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如何精心设计环节生物

如何精心设计环节生物

发布时间:2023-08-14 19:16:55

⑴ 生物老师如何有效设计问题情境

首先,生物课教师要善于创设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和愿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研究、质疑、讨论和反思;教学内容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贴近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教师要明确问题的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问题的呈现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水平,并蕴含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思维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要明确提出问题的思考条件,参与研讨的问题对学生的整体与个体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种类 (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以及问题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引导学生训练提问技能技巧,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
最后,教师要掌握处理学生回答的基本技巧,以激励、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恰当地给予成功的体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现出关注和倾听的态度,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学生提问时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应加以嘲笑,而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闪光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

⑵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上高四中 李银典[内容摘要] 上好一节生物课,功夫在课外和课内。课外要认真备课,安排好学生的预习。课内抓好“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环节。[关键词] 生物课、课外、课内、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结束环节 生物课,就我们学校而言,学校、学生都不够重视,教师配备上很少有专业教师。教师的不专业,学生的不重视,加上生物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二、三节,这正是学生饥饿,泛困的时候,有时即使不是这样,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上课打不起精神,导致不想上课或无心听课。而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认真听课,希望自己的学生青睐生物课,这就要求生物老师要上好每节课。在2009年我县实行了以“目标落实、讨论交流、展示提升、点拔拓展、达标测评、布置预习”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其目的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但我认为,课不管怎样改革,都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上好。通过自己几年的生物教学,我认为上好每一节生物课,功夫可以用在课外和课内,现在此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课外 上课前,要认真备课。把课堂每个环节穿插的问题研究清楚。如目标落实,要清楚自己在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分配展示内容,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要让学生备好课,即在上每节生物课前,要让每位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一下。像我们有时用导航的形成展示预习内容,也可以要学生出预习提纲,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之间互相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另外有很多生物课,里面安排了很多探究讨论活动,根据探究内容可适当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试着探究。为上好新课打下基础。还有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生物课本里,有很多实验是要在课前准备或完成。如,探究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或条件等实验、必须要学习小组在上课前的一天或两天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既为上课打下基础,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二、课内 课内既要遵循“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全部或几个环节,本人认为要上好一节生物课,课堂中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即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结束环节。 (一)开始环节。要使一节课成为好课,开始环节是比较重要的,开始顺了,一顺再顺。如果开始环节不行(不顺),很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被打消。那么,怎样做好上课的开始环节呢?我一般用下列方法:1、直接导入法:用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2、“温故而知新”——即新旧知识联系方法。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如在讲“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节“血液循环”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几种?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过度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3、运用典故导入:本人通常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故事、寓言、谜语或成语等典故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还可以用幽默的话语或一个幽默的动作;创设悬念或设疑等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产生好奇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饥饿,泛困的情绪,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5、用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这样的现象作为新课切入口,必然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如“蒸腾作用”一节时,问学生在炎热的夏天里,你坐在大树下与从在太阳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学生会回答:“在大树下”。我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就不知所措了,从而导入新课。 6、能做实验的一定做实验。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时,发给每人一粒酸梅糖,当学生吃糖后问:“口中有什么东西分泌?受什么调节?是一种什么现象?”等问题提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首先应该根据教材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上好一节生物课还要重视上课的中间环节。 一堂好课应把课堂每个环节穿插有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和掌握生物技能的过程中,懂得自主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并在学习生物过程中树立生物对人类、对社会都十分有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网络等新的资源注意广泛收集生物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生物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表演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因为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生物历史趣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就是在上课中,还要注意教学评价。以往教学中,由老师来完成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很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学生的讨论交流或展示中,尽量要学生点评、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最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感情投资,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微笑多一点,尊重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教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将促进学生积极求知的良好状态。 (三)结束环节。 精心设计结束这一环节(即结课),对于良好教学的巩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结课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课时,我常采用:(1)设置悬念。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诱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如:在讲完《最微小的生物——病毒》有关知识后,结尾时,我说:“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在千百万年中人们不断地与病毒作斗争,而且目前许多病毒引起的疾病是无法医治的,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最终能否完全消灭病毒?这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引起学生反思,引发联想,使学生课后探究,并造成悬念,期待着在下一节课能得到解决。(2)用一些谜语、俗语等结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完《开花和结果》:教师以“麻房子,红帐子,里面躺着一个白胖子”要学生猜后,又问麻房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指果实中的什么结构,“红帐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在果实中是什么结构。“白胖子”是什么发育而来的,在果实中是什么结构?以练习的方式“收尾”,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人认为一场课能以“预习为先导,以思维为核心,以揭示规律为重点,以精讲精练为策略,以学生参与为途径。”就是一场好课

⑶ 如何上好一节生物实验课

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上好一节生物实验课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准备
(一)、教师准备:首先要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挡,以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试验成功。
(二)、学生准备: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三)、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实验结束要自觉整理清洁实验仪器。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并始终保持实验室清洁。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问:“你想看看自己的细胞是怎样的吗?”今天学会了显微镜的操作就可以看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提出医生对炎症的诊断,要化验血,就是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的血细胞进行检查,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三 、教师做好示范。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
四、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五、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学生以为看到细胞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上面画图并标出各部位名称,同时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检查评分,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物教学质量和实用型的生物人才,将会大面积丰收。

⑷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

高中教育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广大教育界人士应该竭尽全力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作风,从而学会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追求的主题,老师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弄清楚什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施教学。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作用,科教兴国的理念一直是国人的共识。因此,国家大力投资教育事业,各大高校接连不断的更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从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就可以看出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这是旨在扫清国家的文盲人员,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考虑到经济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方面,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政策。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教学,教学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成为老师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教学质量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反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不高。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大力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体形势却不容乐观,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国一直以来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例如,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考定终身等这些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不久,这些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家长、老师和学生一时是很难转变过来的。现在高校的一切教学还都是围绕着高考而设定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
比如,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老师填鸭式地把自己备课的内容一股脑地全讲给了学生听,学生在下面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他们要紧追老师的思维和步伐。由于现在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课时偏紧,老师们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顾此失彼,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微乎其微的。
那么,老师们要如何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协调好高考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怎样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呢?这一切都需要老师们精心探究和钻研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设计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主的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老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长此以往,老师上课没有了激情,学生机械地学习,老师的负面情绪还会影响到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反映说,老师上课没有激情,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课堂气氛毫无生机可言。这种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新课改明确规定学生才是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学生主动地学习,喜欢学习,对学习充满了兴趣,那么,学习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老师应该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是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的知识,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会对学习充满自信,这种成就感不是老师所能给予的。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种参与不是表面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离不开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那么,老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前面说到,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老师在课堂上可通过直观性的手段来实施教学。
课堂上老师不要着急地把知识点告诉学生,尤其是对于课本上的有关概念、原理等,因为这些东西很抽象,恐怕老师即使讲了很多遍,也会有学生不理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些所谓的概念,原理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省事,自己在课堂上做实验,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上,学生的实验就等于是重复了老师的实验,虽然实验能够十分顺利地完成,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科学素养的训练无疑就受到打击。
事实上,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动手、思考的空间多多留给学生,而不是自己演示之后再让学生做。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就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⑸ 生物学教学如何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

生物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是开展有效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当今生物课堂,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的提问次数明显增多,但一些问题与其说是激发思维,不如说是打发时间。有些教师课堂上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事实性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即可回答,问题表面化,课堂貌似热闹,实则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是浅层次的师生互动;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不足;有些教师提的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教师只接受期待的答案等等。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有效问题”的设计。只有保证“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才能保障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真正做到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怎样进行 “有效问题” 的设计呢?笔者的实践体会如下。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最佳提问时机 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时刻,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状态,这时多设计一些回忆性问题进行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设计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问题进行提问,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多设计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进行提问,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防止学生讲话、打瞌睡、看课外书等非学习行为的出现。[1] 二、有效问题的设计要依据“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即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借此儿童可以独立完成智力方面的任务;另一种是最近发展水平,即依靠现有的水平,儿童独立完成不了的智力任务,但在教师和集体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上,学生不必花多大的力气就能回答,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无所补益,有的学生甚至因为问题太容易而不屑一顾。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然百思不解,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把问题设计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逐渐让“最近发展水平”转为“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能得到发展。因此,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巧妙设计一些可发展的问题,可以达到启迪思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生命的结构基础时,如果直接提出“生命的结构基础是什么”这一问题,就明显脱离了学生现状,急功近利,不能起到“桥梁”作用。笔者从学情出发,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生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简单的堆砌后执行生命的功能吗?②执行生命功能的最小结构是什么?③你知道的结构最简单的生命体是什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情境创设与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而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最终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例如,在“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教学中,笔者没有采用指导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几点措施的简单办法,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优质生活提供知识与观念上的保证,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笔者以“一对恋人结婚组建家庭”这一故事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巧妙而自然地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课堂主线突出,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情景一:“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经历一年多的热恋之后,准备走进婚姻的殿堂,拟选择一个好日子登记结婚。这时,男方提出我们应先去做婚检,女方说,我们双方都很健康,婚检很麻烦,还是免了吧!”联系生活设计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时,笔者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判断、分析与交流中达到对婚检重要性的认识。情景二:“这一对青年男女在男方的坚持下,来到了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检查。结果发现女方是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方含有白化病基因。当发现这个结果可能对后代造成影响时,他们及时向医生进行了咨询。”笔者设计学生体验环节,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来做遗传咨询医生,用遗传病遗传规律对这对青年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是否适宜结婚和生育的建议,提高学生对遗传咨询重要性的认识。情景三:“当这对青年经过医生指导后,他们消除了顾虑,不仅登记结婚,而且一年之后,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他们向医生实事求是地说明了婚检情况,医生给他们设计了一份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产前诊断报告。十个月后,年轻妈妈生下一个健康宝宝。”笔者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含有“检查时间、检测手段、结果分析与建议”产前诊断报告。[2]学生通过阅读和生活经验,知道一些专门的检测手段,提高对产前诊断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提升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关注学生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课堂的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高效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才能不知疲倦地学习,才能焕发无尽的精力和创造力。”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医疗保健等的问题,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因此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果实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分清果皮、种皮和胚及其之间的位置关系,笔者利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各代表果实的什么结构?在学习“保护色”时,笔者根据一句古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设计了“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句古诗说明了一种什么生物学现象?”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舞蹈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倜傥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愿吗?这些问题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凸显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则是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知识学习障碍。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学生顺利开展学习的关键,也是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深层次研究学生学习心理,以学生的视角思考教学,课前备课过程中要多角度、多维度设想课堂中学生在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相应设计合理的应对之策,通过架阶梯、引路子、牵绳子等方式,给学生一个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抓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学时,考虑到减数分裂是细胞学的基础,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它在减数分裂第几次分裂的什么时期分离?②基因在什么结构上?③什么是等位基因?它和同源染色体有什么关系?通过这几个简单问题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即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六、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建构知识网络 结构化的知识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理清相近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编制成系统化、条理性的网络结构。如在复习“染色体”概念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染色体与染色质有何关系?②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有何关系?③染色体、DNA、基因有何关系?④什么是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⑤什么是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有何不同?⑦什么是染色体组? 七、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突破思维障碍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内容,因而形成思维障碍。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解决困惑、理解知识创造条件。例如,在遗传的基本规律复习中,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豌豆的种皮灰色(G)对白色(g)为显性,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若基因型为GgYy的个体自花传粉,则该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和子叶颜色的比例分别是( ) A. 1∶0和3∶1 B. 3∶1和3∶1 C. 9∶3∶3∶1和9∶3∶3∶1 D. 9∶3∶3∶1和3∶1 许多学生错选B。该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和子叶颜色的比例为什么分别是1∶0和3∶1呢?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出现错误。为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种皮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其遗传物质与父方和母方都有关吗?②一棵豌豆植株上所结种子中种皮的颜色一定相同吗?种皮的颜色由谁的基因型决定?③子叶由什么细胞发育而来,其遗传物质与父方和母方都有关系吗?④一棵豌豆植株上所结种子中子叶的颜色一定相同吗?子叶的颜色由谁的基因型决定?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很快明白“种皮其实是由母本的珠被发育来的,应该是个体发育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殖后代的本体部分,只不过是伴随着生殖而发生的过程;而子叶是胚的一部分,是子代的组成部分”。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自己错误理解的认识。

⑹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怎样实现高效率

如何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导 激发学习生物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的导言可以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增加。课堂中精心设计导言,恰似“引车入轨”,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以及运用有趣的小资料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还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课堂教学计划就会落空。生物教学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学习的动因和目标。有效的课堂设计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创新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性探索。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包括: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二是可以给学生提供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三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指导,避免进入“死胡同”或钻“牛角尖”;四是可以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探索。
二、开拓创新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科学思维
生物课堂教学是以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将探究未知世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生物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任何学习欲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巧设问题 调动学生思考能力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学生多听,就会导致多想,而多想就会引出多问。所以,生物教学中要有意地通过创设情景、疑问、故事和矛盾等,去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若要让学生愿意提问,融洽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前提。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标新立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此外,还应加强课堂问题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些指导激发,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如此便能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将知识拓展延伸,提出更多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
四、重视生物教学实验 丰富学生课堂生活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开发成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对于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以实验验证假设或猜想,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五、课堂教学归纳总结 进行优化教学成果
生物教学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将大大促进他们的再次或者下阶段开展的下一步教学任务。评价时,不但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且不要忽视结果评价。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在对探究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要把握时间,讲究简洁,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内容应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总结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去伪存真,不断完善生物教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生物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若能充分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达到“学逸而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物教学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一旦被激发起兴趣,就会从多种信息源中找到资料,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扶沟县直高级中学)

⑺ 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化仍比较明显,注意力往往与个人兴趣联系在一起,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解剖鲫鱼实验,是学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当学生明确解剖实验的目的,学生才会注意解剖技能的动作要点,认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体色、鳞片、侧线、鳃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认真观察其内部结构,最终达到解剖鲫鱼的实验目的。
2、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并将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一一列入表内,季节性强的实验要打好时间差。必要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推迟或提前。 2.2 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如学习操作显微镜时,仪器室内没有玻片,可以用薄而透明的玻璃片代替;做《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时,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上课时可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鲜花:如腊梅花、旱金莲、百合花等。同样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2.3 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思考题:(1)纤毛:主要观察纤毛是否等长?纤毛如何摆动?纤毛有什么功能?(2)口沟:注意观察口沟的位置。(3)食物泡:重点观察食物泡的数量和运行情况,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4)伸缩泡和收集管:观察它们的位置及交互涨缩情况,以及每个伸缩泡周围有多少条收集管?另外,不能单为完成某个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挡,以提高教学质量。 2.4反复演练,做好示范操作。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
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师杂实验前应对学生强调淀粉糊和唾液混合后的“振荡”是关键,振荡不充分,经37℃水浴后滴碘,只要一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多数初中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严格训练,一堂课下来,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初一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时间,因此应下大力气抓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4、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4.1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如显微镜调焦,徒手切片,盖盖玻片不出现气泡等操作,学生需反复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4.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做到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对一株植物的观察,要先外到内,有表及里,如对植物茎横切面的观察,自下而上。对根尖结构的观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再次,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要亲自观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异常的现象,要积极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4.3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4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作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5、课后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兴趣活动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酒酿。做观察昆虫如蚂蚁的记录。写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报告。对当地的生态情况进行普查。给校园的植物挂标识牌。给家庭成员和学校同学测血型、量血压。饲养家蚕。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农药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改进方法。参观并实践果树嫁接,扦插等常规农业技术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兴趣活动的项目。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一定要跟踪指导,对学生在兴趣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每次活动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活动记录,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必要的探究讨论,这样有利于将中学生物课程中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长期坚持后,可以逐渐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校本课程系列。

阅读全文

与如何精心设计环节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