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畜禽养殖场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一般常用的消毒方法有3类:
(1)物理消毒法
是指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其特点是作用迅速,消毒物品不遗留有害物质。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有:自然净化、机械除菌、热力灭菌和紫外线辐射等。
(2)化学消毒法
是指用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的方法。化学消毒法使用方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但某些消毒药品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为保证消毒效果,减少毒副作用,须严格执行要求的条件和使用说明。
(3)生物学消毒法
是利用某些生物消灭致病微生物的方法。特点是作用缓慢,效果有限,但费用较低。多用于大规模废物及排泄物的卫生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生物热消毒技术和生物氧化消毒技术。具体操作时根据场内不同的消毒环境、消毒对象、被消毒物的种类来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2. 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灭菌和消毒方法汇总......
消毒和灭菌两个词在实际使用中常被混用,其实它们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消毒是指应用消毒剂等方法杀灭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病原菌营养体的方法,而灭菌是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的所有微生物,使之呈无菌状态。
利用温度进行灭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法。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类发生变性而失活,从而起灭菌作用,低温通常起抑菌作用。
a.灼烧灭菌法:
利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烧死。此法彻底可靠,灭菌迅速,但易焚毁物品,所以使用范围有限,只适合于接种针、环、试管口及不能用的污染物品或实验动物的尸体等的灭菌。
b.干热空气灭菌法:
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恒温1小时即可。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在同样的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这是因为一方面细胞内蛋白质含水量高,容易变性。另一方面高温水蒸汽对蛋白质有高度的穿透力,从而,加速蛋白质变性而迅速死亡。
a.巴氏消毒法:
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该法一般在62℃,3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
b.煮沸消毒法:
直接将要消毒的物品放入脊滚清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细菌的全部营养和部分芽孢。若在清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的石炭酸,则效果更好。此法适用于注射器、毛巾及解剖用具的消毒。
c.间歇灭菌法:
上述两种方法在常压下,只能起到消毒作用,而很难做到完全无菌。若采用间歇灭菌的方法,就能杀灭物品中所有的微生物。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加热至100℃,15~30分钟,杀死其中的营养体。然后冷却,放入37℃恒温箱中过夜,让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第2天再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左右,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此法不需加压灭菌锅,适于推广,但操作麻烦,所需时间长。
d.加压蒸汽灭菌法:
这是发酵工业、医疗保健、食品检测和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它适用于各种耐热、体积大的培养基的灭菌,也适用于玻璃器皿、工作服等物品的灭菌。
加压蒸汽灭菌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压力升高。由于蒸汽压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提高。在蒸汽压达到1.055公斤/厘米2时,加压蒸汽灭菌锅内的温度可达到121℃。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分钟便会被杀死,而达到巧野戚灭菌目的,如,灭菌的对象是砂土、石蜡油等面积大、含菌多、传热差的物品,则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在加压蒸汽灭菌中,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恒压之前,一定要排尽灭菌锅中的冷空气,否则表上的蒸汽压与蒸汽温度之间不具对应关系,这样会大大降低灭菌效果。
a.不同的微生物或同种微生物的不同菌龄对高温的敏感性不同。多数微生物的营养体和病毒在50~65℃,10分钟就会被杀死;但各种孢子、特别是芽孢最能抗热,其中抗热性最强的是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要在121℃,12分钟才孝陵被杀死。对同种微生物来讲,幼龄菌比老龄菌对热更敏感。
b.微生物的数量多少显然会影响灭菌的效果,数量越多,热死时间越长。
c.培养基的成分与组成也会影响灭菌效果。一般地讲,蛋白质、糖或脂肪存在,则提高抗热性,pH在7附近,抗热性最强,偏向两极,则抗热能力下降,而不同的盐类可能对灭菌产生不同的影响;固体培养基要比液体培养基灭菌时间长。
a.pH值普遍下降。
b.产生混浊或沉淀,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混浊或沉淀。
例如,Ca2+与PO4-3化合,就会产生磷酸钙沉淀。
c.不少培养基颜色加深。
d.体积和浓度有所变化。
e.营养成分有时受到破坏。
辐射
利用辐射进行灭菌消毒,可以避免高温灭菌或化学药剂消毒的缺点,所以应用越来越广,目前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种室、手术室、食品、药物包装室常应用紫外线杀菌。
2)应用β射线作食品表面杀菌,γ射线用于食品内部杀菌。经辐射后的食品,因大量微生物被杀灭,再用冷冻保藏,可使保存期延长。
过滤
采用机械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从筛子中流下,而把各种微生物菌体留在筛子上面,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这种灭菌方法适用于一些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的灭菌以及气体的灭菌。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是比细菌还小的病毒仍然能留在液体培养基内,有时会给实验带来一定的麻烦。
一般化学药剂无法杀死所有的微生物,而只能杀死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所以,是起消毒剂的作用,而不是灭菌剂。
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称为消毒剂。能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称为防腐剂。但是一种化学药物是杀菌还是抑菌,常不易严格区分。消毒剂在低浓度时也能杀菌(如,1:1000硫柳汞)。由于消毒防腐剂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仅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且对人体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所以只能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石碳酸、来苏水(甲醛溶液)、氯化汞、碘酒、酒精等。
3. 一个规模猪场的兽医,将从哪几个主要环节做好消毒工作
俗话说:养重于防,防重于治!一个养猪场要想取得好的效益,首先必须要做好的就是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仅仅靠免疫几种疫苗来预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建立和持之以恒的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彻底的切断传播途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说:生物安全是指养猪场用于防止外部疾病传入本场和本场内部疾病继续扩散传播而采取的所有措施。生物安全是一个养猪场的门户,是维护猪群健康的第一道屏障!隔离、消毒、防疫是生物安全体系的三大要素。
一、隔离:具体包括猪场本身与外界环境的隔离、猪场内部新引进种猪的隔离、人员的隔离以及患病猪与健康猪的隔离。
(一)、猪场与外界环境的隔离:
1、猪场在选址时,就应考虑到一个天然的大环境屏障,周边应无其他饲养场及肉类加工厂,与村庄闹市以及主要公路相距至少1公里以上。
2、与外面生物的隔离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他动物,搞好灭鼠、灭蚊蝇和灭吸血昆虫等工作,控制有害生物。有条件的可在场的四周及上方设网罩,避免飞鸟进入,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减少病原体与易感动物的接触。
(二)、猪场新引进种猪的隔离:引种检疫与隔离:猪场应建有专门的种猪隔离舍。引进猪只前,做好产地疫情调查,确保引进的猪只不携带疫病。引到目的地时,要在隔离舍饲养30~60 天,最好是60 天,经检疫合格后,每栏猪再混入一头本场的猪,使外来猪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并在隔离期间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等工作。隔离舍采用全进全出制,批次间要严格空栏、清洗、消毒。
(三)、人员的隔离
1、养殖场内部分区应清晰,才能产生应有的防疫作用,特别是生产区的办公区域与生活区应划分清晰、生产区各区之间应划分清晰、净道污道划分清晰,避免形成一个防疫隐患区域。
2、猪场应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严禁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出猪场大门。
3、人员隔离:人员是畜禽疾病传播中最危险、最常见也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必须有效控制。猪场的人员活动应做到:(1)谢绝外来人员进人生产区参观访问并在生活区指定的地点会客和住宿。(2)场内职工不准食用外购猪产品,不得养宠物。(3)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淋浴、更换消毒过的专用的工作服和鞋帽后才能进入。工作服和鞋帽必须每次用都宴物要经过消毒。(4)生产区内各生产阶段的人员、用具应固定,人员不得随意串舍,各车间用具不得外借和交叉使用。技术员需检查猪群情况时,必须穿经消毒的工作服、戴帽、换鞋,检查应该从健康猪群到病猪,从小猪到大猪,同时进入不同猪舍时应进行重新判悉消毒。(5)生产区的工作人员不得对外开展诊疗等服务。(6)生产区的员工休假回场后应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后方可再进入生产区。
(四)、患病猪的隔离:为防止疾病在本场内的继续扩散和传播,必须要建立病猪隔离舍,将患有疾病的猪只,一律转入隔离舍,由专人隔离饲养、治疗。直至出栏。
二、消毒。
(一)、入场消毒
1、入场人员消毒。入口处设置长3 米宽与大门相同的水泥结构消毒池,池内消毒液2-3 天彻底更换一次,可选用氢氧化钠等。进场人员必须更换鞋,脚踩消毒池,经紫外线消毒室消毒15 分钟或喷雾消毒后才能进入。入场后,人员还应随时进行洗手消毒。采用的消毒剂应对人的皮肤无刺激性、无异味,可选用过氧化氢溶液、新洁尔灭(季胺盐类消毒剂)溶液。
2、车辆消毒。任何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外来运猪车辆车轮、车厢内外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喷洒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等。
(二)、生产区消毒
1、杜绝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访问。工作人员不准养宠物,不准进入屠宰场,不准带入可能染病的畜产品或物品。本场兽医不准到外诊疗疫病。买猪人员、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
2、从生活区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必须经消毒更衣室消毒,经过淋浴、更衣(穿工作服)、换鞋后,方可进入猪场。
3、不同猪舍的饲养人员不准串舍和在饲养时间聚集,各车间用具不得外借和交叉使用:技术员需掘祥乎检查猪群情况时,必须穿经消毒的工作服、戴帽、换鞋,检查应该从健康猪群到病猪,从小猪到大猪,同时进入不同猪舍时应进行重新消毒。
4、用具经过浸泡、喷雾或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后才可进场。
5、在病猪舍、隔离舍出入口应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片或草垫,消毒液可用3%烧碱溶液。
(三)、猪舍消毒
1、常规消毒。坚持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网床、用具干净,地面清洁,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2、定期消毒。定期对猪场周围环境及猪舍进行消毒,定期在猪舍内进行带猪消毒,每周进行2~3次。疫病期间产房和保育舍每天消毒l次,其他猪舍每2 天进行l次消毒。
3、要实行单元化饲养、全进全出制。每批猪只转出后和下批转栏前,对猪舍地面、栏舍、走道、食槽、用具以及下水道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4、母猪上分娩床、仔猪转群时,应对猪只体表进行消毒。母猪生产时一定要保证母猪乳房、阴户周围干净卫生,并严格消毒,于干燥后送到指定地点。
5、注射器、针头、手术刀、剪子、镊子、耳号钳、止血钳等物品的消毒,在洗净后,经消毒锅内煮沸消毒30 分钟后方可用。
6、仔猪打耳号、剪牙、断尾等外伤,以及其他猪群的外伤,都应该及时消毒,防止感染。用5%的碘酒棉球涂擦数遍,直到痊愈。
7、公母猪配种前,应做好公猪下腹部、尿囊和母猪外阴部的清洁消毒。采用人工授精时,要有无菌操作观念,避免人员、器具、环境等因素影响精液质量。
(四)、患期消毒
出现腹泻等传染性疾病时,对发病猪隔离、调圈,对该圈栏清扫、冲洗、药物消毒、火焰消毒、干燥。水泥床面和水洗后易干燥的猪舍需要用水冲洗。出现口蹄溃疡症状疾病时,舍内走廊用3%火碱水溶液,地面用1:500的百菌消(辉瑞)消毒。出现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时,清扫、通风、带猪消毒。此时消毒药浓度可比平时高l倍。杀灭虫卵时,清扫冲洗地面,用3%火碱水溶液消毒,再火焰消毒。
(五)、粪污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1、粪便可用生物热消毒法(发酵池或堆粪法),猪粪堆积处应远离猪舍,并定期消毒(可用50%百毒杀1:300兑水进行喷雾消毒)。污水可用沉淀法、过滤法或化学药品处理(每升污水加2.5 g漂白粉)。
2、病死猪、死胎和胎衣的处理。严格处理病死猪、死胎、胎衣和废弃物,用密闭袋包装,经焚化或深埋处理。对病猪停留过的地方,清除粪便和污水、污物后,再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消毒;粪便、污物经专用道运出猪舍。
3、垃圾处理。生活垃圾放在指定的地点,定期焚烧或运输到专门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经常清除垃圾、杂物和杂草,并搞好猪舍周围的环境卫生。
(六)、消毒注意事项
1、消毒前首先要清扫、浸泡,刷洗除去表面附着物,然后按规定配制消毒液进行消毒。在无疫病发生的情况下,每个月对全场周围环境进行2次以上大消毒,定期消灭蚊蝇,严格执行停药期的规定。
2、舍内温度、消毒时间、药物浓度、喷洒量对消毒效果有影响。舍温在10~30℃,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一般药物作用时间不少于0.5 小时。
3、预防消毒时,采用药品说明书介绍的中等浓度,患病期消毒采用说明书介绍的最高浓度。
4、消毒时,应做到全面无死角。
5、经常更换消毒药,以免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6、禁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规格说明的“三无”消毒剂。
三、疫苗防疫
(一)、结合本场实际及周边疾病的流行特点,制定自己的免疫程序,切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免疫程序。
(二)、选择信誉度高的大厂家的质量合格的疫苗。
(三)、注意做好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工作,防止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可能出现疫苗冷链的中断,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
(四)、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猪场应根据已制定的免疫程序,由专人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疫苗的领取应有详细的记录;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避免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要合适;疫苗要防日晒、高温、稀释后在3小时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要充分的摇匀;注射时保证深度,注射位置正确,接种剂量要足,疫苗流出后应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檫拭、消毒。严禁打飞针,应头头免疫、一猪一个针头;病猪、瘦弱猪可在恢复健康后补免,否则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未用完的疫苗应弃之并烧毁。
(五)、应进行经常性的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场内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
总之,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并且必须要持之以恒的过程,生物安全体系内的众多环节必须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步步到位,才能充分发挥综合防疫体系的作用,保障猪场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4.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晶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 J。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晶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1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1 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装置,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1.2 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自动化培养和鉴定系统不断产生,传统鉴定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加快了检验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同时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验500多个菌种。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常规培养阳性率低。雍刚 等将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淀粉、生长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剂加入到巧克力培养基中制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率。苏盛通等在营养琼脂中加人了中药红枣、赤小豆培养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指数明显高于血平板。1.3 组织细胞培养 活组织细胞培养适于专营活组织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敏感的组织细胞是不一样的,将活细胞从病原体敏感的动物组织中取出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或用病原体敏感细胞系进行传代培养,再将病原体接种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后,病原体可在其中繁殖增长,引起特异性的细胞病变效应。也可以将病原体直接接种于敏感动物体内,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特异的病理学改变。往往可以根据这些特异的病变对病原体进行鉴定。2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简化了鉴定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抗原,也可检测机体的抗体成分。幽门螺奸菌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 ~8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唾液中抗HP抗体来诊断HP感染,其结果满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极高,ELISA应用于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效果最为明显。临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出目标菌是关键。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一种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联到磁珠微球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场磁力的作用下,将目标病原体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磁珠,如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军团菌等,广泛应用到各级科研和实验室 。经IMBS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4 h。IM—Bs还可以和其它检测技术联合来检测病原菌,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目标菌可继续用于分离培养使大肠埃希菌0157最低检测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结合聚合酶链反应(IMBS—PCR)可对培养条件比较特殊的细菌如苛养菌、厌氧菌进行快速检测,肉类中的产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经IMBS.PCR检测
目前主要普通培养(简称标)般报告要用仪器、核酸检测(PCR)、目前快速检测(主要包括:免疫磁珠、酶联免疫试剂盒、金标检测卡等根据自需求选择
目前主要有普通培养法(简称国标方法)一般出报告的要用,仪器法、核酸检测法(PCR)、还有目前的快速检测法(主要包括:免疫磁珠、酶联免疫试剂盒、金标检测卡等。这个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吧。
简述hiv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哪些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 。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两种抗体:一种是特异性抗体(TPHA),为lgM。当有补体存在和厌氧条件下,对活螺旋体的动力有抑制作用,并可将螺旋体杀死或溶解,对机体的再感染有保护作用。另一类是非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 RPR)。为lgA与lgM的混合物,可与正常生物组织中的类脂抗原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对人体无保护作用
传统检测有三种方法
1、直接显微镜观察,正常情况,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特征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2、选择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或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型别或某一特征进行间接判断,得到的微生物往往并不只有一种,但是能够大致确定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征从而对其分类。
3、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与选择培养相比,鉴别培养基的鉴别所得结果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可直接测定某微生物的种类。
现代定义
微生物: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机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征
1、体小面大
2、吸多转快
3、生长繁殖快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这个是我在网上找到的的微生物的检测试纸片,也不知道方法咋样,你要也可以去网站上看看的
像大肠杆菌测试纸片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新出现的食物传播性疾病的病因。它除了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的并发症。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爆发和流行。我国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在市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O157测试片(FilmplateTM E.coli O157BO204)3方元方圆生物的采用进口高选择性显色培养基作为主要原料,运用专有技术,做成一次性快速检验产品,一步培养15~24h就可确认,大大地简化了检测程式,非常适合各级检验部门和食品企业使用。本品适用于海产品、水产品、各类熟肉制品和冷荤、蛋及蛋制品等的快速检测。参照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GB/T4789.36)。
; 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被检物体表面取25cm2的面积,在其内涂抹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取样管内送检。擦拭时棉签要随时转动,保证擦拭的准确性。对每个擦拭点应详细记录所在分场的具 *** 置、擦拭时间及所擦拭环节的消毒时间
先配制固体培养基,再划线培养1天,之后挑每一种菌落的细菌制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