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落实生物课堂的有效反馈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上课前首先要对教材深钻细研,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师上课前要多想想: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怎样才能导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原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改?改了有什么好处?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某些章节或内容的顺序。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避免教学的前后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注重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同时要查阅相关资料(包括教参、教案、辅导书、上网),集中备课组各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精心设计本课的学案。设计学案必须遵循“以思维训练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置问题必须梯度化,并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
短短的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唯一“名正言顺”的时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争分夺秒。但是教什么?怎么教?要以学生为主体。
1.合理分配时间。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前5分钟,学生自主预习了解主要内容。随后10分钟,对学生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和完善。再用10分钟讲解“典型例题”,最后15分钟学生完成“随堂训练”。其中,课堂训练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学生的课后时间一般用于语数外复习巩固,因此生物课堂的训练环节尤其重要。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独立、紧张、有序地完成学案中的能力强化训练题,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同时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回授或个别辅导。
2.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我在教学“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内容时问学生:“感冒发烧时,你为什么不想吃饭呢?”学生假设: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然后追问:“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吗?”“实验分几组?选哪几个温度?”“根据实验结果,你能推测出3支试管中酶活性的高低吗?”“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坐标曲线表示吗?”“我能说37℃就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吗?”“如果我要确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应该怎么做?”“我们的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但当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以后,却发现不再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为什么?”从而引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以上层次分明的阶梯式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等于爬上了新的一级台阶,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得到培养,教学任务便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圆满完成,
3.“三讲、三不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讲难点、讲易错点、讲疑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主要是指超出学习范围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内容。
4.变错为宝,机智教学。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被你关在门外。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错误,一个聪明沉着、功底扎实的教师要能善于抓住这种时机,变错为宝,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主动得出正确结论。
在《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一节时,我问:“叶绿体存在于什么细胞中?”学生回答:“绿色植物的细胞中。”我没有立即指出该答案的对错,而是投影了一系列的细胞图,通过列举根细胞、叶肉细胞、衣藻细胞、蓝藻细胞等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胞,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认识到错误,并掌握叶绿体的分布情况。
三、落实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即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自我检查。无论课堂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查漏补缺,认真反思,可以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逐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时,我按照教材上的编排,“先功能、后结构”,在充分分析了教材提供的四个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伞藻”并不了解,课堂反应茫然。课后我立即进行二次备课,本着课堂举例“必须是紧紧围绕主题、不要超过范围(指学生接受的范围)、贴近生活”这三大原则,决定只用两例,一例是“多莉”羊,说明细胞核决定性状;一例是变形虫,说明细胞核决定代谢。同事听完我这个重新备的课如此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善于联系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巧妙。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实现一个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㈡ 如何落实生物基础知识的训练
如何落实生物基础知识的训练
参比或者校正染料(reference dye,passive dye)常用的是ROXTM(现在已经是ABI的注册商标了!)或者其他染料,只要不影响检测PCR产物的荧光值就可以。参比染料的作用是标准化荧光定量 反应中的非PCR震荡,校正加样误差或者是孔与孔之间的误差,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线。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把ROXTM配制在MasterMix或者 Premixture里。如果反应曲线良好或已经优化好反应体系,也可以不加ROXTM染料校正。
通常来讲,real-time qPCR的反应程序不需要像常规的PCR那样,要变性、退火、延伸3步。由于其产物长度在80-150bp 之间,所以只需要变性和退火就可以了。SYBR@Green等染料法,最好在PCR扩增程序结束后,加一个溶解程序,来形成溶解曲线,判断PCR产物的特 异性扩增。而溶解程序,仪器都有默认设置,或稍有不同,但都是一个在产物进行溶解时候,进行荧光信号的收集。
㈢ 生物课堂如何落实科学素养,提高高阶思维
科学核心素养是每个孩子科学能力的核心,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化也关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
那么,科学核心素养该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教育部初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王祖浩教授借助几节真实的课堂阐明了要义。
1
如何正确分析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核心素养的分析视角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科学本质、科学思维、核心知识、思想观念、态度责任五个方面:
1、科学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人类有了科学能解决哪些问题?这就是科学本质;
2、通过科学学到了什么思想、什么架构,这些属于科学思维;
3、核心知识是指通过科学形成的、积累的、重要的、认识自然的知识储备;
4、当然,还有思想观念,比如我们讲的辩证思维、资源意识、环境意识;
5、而学习科学是为了人类服务,这就是态度责任。
2
科学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
核心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是落实核心素养很重要的内容。那么,科学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其中包括证据推理,即通过证据来推理,实事求是,说话有依据,做事靠得牢;宏微结合,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的能力;辩证思维,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背后都是充满了辩证法;模型认识,由于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证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模型,透过模型来进行研究,现在人类绝大多数的研究也都需要模型。
此外还包括环境意识、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批判质疑,这些在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课程中,都是一些可外显的东西。既然是可外显的东西成为我们课程的基本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教材来实现教学。
3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把单元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指向,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态度价值观;思想、观念。
知识怎么来的,这就是研究它的方法;有了知识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在知识和能力之上的内容就是思想、观念;通过学习整个概念,行成与以往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态度、价值观。
那么今天我们的科学,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都能找到这样基本的指向,来研究我们的课程。
那么科学核心素养究竟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
一节地理课上,老师带着很多学生在看一个地球仪。
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地球仪是圆的。
老师问:地球仪是圆的,那大家能想到什么东西?
孩子们平时站在地上,肯定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地球本身是圆的,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
其实,地球很大很大,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地球上小小的一个点,不是因为地球仪是圆的,所以地球是圆的,而是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地球仪才是圆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模型的概念。
老师又问:你还看到什么?
同学:地球仪会转!
老师:为什么呢?
同学:......
老师:地球的转会产生白天和黑夜。不信大家看:我们拿个小台灯照在北京,是亮的,而背面是暗的,而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这时同学们就会思考,是因为地球会转,所以地球仪才会转,孩子马上就会不一样,会有一个模型建构的概念在他的头脑中产生。
因此,在后面的学习中,孩子就容易理解:当中国是白天时,美国是黑夜了。
那么老师就可以接着说,地球仪还有很多花花绿绿不同的线,这其实是不同国家的分界线。
不同国家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肤色,他们跟我们是一样的,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我们要团结。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不同国家要友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要打仗。这就呼应了核心素养种的国际理解与认同。
另外,我们看到地球仪上有大大的地方是海洋,海洋里有鱼、海藻等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还有,在地球仪上,我们发现中国四川这边有个大熊猫,而泰国这边有个大象吗,这就说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资源和动物,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来看这节课,这些与课程本身相关的东西就构成了我们要培养的孩子的核心素养。
很普通的一堂课,但这其中因为有了孩子思维和行动的参与,迸发出一个个不同的意见,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学生能够融汇沟通的,由小见大的案例。
在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由小见大”其实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策略。
核心素养的教学就蕴含在日常生活里的各种自然现象、科学史实、照片图像、模型实物之中......
其实核心素养离我们很近,就在身边。如果教师能在每天备课时多去想一下,就能形成自下而上巨大的动力,把学科育人、学科德育做得更好,推动整个中国的未来人才培养。
㈣ 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生物到底应该怎么学习
1理解记忆
理解了东西才记得准,记得牢。所以必须“先懂后记”。这是最基本的记忆方法。
2联系实际记忆
常说“学以致用”,反过来“用也可促学”。把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知识应用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记得更牢固。例如:“管理农作物时进行松土,可以促肥”——记“植物的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必需要氧气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氧气疗法驱除蛔虫”——记“蛔虫的异化作用方式是厌氧型”。
3形象记忆
内容形象、直观、记忆就深刻、难忘。把知识形象化能帮助记忆。例如:U——(象尿桶)脲嘧啶C——(象半圆包过来)胞嘧啶A——(象线飘起来)腺嘌呤T——(象胸前的十字架)胸腺嘧啶DNA的结构特点可以借助DNA的实物模型或多媒体形象显示帮助记忆。
4英汉互译记忆
抽象的生物字符借助英语记起来就方便易懂。例如:H——Hear(can’t hear 听不懂H区受损表现为“听觉性失语症”)S——Speak(can’t speak不能讲S区受损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ADP中的D——Double“双倍”;所以ADP称“二磷酸腺苷”
5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无(病)中生有(病)为(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有(病)中生无(病)为(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大量元素——他(C)请(H)杨(O)丹(N)留(S)人(P)盖(Ca)美(Mg)家(K);微量元素——铁(Fe)棚(B)铜(Cu)门(Mn)新(Zn)驴(Cl)木(Mo)碾(Ni);叶绿体色素分离带——胡黄ab向前走;橙黄蓝黄颜色留;叶绿素ab手拉手;叶黄素儿最纤细;叶绿素a最宽厚。
6体验记忆
亲身体验必有助理解,知识容易理解,必然加深记忆。例如:发给学生蚕豆种子,让学生亲手剥、观察、分析、讨论其结构和发育过程——可促进对植物种子、种皮、胚、胚乳、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等名词的理解记忆;
7合作记忆
1、各部分感官(眼、耳、口、手)要合作,大脑的左右两半球要合作眼、耳,鼻、舌、身各通道充分利用起来,使大脑皮层各个中枢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加深记忆。
2、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意识得把要记忆的问题抛给同桌,或者同桌将问题抛给自己,既能够补充彼此在记忆上的弱点,又能引起双方的更多感官的刺激,从而引起“有意注意”,加强理解和记忆,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8网络图象记忆
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整体上掌握知识,可用关系图或画简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例如:动、植物的发育过程(书本第112、115页);精子、卵子的形成过程;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基因等。
9列表对比记忆
“有对比才有鉴别”把相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清异同;记少不记多,减轻记忆负担,增强记忆效果。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线粒体和叶绿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10纲要记忆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11简化记忆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2衍射记忆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记忆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衰老等知识。
㈤ 如何快速完成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 物理 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x 化学中的原子 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 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 组织 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 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 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 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3.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w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谁或什么结构
what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怎样发生的
when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注意生物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针对性的多做一些习题,对做错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复习巩固、加深理解,避免再次出错;翻阅以前的习题、试卷,对一些以前出错的题重复做一遍;考试时先做简单的是你的那些年那我什么没上课题目,先把稳得的分得到,仔细审题,抓住要点。
3、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的江苏科技大学呵呵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㈥ 怎么学好生物高中
高中生物知识点抽象又零散,想要学好,必须做好以下3点。学渣想要逆袭,先从第一步开始!
第1点,熟悉课本。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必考点、常考点你都清楚吗?很多同学成绩差,想考做题提高,都错了!课本才是逆袭的首选,很多同学都忽略了。
想要学好生物,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理清生物知识的体系。准确把握每一节的内容!这一点是逆袭的关键,做好这一步,生物成绩至少70分。
想要做到熟悉课本,需要我经常去翻看,细心整理好每一节课的笔记。生物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需要我们借助图形,加强记忆。
有同学说,高三时间那么紧,生物知识点那么多,整理笔记太费事,而且还要画图,完全做不到!
别急,学姐都帮你整理好了。【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编】,不但用不同字体帮大家标记出来了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对于一些难理解的部分,直接引用了图示,帮大家极大地减少了整理笔记的时间,而且非常详细。不想自己整理笔记的同学,一定要打印一份完整版出来!高中3年都能用。
㈦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生物学科素养
一、激发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性格与学习特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加以激发,以促进学生自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设问的运用应充分重视问题的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研究中,进而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加以激发;其次,重视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内容的构建,通过直观的方式来激发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从本质上来看,生物这门学科本身便具备较强的直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模型和标本等实物的运用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或者是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内容的播放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通过网络搜索来丰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前沿知识来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加以激发。对初中生而言,前沿知识具有一定的新奇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生物教学中合理的对前言知识加以运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班级授课的方式提出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这种教学方式一直被广泛采用,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知识学习、能力提升等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就我国初中的教学课堂来看,一节课的时间通常被设置为四十五分钟,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求教师能充分的对这段时间加以利用科学合理的采用教学的内容与方式。首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规范且易为初中生所理解的语言形式,从根本上帮助初中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将多元化的教学器具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来辅助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器具以及先进多媒体的技术融入能有效提高生物知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对知识的至关认识中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课堂中充分对生物实验家利用,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促使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强化。
三、多元化教学知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为促进初中生的生物成绩得到有效的提升,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统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之外,还应充分融入能为初中生所接受的课外知识来进行教学的拓宽,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生物认识。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生物教师也可通过多元化知识的教学应用来落实初中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本教材知识内容基础上融入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的生物学科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又比如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讲座或者是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养殖基地、种植中心等地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在帮助初中生开阔其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自身的生物知识内涵。
四、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探究
就初中的生物教学来看,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求教师能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制定有效的观察目的、选择合理的观察内容、运用科学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尽心深入的观察,而在观察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因此,在观察能力培养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所要观察的对象,并使其明确自己在学习中所要采用的观察方式,学生通过由外至内的方式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整体的观察,进而促进学生自身探究能力的提升;其次,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通过自主思考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有效培养其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中生物实验的合理运用
要落实初中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自身科学品质和的培养,要求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能保持正确的科学态度,并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融入到生物学习中。生物教学中实验的实施就是通过最直观、最有效、最科学的方式生物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因此,要促使初中生自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对生物实验加以利用。一方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数据进行充分的记录,并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的实验过程和最终的实验结果以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实验故事的讲述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而对其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