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有哪些生物的活动规律

有哪些生物的活动规律

发布时间:2023-08-23 21:42:18

⑴ 哪些生物的活动是按昼夜节律进行 的

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显示昼夜节律。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建立起的规律周期。自然界、生物界都有它本身的特有的严谨的节律。
人体的生物节律与自然节律相适应,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地球上亿万年的昼来夜往,永不停息。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随之建立了有规律的昼夜周期,睡眠和醒觉节律就是一例。人体的一些生理活动昼夜之间有周期性变化。
人的体温早晨稍低,白天逐渐上升,到黄昏又高一些。新陈代谢活动,白天分解过程旺盛,晚间则同化过程增强。白天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夜晚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人体的肾上腺素含量在白天某一时刻达到一定水平,然后逐渐下降,12小时后再度上升。这些生理变化,一天之中的波动范围是恒定的,周期和时钟相似,又称生物钟。
人类习惯于白天工作夜晚睡眠,一天24小时,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与之相适应的是人的机体白天适宜于活动,夜晚身体机能使白天产生的变化得以恢复。

⑵ 有哪些动植物有生物节律

很多植物都拥有自己的生物钟,人也有自己的生物钟,举几个简单例子: 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活树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野花能报时,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 哺乳动物的皮肤组织里存在生物钟,而且与脑内的生物钟步调一致 牵牛花一定要在清晨开,葫芦和夜来香的花一定要在晚上开,另外还有许多种花也在特定的时间开放。假如我们调查一下各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就可能做出一个由花卉指示时间的钟来。

⑶ 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
1、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2、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3、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4、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蛰、回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这是一种外源说.生物节律
另一种假说是内源说,它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节律周期之所以与自然周期一致,则是在外界调时因子作用下,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1974年D.恩贾斯曾提出生物钟的膜模型,以离子浓度和离子运转功能间的反馈循环所产生的振荡,解释昼夜节律.A.F.温弗里(1971)和T.帕夫利迪斯(1969)认为,昼夜节律可能来源于一些周期为分钟量级的生化振子的偶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研究证明哺乳动物的时间结构位于视交叉上核(SCN).如佐佐木正己1980年提出,视交叉上核通过上颈部神经节向分布在松果腺的交感神经细胞不断发放信号,促使正肾上腺素不断释放,从而控制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的过程,而褪黑激素具有昼夜节律.美国哈佛大学用猴子试验并观察患者证实,人脑视交叉上部宽度不到1/4毫米的细胞群为时限细胞,是生物钟细胞的一种.

⑷ 生物界遵从的最基本规律有哪些

生物界遵从最基本的规律是: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丛林法则。在自然界生物优胜劣汰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曾提出来只有生物不断进化,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才不至于被淘汰。各种生物互相进行生存斗争,由天(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的就灭亡。生物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相互竞争,适应者才能生存下来。
生物界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不管在哪里都需要生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这个“适”不仅是生物适应所处的环境,还包括周围的生物配合和互助。生物物种间弱肉强食,通过群落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连接,种群中为了生存会通过生存斗争、相互竞争等,生物的进化由自然选择决定,不能违背食物链和食物网原则、地球自转公转、太阳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下雨下雪等自然现象,应该保护大自然,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惩。
 

⑸ 生物 植物的自然规律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①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②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③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④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蛰、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除天体物理因子外,光线、温度、喂食、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调时作用。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节律不受外界影响,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钟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荡周期为1到几十分钟,神经电位发放频率则可达101~102赫。通常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称为生物钟。对生物钟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另一种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个奇特的农场,100多匹毛驴是这个农场的职工,它们承担了那儿所有的农活。有趣的是,正午时所有的毛驴都会自动停止工作,到了中午12点,谁也无法强迫它们继续干活。而到了下午6点,它们又会重新干起活来。 除此之外动物还懂得日程,燕子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冬天,燕子南飞,到南洋群岛、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避寒”;春暖花开的时节,它们又成群结队地北上,早春二月,它们飞到我国的广东,3月间到达福建、浙江及长江下游,4月初就可以在秦皇岛看到它们的踪迹。 在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沿海,一年一度总有一群来自北冰洋的灰鲸前来“拜访”。北半球漫长的冬天开始后,成百头灰鲸告别北冰洋,以每小时6.4千米的速度南游,穿越白令海峡,横渡浩瀚的太平洋,在2月初到达墨西哥,旅程长达1万千米。它们从不“失约”,每年到达的时间,最多相差四五天。 最奇妙的要算一种叫琴师蟹(也叫招潮小蟹)的动物了,这是生活在海滩上的一种小蟹,它的雄蟹有一只巨大的螫,使雄蟹看上去就像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琴师,为此人们就把它叫做琴师蟹。白天,琴师蟹藏在暗处,这时它们身体的颜色会变深;夜晚,它们四出活动,身体的颜色又会变浅。引人注目的是,琴师蟹体色最深的时间,每天会推迟50分钟。要知道,大海涨潮和落潮的时间,每天也恰好推迟50分钟。看来,动物与大海之间也有着某种默契。 每年5月,在月圆以后,美国太平洋沿岸会出现一次最大的海潮。闪闪发光的银鱼,就是被这一年一次的巨大海潮冲上海岸的。在海岸上,银鱼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又被海浪卷回大海。 究竟动物们的时间观念来自何处?原来,在动物的体内有一种类似时钟的结构,这就是生物钟,正是它使动物的活动显示出了极强的规律性。 科学家用蟑螂做了一个实验。每当傍晚时分,它们都显得特别活跃。科学家把蟑螂关在一个黑暗的笼子里,发现它们的活动周期是23小时53分,和地球的自转周期非常相近!那么蟑螂的生物钟在哪里呢?科学家在蟑螂的食道下方,终于找到了这个生物钟,它是一种神经组织,这一组织能在体内有节律地产生控制蟑螂活动的激素。 如果把一种绿蟹的眼柄摘除,它们的体色随昼夜变化的规律就会消失,这说明绿蟹控制这一规律的生物钟就在眼柄内。 近年来发现,鸟儿的生物钟就在它脑子的松果腺细胞里。一到黑夜,鸡的松果腺细胞便分泌一种叫黑色紧张素的激素,使鸡知道该去睡觉了;如果把一只麻雀的松果腺摘除,这只麻雀每天的活动周期就消失了,这时若将别的麻雀的松果腺移植进去,活动周期便恢复了。 现在已经知道,生物钟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潮汐相适应的潮汐钟,还有和地球公转、季节变化相适应的年钟。正是这些生物钟,使动物能在大自然中,正常地生活、觅食和活动。

⑹ 生物有节律性行为是什么 主要是那四类

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的,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壶等,涨潮时在水下觅食;蟹类涨潮时躲藏在洞穴内,当潮水退落时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捕食。

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季节性活动周期。如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繁殖;许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在热带草原地区,在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的活动则与降雨量变化相适应。

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比如公鸡到清晨一定时刻鸡啼,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里十二点最高。生物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在动物体内真正有这种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其实,生物钟不只是动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存在这种节律性。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的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

⑺ 动物的活动有什么规律吗

我们知道人有“生物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植物也有花钟,开花、闭合时间都有规律。动物的活动有什么节律吗?

像喜鹊、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时会巢穴栖息,像它们这种被统称为昼行性动物;像猫头鹰等动物喜欢在夜里活动,像它们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无论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活动、休息和生殖的时间的。当白昼逐渐变长的时候,夜行性动物便推迟出巢活动的时间,而昼行性动物却醒的更早。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光亮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当把待在黑暗环境里的昼行鸟放在明亮的灯光下时,仅仅十五分钟,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当用明亮的灯光照射夜行鸟时,它们变很快进入睡眠状态。根据这个原理,养鸡场在秋天光线逐渐暗淡时,会打开鸡舍的电灯以制造人工白昼,提高鸡蛋产蛋的数量。

⑻ 常见的生物规律有那些

1、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3、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4、生物体能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也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其实质就是生物体能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新陈代谢是生命体最主要的生命活动形式,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8)有哪些生物的活动规律扩展阅读:

古代人们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他那个时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系统整理,把540种动物按性状的异同分为有血的和无血的两大群,每群之下又分为若干类。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

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淮南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阅读全文

与有哪些生物的活动规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2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6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