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电是什么意思

生物电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4-12 04:57:34

1. 生物电值什么意思

测量生物电的值就叫生物电值,

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生物学家认为,组成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合微型发电机。

细胞膜内外带有相反的电荷,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膜内外的钾、钠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产生细胞生物电的基础。

但是,生物电的电压很低、电流很弱,要用精密仪器才能测量到,因此生物电直到1786年才由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首先发现。

2. 生物电真能治病吗

生物电真的可以治疗疾病。

1、生物电疗法运用生物电共振经络生物原理,以电补气、以气补血、气血两旺、活络养生。

2、生物电疗法是利用人体体内细胞电荷流动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经络通过的电流大,对经络的疏通作用也大。

3、生物电疗法,以酸碱平为理论基础,疏通经络、激活细胞、调节脏腑平衡、排寒、排湿、排酸、排毒、排风,效果是最好、最快,也是最舒服的。

3. “全息生物电”是什么意思

全息生物电检测仪通过人体生物电可在一机上检测:钙,铁,锌,硒,骨密度,心脑血管(血脂),风湿,骨病,妇科,肾脏,肝脏,前列腺等器官的情况!
可以在网络上搜一下,我看安徽合肥有一家的影响比较大,销售的比较好,你呢,还是上网查查比较比较,呵呵...

4. 健康手环上的 ECG、PPG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总是同时出现

米动健康手环具备ECG+PPG相结合的心率测量方法,ECG是通过生物电来进行检测,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发生电位和极性变化,这些电变化统称为生物电。心脏生物电即是生物电的一种,心脏在每次跳动中,都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米动健康手环捕捉心脏发出的电信号, 经过数字化信号处理后,就能输出准确、详细的心脏健康信息。而PPG指的是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hotoPlethysmoGraphy),简称PPG,来监测心率。原理很简单:血液是红色的,反射红光,吸收绿光。小米手环2结合绿色LED光跟感光光电二极管,检测特定时间手腕处流通的血液量,从而获取心率信息。两者相结合能够更为准确的进行监测和显示。

5. 生物电是什么意思

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

6. 生物电是什么意思

生物体内的电能,比如西红柿体内本身就有一定的电能。把两铅片插入西红柿内,用舌头同时舔两铅片的另一端就会有被电流通过的发麻的感觉。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各种电位或电流,包括细胞膜电位等。

7. 生物电!!!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生物电 英文名称:bioelectricity 定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物体内产生的各种电位或电流,包括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心电、脑电等。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技术(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动物体带电的事实,并利用电鳐所发生的生物电治疗精神病。18世纪末,L.伽伐尼发现蛙肌与不同金属所构成的环路相接触时发生收缩的现象。以后C.马蒂乌奇、E.H.杜布瓦-雷蒙和L.黑尔曼等的工作,都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20世纪初,W.艾因特霍芬用灵敏的弦线电流计,直接测量到微弱的生物电流。1922年,H.S.加瑟和J.埃夫兰格首先用阴极射线示波器研究神经动作电位,奠定了现代电生理学的技术基础。1939年,A.L.霍奇金和A.F.赫胥黎将微电极插入枪乌贼大神经,直接测出了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这一技术上的革新,推动了电生理学理论的发展。1960年,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电生理的研究,使诱发电位能从自发性的脑电波中,清晰地区分出来,并可对细胞发放的参数精确地分析计算 静息电位
在没有发生应激性兴奋的状态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例如,眼球的角膜与眼球后面对比,有5~6毫伏的正电位差,神经细胞膜内外,则存在几十毫伏的电位差等。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静息膜电位,简称膜电位。它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的离子种类、离子浓差以及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例如,神经或肌肉细胞,膜外较膜内正几十毫伏。在植物细胞(如车轴藻)的细胞膜内外,有100毫伏以上的电位差。改变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极化状态。这说明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主要是由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所决定的。在细胞膜受损伤(细胞膜破裂)的情况下,损伤处的细胞液内外流通,损伤处的膜电位消失。因此,正常部位与损伤部位之间就呈现电位差,称为损伤电位(或分界电位)。 有些生物细胞,不仅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在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也存在电位差。这类细胞称极性细胞。在极性细胞所组成的组织中,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不一致,它们所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该组织就表现不出电位差。如果极性细胞的排列方向一致,该组织的不同部位间就呈现一定的极性与电位差。它的极性与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偶极子矢量的并联、串联或两者兼有所形成的矢量总和。例如,青蛙的皮肤,在表皮接近真皮处,有极性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并联偶极子的性质,内表面比外表面正几十毫伏。在另一些生物组织上,极性细胞串联排列,如电鱼的电器官就是由特化的肌肉所形成的“肌电板”串接而成的。由5000~6000个肌电板单位串联而成的电鳗的电器官,由于每个肌电板可产生0.15伏左右的电压,因此这种电器官放电的电压可高达 600~866 伏。某些植物的根部,也是由极性细胞串联构成的。因此由根尖到根的基部各点间都可能呈现电位差植物运动反应时的电现象
有些植物受刺激后会产生运动反应。这时,往往出现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时,叶片发生的闭合运动反应,就能传布相当的距离。在这一过程中,由刺激点发生的负电位变化,可以每秒2~10毫米的速度向外扩布。电位变化在1~2秒内达到最大值,其幅值可达50~100毫伏。但恢复时间长,需几十分钟才能回到原来的极性状态,这一段负电位变化时期就是它的不应期。 动物体的局部电反应
动物的细胞或组织,尤其是神经与肌肉,受刺激时发生的电变化比植物更明显。如果神经纤维局部受到较弱的电刺激则阴极处的兴奋性升高、膜电位降低(去极化),阳极处兴奋性降低、膜电位升高(超极化)。在刺激较强接近引起兴奋冲动阈值的情况下,阴极的电位变化大于阳极,这是一种应激性反应。但是这种电位变化仅局限在刺激区域及其邻近部位,并不向外传布,故称局部反应,所发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一个神经元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冲动而产生突触传递的过程中,在突触后膜上会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过程,后者是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过程。这些电位变化,只局限在突触后膜处,并不向外传导,也是一种局部电位。如果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或特殊的神经末梢受到适宜刺激,如眼球中的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机械感受器柏氏小体中的神经末梢受到压力刺激也会产生局部电位反应,称为感受器电位或称启动电位。同样,肌肉细胞接受到神经冲动的情况下,在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神经终板)也会产生局部的、不传导的负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所有这些局部电位,都会扩布到邻近的一定区域,但不属传导。离局部电位发生处愈近,则电位越大,并按距离的指数函数衰减。局部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高,大的可达几十毫伏。
[编辑本段]动物体的传布性电反应
动物体中能传布的电反应更普遍。如当神经细胞受到较强的电刺激时,在阴极产生的局部电反应随刺激增强而增大,超过阈值,就会引起一个能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到达的区域伴有膜电位的变化,称动作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这是一个膜电位的反极化过程,即由原来的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外较膜内负。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出现电位差,兴奋部位较正常部位为负,电位可达 100毫伏以上。这个负电位区域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传导,如对虾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80~200米/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感受器电位,虽然不是能传导的兴奋波,但当它们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邻近神经组织的兴奋性,甚至发生伴有负电位变化的神经冲动。 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在发生应激性反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电变化。它的大小与极性决定于组成该组织的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如眼睛受光照刺激时,可记录到眼球的前端与后面之间的电位差变化,称为视网膜电图。它的波形很复杂,系由光刺激使感受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并相继引起视网膜中其他细胞产生兴奋与电位变化。由于这些电变化的电场方向不一致,因此,视网膜电图标志的是这些细胞的产生的电场的矢量总和。不同的动物,由于视网膜的结构不同,产生的视网膜电图也不同,同时光照程度、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视网膜电图的波形。 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导电性的容积导体。当一些细胞或组织上发生电变化时,将在这容积导体内产生电场。因此在电场的不同部位中可引导出电场的电位变化,而且其大小与波形各不相同。例如,心电图就是心脏细胞活动时产生的复杂电位变化的矢量总和。随引导电极部位不同,记录的波形不一样,所反映的生理意义也不同。另外,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电场,在人或动物的头皮上,无论静息状态或活动状态时,都有“自发”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脑电波。它是脑内大量的神经细胞活动时所产生的电场的总和表现。在静息状态时,电位变化幅度较高,而波动的频率较低。当兴奋活动时,由于脑内各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不一致(趋于异步化),总合电位就较低,而波动的频率较高。当接受外界的某种特定刺激时,总和电场比较强大,因此,可以记录到一个显着的电位变化。因为这种电位变化是由外界刺激诱发而产生的,所以称为诱发电位。
[编辑本段]学说
企图用一种学说去解释各种生物体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电现象是不可能的。不过,在动物体上,特别是在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电现象,基本上可以用A.L.霍奇金与A.F.赫胥黎提出的离子学说,从细胞水平加以解释。 离子学说是在J.伯恩斯坦(1902)提出的膜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离子学说认为,神经或肌肉的细胞膜,对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程度的通透性。又由于细胞内的各种离子浓度,特别是钾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与细胞外液中的浓度不同,因此,在细胞膜内外两侧间就会产生电位差(根据F.G.唐南氏平衡原理)即膜电位。这是静息电位的基础。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将发生变化,因此膜电位也即发生改变,即形成各种形式的动作电位。例如,在静息状态下,神经或肌肉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具有较大的通透性,而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几十倍,因而形成几十毫伏的膜外较膜内正的静息膜电位。当改变细胞外(或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时,静息膜电位将按能斯脱(Nernst)公式的关系,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证明了静息膜电位决定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的观点。有些植物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也是由细胞内外钾离子的浓度所决定的。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即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在各种离子的通渗性中占优势地位。因此在这瞬间内,膜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主要决定于细胞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由于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较细胞内高,因此,在短时间内膜电位突然由膜外较膜内正变为膜内较膜外正,即出现反极化现象。此时电位变化的幅度(去极化后再成反极化)可达100毫伏以上,这就是动作电位。但这时仍有不同于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称为动作膜电位。 动作电位所在的区域,即兴奋冲动所在的区域,会迅速地向前传导。兴奋冲动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时间极短,只有几毫秒。当兴奋冲动过去以后,这一区域的膜电位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状态,即恢复静息膜电位。 在不同的细胞上,甚至在同一个细胞的不同区域的细胞膜上所发生的通透性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视细胞,在受光照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是膜电位升高(超极化)。但是,无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视细胞,受光照刺激时所产生的反应是膜电位降低(去极化)。又如,在同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轴突的膜上,兴奋时所表现的是去极化甚至反极化反应。但在同一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膜上,当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时,虽然也产生去极化反应,但这时所发生的离子通透性变化却与轴突上所发生的不同。兴奋性突触下膜兴奋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不是单独的突然增加,而是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普遍地增加,所以它并不出现反极化(膜内较膜外正)的状态。在同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膜上,当接受另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时,情况另是一样。抑制性突触下膜兴奋时对钾离子与氯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使膜电位超极化,则膜外更正于膜内。可见不同的细胞,甚至同一细胞的不同区域的细胞膜,在兴奋时所产生的膜电位变化是不相同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静息膜电位或各种动作膜电位变化,都可以用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不同来解释。由于通透性的不同变化,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差别,表现出各种极性、幅值、频率、相位不同的生物电现象。 在组织或器官上发生的生物电现象,大多数是个别细胞所产生的生物电的矢量总和,所以对它的发生机制同样可以用离子学说去解释。但有些生物电变化的时间过程极缓慢,如光合作用时所产生的电变化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密切联系,即是一种生物电化学电位。在大脑皮层上还可以检测出一些极缓慢的电位波动,有的在1分钟内波动几次,有的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电位与快速的神经细胞兴奋活动不同,也可能是一种由代谢活动所引起的或与神经胶质细胞活动有关的生物电化学现象。
[编辑本段]生物学意义
电鱼能在瞬间放出高压电,所以既有防御猎食者侵犯的作用;也可用这种电击捕获小动物。另有一些电鱼,如非洲的裸背鳗鱼类,能不断地释放微弱的电脉冲,起探测作用或导向作用。生物电更普遍的意义在于信息的转换、传导、传递与编码。生物体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由于环境变化的因素与形式复杂多变,如变化的光照、声音、热、机械作用等等,因此生物有机体必须将各种不同的刺激动因快速转变成为同一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即神经冲动,并经过传导、传递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应有的反应。高等动物具有各种分工精细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一般只能感受某种特殊性质的刺激。感受器中的感觉细胞接受刺激时会发生感受器电位,并用它来启动神经组织,产生动作电位。因此,不同的刺激动因都变成了同一形式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全或无”性质的,即“通”、“断”形式的信息。神经冲动用频率变化形式,传递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编码,并将同时作出的反应信息以神经冲动形式传向外周效应器官。动作电位的传导极为迅速,所以生物体能及时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一系列的信息传递都是以发生各种形式的生物电变化来完成的。
[编辑本段]应用
生物体内广泛、繁杂的电现象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从统计意义上说生物电是有规律的:一定的生理过程,对应着一定的电反应。因此,依据生物电的变化可以推知生理过程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生物电信息的检测等。反之,当把一定强度、频率的电信号输到特定的组织部位,则又可以影响其生理状态,如用“心脏起搏器”可使一时失控的心脏恢复其正常节律活动。应用脑的电刺激术(EBS)可医治某些脑疾患。 在颈动脉设置血压调节器,则可调节病人的血压。“机械手”、人造肢体等都是利用肌电实现随意动作的人-机系统。宇航中采用的“生物太阳电池”就是利用细菌生命过程中转换的电能,提供了比硅电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预见生物电在医学、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领域将会不断开发其应用范围。

8. 生物电,最近在书上看见生物电,不知道什么意思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bioelectricity)现象。主要包括: 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在可兴奋组织(如神经和肌肉)的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不同的带电离子,膜外呈正电,膜内呈负电,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称为膜电

9. 电池上的AAA标志是什么意思

AAA就是7号电池。

电池一般分为:1.2.3.5.7号,其中5号和7号尤为常用,所谓的AA电池就是5号电池,而AAA电池就是7号电池。

1、D型电池(大号电池/LR20/AM1) 直径ф34.2; 高度61.5mm

2、C型电池(2号电池/LR14/AM2) 直径ф26.2; 高度50.0mm

3、AA型电池(5号电池/LR6/AM3) 直径ф14.5; 高度50.5mm

4、AAA型电池(7号电池/LR03/AM4) 直径ф10.5; 高度44.5mm

5、AA/2型电池(8号电池LR1/AM5) 直径ф11.0; 高度30.0mm

6、AAAA型电池(9号电池/LR61/AM6) 直径ф8.0; 高度39.5mm

7、AAAA/2型电池(小9号电池/LR61/AM6) 直径ф8.0; 高度28.0mm

(9)生物电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一次性电池可以分为:碱性电池与碳性电池。电压常见为1.5V。这些电池使用成本比较低,消耗又多。不可再利用。(常用的型号有5号-国际型号为AA,7号-国际型号为AAA)这些电池损耗快。

充电电池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常见的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氢电池是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电池,电压常见1.2V,形状和一次性电池AA,AAA一致,优点耐低温(北方列车上常用的对讲机就是使用镍氢电池)缺点就是充电记忆,如果不按要求充放电,频繁的充电,性能就会大打折扣。

锂电池就分很多种了,电压常见的有3.7V,3.0V(罕见),锂电池按环境和用途分为很多种了,手机一般使用聚合物锂电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受低温影响很严重,不常见的为锂锰电池3.0V一帮用在汽车定位GPS上 耐低温能力比较好。

纽扣电池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了,纽扣电池因体形较小,故在各种微型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径从4.8mm至30mm,厚度从1.0mm至7.7mm不等.

一般用于各类电子产品的后备电源,如电脑主板,电子表,电子词典,电子秤,遥控器,电动玩具,心脏起搏器,电子助听器,计数器,照相机等。

新型电池,概念电池。由于材料成本高和稀缺,无法量产,比如石墨烯电池、铝离子电池、机械能电池(储能电池,动力储能)、氢电池、放射性电池等等。

10. 到底什么是生物电,为什么能治病

到底什么是生物电,为什么能治病
生物电按摩为什么能治病?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科学家测试:在人体表经络线上电阻比邻近肌肉小,实际上经络就是人体的生物电系统。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气不通,血不通,气滞则血瘀,不通为万病之根源。为什么气不通,就是生物电不通,植物神经不能顺利指挥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气血运行,新陈代谢,所以就慢慢生病了。人体的生物电弱了,会造成气不通、血不通,我们的方法是“用外来电强化人的生物电,”、电动生磁,磁动生电,这是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近代磁疗的兴起,也是应用这一原理,磁和电的关系是表里关系,磁体是外加磁源,穴位是生物电流的触点,经络是传输电流的通道(生物电波)。当磁场作用于穴位,电压、电位就发生变化,激发生物电流产生电磁波,然后传到全身的经络,传到中枢神经形成刺激,对病变部位进行调整。

根据生物磁学的理论,病变是人体内磁场失调造成,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会产生频率不同、波形各异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电磁场,我们用外来电强化人体生物电,这外加的生物电转化为磁场作用于经络穴位上,对体内磁场失调给予补偿、调整,使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恢复平衡,协调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就能防病治病。

一切生命现象,如肌肉运动、大脑兴奋、抑制、神经传导等都与电子的传递有关。血管内含有水和钾、钠、镁、钙等多种无机盐类物质,当磁力线与血管成垂直方向运动时,便产生电磁流体力学现象,产生微电流,磁场可导致生物电量和质的变化,人体中有顺磁性物质(铁、氧、镁等)可被磁化,而磁化了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速,代谢功能得到加强。人体磁场增强,可使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加强,,白细胞就活跃、健壮,便可对炎性病症产生效果。在微循环中,血球是在一层静电的磁垫上流过毛细血管的,所以改变生物电流或生物磁场,便可改变微循环。

使人体内血液产生微弱生物电流,使阴阳离子增多,血流速度加快,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微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排出,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疏通人体经络,气血得以畅通,人体周身的血液循环得以正常.,故能促使细胞再生。

生物电经络疗法,核心是一个“通”字,点穴位一泻千里,生物电通了,磁场强化了,气通了,血通了,微循环改善。有胀痛、红肿发炎,有病理性产物,很快排走了,所以对很多病都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疗效。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系统,每一个器官也是一个自控系统,它们有明确的分工、独立的职能、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大脑是总指挥系统,它接收全身各部门的信息和外界的各种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再发出指令,指挥各部门协调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某些部门造成影响。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和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既然电场、磁场影响生理变化,就会影响疾病。在活体中各器官乃至每个细胞、细胞内的各种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都是动态分析,在运动、变化中信息的传递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中医讲的“不通”其中包含了信息传递障碍这层意思。所以疾病的形成,除了与生物电场、生物磁场的强度有关,还与各器官、各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有关。据研究发现,抑制癌基因信号传递障碍错误,可能引发癌变,胃细胞和小肠细胞间的通讯障碍可导致霍乱、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无名痛等很多疾病,与信息传递障碍有关。

造成信号传递障碍及错误的原因很多,如:营养不良、体内某些元素不足或超标、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外伤、手术后遗症、长期服药、电磁辐射、运动不足或过量、睡眠不足或过长,精神紧张、生气等……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人体生物电太弱,不足以在神经线上传输信息,造成信息传递障碍或错误。

如果已形成生物电场(生物磁场)失调或信息传递失误,就应该借助外加生物电进行补偿或调整,使其恢复正常。

人体生物电经络疗法基于外加电场(磁场),对人体电场(磁场)的影响,和人体电场与疾病的关系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外治范畴,因为能量级高,所以能够快速打通经络、穴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增强筋骨、平衡人体生物电场,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激活神经细胞、恢复传导功能。

人体生物电经络疗法是用点穴、推拿按摩治病,手接触病人即感酥麻,将房间内的普通电流,感应到医师身上,电经人体调控为人体容易接受的生物电流治病信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或经络穴位,因为看不见电线、电极,病人不会恐惧,就有利于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症、部位,配合不同的手法施治。因为是从人身上输出的生物电,所以其电压、电流、波型、频率、赫兹,和产生的灵波最易为病人所接受,所以会立即产生显着的治疗效果。现代科学证明,生物电治病的机理:

1、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治疗后皮肤发红。经测定在治疗后15min皮肤温度增高。血液循环量能增加140%,可持续30min以上。这是因为:①电流促使皮肤释放组胺,直接或间接地扩张小动脉。组胺还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内皮细胞加宽,通透性增加。已证实在治疗后,阴极下皮肤组胺含量超过对照组近1倍,阳极下亦有升高。②电流电解致蛋白质分解成血管活性肽,亦有扩张血管作用。③剌激感觉神经末梢经突触反射性地扩张血管。

2、改变组织含水量:电流作用下人体蛋白胶体溶液同时出现电泳和电渗现象。

3、改善局部营养和代谢:电流能改善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能改善血液循环,使组织细胞胞膜疏松通透性增加,所以各种物质交换加快。

4、抗菌作用:抑制细菌生长已为很多实验所证实,因为它能改善浅层组织的循环和营养,提高抵抗力,电极下的酸碱产物,能直接抑制细菌生长。

5、对静脉血栓的影响:电流有溶栓和使血管再通的作用,电流治疗后成纤维细胞增殖,伸入血凝块中,使血栓机化,体积缩小,离开阳极,退向阴极侧,血管再通。应用电流较大,时间较长。

6、促进骨折愈合:电流阴极有促进骨折愈合的功能。长期骨不连接达10年之久的病人,经阴极电流治疗后其愈合率达83,7%。电流能使骨内膜增殖,髓腔内组织化生骨化,软骨内骨化,线粒体聚集和释放钙盐等,与正常骨的生长发育相同。由于电场引力,阴极下吸引钙离子增多,而氧张力低,同时阴极加强了骨折处的压电效应的负电性。这都有利于骨痂的形成。治疗应在骨折后一周开始为好。

7、对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在电流作用时神经兴奋性可发生以下变化:①阳极下兴奋性降低——阳极电紧张;②阴极下兴奋性升高——阴极电紧张;③长时间或大电流作用时,阴极下兴奋性亦降低——阴极抑制。

8、电流的抗肿瘤作用:电流产生的酸碱变化可使肿瘤组织变性坏死、分解。国内外都曾有人将电流进行动物肿瘤的治疗实验,并用于治疗深浅部局部癌获得较好效果。

“人类的身体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微妙的有机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有千千万万个细胞,每天都在生长,新陈代谢,各自发挥出不同的功能,使人类可以生活,行动,思想,感觉。所以,细胞的状态对于人体的状态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我们能以一种细胞听得懂的语言,指示细胞生长得快一点或慢一点,改变它们的功能,或组织新的细胞组织,那将是一项科学上的伟大突破。
转发
加入这个小组»
>发布新话题
>去中国传统文化小组

其它话题
我国古典诗歌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

阅读全文

与生物电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