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温带荒漠生物群落
定义:荒漠(desert)是地球上最耐旱的,它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往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区(图4-32)。这里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有些地区年雨量还不到50毫米,甚至终年不雨。由于雨量少,易溶性盐类很少淋溶,土壤表层有石膏的累积。地表细土被风吹走,剩下粗砾及石块,形成戈壁;而在风积区则形成大面积沙漠。
主要生物:荒漠生物群落的消费者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它们同植物一样,也是以各种不同的方法适应水分的缺乏。大部分哺乳动物由于排尿损失大量水分而不能适应荒漠缺水的生态条件,但个别种类却具非凡的适应能力。许多欧亚大陆的沙土鼠和北美Hetetromy ida科的啮齿类动物,能以干种子为生而不需要饮水,也不需用水调节体温,白天在洞穴内排出很浓的尿以形成一个局部具有较大湿度的小环境,据Schmidt-Nielsen(1949)研究,洞穴内的相对湿度为30~50%,而夜间荒漠地面上的相对湿度为0~15%。这些动物夜间从洞穴里爬出来活动,白天则在洞穴内渡过。因此这些啮齿动物对荒漠的适应既是行为上的,也是生理上的。 荒漠生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非常低,低于0.5g/m2·a。生产力与降雨量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由于初级生产力低下,所以能量流动受到限制并且系统结构简单。通常荒漠动物不是特化的哺食者,因为它们不能单依靠一种类型的食物,必须寻觅可能利用的各种能量来源。
荒漠植被极度稀疏,有的地段大面积裸露。主要有三种生活型适应荒漠区生长:①荒漠灌木及半灌木:具发达的根系和小而厚的叶子,茎杆多呈灰白色以反射强烈的阳光,如坝王(Zygophyllum)、梭梭(Haloxylon)、白刺(Nitraria)、红沙(Reumuria)等属的一些种。②肉质植物:为景天酸代谢型(CAM),夜间气孔开放,吸收大量CO2,以苹果酸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内。白天,气孔关闭以适应干燥空气,体内苹果酸放出CO2,供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将夜间固定CO2与白天CO2的进一步代谢在时间上分隔开来。这样,使肉质植物获得CO2供应的同时,维持了植物的水分平衡。肉质植物主要分布在南美及非洲的荒漠中,如仙人掌科、大戟科与百合科的一些种。③短命植物与类短命植物:前者为一年生,后者系多年生, 它们利用较湿润的季节迅速完成其生活周期,以种子或营养器官渡过不利生长时期,如Bromus tectorum,Poa bulbosa等。
Ⅱ 生物入侵者的途径及特点,危害和防治方法
途径:主要是人类活动,如进出口水果、人为携带宠物和花草等。
特点嘛…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便捷的交通,不可避免地使本来没有交集的各物种产生交叉。很难杜绝。
危害:一旦环境适宜,外来物种因为没有天敌,大肆繁殖,打破了原有的食物链,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防治方法:
1.增强人们的生态防御意识。有些人不知道外来物种的厉害,以为没什么。所以加强生态防御意识极其重要。
2.为我所用。既来之则安之,可以对入侵物种加以利用,如用水葫芦做饲料养猪。
3.大肆捕杀。不要留情,遇见就杀!!! 如大名鼎鼎的巴西龟,作为入侵生物,大家可以养,但是不要放生!(我就亲眼看见过别人放生巴西龟)大家不要心慈手软,入侵的生物就应该赶尽杀绝。
4.生物防治。从入侵物种的原产地引入其天敌。这个方法有奇效,但也十分危险,需要严谨分析其可行性。毕竟都是入侵物种,如果引入失败就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饮鸩止渴、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