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裘丹红2007年1 2月 主要内容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 目的和意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原则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方法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是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人、 动物损害的生物, 种类繁多。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感染十分普遍, 几乎威胁到每一个人, 不少病原体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 甚至致死、 致残, 给国家、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尤其是当某种未知病原微生物在爆发的时候, 在疾病爆发或者流行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处理措施,会导致疾病的迅速流行, 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比如2003年的SARS。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微生物的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 是指对某种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其操作程序或实验活动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 应该建立在对该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的宿主范围、 致病性等已经了解的基础上。 对于未知病原微生物, 我们可以在对已知病原体特性的了解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等做出可能性的判断, 根据可能性采取进一步的评价。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危害评估, 其中重要的是专业评估. 应由生物安全机构、 实验室或项目 负责人、 各种软硬件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进行。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用途 目的: 根据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对个体或群体造成危害的高低1、 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规程2、 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3、 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防护设备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用途用途:1 . 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根据评估的结果, 确保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能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2.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 制定微生物操作、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 微生物保藏、 运输、 灭活、 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 个人防护及健康保障与监测程序。3.生物危害评估中包含大量相关微生物以及引起相关疾病的背景信息, 是所有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资料。4.是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状...
‘贰’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为几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
3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3.1危害等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 危害等级?(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 危害等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5 微生物危害分级
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叁’ 生物安全中的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该怎么写
医学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是在样品采集、运送、处理及检测过程中,主要针对本实验室所开展检测的微生物病原对实验室全部检测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带来的生物危害以及检测全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针对微生物危害的评估主要是依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来进行,评估内容包括:传染性微生物致病能力、传播途径、稳定性、感染剂量;操作时的浓度和规模;实验对象的来源;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对微生物在检测活动中的风险评估内容包括: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临床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人员相关的风险(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临床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事故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
‘肆’ 进行微生物的危险度评估的最主要考虑因素是
进行微生物的危险度评估的最主要考虑因素是:微生物危险度等级。
风险控制措施
1.菌种保存不当:菌种保存应设置生物安全员专人负责保管,保存菌种的低温冰箱设置双人双锁。每次拿放菌种需要做相应的登记,由实验室人员和生物安全员双方签字确认。
2.菌株传代:菌株传代应有完善的作业指导书和菌株传代拍告记录,标准储备菌株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转种传代,并做相应的确认试验,记录相关原始数据存档保存。
4.废弃物处理不当:对于实验室用过的带菌的、污染过的培养基、李指试剂条袭扰明、枪头、接种环、玻璃器皿等废弃物要采用相应的消毒剂灭菌或者121℃,30min以上高温高压灭菌,废弃物的处理应有相应的制度和废弃物处置记录。
5.参与微生物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相关专业知识,学历、工作经验应符合检验检测要求,实验室人员应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
‘伍’ 食品微生物检测内容有哪些
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类是致病菌及其毒素,比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金葡菌肠毒素等,它们主要导致胃肠道疾病,严重的会造成肝、脑、肾等脏器的损害,甚至死亡。;
第二类是产毒真菌和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展青霉素等,它们或造成人的急性中毒事件,或因长期摄入,造成消化道癌症和某些地方病。
第三类是病毒和寄生虫。
‘陆’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主要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农业部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第一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
2、第二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3、第三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诊治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结核分支杆菌。
4、第四类是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6)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扩展阅读:
病原微生物注意事项: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 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