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体电压安全是多少伏
36伏以下对人体来说是安全电压。所谓安全电压,是指为了防止触电事故而由特定电源供电所采用的电压系列。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36、24、12、6伏。
安全电压是指不致使人直接致死或致残的电压,一般环境条件下允许持续接触的“安全特低电压”是36V。行业规定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持续接触安全电压为24V,安全电流为10mA, 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长短。
电流强度越大,致命危险越大。能引起人感觉到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知电流,交流为1mA,直流为5mA;人触电后能自己摆脱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交流为10mA,直流为50mA;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如100mA的电流通过人体1s,可足以使人致命,因此致命电流为50mA。在有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可按30mA考虑。
㈡ 维持人体的生物电流是多少
电气石可平衡人体的生物电:
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生物学家指出,组成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台微型发电机。细胞膜内外带有相反的电荷。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中(少数植物细胞除外),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存在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膜内外的钾、钠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产生细胞生物电的基础。人体要不断地在细胞膜间输入或输出钾、钠离子,以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的平衡状态,生物电现象也由此产生。
电气石因表面始终流动着0.06mA微弱电流,这种弱电流恰好与人体的生物电相吻合,可以补充并调节人体生物电。细胞在病理状态下,必须借助外力激活后才能发挥运转功能,恢复正常的生物电活动。否则长期处于病理电位,易患病或使病情加重。
电气石释放的弱电流,可以补充人体缺失的生物电子,缓解并平衡细胞间钾、钠离子水平,从而减轻细胞间的压力,调节细胞机能,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物电活动。同时,电气石0.06mA电流在电解水的过程中,能促使人体吸收电气石所含的各种微量元素
㈢ 人体的生物电流电压多少
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
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人体电阻太大,电流会很小。
㈣ 人体电(人体生物电)
生物电来源于细胞的功能。细胞是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很复杂,它一方面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同时膜上又存在一些孔道,允许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某些物质。实验测得在细胞内、外存在多种离子,膜内主要是钾离子(K+)及一些大的负离子基团(A-)(A-不能通过细胞膜),膜外主要是钠离子(Na+)和氯负离子(Cl-)。在不受外界刺激的静息状态下,实验测得活细胞的细胞膜外部带正电、内部带负电,即膜内侧电位约为-90~70毫伏。这种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外界刺激时,能作出主动反应,称为细胞的兴奋。生理学上将那些兴奋较强的组织,如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统称为可兴奋组织。它们的细胞所作出的主动反应是表现在当外界刺激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突然变化,最后使电位发生改变。细胞内的电位可从负电位突然变为正电位(约20~30毫伏),大约在不到1豪秒的时间内,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有些细胞(如神经细胞和心机细胞)不仅在外界刺激下能产生动作电位,而且有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系统正是靠传导各种兴奋对人体各器官的生理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使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脑电图主要由各种节律性电活动组成。根据频率(周/s或Hz)将脑波进行分类:
α波:频率8~13Hz,波幅为10~100μV,是成年人安静闭目状态下的正常波形,在顶、枕区α活动最为明显,数量最多,而且波幅也最高。
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5μV,在额、颞、中央区β活动最为明显;其指数约为25%。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20~100μV,表示大脑处于深挚思维或灵感思维状态,是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波形,成年人瞌睡状态也会出现。
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μV,表示大脑处于无梦深睡状态,是婴儿大脑的基本波形,在生理性慢波睡眠状态和病理性昏迷状态也会见到。
频率的个体差异很小,波幅的个体差异较大。
影响脑波的因素很多。正常脑波与年龄大小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线不稳;年龄越大,则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但是,在50岁以后,慢波又继续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频率慢波化。脑波更受到意识活动、情绪表现以及思维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α指数(α波占全部脑波百分比,安静、闭目时为75%)可以作为情绪表现的指标,情绪稳定而思维广博的人,α指数较高,情绪不稳定而狭隘偏激的人α指数则甚低。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扰,在睁眼时,α波会减弱或消失,即便是在黑暗的环境中,睁眼也会如此。当人处于“怎么”“什么”“为什么”的惊疑状态时,由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强而导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动也会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续存在,它又可以逐渐恢复。α波的峰与两侧的谷大体上可连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峰顶向左或右移位,破坏了等腰形态,则提示中枢处于疲劳状态。α活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如α节律优势者,易与人合作。
β波不受睁、闭眼的影响。在睁眼视物、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惊疑恐惧或服用安定等药物时,β波活动急剧增多。β活动也与人的某些心理品质有关。β节律优势的人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感情强烈、易于冲动、固执己见、不受约束、善于独立的执行任务;长于抽象思维,喜欢依靠“推理”解决问题,还表现出持久力差,易于疲劳的特点。
㈤ 人的身体可以承受多大电压
人体的电阻一般保持恒定,一般认为电压大于36V时,人就会触电(但这不等于会死亡)。
人体电阻一般在2千欧-20兆欧(和湿度、衣着、皮肤特点有关),如果是伤口,电阻最小为800欧.这样算人能承受的电流在0.1安培左右,相当于通过60W灯泡电流的三分之一。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人触电不等于死亡.冬天人体静电有可能高达十几万伏(足以击穿几厘米空气),在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很大,但是时间很短,所以没有生命危险。
㈥ 人体生物电有多少伏
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 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很小的,要不会使细胞死亡器官受损的。
㈦ 人体有没有电压电压是多少
人体有电压,人体可产生静电达2万伏。
用绝缘材料在人体穿着的毛衣上摩擦五六次,放入静电电位计,第一次显示带电7700伏,随着时间过去,电压逐渐减小;用同样的方法第二次测试,显示带电1.9万伏;第三次测试时电压超过2万伏,过了四五秒,静电消耗一些后,电位计显示数字为1.8万伏。
人体产生的静电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或者说不流动的电荷,当带静电物体接触零电位物体(接地物体)或与其有电位差的物体时会发生电荷转移,产生电流,就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如果人体不接触其他低电位物品,尽管人身上静电电压非常大,也没有危险。
(7)人体生物电压多少伏扩展阅读
静电的危害
静电产生的电荷非常小,即使人接触了低电位的物品,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能只有几毫安。人通过工频1毫安的电流会有麻、刺、痛的感觉;20毫安以上不能及时摆脱电源就会有生命危险;100毫安以上可能导致人心跳骤停。人们也不必担心身上有静电,静电会逐渐通过空气中的颗粒慢慢消耗的。
长期处于开着的电视、电脑和微波炉等环境下,常常可能有毛孔变大、皮肤干燥、红斑、皮肤瘙痒等症状。而天天操作电脑的办公室白领脸部红斑、色素沉着等发病概率,远高于不用电脑者,这是由于电脑屏幕所产生静电吸引了大量悬浮的灰尘,使面部受到刺激引起的。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人体产生的静电可达2万伏
㈧ 人体生物电的电压和电流是多少
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 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很小的,要不会使细胞死亡器官受损的。 至于静电,对人体而言是外界产生的,也不是生物电。人体通常对地可能具有几百伏至上千伏的静电。这大多是在与地面绝缘(例如穿皮鞋)时走路、衣服摩擦产生的静电,以及在高压线附近感应的静电,特别是在化纤地毯上行走时,人体所带静电可达上万伏。所以,制作集成电路的电子工厂、电脑配件工厂都必须铺设防静电地板,工作时必须戴上接地腕环,才能接触电子元件,就是为了防止人体静电击穿电子元件。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场合工作时也要穿防静电服。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U盘的损坏,就是用手指接触USB口导致的;在冬季、北方等干燥环境中,触摸金属制品常被电击就是静电在作怪。
㈨ 人体生物电有多少伏
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 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1毫伏的电压.很小的,要不会使细胞死亡器官受损的.
㈩ 人体有多少伏电
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 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
在没有发生应激性兴奋的状态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例如:眼球的角膜与眼球后面对比,有5~6毫伏的正电位差,神经细胞膜内外,则存在几十毫伏的电位差等。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简称膜电位。它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的离子种类、离子浓差以及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例如,神经或肌肉细胞,膜外较膜内正几十毫伏。在植物细胞(如车轴藻)的细胞膜内外,有100毫伏以上的电位差。改变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极化状态。这说明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主要是由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所决定的。在细胞膜受损伤(细胞膜破裂)的情况下,损伤处的细胞液内外流通,损伤处的膜电位消失。因此,正常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就呈现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或分界电位)。
有些生物细胞,不仅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也存在电位差。这类细胞称极性细胞。在极性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中,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不一致,它们所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该组织就表现不出电位差。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一致,该组织的不同部位间就呈现一定的极性与电位差。它的极性与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偶极子矢量的并联、串联或两者兼有所形成的矢量总和。例如,青蛙的皮肤,在表皮接近真皮处,有极性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并联偶极子的性质,内表面比外表面正几十毫伏。在另一些生物组织上,极性细胞串联排列,如电鱼的电器官就是由特化的肌肉所形成的"肌电板"串接而成的。由5000~6000个肌电板单位串联而成的电鳗的电器官,由于每个肌电板可产生0.15伏左右的电压,因此这种电器官放电的电压可高达 600~866 伏。某些植物的根部,也是由极性细胞串联构成的。因此由根尖到根的基部各点间都可能呈现电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