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

发布时间:2023-04-27 20:41:55

❶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安排很多,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自己经过几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实验,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卜此源才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悦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材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辈纲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型态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氛。这样通过学生动收辎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扒蔽查。
我们在七、1-3班初八级1-3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材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初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氛辏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❷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识图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插图量很大,图形种类很多,有解剖图(如耳的结构图)、模式图(如反射弧模式图)、示意图(如小肠绒毛示意图)、光路图(如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图)、曲线图、流程图、概念图、柱形图、剖面图、模型图等。从大小上分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识图题能比较直观简洁地表达和传递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识图,填空题是初中生物考试中的一种重要题型,一般都在大题里出现,在使用提纲复习的时候,图例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带孩子进行相关的整理,以基础知识点题型和答题技巧两方面进行教学。重点要准确把握图形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识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以下为细节重点整理:
一、识图是要注意图与实物的关系。
二、识图是要注意图的整合。
三、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
四、认识曲线图中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意义。
识图分析题主要考查识图、辨图、析图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用于识图作答的图通常有三种类型,即结脊改败构图、过程图、比较图。
结构图只考查单一图;过程图一般包含结构图,一题中包括多个连续图,而且结构图和过程图的解题方法比较接近;比较图一般包含过程和数据或原理分析,相对复杂些。此题型答题的关键是要将每个图的基本结构熟记于心,注意图与实物的关系,图的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如曲线图,需认识曲线图中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意义,联系相应的知识点,掌握基础,樱颤以不变应万变。
利用流程图或概念图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所学知识构成网络,形成有机整体,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有效促进教师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分析坐标曲线的形变,即变化趋势及其含义,联系相应的知识点,分析出横、纵坐标所示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分析内在原因。生物坐标图的曲线是生物体某一生命活动或一种生理过程的反应,如何对某一生理过程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我们对曲线就要作全面地分析。
坐标图是物质间量变规律的重要表达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两个生物学现象间的量变(或逻辑)函数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或者说明了“横轴”对“纵轴”的什么影响;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的语言。解题方法是要抓住“二标一线一歼槐名称”。“二标”,即横、纵坐标的表达含义、刻度和单位;“一线”,即曲线的变化走势,特别应抓住曲线的三点:起点、转折点、终点;“一名称”,即要准确命名“坐标曲线图”。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相关的答题步骤和技巧:
第一步:识图(什么类型结构图还是模式图等)。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出相关联的知识点,回到教材内容。
第三步:准确规范的语言答题。(注意结构名次不能出现错别字)。
综上,以基础为本,回归教材,准确识图,找出关联。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以核心突破为重点,整理相关的生活用语,精准答题。

❸ 识图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识图能力

识图能力是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他们高效理解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科特点之一是微观抽象内容颇多。基于这个特点,教材安插了大量的图形、图解、表格等形式的素材,在课堂中,倘若学生善于观察这些形式的内容,并善于处理从这些内容获得的信息,他们会更易掌握相关知识点,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他们提高解题能力。

生物试题要求学生能“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知识孙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较复杂情境 ”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的习题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通过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发现,这些题目的情境设置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
培养方式:
1教材处理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就文字、图表等形式的内容从细微处去发现知识,归纳知识,让学生把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升华为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而能够把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习题讲评

生物习题中,图表题信息量通常都比较大。倘若学生审题后,没有把隐藏在图解、表格形式中的信息转换成简单明了的形式,则搏绝很容易会陷入既要进行逻辑思维又要分出一部分注意力记住题干给了什么信息的困境,答题的准确率势必降低。因此银蔽,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审题过程中,仔细观察图表信息,并科学处理相关信息的习惯。

❹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学亦是如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热爱”的火焰,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好奇心。例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三个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讲《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展示大家熟悉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剧照,介绍一位博士从恐龙血中提出DNA,复制出恐龙,并建成一个恐龙“侏罗纪公园”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呢?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它复活,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时,教师紧接着说,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种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为进行下一步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二、呈现丰富的材料,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中要选用逻辑性强、新颖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通过采用生物学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实验演示、野外实习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让大家认识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DNA塑像。接着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历史,还能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再结合课本插图,采用以“物”对“图”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用简单的教具,亲自体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密切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完成制作DNA模型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在精致的制作、创意的类比拼装等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索、去分析、去探索,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进而发展成终身学。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夏令营”、“野外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把所学知识技能用于实践,迁移到实际的新情境中去,从而使认识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有需求感
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意地经常训练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对学习的需求感并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蛋白质的作用”、“氨基酸的种类”时,可以告诉学生:谷氨酸味道鲜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鸡、鱼、瘦肉蛋白质内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确的烹调方法可以导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鲜味大减。比如烧“排骨汤”,因为我们主要是喝汤,所以要用冷水、温水来烧,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释放到汤内,以保证汤味鲜美;但是如果做“红烧排骨”,则应该用开水烧,使肌肉蛋白质在高温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尽量少释放出来,才能保证排骨肉块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这样,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牢记。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竟然出现在生物课堂上,并且能从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中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学生在感到惊奇之余,一定会下定决心:学好生物学,让生物学知识服务于我,服务于大家,服务于社会!
四、引导学习动机的迁移,使学生树立献身生命科学的意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看小说、电视等已有的爱好,因势利导,把这种活动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引导学生看CCTV-10的“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栏目,这些节目,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实例阐明了深奥的道理、前沿的科学,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生活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产生探索的愿望和需要学习的愉快感觉,树立为生命科学献身的意识。从看电视到对一些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产生兴趣和需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探索的愿望和渴求获取知识的动机。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关键是要让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生物兴趣的培养,并将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获胜于课堂,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❺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能力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就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如: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缓前汪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着。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扰仔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3.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悔辩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着。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观察要有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因观察不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而失去观察的兴趣。我们分析了学生实验失败的诸多原因后,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第一,选用当年培养的分裂旺盛的新鲜材料做实验。第二,装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材料解离、染色、漂洗的时间、解离液和染料的浓度及压片的技术。第三,观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环节。因为学生只从教材插图(或挂图)上看到过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模式图解,而这些图解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标本物象相差较大,因此,学生不会辨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图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教材上的插图对照识别。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洋葱根尖永久切片,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片,就能容易识别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了。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二)观察要有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三)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❻ 如何培养中学生生物实验技能

本文阐述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通过实验目的的明确,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态度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的基本过程的规范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关键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实验能力。一、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的精细、系统的观察中获得的。即使是学习课本上大量的,早已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时,也同样要重视观察。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2)对比观察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着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二、思维能力的培养1、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配合教材内容,补充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增加实验内涵,拓展实验外延;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根据七年级生物教材中光对鼠妇的影响教学内容,增加了一个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绞尽脑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材料,自己操作。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比,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效果奖,最佳创意奖……。又如:学习了植物分类之后,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动手为校园内的植物挂牌。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如,《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例如,在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②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是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③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完全可以把这种思考问题的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3、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比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 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时,也是将其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而这每一部分又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了便于研究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所有的科学实验都离不开分析。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 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分析、比较 、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三、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综合实验能力不仅局限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能力。它包括: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寻求解答疑难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实验课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手段。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动手过程中促使学生动脑。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心率的有关知识之后,从运动能够使心率加快,联想到当自己紧张恐惧时也会心跳加速,老师进行启发:“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心率呢?可以做哪些测定心率的比较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列出许多比较项目。例如:饮食前后的心率比较、不同情绪下的心率比较、烟酒对心率的影响……。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稍加启发:哪些不同状况的人可做心率方面的比较呢?学生在经过交流讨论后,又提出一系列可比较项目,如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性别人的心率比较等。最后集中列出几个比较项目:1、 清晨清醒和平常状况心率的不同。2、 体育特长生和一般学生心率的不同。3、 同龄男生和女生心率的不同。4、 不同年龄段的人(老、中、青、幼)心率的不同。5、 吃饭前后心率的不同。6、 饮酒前后心率的不同。7、 喝可乐前后心率的不同。8、 吸烟前后心率的不同。9、 考试前后心率的不同。10.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时心率的不同。11.健康人和心脏病人心率的不同。12.身材高和身材矮的人心率的不同。13.肥胖的人和瘦弱的人心率的不同。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项目,将其转变为实践性的研究课题,分工合作进行检测,并分析差异造成的原因,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所有的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召开答辩会,汇报研究成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质疑。整个过程从实验课题的提出,设计方案到完成课题全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实践者,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实践阶段,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明确。整个课题的完成,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汗水,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❼ 如何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使学生由熟悉地图法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络等。
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可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二、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地图是开启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并晌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轿亩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加强读图训练,强化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 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中的变化趋势。这样就充分挖掘了地图语言的概括的、丰富的内涵。因此应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地图的能力,使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看懂地图,进一步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能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各种地理物件之间相互联络的能力。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技能,反复练习,最终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闭蔽森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来。

怎样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中心学校 袁致真
【关键词】提高 读图识图 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历史读图、识图纳入了新的质量测试体系,图虽无声,图却表情,正如美国图论学者哈拉时所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在初中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有各种各样的图片,这种题型的特点是穿越时空,用影象贴近生活,让学生有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在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方面任重道远。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重对插图教法的研究,向学生渗透读图、识图的教学思想,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教材图片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得行家批评指教。
一、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
1.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一直是依靠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陈旧,特别是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难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没有教学创新胆识,对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很少,尤其是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再中学历史教学中严重缺失,这样的教学现状让学生无法进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欣赏美丽的浪花,去感受伟大祖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笔者大声呼吁广大的农村历史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尽快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刻不容缓。
2.读图识图能唤起学生朴素的感情,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高尚人文情感的养成。
3.读图识图有助于学生产生历史真实感。如学习彼得一世改革,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彼得一世的画像图,彼得一世坚毅、刚强的气质跃然于纸上,从图片入手,就能加深学生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4.图片天然要比文字和语言有优势,先入眼再入心,能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能引起学生看的欲望。
1、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①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节中,人民日报刊登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记录相夸耀的图片和资料。如《“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我要求学生思考这是哪些重要历史现象的反映?结合这些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及其教训,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中,讲埃及金字塔时,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从图上的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2.图片具有“以图夺目”、“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物、图片,发挥图片的殊如功能。
如《清明上河图》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学生看了图中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无限热闹的光景就能直接感受浓郁的宋代城市社会气息,并在大脑中对宋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形成深刻印象,欣赏图片以后,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其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会由对直观形象感兴趣转为对历史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究兴趣。
1.历史图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讯,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学生对读图、识图即使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或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合理的成份,都应该充分肯定,千万不能批评指责学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2.历史读图、识图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图片组织课堂辩论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动手操作,鼓励学生面对图片要大胆质疑和创新。
4.在读图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捕捉发现,用心灵与思考、去咀嚼沉淀,在历史的影像中,追溯岁月,感悟文明,探索未知,启迪人生。
例如:在“工业化的起步”一节中,让学生看图“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四、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识图方法
1.看清楚图片出现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具体事件读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带着情感读图。
3.多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反复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思维。
4.了解读图的基本要素。即图片的图名、图例、方向、注记、符号等。
5.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先看清图名,知道图片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及图片的表现方法,并深入图片内部具体的内容和资讯。
教学贵在创新,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新的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必然要求,通过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加快了学生的思维节奏,养成了良好的读图、识图习惯。

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教师恰当地使用教学挂图、课文中的插图或多媒体,强化学生识图
意识,指导和教会学生读图、析图、画图的方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
重要方面。
1、从读图入手,培养学生的看图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读书时,总是跳过插图,只读文字,根本没有看图意识,针对
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有意强调看图,要求学生通过看图来获取知识,通过读图来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看图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教学过
程中,我先出示教学挂图
,然后提出与图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仔细读图,
从图中捕捉回答问题的资讯,对回答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对回答还存在
问题和差距的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他怎样进一步识图,去获取有效资讯。如此循序渐
进,学生就自然形成了读图意识。
2、人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⑴教给基本的读图方法。学生不愿读图,主要是因为不会读图,所以教给学生看图的
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看图能力的基础。最快捷的方法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如读“肾单
位结构图”
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二是语言精炼直白,让学生感受到读图的轻松有趣。三是多
给学生创造练习机会,如按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顺序提出问题。
⑵经常启发、鼓励学生说图,明析思维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多为学生
创造机会说图,要求他们把读图得到的资讯和过程告诉大家,通过说图,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老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说图,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在说图的过程中不能只说结果,而应
有相应的过程。如在说血液回圈图时,不仅要说出体回圈与肺回圈的途径,还要明确说出为
什么体回圈时,动脉血变为了静脉血,肺回圈时,静脉血变为了动脉血。
⑶指导学生借图强化记忆。初中生物练习中,与图有关的韪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引
导学生通过正确读图分析来得出结论,与教学中的看图相一致,从认识的角度出发,利用了
生物的直观特点。第二类是要求学生填充来巩固,加强认识,这是从理解记忆角度出发,目
的是使学生记住生物的结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要在填的基础上,适当新增联想练习来
扩充内容,增加资讯量,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遗传物质”的训练中,
新增联想的内容,启发学生联想: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质。通过联
想,加强知识整体性、连续性和前后知识的联络,提高了记忆效率,增强了学习趣味。
3、构建想象空间图画,发展形象思维
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当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能力基础比知识基础更重要。教学中,我
设计了“构建想象空间图画”。来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构建想象空间图画”,是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插图、挂图和学习到的生物知识,以图的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然后再把脑中形成
的这个图画出来。开始学生构图的难度大,这时老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学习练习时,应强
调必须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以及知识的层次结构。老师的指导要突出各生物间的位置关系
和功能作用,对学生画图作评价时,也应把空间位置是否正确放在第一位,对于轮廓抓基本
点,形成形象思维。
通过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他们的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明显提高,更值得肯定的是
学生的读图意识增强,特别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时,学生都能主动地读图、构图、用图。

如何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种图?要是日照图、地形图的话建议你给学生补补相关的课,并且可以让他们直观地展开图(比如把球形图变成平面图,之后画经纬线解决。要是地区图不识别的话,这个你可以参考一下那种空白读图册和填图册,让学生多判断(特别是告诉他们利用经纬度判断地区),重在练习吧。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所有地理知识都可以在地图上表示出来,有些知识还可以用演示表现出来。平时练习或考试,有些知识课本上没有明确说出,但是地图上有或演示中可看出,学生不能正确答出,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观察造成的。要弥补这个缺憾,就要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是先有地图然后才有系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地图集中了客观世界大量的资讯,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概括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恰恰对地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还要教会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资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资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使学生由熟悉地图法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络等。其中,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都是组成地图的要素。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络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络和空间结构。 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在观察每一幅地图时,应注意先看清图名,直到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资讯,这样,就可以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的能力,打好读图的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也可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资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解题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图形能力

地理资讯的传递有两种方式,地理影象和语言文字,这两种方式都能够独立地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及地理原理。地理影象能将语言文字更简洁、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地表现出来,语言文字是地理影象精确、详细的概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联络,并且能够相互转换。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图形转换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图形与文字联络起来,如何培养学生将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进行转换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探讨。
一、地理图形转换能力的种类
地理图形转换能力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图文转换能力和图图转换能力,其中图文转换能力又包括以文释图的能力和以图示文的能力,在图形转换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由简单到复杂、由浅至深逐步培养。
二、图形转换能力的培养
1.以文释图能力的培养
由字面理解,以文释图就是把影象所表达的地理资讯转换成语言文字来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量把地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放到各种图形上让学生去掌握和理解,不能逼学生去死记硬背,或是凭空去背,要指导学生摘取图中资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图形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能够从图上等高线的密度、走向、变化规律中提取出山坡的高低、山地的走向、土地的特征等资讯,培养学生准确、精细观察影象并能将图中所表达资讯用文字精练表达出来的能力。
地理中很多图形、影象都是色彩斑斓、密密麻麻的,如果不能明确看图目的,搞不清看图次序和看图物件,读图的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在看图的时候,(1)要对学生讲明图形的名称,让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所看的是哪类图形;(2)要让学生认识表达图形内容的图例,如,矿产符号、行政区界线、海岛、铁路、山峰、山脉等,因为图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影象上的代号、标注、符号及比例关系等所代表的地理事物;(3)要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指导学生对影象有重点性地观察,要让学生掌握图形观察的角度和整体性,因为只通过读图摄取影象的表面资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看图、读图的基础上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图形理顺各个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工与总结,用文字性的说明来表述地理图形中所涵盖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以等高线和等压线的图形为例,在等高线的读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等高线对地形有个判断。比如,等高线向低处凸的地方是山脊与河流的分水岭,等高线向高处凸的地方是山谷及河流的所在地;在等压线的读图中,要让学生能够通过等压线来对天气情况有个基本的判断,比如在气旋和低压槽的地方一般多是阴雨天气,在反气旋及高压脊处一般多是晴天。
2.以图释文能力的培养
以图释文就是说要把地理教材中复杂、详细、抽象的文字性概述转换为直观的图形影象来表达,在将文字转换成图形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来画图,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将抽象事物转化成形象思维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画图的过程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记住地理规律和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时,针对远日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近日点的小这一问题上,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较为费劲,如果能够告诉学生行星绕恒星运转时,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并指导学生依此画出简洁的示意图,那么学生理解起来便更直观,更容易记忆。通过以图释文的方式来处理课本中的难点,能够将难点降低,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3.以图释图能力的培养
所谓以图释图就是用一个新图形来阐述原有图形,以图释图要求学生具有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细致的创新能力,并要求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有深刻的掌握。比如,在讲解夏至这一天的太阳光照侧检视时,可以让学生创新思维,画一幅在北极点上空的太阳光照俯检视来表述光照和昼夜长短的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太阳光照的特点,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图释图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地理图形之间的联络与区别,帮助学生将课本中某些影象加以类化,使图图、图表之间能够进行转化,引导学生构建新图。
地理图形与文字一样具有独立表述地理知识的功能,且直观、形象,在教学中,利用图形来表达地理现象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而对学生图形能力的培养,不只是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图形、读取图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图形转换的能力,利用图形转换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如何提高学生读说能力

为了激发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作为搞活课堂教学的切入口。
步骤/方法
从词语入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词语。
教学中对新词提问
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查字典,弄清新词的意思。在学习中回归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学会联络上下文再一次深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这么用。
在教学中对较难理解的句子提问
在讲读课文时,不仅让学生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讲析课文。
注意事项
总结了以下几种基本的模式:
1、转换式:让学生以“小助手”、“小老师”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
2、汇报式:即以学生自学课文为基础,通过汇报讲析,听取大家的评议补充,使自主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
3、导游式:即对游记、介绍、说明类的课文,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当小导游、讲解员等来讲析课文,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模仿式:对结构相似的课文,教师示范讲析一段,再由学生模仿讲析其它段落。
5、答辩式: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之后,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到台前来回答全班学生和老师的质疑。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一、引导学生识图、析图、绘图和用图

首先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地理教学挂图和手画地理简图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以加深其对地图的印象。其次,是析图。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地图或板图应进行细致的讲解。最后,是绘图和用图。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简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图,两者进行相互比较后,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二、注重图与图、图与文的相互转换

考试常常会考查学生图与图之间的转换能力,如区域性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取相关资讯,迅速解题。也有很多题目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去考查学生,这也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板图、板画、图表、模型等直观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可运用语言的方法,通过讲述、启发等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当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强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加强。

三、平时做题过程中,注重学生审题及解题能力的培养

1、注重审题

平时做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慢审题,快做题”。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读图表标题,明确图表要表示的内容。标题直接表明图表内容的指向,这是读图的前提。第二步,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资讯。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图上的颜色、线条、形状等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一般都会在图例和注记中交代得很清楚。这一步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础。第三步,结合试题,读图表内容。试题一般以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进而找出各要素的内在联络,归纳出基本规律。这一步是读图的关键,要求学生不仅能观其“图”而知其“地”,更能知其“地”而求其“理”。第四步,表述地图。让学生对所获取的资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对地图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与指导

地图型别多种多样,不同型别的地图有不同的读图技巧与方法,平时做题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如在光照图上确定各条经线的地方时,就应该注意光照图里一些隐含的条件: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②位于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位于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24∶00或0∶00。

四、构建心理地图,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所谓心理地图,即是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如地形图、工业布局图等在头脑中构成的影象。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心理地图的构建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翻看地图。

平时做练习,要多联络课本,因为课本上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答题过程中尽量使用课本中的地理术语,可以减少错误。多次训练可以培养利用地图答题的思维习惯。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