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之间出现生态失调。气候变化一个明显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会提前。动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不断地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行为,有些造成生态灾难。例如,由于迁徙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毛虫生长旺季,因缺少足够的食物而生存困难。
3.物候期改变,生物节律被打乱。植物因不能移动,“迁移”滞后于动物,它们主要通过改变物候期而适应逐渐升高的全球气温。动物方面,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英国蝴蝶春天出现的时间较20年前提前了6天。一些冬眠的动物如蛇类因气温上升而提前结束“冬眠”,生物节律受到影响。
4.带菌或传染病传播生物爆发。随着温度的升高,带菌者的繁殖速度、数量增长;寄生虫的生长速度加快,传染期加长。
5.物种濒危或消失。这是全球变化带来的最大危害。有人悲观地估计,当地球平均温度升高6℃时,地球上将有90%以上的物种消失。
6.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全球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陆地表面被人类活动所改变。拥有全球50%物种的热带雨林面积消失了一半;三分之一的温带森林已被砍伐;温带雨林已成为濒危生态系统类型。
7.气候变化会引起外来生物的入侵,扩张地盘,排挤本地物种。同时可能对水陆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B.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气候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比如去年东南亚国家的海啸和最近袭击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
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气候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比如去年东南亚国家的海啸和最近袭击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
实际上,在我们关注气候的变化带给人类灾难的同时,生物世界特别是海洋生物也在经历着气候改变对它们的巨大冲击。
近期,环保组织的一些专家经过在英国近海的观测,发现海水的温度正在持续升高。这显然也是全球气温升高的一种体现。造成的后果包括,英国近海浮游生物种群数量的迅速变化,鳕鱼数量的减少,并且已经开始沿着食物链影响到各类海鸟的数量。洋面海水温度的提高直接干扰和影响了浮游生物和鱼类的繁殖,进而造成以鱼类为食的海鸟的数量的变化,同时给当地渔民的生产产生影响。
研究还发现,沿海岸的风暴发生次数也在增长。这种风暴是由于气压和洋流的变化所形成的。而我们知道,气温和海水温度的不均衡正是气压和洋流变化的成因。这种风暴将可能使沿海地区遭受洪水灾害,破坏沿岸的港口设施。同时海平面的升高破坏了海鸟的筑巢地,使它们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另一组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还强调指出,除了温度,海水酸碱度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海洋正在变“酸”。据他们观测,海水的ph值已经从8.3降低到8.2并且正在继续降低。他们预计,到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降到7.6。这将影响到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比如珊瑚虫、海胆、各种甲壳类以及鱼类繁殖的成功率。它们到底能否忍受这么“酸”的海水?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有关项目官员Andrew Lee说:我们的海洋已经承受了诸如过度捕捞、深海油气的开采、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开发等等带来的巨大压力。而这份研究报告则向我们揭示了气候变化正在加剧这种危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的话,将来它有可能彻底摧毁我们的海洋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在今后100年中可能减慢大洋温盐循环(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系统,也就是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这样的循环过程对于水质以及营养物质流动都至关重要。预计世界主要渔场的四分之三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在未来几十年里,海洋表面温度继续升高可能导致高达80%的珊瑚被漂白和死亡。
同时,人们越来越担心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海洋酸性增加,进而影响海洋壳类生物、珊瑚和处在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的生存。
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导致去氧后的“死水区”增多,2003年这样的死水区大约有150个,目前已增至200个。超过80%的海洋污染来自陆地。东亚和东南亚附近海域遭到污染的风险尤其严重。
报告还指出,高达80%的世界主要鱼类物种被捕捞的速度超过或接近它们的繁衍速度,底层拖网捕鱼这种破坏力大、缺乏可持续性的捕鱼方法被广泛使用。
科学家发现,污染、过度捕捞、海温上升等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与外来入侵物种增多联系在一起,这些入侵物种对当地海洋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
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表示,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些破坏力强、长期持续的因素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及渔业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口依靠渔业为生,还有26亿人从海产品中摄取蛋白质。
C.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有哪些影响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 3)。
图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号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人均排放量(吨)1美国488119.132中国26682.273俄罗斯210314.114日本10938.795德国87810.966印度7690.887乌克兰61111.728英国5669.789加拿大41014.9910意大利4087.0311法国3626.3412波兰3428.墨西哥3333.7714哈萨克斯坦29817.4815南非2907.29
世界资源所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着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费量可能超过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1990-2020)修改的参考方案(1990-2020)参考方案(1990-2020)强化生态保护(1990-2020)经济年增长(%)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2.42.42.42.4发展中国家5.64.64.64.6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98845430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9373425 世界资源所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统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D. 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对生物行为有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吧,熊冬天要冬眠,一类
E. 全球变暖对生物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冷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现存物种即是这些变化过程后生存下来的产物。物种能够适应过去的变化,但它们能否适应由于人类活动而改变的未来气候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要比过去的自然波动迅速得多,那么这种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同时,温室气体会直接影响生物种群的变化。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又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将上升。但不同植物具不同二氧化碳饱和点。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饱和点时,即使再增高二氧化碳浓度,光合强度也不会增强。一般二氧化碳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够适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快速生长,二氧化碳饱和点低的植物则不能快速生长,甚至会发生二氧化碳中毒现象,从而导致种群衰退。植物种群的变化必然导致植物食性昆虫种群的变化。而植物种群和昆虫种群中不可能预测的波动可能导致许多稀有物种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减少、稀有生物物种面临灭绝,这是全球变暖对生物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生物物种不断扩大生存地盘,甚至达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甚至有科学家担心,全球变暖会导致老鼠等外来物种侵入南极。
F.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有哪些影响
全球变暖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越来越多的生物濒临灭绝。
G.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的影响
1 气候变暖对昆虫的影响
1 气候变暖拓宽了昆虫的适生区域导致昆虫地理分布扩大 .
2 气候变暖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导致昆虫发生期提前 .
3 气候变暖下物种适热性差异导致昆虫与寄主植物同步性改变 .
4 气候变暖影响昆虫发育繁殖导致昆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
5 气候变暖对昆虫产生影响的分子学和生态机制 气候变暖对昆虫影响的研究方法 .
2 构建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1利用软件预测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
2 通过人工模拟温度升高研究气候变暖对昆虫的影响
3通过分子标记研究气候变暖对昆虫地理分布的影响
4利用化石等古记录研究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H. 天气影响生物的例子有哪些注意:要比如说是天气的增加会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命长短等,注意,是生物!
额 冷暖会影响动物的冬眠,如蛇
有的喜欢阴暗潮湿的 苔藓
如果不是适宜生物的天气 ,自然会影响生物的生命
I. 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生物如果说破坏了很多的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当然会使气候恶劣,并且生物在活动过程中,产生过多地二氧化碳也会造成气候变暖。
J. 简述气候,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光有气候和生物是不够的。
土壤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就叫成土因素。
1。母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也是矿质营养主要的最初的来源。
2。气候:水、热等气候条件不仅直接参与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风化作用。
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参与矿物的各种风化作用,只有母质中出现了生物,才开始了成土过程,可以说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4。地形:地形的作用在于使母质进行再分布,如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并对地面接受水分和热量产生影响。
5。时间: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大约每一百万年只能形成
1
厘米厚的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4
种成土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的。
6。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快了土壤的形成,并使其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也可能使土壤退化,如今全球的荒漠化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