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检测应注意什么事项
1、工作室要矮小平整、光滑、无凹凸不平或棱角、四壁及屋顶用不透水之材质,便于擦洗及杀菌。Ⅱ 请问你下 微生物环境监测流程 监测厂区内菌落数 请擅长的回答一下吧~~
4.1 在确认洁净区域送风量和压差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检测。
4.2 对单向流洁净区域,应待空气净化系统正常运行10分钟以后开始采样;非单向流洁净区域,应待空气净化系统正常运行30分钟以后开始采样。
4.3 采样点的数目及其布置
4.3.1洁净区域尘埃粒子检测时,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避免采样点在局部区域过于稀疏。可参考下列图示设置。
4.3.2采样点一般在离地面0.8m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采样点多于5点时,也可以在离地面0.8m-1.5m高度的区域内分层布置,但每层不少于 5点。
4.3.3对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
得少于5次, 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多于1次,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
4.3.4最少采样点数(见附表)
洁净区域面积
(m2) 洁净度级别
100 10000 100000 300000
小于10 2-3 2 2 2
10—20 4 2 2 2
20—40 8 2 2 2
40—100 16 4 2 2
100—200 40 10 3 3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洁净区域,指的是送风面积;
对非单向流洁净区域,指的是房间面积。
4.4 采样次数及最少采样量
4.4.1 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多于1次,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但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
4.4.2 不同洁净级别每次最少采样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洁净度级别 采样量(升/次)
≥0.5um ≥5um
100 5.66 —
10000 2.83 8.5
100000 2.83 8.5
300000 2.83 8.5
4.5 根据设定的采样点及采样次数,将采样仪器移置设定的采样点,仪器即自动采样并打印。对于单向流区域,仪器采样管口应正对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区域,仪器采样管口应朝上;采样点应避开回风口;采样时,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下风侧。
4.6 结果评定 洁净室尘粒测得值小于下表规定的最大允许数,即该洁净室的尘粒数符合规定。
4 程序
4.1准备直径为90mm的灭菌培养皿,注入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约15ml。
4.2 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于30-35℃培养48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
4.3 在确认被测区域温度和压差符合规定后,即可进行检测。
4.4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4.5测试时间 对单向流区域,测试应在净化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10分钟后开始;对非单向流区域,测试应在净化系统正常运行不少于30分钟后开始。
4.6最少采样点数目、最少培养皿数及其布置
4.6.1 各区域最少采样点数目可参考下表确定。
面 积
m2 洁 净 度 级 别
一百级 一万级 十万级 三十万级
小于10 2—3 2 2 2
10-20 4 2 2 2
20-40 — 2 2 2
40-100 — 4 2 2
100-200 — — 3 3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洁净室,是指送风面面积,对于非单向流区域,是指房间的面积。
4.6.2 各洁净级别在满足最少采样点数的同时,还应满足最少培养皿数目,一百级区域,培
题目:洁净区域沉降菌检测法 页次:2/3
养皿数应不少于14个;一万级、十万级和三十万级区域培养皿数应不少于2个。
4.6.3采样点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避免采样点在局部区域过于稀疏。可参考下列图示设置。
工作区采样点的位置离地在0.8m-1.5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可增加采样点。
4.7采样及培养 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h,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倒置放置30℃-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
4.8 结果计算
4.8.1 用计数方法得出各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4.8.2 各区域平均菌落数的计算
式中
M1:第一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M2:第二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M n:第n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n:培养皿总数
4.9 结果评定 根据下表的规定及各区域平均菌落数的测定结果判定。
题目:洁净区域沉降菌检测法 页次:3/3
洁净区域沉降菌标准
空气洁净度级别 菌落数(个/皿)
一万级 ≤3
十万级 ≤10
三十万级 ≤15
4.10若洁净厂房(室)内平均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Ⅲ 怎样做好微生物检验的工作
怎样做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包括:①对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②操作手册;③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④培养基的质量控制;⑤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⑥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⑦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及室内质量的全面控制七个方面。
质量控制: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质量保证:为了满足实验室质量要求
,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证明(记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系统活动。
外部质量控制: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相关方法,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Ⅳ 洗涤医用织物微生物监测多长时间监测一次
医护人员工作服、手术衣和病人衣服、被套、床单、枕巾等可供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作为特殊的医用物品,多数都会接触患者和医务人员皮肤。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定期开展医用织物洗涤消毒自查自纠,加强医用织物回收、运输、分类洗涤消毒、接收保管和分发等全流程管理。
对于自行洗涤消毒的,应建立至少包括医用织物回收、洗涤消毒、质量管理、定期更换等管理制度。洗衣房应合理规划布局,符合环保要求。传染性疾病科使用后的医用织物,应根据其污染性质、程度和使用对象进行分类洗涤消毒。对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织物,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Ⅳ 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有哪些
传统检测有三种方法
1、直接显微镜观察,正常情况,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特征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2、选择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或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或某一特征进行间接判断,得到的微生物往往并不只有一种,但是能够大致确定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征从而对其分类。
3、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与选择培养相比,鉴别培养基的鉴别所得结果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可直接测定某微生物的种类。
Ⅵ 微生物检测包括哪些啊
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常见检验项目如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大肠杆菌计数、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双岐杆菌、空肠弯曲菌、霉菌计数和酵母计数。
一般食品中活菌数达到108cfu.g⁻¹时,则可认为食品处于初期腐败阶段。
(6)如何做织物的微生物监测扩展阅读
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
分离纯化,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得到纯培养的过程。
培养,根据培养时是否需要氧气,可分为好氧培养和厌氧培养。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两大类。
Ⅶ 要做衣服的质量检测,具体的检测步骤有哪些
一般是这样的一个是顾客自己到质监部门去办理,一般要看你检测的是那个项目的,缴费检测并处报告。还有一些大的公司货企业是自己质监部门,收回有问题的商品自己检测处理。
用于质量检测的服装产品需提供如下图片:检测报告对应的样品同款图、吊牌、水洗标(含品牌名称)
质检报告检测项目要求:
若申请服饰、童装、家纺、鞋类类目的店铺,以下产品需提供质检报告(每个品牌须至少提供一份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质检报告,成品检测报告内容须包含品牌名称、产品名称和各类产品对应的下述必检项目)
质量检查报告是根据标准化的要求,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质量检测与质量监督,并加以分析研究后写出的反映产品和工程质量情况的书面报告。
它是质量检查的结果和质量信息反馈的载体。在经济活动中,它已成为把住质量关的管理手段,成为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和实施仲裁的依据。
(7)如何做织物的微生物监测扩展阅读:
质量检查报告有如下作用:
1、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产品的质量情况,为反馈、调节和进行新的质量决策提供适
2、是全面推行质量管理,把好质量关,消除质量隐患,消除事故,确保生产和建设过程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3、是维护经济合同,保护合同人或用户利益的重要环节。
质量检测报告的职能也就是信息反馈的职能。这是为了使高层管理者和有关质量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状态,评价和分析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为了能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了解产品质量的变化情况,必须把检验结果,用报告形式,特别是计算所得的指标,反馈给管理决策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决策措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厂验收检验的情况和合格率指标;
2、产品出厂检验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降级率以及相应的金额损失;
3、按车间和分小组的平均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相应的金额损失及排列图分析;
4、产品报废原因的排列图分析;
5、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报告;
6、重大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报告;
7、改进质量的建议报告;
8、检验人员工作情况报告
Ⅷ 清洁织物检查执行的检查方法是什么
按脏污织物和感染性织物进行分类收集。收集时减少抖动。确认的感染性织物在患者床边密闭收集。盛装感染性织物的收集袋(箱)宜为黄色,有“感染性织物”标识.脏污织物宜采用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布袋或包装箱(桶)收集,也可用一次性专用塑料包装袋盛装;其包装袋和包装箱(桶)有文字或颜色标识。盛装使用后医用织物的包装袋应扎带封口,包装箱(桶)应加盖密闭。用于盛装使用后医用织物的专用布袋和包装箱(桶)应一用一清洗消毒;医用织物周转库房或病区暂存场所内使用的专用存放容器应至少一周清洗一次,如遇污染应随时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专用塑料包装袋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3、洗涤消毒
脏污织物:根据医用织物使用对象和污渍性质、程度不同,应分机或分批进行洗涤、消毒。按照洗涤设备操作说明书和规定的要求进行洗涤、消毒。新生儿、婴儿使用后的医用织物应专机洗涤、消毒,不应与成人使用后的医用织物混洗。手术室专用的医用织物(如手术衣、手术铺单等)宜单独洗涤。布巾、地巾宜进行单独清洗、消毒。选择热洗涤方法时可不作化学消毒处理.
感染性织物:遵循先洗涤后消毒的原则,或选择洗涤与消毒同时进行的方式。不宜手工洗涤。采用专机洗涤、消毒,首选热洗涤方法。对不耐热的感染性织物宜在预洗环节同时进行消毒处理,被朊毒体污染的感染性织物不应重复使用,应作焚烧处理。被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或其他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有明确规定的感染性织物,不宜重复使用。被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或其他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有明确规定的,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后的感染性织物,若需重复使用应先作消毒处理再进行洗涤。消毒方法应按相关规定执行。
分别有运送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的专用运输工具,不应交叉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应根据污染情况定期清洗消毒;运输工具运送感染性织物后应一用一清洗.储存
医用织物的储存应符合以下要求: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分别存放于使用后医用织物接收区/间和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的专用盛装容器、柜架内,有明显标识;清洁织物存放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使用后医用织物的暂存时间不应超过48 h;清洁织物的存放时间可为14 d(最长不超过30 d)。使用后医用织物每次移交后,应对其接收区/间环境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物表、空气消毒。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环境受到污染时应进行清洁、消毒。
Ⅸ 微生物检测有哪些
1、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原理: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2、称干重法。原理:利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3、比浊法。原理: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值,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该法主要用于发酵工业菌体生长监测。
4、菌丝长度测量法。方法:对于丝状真菌和一些放线菌,可以在培养基上测定一定时间内菌丝生长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