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生物经济时代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生物高科技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内容亦开始出现在生物教学及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具有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故高考要求层次较高。正确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求考生熟悉试题涉及到的相关现代生物技术内容,然后联系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运用。
【知识概要】
Ⅰ.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也称为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的一部分制造产品,改造动植物及创造有特殊用途生物的方法。科学家们根据被操作的生物材料的性质把生物技术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本部分内容在高三选修教材中有介绍,这里只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具体内容可参见课本中的相关章节。
一、基因工程
(一)定义: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这种技术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二)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1)存在:微生物中
(2)特点及作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3)种类:目前已发现了200多种。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作用是把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
3.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1)作用: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2)特点: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3)举例:经常使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三)基因操作的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1)目的:取得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
(2)方法:
①直接分离法:常用方法-鸟枪法(散弹射击法)
②人工合成法:有两条途径,一个反转录酶法,二是合成法。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1)含义:是不同来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2)过程:切割质粒;切割目的基因;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等。
(2)方法: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四)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
1.与医药卫生
(1)生产基因工程药品
①优点:高质量、低成本
②举例: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60多种
(2)基因诊断
①含义: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②举例:用DNA探针检测出肝炎患者的病毒,为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方法。
③成果:已能够检测出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在诊断遗传病方面发展尤为迅速;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取得重要成果。
(3)基因治疗
①含义: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举例:半乳糖血症(病因、研究成果)
③发展前景:许多遗传病及疑难病症将被人类征服。
2.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1)农业:培育高产、优质或具特殊用途的动植物新品种。
(2)畜牧养殖业:培育体型巨大(如超级小鼠、超级绵羊、超级鱼等)、品质优良(如具有抗病能力、高产仔率、高产奶率和高质量的皮毛等)的转基因动物;利用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的表达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如激素、抗体及酶类等。
(3)食品工业: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3.与环境保护
(1)用于环境监测:用DNA探针可检测饮水中病毒的含量
①方法:使用一个特定的DNA片段制成探针,与被检测的病毒DNA杂交,从而把病毒检测出来。
②特点:快速、灵敏
(2)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DDT的细菌;能够净化镉污染的植物;构建新的杀虫剂;回收、利用工业废物等。
二、细胞工程
(一)定义: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二)种类:
1.植物细胞工程
(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①定义: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的这种特性,叫做细胞的全能性。
②原理: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③未表现而分化的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④实现条件:离体状态、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2)技术手段:
①植物组织培养:
a.过程:取材、去分化(或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试管苗、移栽发育成完整植物体。
b.应用: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参见必修教材第一册);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等;制作人工种子;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②植物体细胞杂交:
a.定义:是用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b.操作步骤:用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去掉细胞壁(目的是获得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等试剂作诱导剂诱导融合)、将杂种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等。
c. 特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2.动物细胞工程:
技术手段包括:
(1)动物细胞培养:
①培养液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与植物不同)
②过程:参见高三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③应用:大规模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烧伤病人的皮肤移植;检测有毒物质;生理、病理、药理方面的研究等。
(2)动物细胞融合:
①原理: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②诱导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诱导融合方法类似,还常用灭活的病毒做诱导剂。
(3)单克隆抗体:
①定义: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②应用: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单克隆抗体的商品化; 正在研究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
4.胚胎移植技术:略
5.核移植:略
三、发酵工程
‘贰’ 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茹毛饮血逐步完善起来的人类,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利用。但过度捕杀野生动物,使野生动物遭遇到生存危机的同时,也将危及人类自身。动物是人类的伙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捍卫人类的家园,也是爱护人类自己。
罕见的印度洋海啸扑向了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然而结果却是出人意料,人类因此而死亡数亡,但是却没有一只野生动物在此灾难中丧生。专家们认为,动物天生有一种应付自然环境和灾难的本能。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活的警报器”。然而人类却因为一己私欲,不断的捕杀着我们的朋友,结果却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亡与损失。毫无疑问,印度洋海啸再次警示世人:破坏环境、摧毁自然、猎杀野生动物,最终祸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不管人类思想如何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如何发展,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不会因此而有任何的转变。人本身就是食物链的一部分,适度捕杀动物无可厚非。但是过度滥杀甚至造成其灭绝,就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引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捕杀动物
捕杀动物的残忍局面
2007年11月18日,由下关港直接出发的一支由6艘船组合成的日本捕鲸船队,前往南极地区水域捕杀国际珍稀动物鲸。此次捕鲸活动预计持续到2008年4月份中旬。捕鲸队计划捕鲸超过1000头,其中还包括最多50头座头鲸。而目前座头鲸仍属于濒临灭绝动物,日本这次的捕鲸行动是继1963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捕杀座头鲸的活动。这次活动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但面对国际各方面的压力,日本竟借科学之名对舆论不屑一顾。
据国际珍稀保护动物中心称,在19世纪50年代,曾经在非洲的大森林里出没自由的几千头笨重而古老、高傲而倔犟的白犀牛的头数已经急剧下降。由于人类大批捕杀白犀牛以猎取犀牛角,使这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到了21世纪初,只有25头的白犀牛幸存下来。
据1990年巴西官方统计,亚马逊地区已有57种哺乳动物、32种脊椎动物和108种飞禽灭种,还有117种动物濒临灭种。
据有关人员,统计在1980~1983年间,在中国长江生存的白鳍豚,由于人类制造的滚钩捕杀致死的占其总数的一半。如今,中国对珍稀白鳍豚的保护指数直线上升,已被划入濒临灭绝的名单之中。
中国三湘都市报道中发表了“藏羚羊在地球上还能挣扎多久?”的论文。文中说藏羚羊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的优化筛选,成为“精驯而成”的杰出代表。而目前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总数,已由十年前的10万余只急剧降至5万余只,而且每年以2万只的数量减少,藏羚羊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捕杀动物的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鸟类、几百种兽类、十几种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或已绝迹。人为捕杀何时休!对于非人类的动物,人类不应该滥为捕杀,或者是贪图口腹而肆意宰食。人为的征服反而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农民的耕地增加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却被压缩了,无处安身的野生动物们只能与人类争夺生存的空间。于是,被赶得四处为家的野猪、山牛等接二连三地闯入农田吃农作物,结果害得人类没有一点收成。这就是动物的报复。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动物的存在,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将不堪设想。所以从现在开始,人类要学会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过度捕杀,破坏生态平衡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都有可能出现不平衡。自然界的一切动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价值与意义。鸟以虫为食,鸟少了,害虫就会泛滥成灾,使农作物逐渐减产。穿山甲为人类的贡献之大,却被人类残忍地剥鳞、肢解、吞食视为人间美味。穿山甲数量的急速减少致使白蚁失控,对森林、住宅、家具、堤坝等无也不入,祸害无穷,这些都是人类自食若果。
1995年,美国黄石公园展开打狼行动,以保护鹿的生存,当时,那里的狼几乎丧失殆尽。因为缺少天敌,鹿群大量繁衍,对森林和草地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比如黄石公园漂亮的白杨树让鹿啃食得枯黄;海獭等食草动物由于食物匮乏也慢慢在减少;与此同时,鹿群本身也陷入了饥饿和疾病的境地。
1929年的美国为了开凿韦兰运河,居然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从而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的年产量由原来的2000万公斤迅速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
据资料显示: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这充分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当今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令捕鱼速度和数量都高于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的结果使很多鱼类的数量急剧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如今海洋中鱼类的总数正在以每年1%的惊人速度下降。
……
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或是减少一个物种,都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据国际有关部门统计称,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所致。因为这些动物自身携带着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等寄生虫类。人类常食用的蛙、蛇、鸟、穿山甲等野生动物体内,普遍都存在着这些寄生虫类。当人类把它吃进体内,极易诱发肺吸虫病等一系列疾病。所以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着动物濒临绝迹的危机,也关乎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
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是谋财害命,更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生灵的态度常常是征服、利用、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但是人类却不知,这种可有可无的一己之私终将使人类自己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
人类应该充分显示出均衡与和谐的大智慧,和自然界中的动物各安其所、互不干扰,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的平衡。
人类要懂得在地球生态压力范围内生活,要珍惜并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生物多样性这笔珍贵的资源和财富。全世界应集体积极行动起来,强化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不乱捕、不滥杀、不乱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应从餐桌做起,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拒绝诱惑非法运营、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成品,做一个绿色、环保、守法的经营者。
让全世界人民一同行动起来吧!以实际行动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创地球绿色家园。
‘叁’ 什么是生物经济学
生物经济学(Bio-economics) 生物经济学:是研究生物学与 经济学 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学科, 即生物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 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肆’ 什么是生物经济生物经济的主要特什么
生物经济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经济模式。
从狭义上来讲,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伍’ 经济生物是什么
经济生物又称技术生物、工业原料生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生物。
‘陆’ 生态平衡很重要原因是什么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份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柒’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经济设施等。
2.地区经济结构。如第三产业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费。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2.工业基础,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
3.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等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4.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
5.人才流动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不均衡影响
‘捌’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如三产的比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如消费水平高低;四是人均收入的高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二是工业基础,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三是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等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是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 ;五是人才流动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六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不均衡影响。
‘玖’ 生物经济的发展问题
发展生物经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抓住生物资源、人才、市场优势,完善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成为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增长速度快、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主要生物技术产品能够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现代生物企业。具体地说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有关政策和激励机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良好的创新环境。没有对知识产权有效的法律保护,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科技投资和领先的科技产业。要强化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机制。要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尤其是要创建和完善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投资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要从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生物产业的发展以支持: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扶持有潜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与转化;发行一定规模的中长期专项国债,利用国债项目为发展生物高科技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借鉴发展软件产业的经验,对于生物高科技企业在3年或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和支持生物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要结合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为生物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可借鉴欧洲的伽利略计划的合作模式,建立国家级的生物技术研究的合作平台,建立开放的合作机制,把其他国家生物科技的精英人才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共同为我国和世界的生物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国际合作的起点要高,能够吸引其他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加入,能够为其他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国际化产品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为生物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20世纪全球GNP增长了30倍,从1万亿美元达到30万亿美元,科学技术的贡献率由5%提高到60%—70%。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没有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及其有效转化,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发展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生物经济本身是科技创新的成果,生物经济要发展壮大同样需要科技创新的哺育。
我国是基因资源的大国,却是基因知识产权的小国,在国际上注册的生物基因专利不多。欧美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已占GDP的 15%—20%,而我国则只占5%;我国有一定技术和规模的企业只有200家左右,不足世界总量的1%。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组建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国家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的联合。科技创新要把实施专利、标准作为战略来抓,在战略性生物技术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切实加强原始创新,把能不能取得专利作为研究与开发重要的考核指标。因为生物基因专利数量有限,别人抢注一条就少了一条,所以应集中优秀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及时抢注更多的生物技术专利。
重视人才队伍培养
高新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生物经济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当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二是人力资源素质整体不能满足要求,尤其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的技能人才。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培养训练有素的各类人才,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要求的人才队伍,尤其要注重培养通晓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全过程的“领军”人物。这是抓住生物经济机遇的决定性因素。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生物科技人才队伍具备一定的基础,全球生物技术领域近30%的论文,是华人参与或主持下完成的,华人科学家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要通过完善的机制把国内、海外各方面的力量凝集到生物经济的主战场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借鉴国际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将相互独立的科技资源统一到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上。
加大资金投入
生物科技领域已进入大规模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生物经济前景可观、潜力巨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必要投入,是获得丰厚回报的基础。目前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科技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劲。以生物制药为例,面对陆地上日益枯萎的资源,海洋生物制药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成为当今世界最赚钱的行业,国际上已有上百种海洋药物进入临床评估。
美国对生物基因类药品的投入累计已达500亿美元,每年仍追加50亿美元。而我国只有10种左右海洋药物进入临床评估,对生物基因类药品累计投入仅为40亿元人民币,无论是药物开发的数量还是技术水平均相差很大。当然,有关方面已认识到生物经济的难得机遇,正努力加大资金投入。如今,国家科技部支持力度最大的高新产业便是生物技术,每年对该产业的经费投资高达130多亿元,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生物技术众多领域的研究开发的需求。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穆拉德说,中国对生命科学的科研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应该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如果中国不在生物、医药方面大量投入,那么这方面的发现就会在别的国家完成。而假如没有知识产权,中国的医疗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积极推进产业化
生物技术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生物经济。科技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服务。目前我国科技转化率只有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60%—80%)。生物经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链条,包括生物技术、生物交易、生物消费、生物金融、生物市场、生物物流等等。当前,生物经济产业化的重点项目为医药生物技术、生物能源等10大项目,这些主要项目产业化后产值可超过1万亿元。要顺应产业革命所具有的扩散、辐射、示范和加速效应的规律,积极推进生物技术的产业化。
要鼓励和发展形态的生物经济企业,特别要重视发展与生物技术转化相关的企业群体,如生物科技咨询企业、科技转化企业、科技营销企业、科技推广企业、科技品牌企业等,使生物经济发展有一个庞大而分工明确的产业有机群体。鼓励与生物经济产业有关的各种企业群的发展,使各种生物经济企业平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是生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要的社会环境。要改变管理人员重眼前轻长远、企业家重生产轻创新、学者重论文轻实用的做法,积极利用生物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使生物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视生物安全战略
我国是生物基因资源大国,国外企业对我国生物资源虎视眈眈,珍贵的生物资源已大量流失,保护生物资源迫在眉睫。同时,要认识到生物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可以造福于社会,也可危害人类。2004年10月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委托的梅里迪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误将H2N2流感病毒样本发送到18个国家和地区的3747个实验室。2006年3月26日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才发现了这个错误,随之销毁了这些样品。否则,稍一不慎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目前,有超过400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正以其种群数量庞大、传播和繁殖迅速的特点,每年给中国的农业、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0亿元人民币以上。因此,发展生物经济要增强安全意识,要完善相关法规,依法保障生物资源安全。要提高全社会对生物技术安全的认识,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拾’ 经济学中的平衡是什么意思
各要素相对静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