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与地形的关系是什么

生物与地形的关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23 02:28:06

Ⅰ 地理与生物有什么关系

生物能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物的分布范围
从地理环境上可以通过分析适应这种环境的生物特点,进一步分析出分布在此的生物
从生物特点上可以通过分析其独特的特点来分析地理环境特点

Ⅱ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是否有关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专业.
这要看具体哪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通常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石灰岩地貌)与生物活动关系不大,但也不是绝对无关,特别是在溶搜脊洞内部,很多喀斯掘乱特微地貌的形成与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活动有关,我所了解国内从事喀斯特地貌生物活动影响研究的有张捷,可以找世散渗到有关论文.
地球科学进展 >> 1995年10卷5期 >> 生物喀斯特及其微形态研究
地理学报 1993年48卷3期 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地理学报,1993 地衣喀斯特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以上这些文献都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有生物活动的参与的.

Ⅲ 生物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生物只能适应环境,而不可能改造环境.在生物界中,对自然环境改变最大的是河狸,它可以伐木筑堤,堵塞河流,淤塞成湖,形成湖泊与沼泽.

Ⅳ 动物和植物和地形的关系

动物和人类都是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环,共同维持平衡的生态环境.
现如今宠物的不断受欢迎,动物也成为人类的不拍氏雹可缺少的好朋友!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动物的生活依赖环境,会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而反过来环境也核仿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所以动物与环境的袭帆关系概括为: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动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地形并不影响动植物生长,没有关系,只是环境需适应

Ⅳ 生物对地貌形成的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生物有什么作用,具

植物会促使棚信御岩石表面风化,并且可以固定和保持形成的土壤,促使地表平坦化,而动物坦陵和微生物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比如打洞,腐蚀岩石)对地链岩表进行轻微的改造,总的来说地貌的形成,生物因素占的分量不很大,而且主要是植物因素

Ⅵ 地形对生物的作用因素有哪些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Ⅶ 生物,大气,水,岩石,土壤这5者之间的关系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以生物为主要线索说说吧!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乱雹用。植物从环境中吸取水分、养分,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长成果实),被各级动物食用,同时,植物的秸秆、动物死后被微生物分解(腐烂过程就是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最后又回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生物循环。生物循环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②改变原始大气成分。早期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水汽。现今地球大气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③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水成分。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④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如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纯庆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像煤、石油等。陆地上生物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⑤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

⑥生做陪握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地表 *** 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表现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原始的富集过程。这就不多解释了。这样在生物的作用下,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其他元素的参与作用,并且经过了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层了。

ok,就这些了。

Ⅷ 生物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使自然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迁移。由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运动、更替或循环。它包括: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化学能。②植物的产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③动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其一部分转变成无机物,散放到无机环境中。④有机残体或废物中的化学元素,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去。

(2)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①生物作用改变了大气成分。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氢和氨,而不是氮和氧。后因生物生命活动的参与,氮和氧浓度大增,二氧化碳含量大减,逐渐变成现今空气的化学组成状况。一般认为,氧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富集;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物而被释出来的,另一部分是从原始大气中氨分离出来的。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参与了有机物的合成,另外更多的为海水和海洋生物吸收、溶解、沉积。②生物对地表水、地下水化学成分起制约作用。表现在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中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出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③生物加快了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

Ⅸ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是怎样的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如鼹鼠等)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殖土中所包含的真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无论对植物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的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由于在土壤中运动要比大气中和水中困难得多,所以除了少数动物(如蚯蚓、鼹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空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土壤是所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很多重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任何一种土壤和土壤特性都是在5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5种相互依存的成土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因素、地形和时间。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或外来输送物。母岩可以是火成岩、沉积岩,也可以是变质岩,岩石的构成成分是决定土壤化学成分的主要因素。其他母质可以借助于风、水、冰川和重力被传送,由于传送物的多样性,所以由传送物形成的土壤通常要比由母岩形成的土壤肥沃。
气候对土壤的发育有很大影响,温度依海拔高度和纬度而有很大变化,温度决定着岩石的风化速度,决定着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解和腐败速度,还决定着风化产物的淋溶和移动。此外,气候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又是影响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
地形是指陆地的轮廓和外形,它影响着进入土壤的水量。与平地相比,在斜坡上流失的水较多,渗入土壤的水较少,因此在斜坡上土壤往往发育不良,土层薄且分层不明显。在低地和平地常有额外的水进入土壤,使土壤深层湿度很大且呈现灰色。地形也影响着土壤的侵蚀强度并有利于成土物质向山下输送。
时间也是土壤形成的一种因素,因为一切过程都需要时间,如岩石的破碎和风化、有机物质的积累、腐败和矿化、土壤上层无机物的流失、土壤层的分化,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良好土壤的形成可能要经历2000~20000年的时间。在干旱地区土壤的发育速度较湿润地区更慢。在斜坡上的土壤不管它发育了多少年,土壤往往都是由新土构成的,因为在这里土壤的侵蚀速度可能与形成速度一样快。
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很大影响。植物迟早会在风化物上定居,把根潜入母质并进一步使其破碎,植物还能把深层的营养物抽吸到表面上来,并对风化后进入土壤的无机物进行重复利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自身成长后,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有机碳的形式补充到土壤中去。而植物残屑中所含有的能量又维持了大量细菌、真菌、蚯蚓和其他生物在土壤中的生存。
通过有机物质的分解把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了无机营养物。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如马陆、蜈蚣、蚯蚓、螨类以及跳虫等,它们以各种复杂的新鲜有机物为食,但它们的排泄物中却是已经过部分分解的产物。微生物将把这些产物进一步降解为水溶性的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生物腐殖质最终会矿化成为无机化合物。
腐殖质是由很多复杂的化合物构成的,是呈黑色的同质有机物质,其性质各异,决定于其植物来源。腐殖质的分解速度缓慢,其分解速度和形成速度之间的平衡决定着土壤中腐殖质的数量。
植物的生长可减弱土壤的侵蚀与流失,并能影响土壤中营养物的含量。动物、细菌和真菌可使有机物分解并与无机物相混合,有利于土壤的通气性和水的渗入。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相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占土壤全部质量的50%~85%,是土壤组成的骨干。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可把土粒分成粗砂(2.0~0.2毫米)、细砂(0.2~0.02毫米)、粉砂(0.02~0.002毫米)和黏粒(0.002毫米以下)。这些不同大小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就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在砂土类土壤中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黏粒所占比重不到10%,因此土壤黏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在黏土类土壤中以粉砂和黏粒为主,约占60%以上,甚至可超过85%。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结构紧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黏、干时硬。壤土类土壤的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黏粒所占比重大体相等,土壤既不太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依据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划分。土壤结构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毫米)、团粒结构(直径为0.25~10毫米)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黏结成直径为0.25~10毫米的小团体,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因为它能协调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亦受到限制。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
土壤中的水分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此外,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中的温度,但水分太多或太少都对植物和土壤动物不利。土壤干旱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威胁着土壤动物的生存。土壤中的节肢动物一般都适应于生活在水分饱和的土壤孔隙内,例如金针虫在土壤空气湿度下降到92%时就不能存活,所以它们常常进行周期性的垂直迁移,以寻找适宜的湿度环境。土壤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的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的肥力。土壤孔隙内充满了水对土壤动物更为不利,常使动物因缺氧而死亡。降水太多和土壤淹水会引起土壤动物大量死亡。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对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有着直接影响,例如东亚飞蝗在土壤含水量为8%~22%时产卵量最大,而卵的最适孵化湿度是土壤含水量为3%~16%,含水量超过30%,大部分蝗卵就不能正常发育。
土壤中空气的成分与大气有所不同。例如土壤空气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比大气中的含氧量低,但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却比大气高得多,一般含量为0.1%左右。土壤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如大气稳定,常随季节、昼夜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积水和透气不良的情况下,土壤空气的含氧量可降低到10%以下,从而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动物则向土壤表层迁移以便选择适宜的呼吸条件。当土壤表层变得干旱时,土壤动物因不利于其皮肤呼吸而重新转移到土壤深层,空气可沿着虫道和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层扩散。
土壤空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比大气含量高几十至几百倍)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一部分则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但是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常可达到10%~15%,如此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二氧化碳浓度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
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质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若土壤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太快,这样虽能提供植物更多的养分,但却使土壤中腐殖质的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只有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才能调节好土壤中水分、空气和微生物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生存。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厘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大多数作物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例如向日葵的呼吸作用在土壤温度低于10℃和高于25℃时都会明显减弱。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明显的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季到夏季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土壤深层移动,于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例如沟金针虫每年有两次上升到土壤表层进行活动。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化学性质,特别是岩基状况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的一系列肥力性质有深刻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等都与土壤酸碱度有关。
土壤酸碱度包括酸性强度和数量两方面。酸性强度又称为土壤反应,是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用pH值表示。酸度数量是指酸度总量和缓冲性能,代表土壤所含的交换性氢、铝总量,一般用交换性酸量表示。土壤的酸度数量远远大于其酸性强度,因此,在调节土壤酸性时,应按潜酸含量来确定石灰等的施用量。
土壤动物依其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可分为嗜酸性种类和嗜碱性种类。如金针虫在pH值为4.0~5.2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在pH值为2.7的强酸性土壤也能生存。而麦红吸浆虫,通常分布在pH值为7~11的碱性土壤中,当pH值<6.0时便难以生存。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生活在微碱性土壤之中。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值为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大多数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多不能生存。许多豆科植物的根瘤也会因土壤酸性增加而死亡。pH值为3.5~8.5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最适合植物生长的pH值则远较此范围窄。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间接或直接与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有机质可粗略地分为两类:非腐殖质和腐殖质。前者是原来的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后者则是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土壤中99%以上的氮素是以腐殖质的形式存在的。腐殖质也是植物所需各种矿质营养的重要来源,并能与各种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增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因此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于植物营养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一般土壤表层内有机质含量只有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含有机质的量比较高,因为在植被下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逐渐被分解,如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会因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因此,施加有机肥是恢复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因此,在富含腐殖质的草原黑钙土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而在有机质含量很少的荒漠地区,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则非常有限。
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无机元素,包括大量元素(氮、磷、钾、钙、硫和镁)和微量元素(锰、锌、铜、钼、硼和氯)。
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来自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动物所需的元素则来自植物。在土壤中将近98%的养分呈束缚态,存在于矿质或结合于有机碎屑、腐殖质或较难溶解的无机物中,它们构成了养分的储备源,通过分化和矿化作用慢慢地变为可用态供给植物生长需要。土壤中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比例适当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可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来达到植物增产的目的。
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分布和数量有一定影响。如当土壤中钴离子浓度在(2~3)×10-6以下时,牛羊等反刍动物就会生病。同一种蜗牛,生活在含钙高的地方,其壳重占体重的35%;而在含钙低的地方,其壳重只占体重的20%。由于石灰质土壤对蜗牛壳的形成很重要,所以石灰岩地区蜗牛数量往往较其他地区多。哺乳动物也喜欢在母岩为石灰岩的土壤地区活动。含氯化钠丰富的土壤和地区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草食有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出于生理需要必须摄入大量的盐。
但是,土壤含盐量对飞蝗的影响甚大,含盐量低于0.5%的地区是飞蝗常年活动的场所;而含盐量在0.7%~1.2%的地区,是它们扩散和轮生的地方;在土壤含盐量达1.2%~1.5%的地区就不会出现飞蝗。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富余也会对动物造成不利影响,如氟含量过高的地区,人畜易患“克山病”等各种地方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另外,含氟量过大,动物的牙齿就会出现褐色斑点,还会变得易碎。
虽然土壤环境与地上环境有很大不同,但两地生物的基本需求却是相同的,土壤中的生物也和地上生物一样需要生存空间、氧气、食物和水。没有生物的存在和积极活动,土壤就得不到发育。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蚯蚓等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质转移到生命系统之中。作为生命的生存场所,土壤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它有稳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是生物的避难所,可使生物避开极端的温度、极端的干旱、大风和强光照。另一方面,土壤不利于动物的移动,除了像蚯蚓的动物以外,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对土壤动物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它决定着土壤环境的生存空间、水分和气体条件。
对于大多数土壤动物来说,生活空间只局限于土壤的上层,它们的栖息地点包括枯枝落叶层内以及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裂缝和根道等。土壤空隙内的水分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土壤动物只有在水中才显示出活力。土壤的存在方式通常是覆盖在土壤颗粒表层的一薄层水膜,在这些水膜内生活有细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和线虫等。水膜的厚度和形状限制着这些土壤生物的移动,很多小动物和较大动物(如蜈蚣和倍足亚纲多足类)的幼年期受水膜的限制是不能活动的,它们无法克服水的表面张力。有些土壤动物(如蜈蚣和马陆等多足动物)对干燥缺水极为敏感,它们常常潜到土壤深层以防脱水。
如果暴雨之后土壤中的孔洞完全被水填满,这对一些土壤动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蚯蚓如果未能及时潜入土壤深层逃避水淹,它们往往会逃到地面上来,在那里常会死于紫外线辐射、脱水或被其他动物吃掉。
栖息在土壤中的动物有极大的多样性,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种类极多,几乎无脊椎动物的每一个门都有不少种类生活在土壤中。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山毛榉森林土壤中,一位土壤动物学家采到了110种甲虫、229种螨和46种软体动物(蜗牛和蛞蝓)。土壤中的优势生物是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线虫。每平方米土壤中的线虫数量可达几百万个。这些土壤生物要从活植物的根和死的有机物中获取营养。有些原生动物和自由生活的线虫则主要以细菌和真菌为食。螨类和弹尾目昆虫广泛分布在所有的森林土壤中,它们数量极多,两者加起来大约占土壤动物总数的80%。它们以真菌为食或是在有机物团块的孔隙中寻找猎物。相比之下,螨类的数量要比弹尾目昆虫多,螨是一类很小的八足节肢动物,体长只有0.1~2.0毫米,土壤和枯枝落叶层中最常见的螨是Orbatei,它主要以真菌菌丝为食,也能把针叶中的纤维素转化为糖。

弹尾目昆虫是昆虫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动物,俗称跳虫,最明显的特征是身体后端生有一个弹跳器,靠此器官可以跳得很远。跳虫身体很小,一般只有0.3~1.0毫米,它们主要以腐败的植物质为食,也吃真菌菌丝。在比较大的土壤动物中最常见的是蚯蚓(正蚯蚓科,Lumbricidae)。蚯蚓穿行于土壤之中,不断把土壤和新鲜植物质吞入体内,再将其与肠分泌物混合,最终排出体外,在土壤表面形成粪丘,或者呈半液体状排放于蚯蚓洞道内。蚯蚓的活动有利于改善其他动物所栖息的土壤环境。
多足纲的千足虫主要是取食土壤表面的落叶,特别是那些已被真菌初步分解过的落叶。由于缺乏分解纤维素所必需的酶,所以千足虫是依靠落叶层中的真菌为生。它们的主要贡献是对枯枝落叶进行机械破碎,以使其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尤其是腐生真菌。在土壤无脊椎动物中,蜗牛和蛞蝓具有最为多种多样的酶,这些酶不仅能够水解纤维素和植物多糖,甚至能够分解极难消化的木质素。
在土壤动物中不能不提到白蚁(等翅目),因为在能分解木质纤维素的大型动物中,除了某些双翅目昆虫和甲虫幼虫之外,就只有白蚁了,它们是借助于肠道内共生原生动物的帮助才能利用纤维素的。在热带土壤动物区系中,白蚁占有很大优势,它们很快就能把土壤表面的木材、枯草和其他物质清除干净。白蚁在建巢和构筑巨大的蚁冢时会搬运大量的土壤。在食碎屑动物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捕食动物,小节肢动物是蜘蛛、甲虫、拟蝎、捕食性螨和蜈蚣的主要捕食对象。
在世界各地,土壤正受到严重的侵蚀和破坏。在铁路的路基下土壤被掩埋,人类的挖掘活动、表层开矿和修路严重破坏着土壤的天然结构和层次性;风和水对土壤的侵蚀也日趋严重;表层土壤因农业耕耘而被搅乱。只有受植被保护的土壤才能保持其完整性,植被可减弱风力和暴雨的冲击力。雨水缓缓地进入枯枝落叶层渗入土壤之中。如果雨水太多,超过了土壤的吸收容纳量,过剩的雨水会从土壤表层流走,但植被将会减慢水流的速度。
如果因为垦荒、伐木、放牧、修路和各种建设活动而使土壤失去了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的保护,那它就极易遭到侵蚀,对各种侵蚀都会变得非常敏感。风和水会把土壤颗粒吹走或冲走,其速度要比新土壤的形成速度快得多。新土的形成速度每年每公顷大约只有1吨。一般说来,土壤的表层富含腐殖质、有团粒结构、吸收能力强,如果这些表土流失掉,下面的土壤腐殖质贫乏、吸收能力差、稳定性差,这些深层土一旦暴露到表层就易受到侵蚀。如果下层土壤是黏性土,那它的吸水能力就更差,一旦遇到洪水就会形成急速的地表径流,对土壤有极强的侵蚀性。
土壤常因各种原因被压实,这对土壤来说是更严重的破坏。大型农业机械和各种建设机械的使用往往会把大面积的土壤压实。在牧场、农场、娱乐场所和田间林间的小路上经常有人、马匹和其他动物的践踏;在道路之外的其他地方还经常使用多种适合于各种地形的车辆,这都将会导致土壤被压实。大力推压也会把土壤颗粒压得更紧密,使土壤中的孔隙减少减小。湿润的土壤更容易被压实,因为潮湿的土壤颗粒更容易彼此黏接在一起。被压实的土壤就失去了对水的吸收能力,所以水很快就会从土壤表面流走。
降落在裸露地面的雨水对土壤表层有一种锤击效应,可把较轻的有机物移走,破坏土壤聚合体并在土壤表层形成一个不渗水层,结果雨水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失并带走一部分土壤颗粒。土壤侵蚀至少可区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即片状侵蚀、细沟侵蚀和冲沟侵蚀。片状侵蚀就是从整个受侵蚀的区域表面差不多是均等地冲走或带走一部分土壤。当地表径流汇聚到细沟或小沟里而不是均匀地散布在斜坡表面流动时,它就具有了向下的切割力,所谓细沟侵蚀就是指雨水沿着小沟或细沟迅速下泻,造成对小沟长时间的切割,或是指地表径流汇聚起足够多的水量后对土壤的深切作用,结果会形成破坏性极大的冲沟。冲沟侵蚀常常是从一个路过车辆所留下的车辙开始,经过雨水的不断冲刷而加深加宽为真正的冲沟。
裸露的土壤,粒细、松散而干燥,翻耕之后极易受到风的侵蚀,风会把土壤微粒扬起,吹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形成扬尘天气,严重时可形成沙尘暴。我国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大面积的土壤暴露和缺乏植被保护,是造成土壤风蚀严重和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风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尘粒被风带到高空后可水平运送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远。风蚀常会把植物的根暴露出来或用沙尘和其他残屑把植被掩埋。在很多地区,风蚀的危害比水蚀更大。
风蚀和水蚀可使陆地毁于一旦,变得难以再利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200万公顷的可耕地因风蚀和水蚀变得无法再利用而被弃耕。这些土地大都毁损严重,以致连天然植被都难以恢复。当前,土壤侵蚀日趋严重,除非采取极端措施恢复植被,否则形势很难扭转。

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危害既表现在本地,同时也表现在外地。农用地和林地的土壤侵蚀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增加黏土成分,同时也减弱了土壤的吸水和保水能力,使得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湿润地区洪水频发。土壤侵蚀能破坏土壤结构,减少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使植物的根系变浅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土壤侵蚀还会使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物数量减少,尤其是对土壤生产力和透水能力有极大影响。据估计,土壤表层每流失2.5厘米,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就会减少6%。美国每年土壤侵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270亿美元,为此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是170亿美元。
据测算,土壤侵蚀对外地造成的损失要比本地大一倍。被风和水带走的土壤会流散在各地,泥沙冲入河流会减弱光在水中的穿透性并可阻碍航行。沉积物会填满水库和水电站闸门,减少这些水力发电设施的使用年限并造成对水质的污染。目前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滨州铁路桥附近淤积沙滩超过3400亩,共有泥沙490多万立方米,铁路桥原有8孔现在只有2孔可以通航,航道也由1500千米缩短为580千米。风携带的沙尘将会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近些年来,大气含尘污染已上升为北京空气污染的首要因素。含尘空气还可以损毁机器和使人致病。

Ⅹ 地形对动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地形决定了水的分布状况和日照时间长短,
这些对植物的生长起决定性影响,
动物和植物通过在生态系统里的关系相互影响,
你问得笼统,我也只能回答得笼统了

阅读全文

与生物与地形的关系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