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进化有相互什么作用

生物进化有相互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3-08-22 07:23:51

A.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

具体:
1 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
自然界存在数亿种生物,它们形态各异,种类纷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就是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同一物种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该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遗传物质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1.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中性学说在对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后认为,基因随时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突变。对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而言,当三联体密码中的 1 个核苷酸(尤其是第 3 位)发生置换往往不会使氨基酸类型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保守性替换又指出,即使改变了个别氨基酸残基,但该残基是在可变区域内这种变化也并不影响生命体的生存价值。此外,结构基因只是整体 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如调节基因、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资生( Motto.Kimura )等人结论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导因素的是那些对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无害的“中性”基因。但如何界定“绝对”的中性突变,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调节基因、内含子、重复基因、假基因等非编码蛋白质基因虽然不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它们与各种环境因素相结合通过调节转录,翻译的过程来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由猿到人的变化,主要是调节基因的变化,不是结构基因的变化 [1] 。许多实验证据也支持了 Gilbert 提出的关于内含子功能的假说,认为结构基因是通过内含子序列之间的重组,将外显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即内含子是原初基因重新组合过程的残留物。此外,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来看,内含子还具有影响基因的表达调控;调控 RNA 的剪接;编码特定的蛋白质;保护基因家族等功能 [2] 。同属于重复基因的 rRNA 和 tRNA 在蛋白质翻译中也具有各自的功能。假基因可通过接受邻近功能基因的片段或者由于功能基因移动而获得功能。假基因与功能基因之间发生外显子交换的例证已在小鼠 ψ a3 中有所发现 [3] 。一些单个核苷酸被置换后,也许不能改变氨基酸的类型,但它通过化学键对邻近核苷酸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改变邻近核苷酸的置换率。因此,我认为将一些基因突变定义为绝对中性是欠妥当的。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它与基因突变一样在进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染色体畸变牵涉到 DNA 分子上较大范围内的变化,影响基因间的连锁和交换,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加速物种分化的过程等。
1.2 基因重组
病毒的进化很难用渐进突变累积来解释,病毒与宿主或其它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引起的飞跃式突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4] 。事实上,在微生物间由于转化、接合和转导引起的基因重组发生的频率比基因突变高达一万倍 [5] 。由此可见,基因重组是病毒及微生物进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高等生物来说通过食物摄入,有性生殖,微生物介导也能获得外源核酸,为基因重组提供必须的物质要素。张光明等人 [6] 提出微生物能有效介导基因重组,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座作用可能是微生物介导的基因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微生物先感染一种生物,携带上该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再感染另一种生物,将所携带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因为另一种生物本身已具有完善稳定的遗传机制,这种基因重组获得表达并固定下来的机率并不是很大,但不可否认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对遗传物质变异的诱发与筛选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生物都生存在总体稳定又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的生态环境中,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它诱导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又对其进行筛选,经过时间的积累达到生物的进化。这里指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指所有对研究主体有影响的外界因素。
2.1 环境诱发遗传物质变异
就化学环境而言,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入各种物质,经分解、吸收作用后,送入细胞中,这些物质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元素可能会与遗传物质的组成物发生反应,或使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某些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表面,也可能引起表面细胞的破坏,并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物理环境能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射线。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受宇宙射线和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的照射。科学家作了统计,一个人一年平均受的射线照射在人体中可把大约十亿个分子的化学键打开。 DNA分子在人体中所占比例很小,计算结果,每年每人平均损伤约200个DNA分子 [7] 。若生物偶然接触到能量更大的射线则引起突变的机率更大。
现在,许多科学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 DNA上的某些片段人为的进行改变,培育出有利于生产经济的新品种。进行了转基因改造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若被推广,则为该种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可能性。新品种与近源野生种的杂交,有可能使人为改造过的基因片段得到传播,并且固定下来。这在植物中更为常见。也可以说这是人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微生物介导的基因重组而使生物进化,则是自然的生物环境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获得性状是否能遗传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如果获得性状可遗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环境可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不少获得性遗传的实例。例如,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只有把它们放在另外的一种生长条件下,细胞壁才会重新生长出来 [8] 。逆转录酶的发现,也证实了获得性是有遗传可能性的。“生命环境均衡论”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活也就发生改变,那么,动植物将采取适应其生活的性状,并且在这种性状永存的情况下,遗传因子也与之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必须经过地质时代这样漫长的时间单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获得性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能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因为在环境条件未发生剧烈变化的很长时期,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完全停止。生物进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必须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只有这样变异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环境只能是进化的外因。
此外,有些科学家认为多数突变是自发的,完全随机的,这种看法不全面。 DNA链处于细胞中,它必然生活在细胞内环境中。氨基酸残基的脱落、置换、加入无不伴随着肽键的断裂,这就需要能量和物质的交流,这一系列变化都与细胞内环境密切相关。
2.2 环境对遗传物质的筛选
在分子水平上环境对遗传物质的自然选择是有建设性作用的 .DNA链上的某一位点是处在其它基因位点的包围之中的,如果这一位点发生了变异要受到此位点周围其它基因的约束和干预。此外还要受到细胞核内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和染色体上组蛋白(只有真核生物具有)与非组蛋白的调控。总之,在一个新基因型进化初期,将选取提高个体适合度的有利突变。日本的太田(Ohta,1979)说,在分子水平上自然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一个分子的现有机能,使它免受有害突变的影响 [8] 。
当遗传物质的变异通过了分子水平的自然选择后,还要接受更高级别的检验。不管 DNA上的突变位点是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还是间接调控、影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绝大多数遗传物质的变异终究体现在蛋白质的变化上。多肽链上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及功能。多肽链在折叠时追求能量最低原则,完全折叠后的肽链要使它的空间构象有利于其功能的更好发挥。如果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引起了蛋白质功能的变化,那改变后的蛋白质所发挥的功能将使生物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以上就包括了细胞水平的自然选择,及蛋白质在发挥功能时与其功能相关的组织、器官水平的自然选择。这些选择将对由遗传物质变异引起的蛋白质变化进行筛选。
当遗传物质的变异最终体现在表型的差异上时,环境的作用就类似于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了。只是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种群。自然选择的价值在于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状况。
前面提到过有些突变似乎是中性的,没有任何意义。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很有可能这些突变就不再是“中性”的了 [9] 。这些储备突变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才有机会表达。近年来一些实验表明,存在着以热休克蛋白 HSP90为代表的一些分子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基因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化 [10] 。也就是说,环境可以选择一些突变,让其表达,而让另一些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这些隐藏的后备突变,个体有更大的机会适应变化的环境。
3 生物进化后对环境的反作用
约在 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进入大气后开始改变大气的成分 [11] 。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和浓度不断增加,对于生物来讲有极重要的意义。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代谢方式的改变打打出进了生物的进化发展。约在10~15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真核植物,以后逐渐形成多细胞生物,并开始出现了有性生殖方式。由此可见,生物的进化对环境有着极强的反作用,引起环境发生改变。而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对生物进化的方向又有指导意义。人类有极强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任何一种生物都大。

起源和灭绝也都是生物不适应环境,被环境所淘汰的结果.
其实它们和进化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结果不同.

希望对你有帮助.

B. 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C. 进化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进化生物学专业知识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发展,它包含了宇宙的演化即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
二、生物进化:生物在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第二章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一、生命的本质:作为生命实际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可见,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自我更新:生物体的自我更新是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2、自我复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的自我复制是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3、自我调控: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自我调控的开放体系。
4、自我突变:突变常常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
三、熵:所谓熵就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四、生命起源的过程:
1、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2、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生物大分子。
3、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4、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一、超循环组织模式:所谓超循环组织就是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级循环系统。
二、阶梯式过渡模式:在上述超循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一个综合的由非细胞到细胞演化的过渡理论。由原始的化学结构过渡到原始的细胞学说需六个步骤。
1、由不同的小分子聚合为杂聚化合物,这些杂聚化合物是进一步形成生物大分子的材料。
2、从无序的杂聚合物到多核苷酸,分子之间的选择作用有助于渡过复杂性危机。
3、多核苷酸进一步自组合成为一种较为复杂的分子系统,这时的多核苷酸还没有成为遗传载体。
4、蛋白质合成被纳入多核苷酸自我复制系统中。
5、分割结构的形成,是细胞演化的关键一步。
6、最后一步是原核细胞生命(微生物)的形成。
三、真核细胞的起源途径:
四、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1、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
2、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
第四章 生物发展史
一、化石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概念: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 条件原因:1、生物死亡种群的大小。2、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3、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4、掩埋的环境。5、石化的程度和速度。
二、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
纵观生物界系统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进步性、阶段性和多样性。
1、生物进化的进步性,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2、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生物进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3、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多样性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每次重大灭绝之后生物多样性增加都很迅速。
第五章 生物表型的进化
一、形态结构进化的两个方向:复杂化和简化
复杂化和简化是形态结构进化的两个主要方向。复杂化是指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方向。进化的结果使形态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完成特定功能的效率越来越高。
简化是由结构复杂化向简化的一种演变过程。
二、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
1、功能的强化,功能强化按结构水平,分为两种,即细胞与组织的功能强化和器官的功能强化。
2、功能的扩大:指结构和功能范围的扩大,某一器官原来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在进化过程中,该器官的功能得到扩大,由一种功能发展成具备多种功能。
3、功能的更替: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主要的功能,随着功能更替,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行为的进化:行为在这里主要指动物行为,行为的进化经历了趋性、发射、本能、低级学习行为、高级学习行为等发展环节,动物越低等,低级行为成分占的比例越大;反之,动物越高等,高级行为(学习行为)所占行为总量的比例越高。
四、利他行为的进化
利他行为也称利他主义,指的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对接受者带来好处的同时,对行为完成者带来损失。利他行为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内在适合度。利他行为给行为接受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第六章 生物的微观进化
一、微观进化: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微观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的结果即表现为宏观进化。
二、种群: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集合,又称为孟德尔种群,种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单位。
三、基因频率:是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四、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五、遗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
六、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突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2、在选择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变化;3、迁移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4、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七、自然选择的类型
1、正态化选择;2、单向性选择;3、分裂性选择;4、平衡性选择;5、性选择
八、自然选择的意义
1、自然选择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2、自然选择是一个决定性过程。
九、适应: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
十、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
1、适应与种内进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可以导致物种分化,使之产生一些新类型。
2、适应必然带来种的繁殖和物种分布范围的扩大,同时又因为环境变化的随机性、不定向性,生物必须及时地对变化了的环境快速适应。
十一、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1、生物进化意味着基因频率的改变。微观进化正是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积累产生的,这种累积的结果即导致种内进化。
2、微观进化是生命体保持其连续性所必须的。
3、微观进化使物种的基因库更加丰富。
第七章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连续性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性中的相对稳定。
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
三、物种形成的方式(详见课本157页)
1、渐进的物种形成。2、骤变式的物种形成。
第八章 生物的宏观进化
一、特化式进化:特化式进化又称特异适应,是指由于生物对各种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从而出现的多方向的分化,表现在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并没有质的提高和改变,其进化水平属于同一等级。
二、表型趋异:是指后裔的平均表型相对其祖先表型的偏离。
三、谱系趋异:是指一个单源群内代表不同进化方向的线系之间,因种形成速率和灭绝速率的差异而造成的谱系不对称性。
四、灭绝的生物学意义
1、灭绝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物种灭绝是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而必然付出的代价。
2、灭绝对生物进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灭绝在无情地将原有的一些适应类型推向灭亡的同时。又为崭新的适应类型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九章 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一、染色体数目的的进化与增减途径
1、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染色体的数目具有种属特异性,这种种属特异性是进化的结果。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有的表现为数目的增加,有的表现为数目的减少。前者如普通小麦的起源,后者如果蝇属中染色体数目的进化。
2、染色体增减的途径:一种是基本染色体组整倍的增减,形成整倍体;一种是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减,使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不成基数的完整倍数,导致非整倍体的产生。
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及改变途径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外界因子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由生物体自身的生理生化过程、代谢失调、衰老以及物种间杂交等因素造成。改变途径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三、新基因的起源
在进化中,一方面基因可获得新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有新的基因产生。形成新基因的常见途径是基因重复、另外还有基因延长和外显子改组。
四、结构域与进化
蛋白质中的域是蛋白质分子内的一些特定的区域,他们往往有相当明显的边界。具有特定功能的域称为功能域,而三维结构上稳定且致密的域称为结构域。由于结构域是蛋白质的一种结构单位,有时还是一种功能单位,所以,他们就有可能作为不同蛋白质的模块,即可在不同的蛋白质中存在并发挥其作用。结构域是研究进化的好素材。
第十章 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一、分子进化的特点
1、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2、分子进化的保守性。
二、分子进化保守性的体现
1、生物大分子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上的变化速率较慢,氨基酸的平均变化速率为10-9数量级。
2、生物大分子内部功能区结构变化较慢,而且功能越重要的区域变化速率越慢。
3、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或核苷酸的变化速率较慢,越重要的氨基酸变化越慢。
4、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的氨基酸之间的替换,比结构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的氨基酸之间的替换更容易发生。
三、分子进化的中性突变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分子水平上的进化大都不是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而是由选择中性或近中性突变基因的随机固定实现的。
中性突变理论的本质是分子突变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选择中性的,即对生物本身来讲既无利也无害,他的命运几乎取决于遗传上的随机固定,所以在分子进化的过程中,突变压和随机固定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进一步导致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后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
四、分子系统树的概念
生物大分子的进化速率是相当恒定的,它的变化量应该和该分子所经历的时间呈正相关,即生物大分子的改变是进化时间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Kaa=Kaa/2T.由此式可以看出,不同生物的某一同源大分子之间的差异与所比较的生物从共同祖先分歧后的时间呈正比。由此可以确定不同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分歧时间以及亲缘关系,建立该分子的系统树。
第十一章 人类起源与进化
一、人类的双重属性
人类是生物界进化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产物,因而人类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学属性。另一方面,人的社会进化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物学进化。因此,人类又表现出社会性的一面,人属于一定的社会或一定的文化系统。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学属性产生两种不同的人的概念,即社会人的概念和自然人的概念。
二、从猿到人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主要变化
人类起源于猿类,经过一系列中间过渡类型演变成现代人。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结构的改变、前后肢分工、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语言的产生以及智力的产生和发展。
三、人类起源发展的几个阶段
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阅读全文

与生物进化有相互什么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6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