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措施
结合不同班级的实情,将会转化为积极、实施教学方案,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观察,在实验目的、教学过程,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浓。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1)引领,最终讨论定稿、课标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从事生物课堂教学五年来、教学反思,小结备课情况。二:讨论发言人的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常教学中来。长期以往、形成新教案,因此同一教案多层次、集中备课、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兴趣一旦形成、重难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习题精选。由于生物教师一般都是任多个班的教学,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说教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3)交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如何改变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因为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多次教学反思,我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乐于学习。通过观察这些他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多次上课、教学理论等、操作程序。初中生物是初一才开始开设的学科,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目的,设置悬念,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识:初一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并不急于上新课。三)、主动,而是带学生到生物实验室,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四),使学生热爱学习、教学行为: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实施在中山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统一时间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听课:由备课组长整合大家意见。(2)合作。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课件准备,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能力的提升、自觉的学习动力,参观里面的各种生物标本和以前的学生自制的叶脉书签等、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视。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可见寻求课堂教学效率,反复讨论。一、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一),实现螺旋式上升
‘贰’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学了无用处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学习被动,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笔者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中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尝试着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制作方法,笔者不以好坏来论断,而是依据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结果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分析、比较、筛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验结果来得出结论,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制作。其制作结果当然再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败了!通过探究活动,最终得出池塘水和自来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细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碱溶液抑制了细菌的繁殖),白玉兰叶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法并通过摸索进行制作兴趣十足,对做成的标本欢喜有余。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叶脉标本的工艺品。这样经过多次活动以后,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甜头,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兴趣,逐步养成了善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叶脉书签、叶脉画框、叶脉花、叶脉灯罩、叶脉生肖等多种叶脉标本的工艺品应运而生,《探究用简便方法制作叶脉标本的实验》荣获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
2、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1 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柑桔皮来喷杀蚂蚁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戏,在辅导科技活动时,有位同学突发奇想:能否用大剂量的柑桔油来喷杀蟑螂?在这种探究性思维的驱使下,我因势利导,先讲述柑桔油致死昆虫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探究。同学们分别用类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葱等来喷杀蟑螂,一个个兴致勃勃,没有被从书上找不到答案所吓倒。几经周折、几经苦难,消灭蟑螂的环保型材料“诞生”了,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一次次的探究实验,还把环保型灭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以防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最后在家庭中试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完全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学们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对科学家那种严谨致学的态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探究消灭蟑螂的环保型材料》获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
2、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笔者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设计一顶适于野外捕捉昆虫用的帽子,要求该帽子集捕虫用具于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体的设计方案由学生自定,其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设计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装饰,外观大方,帽的上方装有捕虫网,捕虫网的柄还可当拐杖用,帽的下方连有雨衣,随时装卸,帽的边缘缝有五个带有拉链的口袋,内装放大镜、手电筒、指南针、地图、笔、笔记本、口罩和白纸等一些捕虫用的辅助用具,并取名为《神奇的捕虫帽》(获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样,学生通过用脑—动手—再用脑—再动手反复交替,体会到有时想来很容易的操作问题,实际做起来不简单;反之,有的思考时很复杂的步骤,在实际应用熟练后,跳跃几步即可到位。强调动脑又动手、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不但灵活了学生们的双手,还活跃了大脑,给了他们跳跃式思维的体验,为日后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道理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发扬光大 。
‘叁’ 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奋斗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过去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而真正有效的课堂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细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实施和落实?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例。课标对这一节的目标要求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些目标该怎样实现,又该怎样去操作和检查呢?我首先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概述”、“列举”、“举例”、“阐明”等表述,既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即在本节中要掌握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等,又要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这些概念,会举出相应的例子来诠释这些概念的内涵。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即通过对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池塘……等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交流,来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链与食物网、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积累等,从而更好的去把握概念。这里面还有情感方面的目标,“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就蕴含着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经过分析之后,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与细化。然后,再根据内容的重点,设计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最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看看学生学习这一节之后,在情感方面要达到什么高度。这样,我将本节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能指出生产者和消费者;3、能够正确书写食物链;4、能够说出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5、能够在课外收集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事例并且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和交流;6、说说自己将怎样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经过这样的分解和细化,我觉得操作起来具体多了,也更便于实施和落实。
对于每一个内容,我们都应该进行这样的分析和分解,将教学目标细化,使之在课堂上便于操作和落实、检查,这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学案导学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可以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及作用”等等。
有些内容适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个实验。在生活中,仔细咀嚼馒头会有甜味。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但是经过咀嚼后为什么会有了甜味呢?是不是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有关系呢?学生对此一定很感兴趣。正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则适合应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发育”、“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等内容,除了采用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外,讲授法就比较合适了。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注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乱抢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预习、讨论、交流、消化、吸收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也不是单一运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体现了自主与探究,讲授中也有自学和讨论,教师要做的就是合理、适时的应用恰当的方法,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此外,在习题讲解中,也可采用上述各教学方式,如每一小组负责解答一道题,然后由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对于简单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参与板书,提供学生当老师的机会,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注重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在《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中指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那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获呢?我个人认为,课堂交流很重要,因为这种活动参与的面广,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强,学生能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要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交流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活动、观察、表达、交谈、讨论、反驳、申辩、倾听、思考、理解、探究、体验、感悟等。
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做简单交流处理,只需点拨;通过交流要解决什么问题,或突破哪个重点、难点。
问题要恰到好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清难点和混点。记得有一次,在教学“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时候,那次的课堂交流我至今难忘。当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景:小明的奶奶从种子站买回一袋小麦种子,但是又很担心,万一种到地里都不发芽,那这钱不就白花了吗?请你帮小明的奶奶想想办法。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很笼统。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交流的方式,经过深层次的思考,一步一步的去弄清测定种子发芽率的相关问题,如抽样检测、怎样抽样、抽样多少、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实验几次、怎样得出结论等等,有很大的思维空间。果然不出我所料,经过一番自学讨论之后,发言空前踊跃,一个同学的回答中有漏洞,马上就有人起来质疑和补充,一个比一个深入,一个比一个击中要害,一个比一个接近目标,那些需要理解的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中一个个迎刃而解,重难点和混点都得到了解决。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时间过短,学生的交流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时间过长,学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后,剩下的时间就只能是浪费。教师应洞察交流状态,及时调控,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
四、写好
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课下来,仔细思考,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重要的、有启发性的东西马上记下来。
教学反思
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许多老师都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写教学反思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很有帮助。
记课堂上的成功之处 。如将教学过程中临时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得力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知识上的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某一误区的新突破,那些让你脑中突然一亮的小灵感,等等,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记失误之处 。我觉得这是最值得教师反思的,也是最值得记的东西。对课堂上的失误、疏漏之处进行反思、剖析,研究出解决办法,使其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记学生表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一些“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将学生的这些出彩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分析这种出彩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让我们悟到些什么。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也应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创新性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写课后反思,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犹如磨刀,不会误了砍柴;这也犹如作诗,“功夫在诗外”。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多样,任重道远。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师永远的追求。教师应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更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肆’ 浅谈中学生物老师如何上好生物课
瑞昌市夏畈中学 蒋礼英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所以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是每一个生物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生物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搞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生物老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谈一下本人的浅薄认识。 一、备好课,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 上课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唯一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中呈现的教学资源,当然更不能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很容易使自己的一堂课与新课程的要求“驴唇不对马嘴”,胡增乱删,重点偏离,目标走形。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部分。这三部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其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知识目标是重点,居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鼠妇)”能力目标居第一位,情感目标次之,知识目标居第三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感目标又上升为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在这三个目标的侧重点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认真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内涵精神要做到心领神会,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方能灵活把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应该考虑如何达成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就成为重中之重,这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之处,也是充分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的一个环节。所以,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选择适当,可以较好达到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按照生物课程标准及其理念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可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要符合这样的学习方式,基本思路就是正确的,有望上出一堂好课。关于教学方式,早有定论:“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至法无法。”所以,在这里我只能给教师们提供几点建设性的意见,选择教学方式主要应围绕以下几条原则进行: 1.首先要按照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或教参的建议来选择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 2.教应围绕学转,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来选择、矫正、确定教学方式。 3.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特长来选择,不要盲从别人的做法,别人的哪怕是最好的,对你也不一定适用。如非用不可,往往给人以“照猫画虎”的感觉,反而不美。 4.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来选择。三方面(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教学方式就不会一样,换句话说,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方式绝不是一样的。比如有些知识性目标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获得,而能力和情感目标只能通过参与式学习获得,只有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相得益彰,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5.选择教学方式必须注意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确保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服从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简单实用往往是最好的。过于追求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反而会喧宾夺主、雾里看花,还容易给人一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感。另外,要想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平时就必须注意多听课、多评课,多分析、多比较,尤其是多找资深教师听评自己的课,进步幅度会更快。 三、教与学的行为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是否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关键是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尤其是看学生能否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等方面下足力气,作好文章,为学生创设各种恰当适宜的学习情境,以达到启疑生惑、努力求知的功效。而要想达此境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分别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所有角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营造井然有序的、求知若渴的、生机盎然的、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还应该坐到这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教学方案和思路去取代学生的思路,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而应该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去参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保持有效的互动 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但是,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教学的判断和教学程序性的,或一味纯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与作业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话题,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完成问题回答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行为介入,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3、教学过程应为学生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活动只是走走过场,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留下空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课前,动员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的信息,争取能在课堂上展示。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较多,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生物学研究的艰辛,并从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潜能得以发挥。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因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根据课改精神和课标要求,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学习过程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促进部分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要提倡学生对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经验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不断得到提高的,这不仅仅在知识方面,还应该体现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本知识准确地教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同时,在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知识点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素材,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灵活渗透,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做到“三个多一点”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情感,从而创设愉快的环境。“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尊重”、“多一点赞美”,教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四、懂得在课堂中运用幽默艺术 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而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要把握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尽可能避免大发其火或轻易地训斥学生,这对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教师的自我形象都是有损害的。如果用幽默的方式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出预料。 幽默是一种美,对教师来说是美的表现,对学生来说是美的享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隔阂,倘若教师再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更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要是教师的幽默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教学幽默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伍’ 浅谈怎样上好生物课
上好一节生物课,功夫在课外和课内。课外要认真备课,安排好学生的预习。课内抓好“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环节。
[关键词] 生物课、课外、课内、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结束环节
生物课,就我们学校而言,学校、学生都不够重视,教师配备上很少有专业教师。教师的不专业,学生的不重视,加上生物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二、三节,这正是学生饥饿,泛困的时候,有时即使不是这样,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上课打不起精神,导致不想上课或无心听课。而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认真听课,希望自己的学生青睐生物课,这就要求生物老师要上好每节课。在2009年我县实行了以“目标落实、讨论交流、展示提升、点拔拓展、达标测评、布置预习”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其目的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但我认为,课不管怎样改革,都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上好。通过自己几年的生物教学,我认为上好每一节生物课,功夫可以用在课外和课内,现在此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课外
上课前,要认真备课。把课堂每个环节穿插的问题研究清楚。如目标落实,要清楚自己在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分配展示内容,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要让学生备好课,即在上每节生物课前,要让每位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一下。像我们有时用导航的形成展示预习内容,也可以要学生出预习提纲,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之间互相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另外有很多生物课,里面安排了很多探究讨论活动,根据探究内容可适当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试着探究。为上好新课打下基础。还有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生物课本里,有很多实验是要在课前准备或完成。如,探究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或条件等实验、必须要学习小组在上课前的一天或两天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既为上课打下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内
课内既要遵循“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全部或几个环节,本人认为要上好一节生物课,课堂中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即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结束环节。
(一)开始环节。要使一节课成为好课,开始环节是比较重要的,开始顺了,一顺再顺。如果开始环节不行(不顺),很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被打消。那么,怎样做好上课的开始环节呢?我一般用下列方法:1、直接导入法:用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2、“温故而知新”——即新旧知识联系方法。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如在讲“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节“血液循环”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几种?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过度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3、运用典故导入:本人通常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故事、寓言、谜语或成语等典故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还可以用幽默的话语或一个幽默的动作;创设悬念或设疑等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产生好奇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饥饿,泛困的情绪,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5、用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这样的现象作为新课切入口,必然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如“蒸腾作用”一节时,问学生在炎热的夏天里,你坐在大树下与从在太阳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学生会回答:“在大树下”。我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就不知所措了,从而导入新课。
6、能做实验的一定做实验。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时,发给每人一粒酸梅糖,当学生吃糖后问:“口中有什么东西分泌?受什么调节?是一种什么现象?”等问题提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首先应该根据教材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上好一节生物课还要重视上课的中间环节。
一堂好课应把课堂每个环节穿插有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和掌握生物技能的过程中,懂得自主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并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树立生物对人类、对社会都十分有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网络等新的资源注意广泛收集生物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生物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表演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因为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生物历史趣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就是在上课中,还要注意教学评价。以往教学中,由老师来完成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很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学生的讨论交流或展示中,尽量要学生点评、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最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感情投资,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微笑多一点,尊重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教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将促进学生积极求知的良好状态。
(三)结束环节。
精心设计结束这一环节(即结课),对于良好教学的巩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结课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课时,我常采用:(1)设置悬念。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诱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如:在讲完《最微小的生物——病毒》有关知识后,结尾时,我说:“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在千百万年中人们不断地与病毒作斗争,而且目前许多病毒引起的疾病是无法医治的,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最终能否完全消灭病毒?这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引起学生反思,引发联想,使学生课后探究,并造成悬念,期待着在下一节课能得到解决。(2)用一些谜语、俗语等结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完《开花和结果》:教师以“麻房子,红帐子,里面躺着一个白胖子”要学生猜后,又问麻房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指果实中的什么结构,“红帐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在果实中是什么结构。“白胖子”是什么发育而来的,在果实中是什么结构?以练习的方式“收尾”,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人认为一场课能以“预习为先导,以思维为核心,以揭示规律为重点,以精讲精练为策略,以学生参与为途径。”就是一场好课
‘陆’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素养和应试能力的内在联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从命题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性,更要关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性。所以笔者所提出的“有效性”概念,实际包括了学生应试和素养的双效性。优化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生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地位,由守到攻,由被动到主动。那么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是一定的带着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进行。1、挖掘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由实践到理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生物教师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课本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哪些联系。例如在《基因突变》一节课中,教师必须了解:(1)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的变化是基因突变的外因,要减少基因突变就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射线、亚硝酸等不良的环境因素,最后提升到要注重环保,才能有利于健康;(2)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疾病、癌症的发生,如果能诱导突变的致病基因逆向突变,将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有关疾病;(3)基因突变与育种的关系: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的特点可以应用于育种。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利用太空复杂多变的环境诱导基因突变。 以上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机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获得更完整的知识和能力。2、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 学生往往对学科的前沿发展的热点问题特别感兴趣,而生物教中的知识往往与当今生物学发展有一定差距,因此,生物教师平时课前一定要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例如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引人注目,在设计《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可收集“全球十大公害事件”、“我国环境状况白皮书”等和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同时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入其中;教学“无性生殖”时,可将世人瞩目的“克隆”问题结合到教材相关内容中,使学生既了解“多利”羊的由来,又了解我国在克隆方面的成就。而不能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在“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此观点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在头脑中找到一个落脚点,即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的经验,才能使新的知识得到滋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一致,这样才能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做到在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正迁移,避免无效教学。例如在《绪论》一节提出“怎样区别应激性、反射和向性运动”进行讨论就属于无效教学,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反射”和“向性运动”,无法讨论。在讲解减数分裂时,应该和有丝分裂进行对比讲解,因为减数分裂乃一特殊有丝分裂,二者有太多的相同点和联系性。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旧的经验,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2、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学习主导性地位 国家生物新课标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把传统的单方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式探究性教学。而探究发端于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问题。(1)注意用语的科学严谨 教师设计问题要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如果提问:“血糖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就很难回答。“有糖尿病”、“大量摄入糖类”、“胰岛细胞受损”、“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受损”等原因哪个主要呢?如果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激素的作用,就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加上一些限制:“从激素调节的角度考虑,血糖为什么会过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严谨,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2)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机设计一两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时,提出“为什么老人会出现老年斑、头发白、皮肤干皱的现象?”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提出“预防衰老的措施是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题会会引导学生偏离教学内容,大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3)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①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②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 ③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 ④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 教师要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4)设计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有梯度 学习的任务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切合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既不能过深而够不着,又不能由于缺乏挑战性、新颖性而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或疲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所学内容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真正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的课程理念。(5)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保证在课堂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核心的知识进行研究、讨论,并保证教师有时间进行点评和总结。重视课后反思与再次设计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很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多次的简单重复;教师应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着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1、总结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2、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何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为本,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以教材为先导,学生为主导。深挖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方能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柒’ 如何落实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捌’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
高中教育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广大教育界人士应该竭尽全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作风,从而学会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追求的主题,老师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弄清楚什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施教学。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作用,科教兴国的理念一直是国人的共识。因此,国家大力投资教育事业,各大高校接连不断的更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从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就可以看出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这是旨在扫清国家的文盲人员,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考虑到经济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方面,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政策。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教学,教学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成为老师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质量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反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不高。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大力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体形势却不容乐观,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例如,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考定终身等这些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不久,这些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家长、老师和学生一时是很难转变过来的。现在高校的一切教学还都是围绕着高考而设定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比如,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老师填鸭式地把自己备课的内容一股脑地全讲给了学生听,学生在下面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他们要紧追老师的思维和步伐。由于现在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课时偏紧,老师们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顾此失彼,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微乎其微的。
那么,老师们要如何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协调好高考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怎样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呢?这一切都需要老师们精心探究和钻研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设计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主的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老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长此以往,老师上课没有了激情,学生机械地学习,老师的负面情绪还会影响到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反映说,老师上课没有激情,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课堂气氛毫无生机可言。这种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新课改明确规定学生才是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喜欢学习,对学习充满了兴趣,那么,学习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老师应该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是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的知识,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会对学习充满自信,这种成就感不是老师所能给予的。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种参与不是表面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离不开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那么,老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前面说到,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老师在课堂上可通过直观性的手段来实施教学。
课堂上老师不要着急地把知识点告诉学生,尤其是对于课本上的有关概念、原理等,因为这些东西很抽象,恐怕老师即使讲了很多遍,也会有学生不理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些所谓的概念,原理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省事,自己在课堂上做实验,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上,学生的实验就等于是重复了老师的实验,虽然实验能够十分顺利地完成,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科学素养的训练无疑就受到打击。
事实上,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动手、思考的空间多多留给学生,而不是自己演示之后再让学生做。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就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玖’ 如何打造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高效
第一,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客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善于运用教室里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及谐音.教师上课要精讲,要变填鸭式为互动式,让学生大部分时间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达到学中用,用中学;同时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实践.这样,每个学生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导入新课可以联系生活导入,可以前后联系导入,可以用现代教育媒体导入,导入的方法没有定式,只有适合与教学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导入.导入新课就是导入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学生探究欲望提升了,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效果才会更明显.
第二,构建高中生物高效教学方法,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1、运用探究法开展高中生物教学.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除了仪器演示之外,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传统的演示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第三,拓展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空间,培养高中生生物素养.
1、开展生物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素质,发挥学生特长爱好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将会使他们耳目一新,兴趣陡增,从而训练和培养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如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但活动一定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否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会减少,课外活动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
2、高中生学习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高中生物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3、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机会,培养实践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