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疾病是啥意思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它们可引起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肿瘤性疾病。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主要致病特点是:
①对被侵的动物种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比较严格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等。
②病原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生长并产生毒素,通过各种毒性产物发挥致病作用。
③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具有相对恒定的潜伏期,有比较规律的病程,有一定器官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有特异免疫反应等。
④病原侵入机体后,其数量和毒力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作用于整个病程。有些病原还随排泄物、分泌物和渗出物排出体外,而造成疾病的传播。
⑤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过程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抵抗力。当机体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时,虽然体内带有病原微生物,也不一定发病。反之,若机体抵抗力降低,则平时存在于体内不显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强的微生物,也可引起发病。
B. 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包括慢性病吗
包括。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碘缺乏病:指从胚胎发育到成人期由于摄入碘不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胎等,主要流行地区是山区、丘陵及远离海洋的内陆。食用加碘食盐,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选措施。
地方性氟中毒: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分白垩型、着色型和缺损型三型,氟骨症的主要症状是腰背和四肢大关节持续性疼痛,且多为酸痛。根据氟来源的不同,地方性氟中毒可分为饮水型、燃煤型和砖茶型,预防氟中毒需依据不同的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地方性砷中毒:是长期饮用含砷量过高的天然水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代谢异常、掌跖部皮肤角化、肢端缺血坏疸、皮肤癌变,祖国医学将砷中毒引起的脚趾皮肤发黑、坏死、脱落等改变称之为“脱骨”。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由于在地区地壳的漫长发展过程巾,因各地形成专土壤的母质(岩石)成分、气候、地形及地貌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的水、土壤、空气中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乏,影响到该地区人群对化学元素的摄入量,从而产生的疾病。乌脚病是由于长期自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地方性砷中毒的症状之一,是由于砷化物作用于下肢远端脚趾部位的血管,使血供减少,脚趾疼痛明显,早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久之皮肤发黑、坏死称为乌脚病。地方性氟病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水俣病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使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痛痛病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使镉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引起慢性中毒。
C. 生物病毒的种类有哪些
生物病毒的种类:
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誉亩败),释放五个步骤。
因为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
(3)生物包括哪些疾病扩展阅读:
病毒感染:
1、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多数病毒感染为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少数病毒感染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型。
(1)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一般为数日至数周。除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及发庆颤生后遗症者外,多数病例最终以组织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愈。
(2)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寄主体内,可达数月至数年,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
潜伏性感染。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性感染。
慢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人体组织器官中耐如,造成慢性持续性病变,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病变逐渐发展,最后导致死亡。
D. 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有哪些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病包括:炭疽、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三种,其致病微生物分别为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一、炭疽
炭疽是炭疽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人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后而被感染。炭疽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为有荚膜革兰阳性需氧芽孢杆菌。炭疽杆菌在宿主体内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有荚膜形成。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和很强的致病性。炭疽杆菌在活的动物体内不形成芽孢。在体外,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可形成芽孢。芽孢耐受性强。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弱,对热和普通消毒剂都非常敏感。
二、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是布鲁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于牧区,也是我国法定职业前改段病之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布鲁杆菌属革兰阴性短小球状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荚膜,可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对人类致病的有马耳他布鲁杆菌(羊种菌)、流产布鲁杆菌(牛种菌)、猪布鲁杆菌、犬布鲁杆菌4种类型。其中,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也慧誉最常见。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很敏感。
本病歼侍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毒素、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包括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以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着。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毒血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的病原菌多次进入血流,使临床症状反复加重,形成波浪式热型。
三、职业性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劳动者在森林地区从事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森林脑炎,即为职业性森林脑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均类似乙脑病毒。该病毒耐低温,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对高温和消毒剂敏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大多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或临床表现轻微。本病的病理变化与乙脑相似,神经系统出现广泛的炎症病变。神经细胞有变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灶等,病变涉及大脑、间脑、脑干、脊髓,重者可波及延髓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拓展资料:
一、生物性有害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是存在于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存在有害影响的一类生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性有害因素会造成多种危害,但主要是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
二、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生物危害
由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称为生物危害。生物危害分为五类:①职业性细菌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等。②职业性病毒传染病,常见的有森林脑炎、口蹄疫、狂犬病等。③职业性真菌病,如放线菌病、皮肤真菌病等。④职业性螺旋体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⑤职业性寄生虫病,常见的有包囊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这类职业性传染病往往与非职业性传染病同时存在,具有地区性。
生物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除引起如炭疽、布氏菌病、森林脑炎等职业病之外,因病原体不同,也可引起鼠疫、口蹄疫、挤奶工结节、牧民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尤其是近年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等新的传染性疾病,对禽、畜类相关行业职业人群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资料链接:网络--生物性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