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细菌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能够在得病生物体内提取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发其他目美丽病。目美丽病后症状与感染源生物症状相同。在目标体内仍能够提取出相同病原微生物。
标本的采集非常重要。细菌感染通常是通过培养的方法检测的,而病毒通常是通过抗原或者核酸来检测的。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好的标本决定一切,这是检验领域的一句俗话。
不恰当的标本、不恰当的采集时间、不规范的采集方法,可能造成假阴性,假阳性,杂菌污染等,延误诊断,危及生命。对于严重感染,需要确定病原菌的,标本应该选择细菌可能定植的部位,如深部痰液,胸水,血液等,标本提取的时间应该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最好在发生寒战的时候。
(1)病原微生物怎么检查扩展阅读: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 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样品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数量。国内外普遍采用此需氧平板计数法(APC)。国外用于食品、化妆品中微生物计数的螺旋平板计数法(SPC)也需(48±3)h。
这2种方法均为传统的培养方法,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近年来,国内外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快速测试片技术、生物电化学技术、微菌落技术、发射测量法、微热量技术、ATP 生物发光技术、色谱法等快速检测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简化了检测程序。
㈡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传统检测有三种方法1、直接显微镜观察,正常情况,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特征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2、选择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或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或某一特征进行间接判断,得到的微生物往往并不只有一种,但是能够大致确定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征从而对其分类。
3、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与选择培养相比,鉴别培养基的鉴别所得结果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可直接测定某微生物的种类。
现代定义
微生物: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机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征
1、体小面大2、吸多转快3、生长繁殖快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㈢ 微生物学检查主要包括哪三样
微生物学检查的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等。
(一)直接镜检
标本经涂片染色或制备湿片镜检,有些标本如尿液、脑脊液等经过离心浓缩后镜检出其初步结果对有些病人标本有诊断参考价值。直接镜检对于确定进一步检出步骤及鉴定方法也很有帮助。另外,直接镜检还可评价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二)快速诊断
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胶乳凝集试验、酶免疫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PCR技术。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
(三)直接药敏试验
直接药敏试验即在分离培养病原体的同时,直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平板,用抗生素纸片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在18~24h内可获得结果。但因其在试验时接种量难以标准化,且对混有杂菌和混合感染的标本不易明确其结果,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四)常规检验
1.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
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即取一定量的标本如液体标本用液体培养基作一系列稀释;组织标本称量后制成悬液,并稀释成l0-1,10-2,10-3等,分别取0.1ml涂布于血琼脂平板或倾注培养,35℃24h后计算每克标本所含细菌数。
2.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等鉴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其鉴定快速、简便,值得推广。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
3.体外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联合药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
(五)报告
直接镜检要求2h报告,说明标本是否合格,发现微生物情况和特点;初步鉴定和直接药敏结果于24h或次晨报告,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药敏结果;最后鉴定和细菌药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天,还规定除血培养外,所有送检标本必须在24h内预报。
㈣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1、快速测试片技术法
快速测试片是指以纸片、纸膜、胶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附着在上面,通过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细菌总数检测纸片的研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主要优点是简便、实用、经济、操作性强。近年来以滤纸和美国某公司的 Petrifilm 为载体的测试片已开始被广泛应用。
2、生物电化学方法
生物电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电极测定微生物产生或消耗的电荷,从而提供分析信号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谢过程中,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位、电阻和电导等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分析这些电化学参量的变化来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测定。
常见的有:阻抗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流分析法等。生物电化学方法具有测量快速、直观、操作简单、测量设备成本低和信号的可控性等特点。
3、微菌落技术
微菌落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所形成的只能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实用的特点,其研究始于 20 世纪50年代,定量测定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外已有报道将该法应用于水、食品中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
4、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应用到微生物的检测中,主要是依据不同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各异,利用上述色谱检测可直接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细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5、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可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㈤ 微生物室常用的病原真菌检查方法有哪些
您好!
1、真菌镜检
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但是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直 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在皮肤刮屑、毛发或甲标本中发现皮肤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的成分可提供对相应真菌病的可靠诊断。如在无菌体液的 直接镜检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例如在脑脊液中检测到带荚膜的新生隐球菌酵母细胞,或外周血涂片中检测到荚膜组织胞浆菌细胞。但一般在 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菌丝方才有意义,通过直接镜检一般可以区分念珠菌、隐球菌、暗色真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进一步明确鉴定菌种需要通过 培养鉴定来完成。
2、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是实验室检查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出致病真菌是进一步鉴定菌种的前提条件。真菌培养第一步是从临床标本中培养真菌的初代培养,初代培养后进一步进行 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培养。不同致病真菌每一步所采用的培养基,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常规的真菌培养需要在28-30°C温度下培养3-4 周,一般初代培养选用沙氏培养基(SDA)或者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采用试管培养,一般同时培养两管,其中一管可添加抗生素(氯霉素或庆大霉素均 可)。在培养1周内,应该每天观察有无真菌生长。一般培养4周后,如果无真菌生长可报阴性。发现培养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体或者小培养后,用乳酸酚棉兰 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合菌落大体形态,典型菌种可直接报告种属。不典型菌种根据基本表现,采用适当的标准鉴定培养基,标准培养条件培养,必要时要结合 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3、真菌鉴定
对常见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鉴定原则是首先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如果初代培养基上培养出酵母样菌落,在鉴定前应进行分离纯化。在去除细菌和其他真菌污染,区分混合感染后,对纯菌落进行鉴定。酵母菌鉴定主要根据形态学特 征和生理生化特点,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首先根据菌落颜色进行分类。临床最为常见的是白色或奶白色菌落,这类菌进一步做芽管试验,若芽管试验是阳性则为白 念珠菌,若阴性则通过Vitek YBC或API20C及玉米吐温琼脂上培养的形态特征来鉴定。另外,还可以应用念珠菌显色琼脂、尿素酶试验等试验来辅助鉴定。
检验地带网
霉菌的鉴定非常复杂,有许多标准包括形态学特征、温度耐受性,放线菌酮抗性、双相性、营养需求、蛋白分解活动以及水解尿素能力等。现代分类学鉴定方法主要 依据分生孢子的个体发生过程结合其他特征来进行鉴定。初代培养后根据形态学特征一般可鉴定到属的水平,再依据不同真菌的鉴定要求,采用标准培养基和培养条 件进一步完成菌种鉴定。例如:曲霉属鉴定时需要采用标准培养基,即察氏培养基和麦芽琼脂,25℃培养7天后与曲霉形态鉴定检索表对应得到正确的结果。
㈥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哪些程序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哪些程序: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指标是衡量食品安全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食品中如果含有超出一定数量的微生物,不仅会使食物变质、腐败、失去营养价值,而且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微生物菌种检测
检测产品: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总数、酵母和霉菌数量、绿脓杆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阪崎肠杆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商业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无菌测试、微生物限量、肠道球菌数、下菌落总数等;
微生物菌种检测
检测项目:
【常规项目】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等;
【致病菌】
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弯曲杆菌属、阪崎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O157:H7/NM、致泻大肠埃希 氏菌、溶藻弧菌等;
微生物菌种检测
【其他】
军团菌、乳酸菌、罐头食品的商业无菌、肠杆菌科、嗜渗酵母、粪链球菌、粪大肠菌群、肠杆菌属、厌氧菌落总数、厌氧亚硫酸盐还原菌、需氧嗜温菌芽孢、厌氧嗜温菌芽孢、嗜热嗜酸菌、嗜热菌落总数、白色念珠菌等;
【实时PCR快速检测】
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NM;
【抗菌性测试】
塑料制品,陶瓷,其他抗菌材质;
【药典常规测试】
USP 62,Ch。
微生物菌种检测
检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2-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3-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4-2016 (不测血清分型)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7-2013 (不测血清分型、神奈川试验)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0-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孢杆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15-201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检验 GB/T 4789.22-2003.
㈦ 试述确诊伤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诊断微生物学检查(1)病料采集:取病畜禽的组织,肝,肺,脾等体液、分泌物及局部病灶的渗出液。(2)镜检:对原始病料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可见清晰的荚膜。(3)培养:同时接种鲜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溶血性,并染色镜检。(4)生化试验:多杀性巴氏杆菌在48h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单奶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菊糖、水杨苷和肌醇。可产生硫化氢,能形成靛基质,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溶血性巴氏杆菌不产生靛基质,能发酵乳糖产酸。能发酵葡萄糖、糖元、肌醇、麦芽糖、淀粉;不发酵侧金盏花醇、菊糖和赤藓醇。动物试验常用的试验动物有小鼠和家兔。实验动物死亡后立即剖检,并取心血和实质脏器分离和涂片染色镜检,见大量两极浓染的细菌即可确诊。血清型或生物型鉴定可用被动血凝试验、凝集试验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群和血清型。用间接血凝试验测溶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根据生化反应鉴定该菌的生物型。(以上内容是我查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㈧ 临床微生物检验之病原性真菌检验
临床微生物检验之病原性真菌检验
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部分真菌对人类有益,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性真菌主要包括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之病原性真菌检验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常见单细胞真菌的形态观察
1、新型隐球菌墨汁负染色片:可见菌体呈球形,大小不一,有很厚的荚膜,包围在菌体周围,透明发亮,并可见发芽的菌体。
2、白色念珠菌菌体形态:用患者的棉拭子标本常法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显微镜下可见菌体呈卵圆形,较葡萄球菌大2-5倍,细胞出芽伸长而成假菌丝,在假菌丝生长点上有芽生孢子及沿假菌丝顶端生长的大而圆的厚膜孢子。
二、皮肤丝状菌的检查
材料:
病人的甲屑、皮屑或毛发、10%KOH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小镊子、普通光学显微镜等。
方法:
1、采标本:用钝刀在手、足、体癣损害部位边缘轻轻刮取皮屑,甲癣可用小刀刮取病损指(趾)甲深层碎屑。
2、制片:用小镊子取少许皮(甲)屑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1-2滴10%KOH溶液,覆加一盖玻片,在火焰上答轿缓慢加热,以加速角质溶解,使标本透明,然后轻轻加压使成薄片,驱走气泡并吸去周围溢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用高倍镜观察菌丝、孢子的`特征。镜检时光线应稍弱,使视野稍暗。阳性标本常可查见分支菌丝或孢子。
三、真菌的培养
材料:
菌种、沙保氏培养基、平皿、载玻片、盖玻片。
方法:
1、一般培养:分清首肆别将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絮状表皮癣菌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于22℃-28℃下培养(深部真菌可培养芹迅于37℃环境),一周后观察菌落特征。真菌菌落在形态上可分为三大类:
酵母型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圆形、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
类酵母型菌落:同酵母型菌落,圆形、较大、白色,但菌落根部有假菌丝长入培养基内。
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有许多疏松的菌丝体构成,菌落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菌落中央有皱折,外围有放射状沟。其正面和背景又可显示各种不同颜色。
2、小培养(玻片法):在无菌平皿中先倾注10-15ml沙保葡萄糖琼脂,待凝固后,无菌操作将琼脂切成约0.5cm的方块,再将琼脂块移放在灭菌的载玻片上,然后在小块培养基四边接种已分纯的真菌菌种,盖上无菌盖玻片,移入有一定湿度的无菌平皿内,置22℃-28℃孵育。动态观察生长过程,根据菌丝和孢子的特点鉴定真菌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