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技术怎样解决高中生物课堂问题
信息高谈技者轮术戚嫌碰怎样解决高中生物课堂问题
第一,高中生物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教育作为信息社会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图片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很好的解决这一系列难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改的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着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好成为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师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的建议,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获得更直观的影像,对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② 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1、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备课资源
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对课本进行解读,备课。老师可以利用电脑上的资源进行参考。有燃饥巧众多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共享,老师可以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备课进行一定的改进。
2、老师在电脑上进行备课
一般,老师备课都是在记事本上进行备课,这种备课对于黑板教学方式比较恰当,但是,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却不方便教学,老师可以利用电脑,在电脑上备课,可以节省时间。
3、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图像、声音、动漫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把难题简化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通过黑板板书讲解课本,在讲解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比较难以理解,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播放知识点的图像、图片,使学生可以直观、肢汪形象的理解知识。
5、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现今,许多学生都喜欢玩电脑,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假期通过电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可以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皮键知识。
③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高余州纯中生物在教学中不仅仅重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对生物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更加细致全面地看待问题,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竖咐中生物教学迹没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为我国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④ 信息技术高中生物 小案例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变革]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型知磨,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物学科;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整合的主要目的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极具动态性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点,这样不仅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枯燥,而且更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趣,严重影响该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让人痛心的后果。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人们不断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探索,努力地去体现和活化其实验性强、动态性强的特点,以便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益。眼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3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整合的现存问题
3.1 形式化
目前,信息技术常被应用在一些公开课中,网上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能够真正与教材结合紧密的教学软件却非常少,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搜索视频、图片、动画用于教学。但是教师的辛苦工作却往往没有换来学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形式化,如同做秀表演,并没有完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真正整合。虽然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却一带而过,敷衍了事。信息技术在这样的 教学设计 中不但不能发挥它的优势,反而成了干扰弱化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干扰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发展的因素。
3.2 泛滥化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在各个学校中的普及,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教学,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对网络资源不加筛选,“拿来主义”,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等不利于教学的现象。信息技术被不加筛选地应用在每一堂生物课上。有些课件并不完全适用于本节教学内容,或并不适用于本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是教师却强行使用。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和猛绝讲解。省去板书固然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容量,但这种狂轰滥炸使学生失去思维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减弱学生的卜斗关注,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另外,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虽然是一个趋势,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但是如果大家都用那一个好的课件,教师也就失去个性化教学的魅力。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经说过:“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3.3 两极化
尽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各个学校都存在教师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部分教师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的生疏,使得课件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因操作失误而失败,这样就抑制了教师自制与课堂和教材相匹配课件的积极性。
4 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校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喜欢趣味性内容的特点,笔者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并组合出适合于他们探究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
5 导入激趣
教师能否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看他的课堂导入如何了。在上课伊始,学生一打开课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有着精彩画面的课件;点击“导入新课”,呈现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氛围,学生的神经、情感都被激活。在随后的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6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 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已断开的着丝点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在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根据第一次减数分裂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功能进行联想,想象纺锤丝的作用结果导致了什么变化?第二次减数分裂纺锤丝的变化又如何?
在进行“人的呼吸过程”的教学时,利用反映呼吸过程中肺、膈肌、肋骨、胸廓等器官运动状态的动画片,结合电影片、实验教具、教师板画、模拟实验、气压原理及学生自己的身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呼吸的基本过程。这样做是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利用联想进行想象,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7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通过表象的改造,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它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20世纪生物学伟大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分析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失败以后,在1953年巧妙地想象出的DNA分子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图像,使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起DNA的表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根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想象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在传统教学结构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融合。整合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整合的研究工作细化,切实拿出一套有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使每位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的同时,能够真正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使每位学生能够自觉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一中)
⑤ 怎样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1、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解决重点、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
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⑥ 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课教学活动中
一、 信息技术使新课导入环节精彩纷呈。
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画卷,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这是因为教育心理学上指出:兴趣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多样性》一课中,在导入环节,笔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到近20幅地球上珍稀的鸟类图片,经过精心动画设计,给学生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然后介绍:这只是地球上9000多种鸟类的“九牛一毛”,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意识。
每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有一种好奇,想方设法去认识、去研究、去探索。作为生物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且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新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叶》一课时,在导入环节,笔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件中链接了一段描绘各种植物的叶子的视频。千姿百态的植物叶的世界仿佛将学生们带入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无形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神奇。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叶的奥秘的热情。
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的生理基础》一课时,在导入环节,笔者将课前录制好的展现动物多种多样的行为的视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网络素材资源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身边所熟悉的动物行为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实质。由此,揭开进一步探索奥秘的序幕。
二、 信息技术让重点、难点呈现与突破不再犹抱琵琶。
在新课呈现环节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一课时,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要系统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知识还有较大的难度。对于像“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等这些当今生物科学的尖端领域的知识,学生是陌生的,不明就里的。在当前农村教学条件还不足以给学生提供这一方面真实的实验、实践操作条件的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操作流程用PPT里动态流程图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配以适当的解说,既形象、生动,又逼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些在现代社会中的高新生物技术。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神奇的微生物》一课时,由于微生物的结构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与植物 、动物相比,微生物部分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较为抽象。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细菌、病毒等微小生物的主要特征呢?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一些真实的图片及动态的影像资料,插入到课件中,适时播放。配以图文并茂的解说,让学生对那些微小的生物类群有了更直观、清晰的认识。避免了“纸上谈兵”给学生带来的认识上的片面、浮浅和模糊。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乐学不疲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今互联网的普及,给了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的更广阔的空间。
教材中很多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通过调查走访、实验研究、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与其课堂上单调地接受知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实践。利用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来完成自己想做却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分析,归纳得来的经验更会促进他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己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
还有的教材内容中,要求或建议学生登录相关学科知识的网站进行深入的了解、学习。拓宽自己在生物学科方面的视野。而网络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甚至包罗万象的电子书的神奇会极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着他们向更深、更广、更远处探索。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应用,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践应用的巨大价值。可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保证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性;同时也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将来在信息日益丰富的社会中的生存、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而同时,作为传播知识的使者——教师,不应该落伍于时代潮流之后,固步自封,而是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⑦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纷繁的生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计算机获可以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说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在生物教学中,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1、计算机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转换变成光、电、磁等信号,并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就可以实现。利用计算机教学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如:《光合作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网络查询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等。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每节课后都提供了多个与教学相关的网站,以利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更新、准确的资源,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包括
生物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科学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用传统的“讲”,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神经兴奋的传导》一课为例,由于涉及到细胞内部微小结构的活动,而且与电化学内容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学生在识记后容易遗忘,其重要原因是“突触”、“局部电流学说”、“兴奋的传递”、“兴奋的传导”等概念和知识属细胞或分子学水平,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到很“抽象“,许多老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容易简单重复概念,要求学生记忆,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而将微观过程形象化呈现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演示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微观生理过程,使这部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生物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生物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当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从查找资料,到教学设计、到教学软件制作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教师能够创设出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景和课堂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1、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2、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直观材料,可以引导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显微世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利用投影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多媒体,在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其良好的观察能力上具有显着的优势。投影教学可以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感官,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节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掌握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提高。
4、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欲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乐此不疲,乐以忘忧,教师则应广开渠道,想方设法把繁难的知识化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中,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知识点难以理解,我们利用计算机课件,使学生可从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由于纺锤丝的收缩,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实现了用常规手段和录像无法获得的效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将传统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生物信息,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⑧ 如何培养高中生物教师的信息素养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为适应网络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但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的新形势,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主动地投入到这场教育变革中去。是我们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使之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一、教师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2、课运颤乱程改革的要求 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中提出要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要求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和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社会责任等要素。这就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根据信息社会环境及其教学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可以将教师的信息素养归结为“技术”和“意识”两方面 1、信息技术方面: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包括:(1)基本操作能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备操作系统基本知识。(2)写作能力: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写作,初步的多媒体写作能力及网页制作能力。(3)如会浏览互联网和网上图文资料下载方法,能正确下载和安装应用软件等。(4)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信息进行组织、编辑,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处理信息,用多媒体方式表达出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发布、教学、交流和讨论等。 2、信息意识方面:它不是具体信息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就教师对信息的态度、认识层面的要素;但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信息素养中的观念性问题;而只有观念的更新和确立才是带有根本决定性意义的转变。包括:(1)快速获取信息:为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需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几种策略。(2)加工处理信息:能有效地整合信息以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工作中常有创新。(3)运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有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并能付诸行动;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4)信息道德修养: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这一要素,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较强的敏感度,具备有主动获取、分析洞链、加工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才有利于教师的信旁档息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实现教师信息技术跨越式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 1、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起初的阶段的办法是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可以先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其次通过培训要重视教师的观念的更新,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理念: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在英特网上查找新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文章,通过教师交流学习、座谈讨论,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同时聘请有关专家作相关的辅导报告,注重突出主体、模块结合、关联指导、反思升华的课程整合原则,突出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突出课程教材改革、突出课程的整合、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 再次
⑨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高中生物的有效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生物教学传播的媒介,为之铺道,比如多媒体教学,PPT放映等。
⑩ 如何在高中课堂上好信息技术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 作者:程跃涛
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不少困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怎样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如清。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中。
高一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是《信息与信息社会》。这一课主要介绍一些理论知识,教师简单讲解,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完成教学。但这样教学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也容易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厌倦。所以在讲授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份我精心准备的关于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一下子被调查问卷吸引了,每个人都认真如实地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我请学生打开课本,结合刚才的调查,向学生一一讲述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特别是信息的几个特征,在这份调查问卷中都能反映出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调查,所以对信息的特征理解得比较深刻,教师稍一点拨,学生便掌握了。这份调查问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摸清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为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卖前学做好了准备。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灵活地运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科学探究法、分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板块合成》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信息技术(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是一节以操作为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总结性的课。学生已学习了WORD的一些知识,现在要求学生制作一张个性十足的板报。这个板报制作我分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把相同爱好的学生分在一组,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然后让学生利用网络(学校微机室已接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把自己的爱好用板报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节课,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在BBS上发表,让大家一起来投票评比。投票后讨论、交流。讨论后让该作品的设计者回答其他同学的一些问题。根据学生表现,教师相机拿出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橡橡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下好作品应用的操作技术都有哪些?由此看出,哪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编写板报更便捷而且效果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WORD软件中的文本框的设置。而后,对这个技术进行强化,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板报。修改好之后再交流。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既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团体协作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使用幽默风趣、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通俗易懂。要用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操作。
Windows系统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的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文件夹是树枝,文件是树叶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讲解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必须拥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即IP地址时,我把它比成现实生活中的门牌号码,由小数点分隔的四段数字构成,如:192.168.10.2,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尤为重要,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寻找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手段,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