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课堂之外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无不来自于客观的实践,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通过探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如下探究问题:(1)科学家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从观察水绵的结构出发: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并呈螺旋状分布,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经讨论分析,认识到科学家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恩格尔曼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把载有水绵的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氧气和光线的影响,提高实验的严密性。(3)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⑷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确保实验结论的唯一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通过实验课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中学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贰’ 如何通过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
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无不来自于客观的实践,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通过探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如下探究问题:(1)科学家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从观察水绵的结构出发: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并呈螺旋状分布,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经讨论分析,认识到科学家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恩格尔曼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把载有水绵的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氧气和光线的影响,提高实验的严密性。(3)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⑷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确保实验结论的唯一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通过实验课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中学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们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们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们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如观察物象时,我们在屏幕上投影:“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该密切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见的物像更加清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像。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们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 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平时教师应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鼓励他们利用橱窗、黑板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极大地调动学生撰写的激情和欲望。 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叁’ 如何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一、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肆’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 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罗斌 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无不来自于客观的实践,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通过探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如下探究问题:(1)科学家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从观察水绵的结构出发: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并呈螺旋状分布,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经讨论分析,认识到科学家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恩格尔曼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把载有水绵的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氧气和光线的影响,提高实验的严密性。(3)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⑷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确保实验结论的唯一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通过实验课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中学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们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们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们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如观察物象时,我们在屏幕上投影:“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该密切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见的物像更加清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像。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们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 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平时教师应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鼓励他们利用橱窗、黑板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极大地调动学生撰写的激情和欲望。 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