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烧钱,微生物组研究可以怎么搞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是奥巴马政府继脑计划、精确医学、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国家科研计划,其战略性不言而喻。黄力认为,通过实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美国将整合国内各方面资源,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尽快取得突破,进一步确立其在此领域内的优势,此举也将使其在未来的全球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应该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适时启动我国的微生物组计划,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有关的各个方面,开展有效合作,争取在此领域中获得优势地位,为平等参与国际合作,进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准备。
在陈国强看来,国家近年来一直给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很多相关项目,这也使得中国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如果能统筹制定国家层面的相关计划,一定会有整体提升。朱宝利认为,就目前微生物组的研究,美国做得最好、最多,欧洲次之,中国紧随其后,比日本、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做得要好。他认为中国如果要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领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至于其应该包含的内容,朱宝利结合研究现状,一口气罗列了10项:一是加快研究中国人体微生物组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影响人身体的机理;三是微生物对药物的影响;四是研发研究的工具和技术、计算的工具和技术;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调节身体上微生物组的机制;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内生菌、根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农作物的产量、生长、抗病的影响……他特别强调要加大主流媒体关于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对人体的价值,同时要防止误导和欺骗公众。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微生物组研究资源的整合、方法的规范和数据共享。黄力认为,就数据共享而言,在国内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一方在基因测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们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们为什么要把测得的数据与别人共享呢?他们将得到怎样的利益补偿才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游戏规则先制订好,并且按照规则来办。在黄力看来,这一点是制定执行中国版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时可能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国有人数众多、实力不断壮大的微生物研究队伍,在微生物资源搜集、研究领域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包括大规模dna测序等微生物研究相关技术能力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我国已经做好了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准备。
黄力提醒说,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运行实施要坚持科学问题导向或重大需求导向,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运行实施过程中要回答明确的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不能将微生物研究简单理解为基因组测序。比如,进行人体微生组研究的个人和团队,其研究要瞄准某种疾病;而做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要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既往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较多涉及相关性分析,而未来应该是假说驱动的研究。“参与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人或团队都应该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为满足某种现实需求而来。”黄力表示。
黄力强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设。学微生物或者从事微生物的人是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研究美国的“国家微生组计划”,就会发现,强调多学科交叉,其参与者非常广泛,并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如测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设备研制能力,而从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学家。
积极推进交流合作
谈到对微生物组研究的政策建议,朱宝利表示,他希望科学院系统能够与医院临床建立一个有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与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紧密合作,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临床需求;另一方面,有丰富临床经历的医生,也能有机会参与科研,提供实践视角。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得到双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建议加大微生物人才培养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包括微生物组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增设专业,增加招生名额。
微生物研究的推进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我国微生物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当在华教会医院把19世纪末欧洲的细菌培养技术和简单的免疫学试验方法不断引入应用时,微生物学就开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为代表的科学家把中国在该领域的某些方面推进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当今时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更加丰富多元。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国际科学界开展了至少8项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包括美国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加拿大微生物组研究项目以及日本人体元基因组项目。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也积极参与或
⑵ 如何做好微生物组工作
1 / 3 第一点:选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自制酸奶、康普茶、泡菜、豆豉等。第二点:低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脂肪,每天摄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85-110克的蛋白质。第三点:享受红酒、茶叶、美式咖啡和黑巧。多酚的饮食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从而降低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多酚类食物能积极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第四点:选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姜、大蒜、洋葱、韭菜、豆薯等。第五点:饮用好水。无论选择哪种净水机,都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随着污染物的积累,过滤器会变得不那么有效。第六点:每季禁食。人体能将脂肪分解成一种叫做酮类的分子,特别是β-羟丁酸(β-HBA)的物质可谓大脑的超级燃料,而且也是肠道有益菌群的一部分。
2 / 3 第一点:选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自制酸奶、康普茶、泡菜、豆豉等。第二点:低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脂肪,每天摄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85-110克的蛋白质。第三点:享受红酒、茶叶、美式咖啡和黑巧。多酚的饮食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从而降低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多酚类食物能积极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第四点:选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姜、大蒜、洋葱、韭菜、豆薯等。第五点:饮用好水。无论选择哪种净水机,都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随着污染物的积累,过滤器会变得不那么有效。第六点:每季禁食。人体能将脂肪分解成一种叫做酮类的分子,特别是β-羟丁酸(β-HBA)的物质可谓大脑的超级燃料,而且也是肠道有益菌群的一部分。
3 / 3 第一点:选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自制酸奶、康普茶、泡菜、豆豉等。第二点:低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脂肪,每天摄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85-110克的蛋白质。第三点:享受红酒、茶叶、美式咖啡和黑巧。多酚的饮食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从而降低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多酚类食物能积极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第四点:选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姜、大蒜、洋葱、韭菜、豆薯等。第五点:饮用好水。无论选择哪种净水机,都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随着污染物的积累,过滤器会变得不那么有效。第六点:每季禁食。人体能将脂肪分解成一种叫做酮类的分子,特别是β-羟丁酸(β-HBA)的物质可谓大脑的超级燃料,而且也是肠道有益菌群的一部分。
⑶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计划
2007年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投入1亿1500万美元正式启动酝酿了两年之久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由美国主导的,有多个欧盟国家及日本和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参加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将使用新一代DNA测序仪进行人类微生物组DNA的测序工作,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的一项规模更大的DNA测序计划,目标是通过绘制人体不同器官中微生物元基因组图谱,解析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中国做为此项计划的参与者一直积极推动此项计划的初期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2007年初启动的中国—法国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科研合作计划。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主要单位有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2008年4月11日,欧盟宣布启动人类元基因组第七框架项目,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其规模名列国际前茅的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作为唯一的非欧盟国家的科研单位,参加到肠道元基因组欧盟第七框架项目中,承担重要的测序任务。
日本也启动了人类元基因组研究计划。2009年,英、美、法、中等国科学家在德国海德堡成立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联盟(IHMC),旨在对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进行全面的协调。 2010年5月21日的《科学》杂志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类与在人类的身体上或身体内生活的多种细菌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国立卫生院正在对所有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他们研发了对在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标准化方法,他们的目标之一是为至少900种将人体称为住所的细菌制作出参照基因组序列。 现在,由Karen Nelson领导的Human Microbiome Jumpstart Reference Strains Consortium已经公布了他们对头178个与人类宿主有关的细菌基因组序列的最初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这些结果给未来的分析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线,尽管这些研究人员说,他们只是刚刚触及了人类“微生物组”的表面而已。
这些研究人员将与其他人共享他们的数据,这样,其他的遗传学家如果试图从自然环境中对大量的微生物基因组做直接采样的话,他们可以参考这些数据。 这一对人体上的微生物的更好的理解会在将来对了解某些人类的疾病提供线索。 在日益激烈的人类微生物组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例如中英两国科学家联合攻关近3年,实现了通过测定宿主代谢组学特征变化来评价和鉴定肠道重要功能菌,这是一种在人体水平定量测定和监控人体健康状况的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该研究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自然评论—微生物学》在2007年4月号中以“研究亮点”的形式,专门评介了该项工作。
中国科学家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的各种合作计划。2006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访华期间,科技部与法国国家研究署签署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联合声明》;之后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营养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等单位,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与法国农科院联合启动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合作项目”,现已完成500对肥胖与健康病例对照人群的样品采集和体检,正在进行代谢组学和元基因组学分析,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类微生物组人群试验。通过这一研究,有望发现一些与中国人代谢综合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的营养干预来遏制中国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开展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有一个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中药。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是困难的,而改变生活在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是相对容易的,肠道菌群因而是理想的药物靶点。中国的传统医学有许多药物、疗法都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来发挥作用的,中医药在人类微生物组研究中无疑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预防为主是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的基本国策。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通过对人体各种证候的观测和分析,对人进行体质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取各种保健措施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防。
中医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禀赋共同作用形成的。现在看来,先天遗传的主要是人的基因组,而出生以后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代谢产生重要影响的微生物组,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是后天禀赋的重要承载者。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测定,有可能对中医体质分型作出新的阐释和发展。在早期发病阶段,通过发现微生物组的变化来预测和预警疾病,并通过纠正菌群的失衡加以干预,成本低且效果明显,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价值所在。
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怎么样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考研资料链接
链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而成。2007年,微生物所的大部分从中关村迁至朝阳区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生命科学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