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洋环境分带及海岸类型
1. 海洋环境分带
海洋的环境系统非常复杂,从海岸线到深海,由于水深的变化和离陆地越来越远,其环境特点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水深和环境特征,从陆地向海洋方向依次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图 8-1),其海底地貌单元相应称为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深海盆地、大中洋脊(图 8-1)。
图 8-1 海洋环境分区及海底地貌单元(据程捷等,1999,修改补充)
滨海 滨海带(littoral zone)是低潮面与特大高潮面之间的部分,通常可划分为后滨带(backshore zone)(潮上带,supralittoral zone)、前滨带(foreshore zone)(潮间带,intertidal zone)和外滨带(临滨带,off zone),其中外滨带为从低潮面到水下岸坡部分(浪基面位置)。滨海带的宽度差别很大,主要受地形和潮差的影响。一般在泥质海岸或非常平缓地形的海岸带,滨海带很宽,可达几十千米; 而在地形比较陡的基岩海岸,其宽度比较窄,只有几米或几十米。滨海带的环境变化大,海水时没时露,水动力作用强烈,生长有陆地和海洋生物。后滨带长期露出海面,海水作用的时间短暂,但常遗留下先前海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海滩、海蚀崖、海蚀凹槽等。前滨带,即潮间带,是随着涨潮和退潮,时淹时露,并受到海水的强烈改造作用,是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地带。在海水的作用下形成沙坝、沙嘴、海滩、波切台、海蚀凹槽等地貌。
浅海(shallow sea)是从零米(低潮线,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为准)到水深 200m 的水域,浅海的海底称为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浅海水域阳光充足,营养物质丰富,含氧量高,生物繁盛,是海洋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地带,如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较浅的水域,波浪作用常可影响到海底,使沉积物形成波痕、斜层理等沉积构造; 而在较深的水域,只有巨大的波浪才能作用到海底,形成风暴岩等。在有河流入海的区域,海底被河水侵蚀可形成水下谷地。在第四纪的低海面时,现今浅海的海底可部分露出水面,形成海积阶地、沙坝等地貌,但现今都位于海平面以下。
半深海(bathyal sea)是从水深 200m 到 2000m 或 4000m 的水域,其海底称为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在太平洋,由于没有大陆基的发育,从大陆坡通过海沟直接过渡到深海盆地,因此水深可达 4000m; 而在大西洋从大陆坡经过大陆基再到深海盆地,所以大陆坡脚水深在 2000m 左右。半深海水较深,下部阳光难以达到,营养物质远不如浅海丰富,因此该海域生物种类较浅海少,而且主要是生活在表层海水的浮游和游泳生物。在大陆架与大陆坡过渡区域,在一些诱发因素影响下可形成一种密度较高的浊流(turbidity current),并顺大陆坡而下侵蚀坡面形成海底峡谷(submarine canyon)。
深海(deep sea)是水深大于 2000m 或 4000m 的水域,海底包括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深海盆地(abyssal basin)和大洋脊(oceanic ridge)。深海的水体性质与半深海相似,但海底地貌有较大的差别。
2. 海岸类型
海岸(coast)是海洋与陆地分界靠陆的一侧,其分界线为海岸线(coast line)。海岸线是海平面与陆地的交线,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为准。海岸的形态、物质组成和形成原因,在不同的地区是各种各样的,差别甚大,如有悬崖峭壁的海岸,也有平坦宽阔的海岸; 既有岩石裸露的海岸,也有生物茂密的海岸。因此,海岸类型就有不同的分类。
(1)成因和形态分类
A. N. Strahler 根据海岸的成因和形态分成 8 种类型的海岸,即里亚式海岸(下沉海岸)、峡湾式海岸、断层海岸、堤障沙岛海岸、三角洲海岸、火山海岸、珊瑚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图 8-2)。
图 8-2 海岸的类型(据 A. N. Strahler 等,1978)
里亚式海岸(Rias coast)发育在新构造运动的下降区,由沉没的山谷和山脊组成交错分布的海湾和海岬,海岸线曲折,海岸坡度较陡,基岩裸露。
峡湾式海岸(fjord coast)是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冰川谷地被海水淹没所形成的长条状海岬和峡长海湾交错出现的海岸,海岸线曲折,海岸坡度陡,基岩裸露。
断层海岸(fault coast)是由断层上升盘构成的海岸,此海岸陡峭,海岸线多平直,海水深。
堤障沙岛海岸(offshore-bar coast)是由障壁岛或离岸沙坝构成的砂质海岸,多分布在海平面下降区,沿岸有大量的澙湖发育,海岸平缓,多为泥沙质。
三角洲海岸(delta coast)就是三角洲地区的海岸,海岸平坦,泥滩发育,海岸线多曲折,海岸平缓,多为泥沙质。
火山海岸(volcanic coast)是由火山岩构成的海岸,沿岸有大量的火山锥分布,在太平洋的西海岸和加勒比海较发育。
珊瑚礁海岸(coral coast)分布在热带水域,由珊瑚礁构成,如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mangrove coast)也分布在热带海域,沿岸生长大量的红树林或发育红树林沼泽。
(2)物质组成分类
也有人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图 8-2)。
基岩海岸(rock coast)是指由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这种海岸一般有陡峭的岩壁,或凹凸的海岬和海湾,海底坡度大,海浪作用强烈,如里亚式海岸(下沉海岸)、峡湾式海岸和断层海岸属于这种类型。
砂质海岸(sand coast)是由沙粒构成的海岸,海岸平缓和松软,发育沙滩,如堤障沙岛海岸。
泥质海岸(puddly coast)主要由泥质构成的海岸,地形非常平坦,有大量的泥滩发育,海岸松软,在三角洲地区常有这种海岸发育。
生物海岸(biogenic coast)有生物生长的海岸,如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
(3)构造运动分类
上升海岸(elevated coast)由陆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海岸,这种海岸多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海岸多为基岩,海岸坡度陡,保留古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穴、古波切台等。
中性海岸(neutral coast)陆地或海面升降都不明显地区的海岸。海岸平缓,沙滩、泥滩发育,砂质海岸、泥质海岸多属这种类型。
下沉海岸(sinking coast)因陆地下降或海平面上升,部分陆地沉没于海水以下形成的海岸。海岸多为基岩,几乎无古海岸地貌保存,常形成三角湾、峡湾,海岸线曲折,多岬角、半岛和岛屿,并有深水道和良港。
❷ 滨海沉积有何特征其地质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结晶分异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滨海带的绝大部分地区,时而出露水面,时而被水淹没,环境极为复杂,是潮流、拍岸浪、底流等强烈作用的地带,海水中氧气充足,光照良好,除有大量藻类外,多为钻孔生物和厚壳生物。
侵蚀区砂多、堆积区泥多,近岸砂多、岸外泥多 ,主要是沉积物呈现机械沉积分异规律.
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高低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称为结晶分异作用
❸ (一)胶东海岸沙生植被的类型与基本特点
海岸带分为泥质海岸、沙质海岸、基岩海岸、生物海岸和人工海岸。天然滨海盐生植被多分布于泥岸和沙岸的滨海盐渍土上。滨海沙滩是以海水影响为基本过程的地貌类型,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类群与适生于内陆的沙地植物可能存在巨大差别。
种类组成。植物种类简单,不少单优势群落,甚至单种群落。根据40余条线路150多个(1m×1m)样方调查资料统计,组成胶东海岸沙生植被的种子植物共有19科35属40种(包括变种)。各种属在沙生植被组成中的作用,详见表5-13。由表5-13可知,沙生植被的组成种类以禾本科居首要地位,共有10种,其中4种为建群种;菊科和藜科居次要地位,分别有6种和5种,再次为莎草科、豆科、蓼科各2种。此外,旋花科等13科各1种。
表5-13 沙生植被组成种数及建群种的分布
生活型谱。从表5-14可以看出,多年生地下芽植物为明显的优势生活型,占优势地位。为适应沙地水分、养分贫乏的土壤条件,基本上属于两种生长类型:①地下部器官特别发达储存水分和养分,如砂钻台草(Carexkobomugi)、矮生苔草(C.pumila)、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匍匐苦荬菜(Ixeris repen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var.major)等,均具有十分发达的、匍匐伸长的地下根茎;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有簇生的肉质块根;砂引草(Messerschmidi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软毛虫实(Corispermum puberulum)的根系特别发达,为地上部的5~6倍长,特别是珊瑚菜(Glehnia littoraris)的直根细长,达1.7m。②缩短生长发育期,完成生活史,如砂引草、软毛虫实、猪毛菜、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等种子越冬植物。
表5-14 胶东海岸沙生植被的生活型谱
分布。胶东海岸沙生植被普遍分布于沙质海岸的沙滩、沙堤及河口沙嘴处,基岸海岸局部港湾有沙滩的地方也有零星分布。据野外调查,一般在近海地下水位较高的沙滩内缘,随着地势倾斜缓升到沙堤或沙丘,沙生植被组成植物从草本到灌木,最后到森林。群落分布通常是耐沙压、沙埋的砂钻苔草群落出现在最前列,局部地方有时还出现珊瑚菜群落、矮生苔草群落和砂引草群落。砂钻苔草群落进一步发展,就出现白茅群落。在同一地段,有时还可见到滨麦(Leymus mollis var.coreensis)群落、粗毛鸭嘴草(Ischaemum bar-batum)群落、芦苇(Phragmitas communis)群落和月见草(Oenothera biennis)群落。最后进入灌木阶段达呼里胡枝子(Lespedeea davurica)群落和单叶蔓荆(Vitex rotundifolia)群落。有些地段还可见到由芦苇群落进一步发展为怪柳(Tamarix chinensis)群落。
演替。影响海岸沙生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沙生质地和水分状况,所以海岸沙生植被的演替属外因演替,即外因动态演替。在滨海沙滩裸地上,以砂钻苔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沙生植物群落首先出现,是沙生植被在沙滩裸地上的先锋植物群落,这些多年生的沙生植物不仅具有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发达的地下部器官——地下匍匐茎和地下根茎、块根,从而有利于植物体着生于沙地,吸收水分和养分。这些具有旱生形态特征的营养器官在整个生长季节里,能够旺盛地生长、发育。植物群落的出现,使土壤砂性逐渐减弱,土壤有机质增加,并加速土壤脱盐化的进程。随着地势的抬高,土壤含盐量下降,具特别强壮根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芦苇等相继侵入,进而取代砂钻苔草、珊瑚菜、砂引草而形成优势种,形成白茅群落或芦苇群落。由于灌木比多年生草本高大,占领地上、地下空间也大,营养、水分的吸收面积也大,尤其像单叶蔓荆、达呼里胡枝子、怪柳,分支多,生长快,节上生根,一旦其匍匐枝延伸入多年生草本群落内,前者的生长将受到抑制,是无法与其竞争的,最后即为达呼里胡枝子、单叶蔓荆或怪柳群落所演替。特殊情况下,砂钻台草群落能直接演替为灌木群落。同样原因,灌木群落还将被乔木群落所演替。这里需要指出,胶东海岸沙滩自最大高潮位线向陆地延伸的范围很窄,只有100~200m,天然植被演替发展到草本阶段后期,即为人工栽种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黑松(Pinus thunbergii)、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或白榆(Ulmus pumila)等海岸防护树种,或人工改造为农田,种植玉米(Zea mays)、花生(Arachis hypogaea)地瓜(Ipomoeabatatas)等农作物,所以极少有木本阶段发生。因此,胶东海岸天然木本植物较少,天然森林更罕见。
❹ 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表面积的比例更大。因此,海洋环境在地质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中。
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特征与大陆环境差别较大。在海岸带,由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比较显着。潮汐主要在沿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与湖泊环境相比,除潮汐作用外,其他作用只是规模大小的不同。一般来说,海水温度比大陆水体低,海水温度的变化也比较小。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高于3.5%者为咸化海,低于3.5%者为淡化海。海水的含盐度不仅对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沉积物的性质也有很大影响。海水的pH值一般介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而大陆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据生活方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生活在50~100m的上部水层内,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底部。绝大部分底栖生物栖息于水深10~100m的海底,即海岸带至浅海的上部。
海相沉积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黏土岩三大类。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泛;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陆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纯,多为单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黏土岩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❺ 怎样判断海岸类型
*注:本篇法规已被《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修正案》(发布日期:1998年1月1日实施日期:1998年1月1日)修正
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4月10日省海洋局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保护区是指位于本省昌黎县境内的沿岸陆域和海域。陆域北界为大蒲河南岸,南界为滦河口北岸,西界为经北部沙丘的西缘,向南绕过七里海的西侧,经由侯里、大滩等村东至滦河口,东界为东经119°37′,海域为北纬39°37′至39°32′;总面积300平方公里。
第三条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包括文昌鱼、沙丘、沙堤、泻湖、林带、海水、鸟类等构成的沿岸海区生态系统。
第四条凡在保护区内从事各项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省海洋行政部门负责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三)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调查和自然环境监测,并建立档案。
(四)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恢复和科学研究活动。
(五)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
第六条保护区内的国有林地、林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河北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七条开发利用保护区内土地资源,要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八条公安、林业、土地、水产、旅游、环保、水利、电力、建设和交通等部门,应依照各自职责,协助管理机构做好保护区内的管理工作。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区内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的义务,有权对损害、破坏保护区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保护区管理
第十条保护区划为科研区、开发区、治理区和监测区。由管理机构负责设立界碑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破坏。
(一)科研区北界为潮汐通道,南至滦河口北岸,西界为沙丘分布边缘,东界至低潮线,面积46.1平方公里。
(二)开发区北界为大蒲河南岸,南至七里海、潮汐通道北侧,西界为沙丘西部边缘,东至低潮线,面积23平方公里。
(三)治理区为七里海泻湖盆及周围的湖滩和潮汐通道,面积22.4平方公里。
(四)监测区为北纬39°37′至39°32′,低潮线至东经119°37′ ,面积208.5平方公里。
核心区为以上分区中的一级小区,面积92.03平方公里。
第十一条在保护区内陆地上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教学、考察、拍摄电影、电视等活动(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除外),在向其行业主管部门申请前,应征得管理机构的同意,并将科研成果副本送交管理机构备案。
使用保护区内海域的,依照《河北省海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二条未经批准,禁止任何非管理人员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事先向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省海洋行政部门审核、报国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三条外国人进入保护区内从事有关活动的(旅游者除外),接待单位应事先向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管理机构报省海洋行政部门审核,转报国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四条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不得擅自进行砍伐、捕捞、开垦、挖沙及狩猎、放牧、攀登沙丘等活动。
(二)不得倾倒垃圾、废渣和排放含油、含毒的及其他有害的物质。
(三)开发区、治理区和监测区内不得建设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及建设项目。
第十五条在保护区内已经开发建设的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办法实施前已建成的设施,建设单位应向管理机构报告。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有影响的,应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第十六条在保护区内开办旅游项目,其旅游地点、旅游路线和交通标志的设置,应符合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第十七条凡进入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应服从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十八条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机构,负责维护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三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九条凡执行本办法,在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省海洋行政部门或省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省海洋行政部门查处。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分别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责令其恢复原状,并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一)擅自移动或破坏保护区界碑标志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三条妨碍保护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河北省海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注:科研区一级小区:北界为新开口南2.5公里,南界为滦河口北5公里,东界为低潮线,西界为距低潮线4公里,面积12.36平方公里。
治理区一级小区:平均高潮水面范围,面积9.17平方公里。
监测区一级小区:10~15米等深线海区,面积70.5平方公里。
发布部门:河北省政府发布日期:1995年04月10日实施日期:1995年04月10日(地方法规)
❻ 学习任务了解海相中各相的特征
一、滨海碎屑岩相
这里的滨海是指无堡岛和潟湖的沿海地带,其范围大体上是从风暴浪所及的上限至低潮线之间的地区。它与大海的连通性很好,没有受到堡岛的遮挡。在滨海带内,水动力状况比较复杂,既有潮汐的作用也有波浪的作用。海水的盐度正常,水流畅通。
滨海碎屑沉积物主要是由砂质组成,但在陡峻海岸的高能地区也有砾质沉积,在低能量的平原海岸则有泥质沉积。
(一)滨海砂岩相
滨海砂质沉积分布广泛,砂质滨海的地貌单元通常划分如图2-8-9。
图2-8-9 滨海的次级环境示意图
(据Tucker,1981)
由于波浪和潮水的反复冲洗,使滨海砂质沉积物有极好的分选和圆度,粒度以中-细粒为主,从海岸至滨海,粒度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滨海砂的成分很纯,几乎全为石英,不稳定的岩屑和其他矿物很少。局部可能有重矿物的富集,有时可有生物介壳。
在海滩外面的滨面带,可出现对称的或不对称的浪成波纹或沙丘,而以波浪的反复冲刷占主导地位的前滨带则形成平坦的表面。在滨海砂质沉积中,各种交错层理非常发育。交错层理、被截平的平面状层理和重矿物的集中是滨海砂岩的重要特征。
滨海砂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决定于海岸带的地形、波浪的方向和强度以及物质供应的多少。在多海湾的曲折海岸带,砂岩体的分布随海湾形状的变化而呈各种不规则的形状,规模小。在平直的海岸带,砂岩体呈较宽的伸长状或席状,规模较大。
(二)滨海砾岩相
滨海砾岩往往出现在多山海岸的拍岸浪带中,滨海砾质沉积和砂质沉积相似,一般分选和圆度很好,成分单一,多为单成分石英质砾岩。砾岩长轴多平行海岸线排列,最大扁平面向海洋方向倾斜,但由于有波浪的往复作用故有时也有向大陆方向倾斜的。滨海砾岩的厚度不大,分布也不广。
(三)滨海泥质岩相
在低能的滨海环境中常形成泥质沉积。滨海泥质沉积一般不构成连续的带,只堆积在没有拍岸浪的一些孤立的地方。
滨海泥质岩分选较差,常有砂和粉砂混入物。由于退潮时滨海泥质沉积露出水面,故在层面上常有动物爬行的痕迹以及雨痕和干裂纹等。
二、浅海碎屑岩相
浅海是指平均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 m左右陆棚坡折处的海域,通常也称作浅海陆棚区。在有大风暴时沉积的是砂和粉砂,没有风暴时沉积的主要是黏土。
古代的浅海砂岩是多种多样的,有由风暴产生的水流沉积的薄层状的具粒序层理的交错纹理的砂岩,这种砂岩常和泥质岩成互层;也有厚层状的具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的砂岩,这种砂岩是由潮汐沙脊和沙波造成的。浅海沉积没有陆上暴露的标志,但常有海相生物化石和痕迹化石。由于不断受到波浪、潮汐和海流的改造,故许多浅海砂岩在结构上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和圆度,成分上也是成熟的,因此,浅海砂岩大都为石英砂岩。风暴砂质的底部常有原地介壳层。
三、半深海和深海相
半深海指的主要是大陆坡地带,大陆坡的水深一般为200~2000 m。
深海是在大陆坡以下较深而又较平缓的大洋底部,其深度在2000 m以下。通常为深海平原。
现代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有很大一部分是从陆棚边缘的斜坡上搬运来的,它是通过滑动和重力流,尤其是浊流搬运来的陆源碎屑或碳酸盐沉积物。另一部分则是在半深海、深海直接沉积的深海沉积物,这主要是各种深海软泥,如褐色黏土、钙质的抱球虫软泥和翼足类软泥、硅质的放射虫软泥、硅藻软泥以及铁锰结核等。
古代深海沉积岩中研究得最详细的是浊流沉积岩。
所谓浊流乃是在海底斜坡上形成的一种密度很大、含有大量砂泥物质的底流。浊流的性质与一般水流不同,由于它含有大量的泥砂,其密度比周围水体的密度大,其中所含的砂、砾、粉砂等碎屑物质均处于悬浮搬运状态,因此,它们可被搬运得很远,甚至直达深海平原。
浊流常是斜坡上沉积物的滑移和滑动发展而成的,在很多情况下,地震也是触发浊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由浊流速度降低后沉积而成的岩石称浊积岩。它们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深水砂岩类型,其大小从几厘米至1m或更厚,它们和半深海或深海泥岩组成规则的互层,并形成几百米或数千米厚的地层。粒序层理是浊积岩一种特征的内部构造,而水平纹理和交错纹理也很常见。某些浊积岩表现了一定的内部构造层序,称鲍玛层序(图2-8-10)。鲍玛层序包括:粒序层理层A,下部平行纹理层B,波纹交错层理层C,上部水平纹理层D和泥质岩层E。这种序列可以用一种流动减弱的沉积作用来解释。A和B代表上部流动体制;C表示下部流动体制;而D和E则是悬浮沉积的。在实际地层记录中,并非所有的浊积岩的层序都发育得像鲍玛层序那么完整,而常见不完整的层序如B,C,D,E和C,D,E,A,E等,这种差别常与剖面所处的位置离源区的远近有关,距源区(浊流开始的地点)近的,则岩层较厚、颗粒较粗、缺乏粒序层,有冲刷痕迹;而远离源区的末端浊积岩则是较薄的、较细粒的和具较好的粒序层理、平行纹理、波纹交错层理等。
深海浊积岩的成分较复杂,多为不稳定的组分,除石英外,有相当多量的岩屑,长石、云母和泥质基质。多属岩屑砂岩和粉砂岩。
浊流沉积砂岩体的形态,在平面上往往呈席状或扇状,横剖面上呈大的透镜状,分布范围很大,可达几千甚至十万平方千米。浊积岩系的总厚度可达几千米。
图2-8-10 硅质碎屑浊流层的鲍玛层序和构造序列
(据Tucker,1981;转引自余炳松等,2012)
四、海洋碳酸盐岩相
现代海相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特点是水浅、阳光充足、温暖、水体清洁、生物易于繁衍的海域,而碳酸盐的形成则主要是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可是在碳酸盐的沉积全过程中机械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如鲕粒的形成、颗粒的分选破碎磨蚀等。碳酸盐的沉积作用常是快速的,但容易受气候改变、陆屑的注入、海盆强烈升降等因素的抑制。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有多人提出,如塔克(Tucker,1981)等,参看图2-8-11。
图2-8-11 碳酸盐相的主要海洋沉积环境及其相的特征
(据Tucker,1981)
下面分别介绍海洋碳酸盐沉积的主要环境及其相的特征。
(一)潮坪碳酸盐相
潮坪是一些经常被水淹没或很少被水淹没的广阔地区,以弱的潮汐和波浪作用占优势,许多潮坪出现于堡堤后面的潟湖沿岸。潮坪按潮水作用的情况通常分为潮间带和潮上带。潮间带是位于平均低潮面至平均高潮面之间的地带。潮上带则是日潮达不到的沉积区,仅在大潮或暴潮时才能被淹没,因此它经常是较长时期露出水面的,潮坪碳酸盐岩主要为微晶灰岩,常为团粒微晶灰岩,在某些潮沟内可有较粗粒的粒屑亮晶灰岩沉积,常呈透镜状,在潮间带内和潮上带下部较潮湿的地方,蓝绿藻生长茂盛,形成藻席,与灰泥沉积物组成不规则的纹层状构造。同时由于沉积物易于变干、收缩,以及藻类的腐烂,故在潮坪沉积物内常有“鸟眼”构造或窗孔构造及干裂纹。
在干旱地区,在潮上带可有石膏、硬石膏甚至岩盐等的沉淀,同时通过蒸发泵汲等作用,使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白云石化,形成白云岩。硬石膏、石膏及石盐等蒸发盐类矿物在地表经常成假象保存下来,较厚的蒸发岩溶解崩塌后可成为盐溶角砾岩。
(二)堤后潟湖碳酸盐相
这是位于堡堤后面的潮下地区,堡堤可以由礁或碳酸盐沙滩构成。潟湖中沉积物的粒度是多变的,但大多数是富含团粒的微晶灰岩,在接近堡堤的地方,为较粗粒的沉积物。在盐度较正常的潟湖中,常有一些细小、孤立的,多少呈圆形的生物礁生长,这种礁通称为斑礁,在斑礁周围有时也有较多的碎屑。潟湖石灰岩多为粒屑微晶灰岩、生物微晶灰岩和团粒微晶灰岩。
(三)潮间-潮下浅滩碳酸盐相
出现于潮水和波痕作用的高能带,包括堡堤、海滩、浅滩和潮汐三角洲。沉积的深度小于5~10m,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浅水地区位于碳酸盐台地的向海边缘。沉积物是鲕粒和经过分选与磨圆的骨屑组成的碳酸盐砂,这些骨屑都是一些正常海生物的骨片,如珊瑚、双壳类、藻类、棘皮动物和腕足类。
(四)开阔陆棚和台地碳酸盐相
在滨海及浅水区沉积的主要为粒屑亮晶灰岩。在滨外为粒屑微晶灰岩和微晶灰岩,它们大都是在浪底之下沉积的。周期性的风暴可以影响这些沉积物,产生贝壳滞留沉积和风暴层,后者是由厚几厘米的序粒层组成的。沉积物常有生物扰动,通常的骨屑组分为软体动物,主要为双壳类。灰泥丘和斑礁也可以在这些开阔的陆棚上出现,特别是在外陆棚边缘多见。陆源的粉砂和黏土常是陆棚灰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时成为薄的夹层。
(五)陆棚边缘生物礁碳酸盐相
生物礁一般是指具有生物构成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岩体。造礁的生物主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和藻类。由于礁主要是原地生长的,因此,礁灰岩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成块状产出而不成层,二是在生长位置上的生物占优势。原生空隙特别发育是礁灰岩的另一特征。
(六)礁前碎屑岩堆碳酸盐相
许多现代生物礁,尤其是位于陆棚边缘上的礁体,礁前常是一个陡的斜坡,有些地方甚至是直立的,上部有许多造礁生物,向下则变为礁碎屑堆斜坡。沉积物主要是礁体破碎后带下来的碎屑物质,粒度变化很大,从巨大的石块、角砾直至砂和粉砂级的碎屑都可以出现;碎屑成分主要为与礁体有关的生物碎片或礁体的碎块,构成砾屑灰岩、粒屑微晶灰岩。有时有滑动构造。
在陆棚边缘斜坡上,除碎屑堆外,在较深水的地方还常有灰泥丘出现。灰泥丘是一些直径几十至几百米的块状微晶灰岩堆积,其侧面可变为具很好层理的石灰岩,其中常含海百合、苔藓虫和藻类等化石。
(七)开阔海或深海碳酸盐相
在外陆棚、大陆斜坡和深海盆地内,因为水太深、底栖生物不能生活,但由远洋浮游生物组成的碳酸盐可堆积在缺少黏土的地方。
现代深海碳酸盐沉积物是由翼足类、颗石藻和有孔虫组成的。古代深海碳酸盐岩出现在亚平宁的中生代地层中,如菊石紫红色灰岩。白垩也是一种远洋石灰岩。
深海石灰岩的特征除了含多量的远洋生物外,许多深海石灰岩是瘤状的。有的含铁锰结核和结壳。
在大陆坡和深海盆地内有时还有浊流沉积的碳酸盐岩。在盆地内,浊流沉积的石灰岩常和半深海的黑色页岩成互层。底面构造、粒序层理、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等在浊积石灰岩中也和在陆源浊积岩中一样发育。
❼ 海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 椰子
一、 特征
椰子树(Cocosnueifera Linnaeus):别名椰树,棕榈科常绿乔木,高15~30米。单干,茎干粗壮。叶长3~7米,羽状全裂,羽叶外向,折叠;叶柄粗壮,长1米以上,基部有网状褐色棕皮。肉穗花序腋生,长1.5~2米,总苞舟形,最下一枚长60~100厘米,雄花呈三角状卵形,雌花略扁之圆球形。坚果每10~20聚为一束。开花后一年一熟,外果皮黄色或褐色,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内果皮即内壳为角质坚壳,再内为果肉,是有脂肪之白色肉质层,内藏有水液及胚子。
二、对环境的适应及环境的要求
1、 温度:温度的要求是影响椰子分布范围和产量高低的限制因子。年平均温度24-25℃、温差较小、全年无霜地区,椰子才能正常开花结果。最理想的年平均温度为26-27℃,最低月份平均温度不低于20℃,温差不超过5-7℃,椰子生长繁茂,发育正常,产量较高。在热带边缘地区,偶尔低温,短时间极端低温达到0℃,椰子也能忍受,但果实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2、 水分:年降雨量1300-2300毫米,分布均匀,适宜椰子生产。土壤排水良好,降雨量高达3800毫米也忍受。能进行灌溉地区,年降雨量600-800毫米也能适应,严重干旱时将影响椰子产量。
3、 湿度:一般认为80-90%的湿度适宜椰子生长,低于60% 影响生长。
4、 风:热带作物中椰子抗风能力较强,常风3-4级有利于椰子叶面蒸腾和传粉;7-8级热带风暴时椰子影响不大;9-10级强热带风暴有少量椰果被吹落,叶片被吹断;但11-12级台风大量椰果吹落,叶片吹断,严重影响椰子生产。
5、 光照:椰子是强光照作物,要求年光照量要达到2000小时,每月平均要达到120小时,低于这个水平椰子生长发育受影响。
6、 海拔:总体而言,椰子适宜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种植。椰子一般分布在沿海低海拔地区,在海拔100~200米地区种植最适宜。
7、 土壤:椰子能在pH 5~8的各类土壤中生长,以pH 7~8、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土最好,如冲击土与沙壤土。
第二 北美海篷子
属藜科(Chenopodiaceae )、盐角草属(Salicornia ),该属在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种。
【鉴别】北美海蓬子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沿海盐沼中的天然喜盐、耐盐性强的植物,为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茎直立,分枝对生,肉质,呈绿色,有关节。叶片退化成鳞片状,对生,基部连合成鞘状,边缘膜质。花序穗状。每3个单花集成1簇,中央单花高于两周边花,呈三角形排列。所有单花均着生于紧密排列的肉质苞腋内,外观似花嵌入花序轴内。花两性,雌蕊1枚,雄蕊2枚(有时1枚),花被与子房离生。种子直立,卵形到长圆状卵形,有钩状刺毛,成熟时易脱落。种子繁殖。北美海蓬子植株在原产地大约在7-9月份开花,10-12月份成熟。
【定殖】北美海蓬子生长于北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海滨及内陆盐沼中,为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北美海蓬子为喜盐植物,植株组织液富含大量盐份(约30%),具有很高的渗透压。
【来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环境研究室1978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到约1300多种野生盐生植物,种植于全海水灌溉的海滨农场中,鉴定与筛选出生存力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可资驯化利用的20多个盐生植物品种。其中以原产北美的海蓬子在生长活力、产量潜力、产品品质上表现最佳,现美国国际海蓬子公司已将其大田栽培并在多途径产品增值开发利用上逐步商业化和规模化。
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广西中商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于2001年引进北美海篷子,对不同北美海篷子品种进行了筛选,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广西栽培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分布】世界范围内,北美海蓬子已经在北纬16°~32°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试种成功,我国南方沿海滩涂亦是北美海蓬子的适生区域,三亚、雷州、汕头、防城和南通等地的小面积试种已取得成功。北美海蓬子在山东滨海盐荒地上的适应性较差,表现为萌发晚、生长量小、开花结实晚、种子产量低且在露天条件下不能自然成熟
【基本特征】海蓬子是一年生的海生植物,属于藜科的草本植物,它很适合于沿海滩涂的生长,这种植物适合于生长过程中用海水来灌溉。海蓬子长的很像芦笋,俗称为海芦笋,与一般海水蔬菜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会变颜色的植物,进入成熟期后,海蓬子卸下绿装换上红色衣服。海蓬子的味道很鲜美,有一种淡淡的自然咸味,非常清爽,可口。
海蓬子的蛋白质含量特别高,特别是氨基酸比一般的海水蔬菜高两倍,它的油中亚油酸含量超过大豆的两倍,另外,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都很丰富,长期食用还可以减肥。由于海蓬子有降血脂的功效,所以被人们美誉为减肥草,还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的OFDC有机食品认证。
❽ 滨海的环境存在什么问题
海洋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法定依据,也是沿海地方政府保护、开发、利用滨海湿地资源的基本遵循。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屡次突破国家、省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擅自更改海岸线和海洋功能区类型,在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区域审批填海项目,破坏滨海湿地。在地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时,违规增加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港口区、矿产与能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开发性功能区面积,大规模破坏滨海湿地。在地方层面,很多地方积极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管理,相继颁布实施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法规制定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某省颁布的湿地保护条例要求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需占用省级重要湿地的,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实施,对其他类型的项目没有这一要求。
❾ 海洋环境如何分带,各个带的环境特征,生物特征如何,其他地质作用结果有哪些特
海洋环境最主要的特点是:海洋生态环境是立体的三维空间,而陆地上的生态环境是以平面的二维空间为主.
1.食物链、食物网较陆地生态系统复杂.
2.海洋生态环境较陆地生态环境稳定(立体空间并充满海水).
3.减少生物体摄食所需能量(可顺着海流或等着海流;固着性生物可靠着海流或水流带来食物).
❿ 海洋200米1000米的环境特点,海洋生物,生物特征
亚洲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40%。
盛产鲑、鳟、鳕、鲣、鲭、小黄鱼、大黄鱼、带鱼、乌贼、沙丁鱼、金枪鱼、马鲛鱼以及鲸等,着名渔场有舟山群岛、台湾岛、西沙群岛、北海道岛、九州岛等岛屿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