 和课外各种活动两方面介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课内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实验占得比例很大,而实验设计 正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 途径。下面本人就以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为例谈一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种子的成分》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中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为了尽量减少学习中遇 到的困难,因此编委们在本节课的教材中安排了相应的探究方案。由于种子与人类的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对种子的成分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本人认为这正是培养学生从生 活中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他们探究能力的好时机。因此本人 决定抛开课本上已经设计好的探究实验的步骤,重新设计本实验。正因为本节课是学生第一 2 次在学习中接触探究实验,对探究实验的模式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探究实验的 认识和理解,本人决定本节课严格按照探究实验的五个步骤来进行,即:1、提出问题 2、 做出假设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4、分析结果5、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刚开始时不会提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的能力呢?教师要为学生充分创设问题的情境,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如,在进行“探究种子 的成分”的实验时,在上课前本人为学生准备了带有种皮的小麦幼苗(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 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空空的种皮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种子中的营养物 质哪去了?”“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种子为什么会萌发成幼苗?”“种 子中有哪些成分?”这样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子中有哪些成分?当然,学生刚开始提出的 问题可能偏离本节内容或与本节内容无关,如“种子为什么会萌发成幼苗?”,这时教师应 该加以引导、鼓励,指出提出问题的要求:要与课题有密切关系,提出的问题要有发散性, 要考虑到探究的条件的影响。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最终所提的问题能够紧 扣本节内容。
(二)做出假设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做出假设。假设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 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进行。如在“探究种子的成分”过程中,本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 识,认为种子中含有哪些成分?学生的想法就是他的假设。例如,学生根据花生种子可以榨 油的生活常识,因此假设种子中含有脂肪。在学生毫无头绪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 段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来做出假设。如,种子中的成分中含有无机盐,而无机盐是专用名 词,学生可能见过或听说过,但对这种物质却并不真正了解。如何让学生做出“种子的成分 中含有无机盐”的假设呢?本人向学生出示了农村最常见的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的茎秆如: 麦秆、玉米的茎秆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物质。让学生观察颜色--灰白色,然后加以说明, 这灰白色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学生根据本人提供的资料很轻松的就做出自己的假设。并且 由于提供的资料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 与,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有时,做出假设也要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如在做蚯蚓实验前,本人提出了这样 一个问题:“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的学生认为靠自身肌肉的收缩进行运动,有的学生认为 靠蚯蚓的皮肤与地面的摩擦进行运动,有的学生认为蚯蚓靠其身上的刚毛进行运动。在学生 没有亲自动手去探究前,这一切的想法都是他们的假设。 3 到底采取哪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假设,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区别对待。
(三)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
做出假设后,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就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学 生刚开始时不会制定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引导。指出制定计划的要求:实验的可 操作性,能控制可变因素,能否设置对照实验,所获数值的方法一致。例如,最简单的就是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制定方案;或者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 资料寻找其中的信息,并进行举一反三。如,本人在出示草木灰后,学生做出了种子中含有 无机盐的假设,并能根据这则资料,设计方案来探究自己的假设。使种子燃烧,烧到最后剩 下灰白色的物质,证明种子的成分中含有无机盐。 “探究种子的成分”是个简单的探究实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而大多数探究实验, 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这也是实验探究中重要的一项。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设计 对照实验,在本文中就不作介绍了。在设计好探究实验的方案后,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和记录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推理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即无论你的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你都要尊重事实,事实胜于一切。这样,学生根据上述的几个 步骤,探究出种子的成分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蛋白质、淀粉、脂肪和水等。 在这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已有经验 解决问题和观察等各方面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