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剂型因素对生物利用度有影响外,其他因素还有:①胃肠道内的代谢分解;②肝脏首过作用;③非线性特性的影响;④实验动物的影响;⑤年龄、疾病及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从剂型中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各种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因素均可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其中最主要的是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分解,肝脏的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非线性特征等,另外制剂处方组成不同,也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应答时间:2021-04-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 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剂型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和pKa值,药物的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及一些工艺条件的差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及某些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等。
3. 何谓生物利用度有何临床意义
它是指经静脉外途径给药后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前评价药品质量往往只重视主药含量的测定。认为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也应该相同。然而近二十多年来,根据药物吸收测定和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并不相同,药物含量不是决定疗效的唯一标准。除药物含量外还应考虑与吸收比率和吸收速率的有关问题,即生物利用度。对需要多次连续给予的药物,吸收比率常受到重视;但对于一次给药即能奏效的药物(尤其急救用药),其吸收速率常比吸收比率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药物吸收过慢,即使最终100 %被吸收,也往往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起作用。说明药物效应的出现取决于吸收速率,集中表现在药峰时间和浓度上。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详-而贻误治疗。临床分析药物治疗无效、效差或中毒原因时,应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据报道,上海医科大学曾对某药厂的麦迪霉素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为零,这样的药物临床应用岂能有效。又如磷霉素钙,临床反应效果差,据测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26 % ,再如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顿服10mg ,质优的血药浓度为239 . 4ng / ml ,质差的为60 . 86ng / nil ,生物利用度差异如此之大,临床效果岂能相同。所以,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洋地黄毒昔、对乙酞氨基酚(扑热息痛)、异烟脐、复方磺胺甲嗯哇(复方新诺明)、氨茶碱、磺胺嗜吮、泼尼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阿司匹林、甲苯磺丁脉、峡喃妥因、毗呱酸、磷霉素钙、麦迪霉素、红霉素、苯妥英钠、氯氮罩、氢氯唾嗓、尼莫地平、环抱素等,以及其他一些难溶性的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果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换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时,都要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防止无效、效差或中毒现象的发生。必要时应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生物利用度是以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而比较的。静脉注射后药物全部进人体循环,故其生物利用度为100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 )为口服与静脉注射剂AUC 的比值。
F 一AU (二口服/AU (书脉注射对主要经肾消除的药物,测定尿中原形药的排泄量,求得口服与静脉注射剂的比值,亦可求得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相比较而求得的生物利用度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 ,通常用F 表示。这种参数可准确地表示药物进人体循环的数量。对有些无静脉注射剂型的药物,可将被测制剂与标准制剂相比较,求得两者A 乙U 的比值或测定尿中原形药与给药量的比值。此为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 ,通常用f 表示。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除与药物的肠道或肝脏首过代谢有关外,还与生产工艺与制剂质量有关,如药物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出越快)、片剂压力大小和药物附加剂等。澳大利亚在1968 一1969 年间暴发苯妥英钠中毒流行,究其原因是药厂将苯妥英钠胶囊中的原附加剂硫酸钙改为乳糖所致,因苯妥英钠用乳糖作附加剂较用硫酸钙作附加剂生物利用度大;某药厂改变了地高辛片剂的配方,提高了溶出速率,导致某医院一个病区3 个月内发生15 例患者地高辛中毒。故使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尤其安全范围小的药物,一定要注意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加强对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来源:浙江省医学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4. 生物利用度的评定
由血浆浓度——时间数据来评定生物利用度通常涉及三个参数:最大(峰)血浆药物浓度,达到最大血浆药物浓度的时间(达峰时间)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浆药物浓度随着吸收分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药物消除率与吸收率相等时就达到血浓度高峰。单靠最大血浆浓度来确定生物利用度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药物一进入血流,立即就产生药物的消除。使用最广泛的吸收速率指标是达峰时间;吸收越慢,达峰时间越滞后。然而,达峰时间通常也不是一个好的统计指标,因为接近高峰时血药浓度相对平坦,是一个离散的值,其值大小依赖于采血样的频率和测定的重现性。
AUC是评定生物利用度的最可靠的指标。它直接与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量成正比。为了精确测量AUC,必须多次采取血样一直观察到药物在体内实际上完全消除为止。不同的药物制品,如其血浆浓度曲线基本上重叠就可认为它们在吸收分量和速率方面是生物等效的。如果不同的药物制品具有相同的AUC值,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的形状不同,那就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吸收分量和不同的吸收速率。
单次和多次给药可使用单次也可用多次给药法对生物利用度进行评定。单次给药可比多次给药获得更多的关于吸收速率的信息。而多次给药获得的血浆浓度常高于单次给药,易于作药物分析,能确切地反映出通常的临床状况。以固定剂量固定间隔时间作多次给药,经过4~5个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接近稳态(即在固定的间隔时间内吸收的药量相当于消除的药量)水平。通过测定一个给药间隔时间内的AUC即能测得吸收分量。但测定AUC的时间跨度达到24小时可能更适宜,因为生理功能存在着昼夜节律的差异,也因为给药间隔以及吸收速率不可能在整整一天内都是一样的。
对于那些主要以原形经尿排出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测量单次用药后尿药总量来评定。收集尿液时间若能长达7~10个消除半衰期使所吸收的药物全部出现在尿中则较理想。生物利用度也可在多次给药达到稳态的条件下通过测量24小时尿中出现的原型药来评定。
5. 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参数有哪些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F=(A/D)X100%。
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用药剂量
由血浆浓度-时间数据来评定生物利用度通常涉及三个参数:最大(峰)血浆药物浓度,达到最大血浆药物浓度的时间(达峰时间)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浆药物浓度随着吸收分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药物消除率与吸收率相等时就达到血浓度高峰。
6. 生物样品检测方法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
这个生物的基本参数的检测方法,以后肯定是生物样品进行检验,他有很多的参考价值,他的意义也是非常广泛
7. 生物活性的种类有哪些评价这些活性的参数有哪些呢
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时间:2003.10.15
药效学作为一门科学受到广泛关注。抗生素杀菌作用分为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两种不同方式。浓度依赖性杀菌抗生素(包括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的活体试验中的数据,可用24小时曲线下面积(AUC)/最小抑菌浓度(MIC)比值和峰值/MIC比值来描述。而与时间依赖性杀菌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酶类、大环内酯类等)的治疗效果最相关的参数是t>MIC。
喹诺酮类药物的峰值/MIC和24小时AUC/MIC比值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能使临床结果有所改善的峰值/MIC比值约为10~12。也推荐峰值/MIC比值作为出现耐药菌株时的药物选择参数。对于该类中的许多药物而言,增加其剂量使之超过常规值时其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也随之升高。所以,这个比值并不能常作为最佳的优化参数,除非该病原体相对敏感。
最佳的药效学目标值是与特定病原体相关的,可以用24小时AUC/MIC比值预测临床治疗结果。治疗革兰阴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时,24小时AUC/MIC比值≥125与最佳临床治愈率相关;而对于革兰阳性菌, 24小时AUC/MIC比值要低,但需要同时考虑到游离药物浓度。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高生物利用度,无论静脉给药还是口服给药均可获得相似的药效学关系,在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中同样如此。蛋白结合率的程度不仅影响药物对组织的渗透能力,也决定了在感染部位可以对细菌起作用的药物剂量。在药效学分析中应用到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应是反映游离药物(活性药物)的浓度,而不是总体药物浓度(表1)。
表1. 主要喹喏酮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参数 诺氟
沙星 环丙
沙星 左氧
氟沙星 斯帕
沙星 加替沙星
(天坤) 莫西
沙星 曲伐
沙星 吉米
沙星
--------------------------------------------------------------------------------
剂量(mg) 400 750 500 200 400 400 200 320
生物利用度(%) 50 70 99 92 96 90 88 80
蛋白结合率(%) 15 25 30 40 20 55 75 59
峰浓度(μg/ml) 1.2 3.5 6 1.3 4.3 4.5 2.3 1.48
游离峰浓度(μg/ml) 1.3 2.6 4.2 0.8 3.4 2.0 0.6 0.6
AUC(0~24)(μg/h/ml) 13.6 64 47.5 17.7 51.3 48 31.2 9.3
游离AUC(0~24)(μg/h/ml) 11.6 48 33.3 10.6 41 21.6 7.8 3.8
T1/2 3.3 4 6 20 9 12 12 7.4
%肾清除率(活性药物) 40 60 95 10 85 20 6 30
--------------------------------------------------------------------------------
肺炎链球菌体外感染模型显示: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24小时AUC/MIC比值范围在大约30左右与4倍log杀菌作用(即杀灭99.99%的细菌)相关,而24小时AUC/MIC比值范围小于30时杀菌作用显着下降,并在某些情况下细菌出现重新生长。非粒细胞减少感染动物模型研究数据支持了以上这些观察结果,并提示抗生素24小时AUC/MIC比值为25时,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获最高生存率。临床上发现环丙沙星治疗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治疗失败和出现与肺炎链球菌脑膜种植相关的多重感染,而其24小时AUC/MIC比值大约为12左右。相反,并未在24小时AUC/MIC比值超过30~40的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患者中发现相似的治疗失败或多重感染。
目前,肺炎链球菌已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广泛的耐药,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而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正可弥补这一不断扩大的耐药情况。尽管喹诺酮类药物对多数肺炎链球菌菌株有高度的抗菌活性,但是活性较低的种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则显示出耐药发生率的增高。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并选择有最佳药效学特点的种类,将可降低由于肺炎链球菌耐药而引起的药物选择压力。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这种耐药性菌株选择性趋势并不相同,就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的选择性趋势而言,从最可能到最不可能的顺序依次为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天坤=莫西沙星。
总之,目前已有不同的药效学目标参数可以预测对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成功的几率大小。对于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革兰阴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感染而言,24小时AUC/MIC比值应达到125。为了防止出现耐药,主要针对非Bush1类的产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建议药物的24小时AUC/MIC比值至少达到100。对于革兰阳性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AUC/MIC比值至少应达到30,才可使清除细菌的成功率较高。显然需要更多的数据资料,来评价这些药效学参数对新出现的细菌耐药机制和厌氧性病原体的作用。
8. 生物利用度反应的什么指标 A 消除 B 分布 C 吸收 D 生物转化 E 蓄积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比例,它描述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及经过肝脏而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占口服剂量的百分比。包括生物利用程度与生物利用速度。
9.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
1.峰浓度(Cmax)
Cmax是Ct曲线上的峰高血药浓度值,即服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A和B,在服用相同剂量后Ct曲线上有二个高峰值。峰值大小分别反映出制剂A和B的生物利用度。
2.达峰时(Tmax)
Tmax指服用药剂后血药浓度达到高峰时所需的时间。此项参数与药物吸收速率密切相关,可作为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一种简单指标。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是衡量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AUC,可以比较不同剂型的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