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生活方式包括哪些

生物生活方式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12 19:08:33

‘壹’ 腐生,寄生,共生属于哪几类生物的生活方式

腐生是指以动植物遗体为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存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有利

‘贰’ 生物的生活方式及主要环境因素

用古生物化石判断沉积环境,首先必须研究地质时期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个关系的学科叫做古生态学(Palaeoecology)。

古生态学是从现代生态学着手研究的,因为只有研究现代生物的生活方式、特征和在各种沉积环境中的分布状况,才能获得大量的、直接的、详细的资料,然后用“将今论古”的方法,去推测古代同类生物的古生态。

现将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种类与沉积条件的关系、主要门类生物的分布简述如下(图3.3)。

3.2.1生物的生活方式

水生生物根据其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

图3.3 海洋环境中一些生物的生活方式(据D.M.Raup等,1978)

(1)底栖生活

底栖生活的生物生活在水底,体形较大、较重,外壳坚固,形状变化多样,根据其生活方式可再细分为:

1)固着底栖生活:生物在水底固着生长。海洋中,如底栖有孔虫、海绵、古杯、水螅、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冠、海林檎、海蕾、海百合,大部分腕足动物,苔藓虫,节肢动物的蔓足目等都营固着底栖生活。陆地上湖泊、沼泽、河流中也有其特有的固着底栖生物,如某些硅藻、腹足类、双壳类等。

2)掘泥生活:在松软的砂泥质水底,底栖生物为了寻找食物和保护自己,在砂泥内掘成洞穴居住,如双壳动物的贻贝类,腕足动物的舌形贝。

3)钻孔生活:一些底栖生物在坚硬的基底上钻孔居住,如双壳类的海笋。

4)躺卧海底生活:如双壳类的海扇,腕足类的五房贝。

5)沿海底爬行生活:如有些有孔虫、腕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分布广泛,淡水、海水中均有。在海洋中从近岸浅海到深海海底均有,但以浅海区最为丰富。

(2)游泳生活

生物具游泳器官,可在水中自由游泳,如鞭毛虫、头足类。

(3)漂浮生活

生物无游泳器官,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外形多呈球形、扁盘形、针状、带状等,体小且轻,如有孔虫的抱球虫。

游泳和漂浮生活合称为浮游生活(图3.4)。浮游生物分布范围很广泛,在海洋中从近岸到深海远洋地区均有,所占比例向深海方向增加,而底栖生物增长方向相反。

图3.4 一些现代和化石浮游生物(据B.Ziegler,1983,转引自杨式溥等,1993)

3.2.2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3.2.2.1盐度水体含盐度对生物的影响极大,水体含盐度有变化,生物种类就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生物化石是划分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的主要标志。不同种类生物具有不同的耐盐度范围,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为狭盐性生物,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宽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狭盐性生物是判断古沉积盆地水体含盐度、划分海陆相沉积最有用的标志,故称作指相生物。

图3.5列出了现代水盆地按含盐度的区域划分及不同种类生物的分布,有助于古今对比,以推断古水盆地的含盐度。

图3.5 重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的现代分布与含盐度关系宽狭大致反映了生物类别的多样性程度(据Heckel,1972)

正常海相生物有钙质红藻、绿藻、放射虫、硅质鞭毛虫、球石藻、大多数钙质有孔虫、钙质或硅质海绵、珊瑚、苔藓、腕足类、棘皮类、藤壶、鲎、软体动物的单壳类、有板类、掘足类和头足类等。已绝灭的类、古杯类、层孔虫、软舌螺、三叶虫、竹节石、光壳节石、牙形石和笔石等曾是古代正常海相生物。

少数苔藓虫、钙质有孔虫、藻、舌形贝、移动的棘皮类和头足类能从正常海移动到过渡海生活。这类生物化石大多表明其形成于一种与广海相毗邻的并稍受限制的海水环境,大部分陆表海繁殖着这种受限制、但属海相的生物群。

海相生物中还有蓝绿藻、硅藻、胶结壳有孔虫、普通海绵、钙质蠕虫管、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和其他甲壳类等。这是些耐盐度较高的生物,其中也包括有非海相的种类,分布范围很广,从淡水、淡化海、正常海相到咸化海都有,只是不同含盐度环境,种类和形态壳饰有所变化。新生代腹足类和双壳类在不同盐度的水体环境中有不同的纲目分布(图3.6)。

图3.6 新生代主要软体动物分布(转引自吴崇筠,1980)

典型的微咸水生物是上述的耐盐度高的几个生物门类中的少数几个类别,如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鳃足亚纲、软甲亚纲、硅藻、蠕虫管及蓝绿藻等的一些种属。

典型的超咸水生物群在大的生物类别上与微咸水生物群可能无大的差别,但当超咸水的含盐度变得很高时,只有鳃足亚纲的无甲目,也许还有蓝绿藻、介形虫、细菌和微生物,能够生活。

在受限制的环境中,生物化石还有一个普遍特点是生物类别减少,但个体数量有所增加,并且生物形态发生畸变。

典型的淡水生物有轮藻、带壳变形虫、少数特殊的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鳃足亚纲的贝甲目、普通海绵、硅藻、蓝绿藻以及蠕虫管等。它们是狭盐性生物,能适应稳定的淡水环境。

盆地边缘地区,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及暴风雨的干扰,水体的含盐度容易发生迅速的变化,因而造成不同耐盐度的生物混合。另外,淡水生物易被河流带入海盆边缘,海相生物也可能沿河流上溯相当距离或被特大潮流带入潮上带及其上地区。所以海盆的边缘地区或近海的淡水环境中,有海陆生物混合现象,这也是判断盆地边缘环境的重要标志。离海盆地较远的真正淡水环境,应无海相生物化石。

3.2.2.2水深

生物在海水中分布的深度与海水的透光程度、温度、氧气和养料的供给及底层性质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一定关系,所以海盆地中,不同深度的海域,生物种类有所差别。这也是进行海相沉积微相划分的重要依据。

例如藻类只生活在浅海中,因为藻类生活必须进行光合作用,只生活在有阳光透入的地带。阳光的入透深度与海水的混浊度有关,一般在清澈的海水中,强阳光的入射能量中只有10%能透入37m深,到100m深处则不到入射能量的1%。因此大多数藻类只限于在深度小于70m的深处生活,最宜繁殖的深度小于40m。随着海水混浊度的增加,光线穿透海水的能力降低;地理纬度的增高,导致光线入射角降低,也降低了透光度。在清澈的热带海水中,光线能穿透的最大深度约为170m。

图3.7中列举了现代海洋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门类的分布与海水深度的关系。从图中看出,无脊椎动物对深度的忍耐程度比对盐度的忍耐程度要大得多,即生物生活的深度范围较大,而且在地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例如古硅质海绵,现在仅生活在深海中,但是在古生代被认为是曾生活在浅海。只有依靠阳光才能生活的底栖藻类(包括钻孔生物)才能为古沉积环境的深度提供较确切的证据。

某些原生生物,如球石藻,只能生活在表层水中,因为它特别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球石藻最大量地生活在广海的表层水中,死后尸体沉落海底。当地层中大量出现上述藻类和放射虫、翼足类、浮游有孔虫化石时,被认为是深海沉积。虽然从理论上说,浮游生物能生活在海洋中的任何地方,但还是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数量最多。因为深海区水体厚,与其争夺养料的底栖生物较少。另外,在大陆架边缘的大陆斜坡附近,由于周期性洋流上升而带来更多的养料时,浮游生物也会大量繁殖。但是,局部地区常常有大量浮游有孔虫被带入浅海。不过,现代陆缘海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数量和比例还是向深海方向增加的。

在古地理研究中,常采用今古对比法来研究古水深,即根据现代那些分布受水深控制的生物种属与地层中相同的生物种属对比,以推测化石所在处水体的古深度。应用较有效的有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等类生物,比较有把握的是用于中、新生代地层。

但是,生物分布的深度受温度的影响,海水温度一般随海水深度而降低,并且受纬度控制,例如高纬度地区浅海中出现的冷水生物在热带仅生活在相同温度的深海中。因此,在垂直赤道方向,因受纬度影响,同种生物生活的深度变化很大,所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纬度相差较大的地区,不能简单地用化石属种来类比海水深度。

另外,用化石种类来推测古水深时,还需注意一些问题:例如浊流能把浅海生物带到深海底沉积;有些生物能附着在浮动的植物上被带到别处,当植物腐烂时,附着生物便下沉到不同深度的海底;现代海平面上升,有些地方出现残留生物,即是现代某些海底有比现在生活的海水深度大或小的古生物化石出现,如我国东部大陆架边缘有滨海生活的有孔虫化石,它实际上是更新世冰期海平面降低此处成为滨海环境时生活的生物,它与此处现代沉积物种属的时代和沉积环境都不一样。

图3.7 与水深有关并能成为化石的主要无脊椎动物门类的现代分布(据Heckel,1972)

3.2.2.3水体运动强度、水体浊度、沉积速度对生物种类分布的影响

有些生物的生长方式反映了水体运动的强度,红藻、珊瑚、苔藓等群体生物尤其如此。例如呈块状或板状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因为这种形状较能经受波浪冲击;分枝状的脆弱生物一般生活在静水中。

生物摄食类型可帮助确定海水的混浊度和沉积速度,如图3.8所示。例如某些食悬浮物的生物如海绵、珊瑚、苔藓虫和有柄类生物喜欢生活在清洁沙层沉积区,因为这里海水运动强烈,可以带来更多的悬浮养料;反之,水体中泥质(包括黏土和粉砂)含量过多,海水混浊度过大时,泥质将会堵塞生物的呼吸器官和摄食器官,而使生物死亡,因此此类生物出现的数量与海水浊度成反比关系。另一些食悬浮物的生物如蠕虫、腕足类、某些双壳类,却有去掉或防止吞食不需要物质的本能,能忍受中等程度的浊度。因而所有的食悬浮物的生物都分布在有提供养料的潮流经过的海底地区。食沉积物的生物如蛇尾类、某些蛤和腹足类,能从沉积物中摄食有机碎屑,所以能忍受更大浊度的海水。这类生物出现的数量与泥质含量成正比关系,因为细粒的泥质沉积物中有机养料较多。食肉或食腐肉的动物如星鱼、海胆、腹足类、介形虫和其他节肢动物能忍受浊度较大的海水,少数能在很浊的海水中生活,如腕足类的舌形贝、掘穴蛤、某些蜗牛、介形虫、有孔虫及星鱼等捕食型的移动动物,能在快速沉积的环境中生活。红藻和绿藻虽然不按无脊椎动物的方式捕食,但是它们需要强烈的光线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为了得到最多的光线而喜欢生活在清水中。

图3.8 与水的浊度和沉积速度有关并能成为化石的主要无脊椎底栖生物群的现代分布(转引自吴崇筠,1980)

3.2.2.4海底底质

海底底层的岩性、软硬、稳定性等性质影响着底栖生物的分布和生活方式。所以从生物化石种类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海底性质及与此有关的海水运动状况等(图3.9)。例如群体珊瑚、蠕虫管、藤壶、大多数牡蛎、苔藓虫、红藻及腕足类的无铰纲,需要坚硬的海底底质以便固着,而另一些生物则固着在较大的贝壳上。有板类及腹足类是移动生物,但也喜欢附着在坚硬的层面上。

图3.9 与海底底层坚硬程度有关并可成为化石的主要无脊椎动物的现代分布(转引自吴崇筠,1980)

通过胶结作用或用其他方法牢固地固着在坚硬的层面上的生物能经受得住强烈动荡的海水环境,因此,群体珊瑚和红藻的存在可说明生物岩礁所处的动荡环境;藤壶、有板类、腹足类及蠕虫管存在则表示滨岸潮汐带有受海浪拍击的坚硬层面。小型带壳有孔虫需要附着物,它的出现表明曾经有过但未保存下来的坚硬物质。

有些底栖生物用根或其他方式固定在底层上,既不用胶结,也不用壳包着,但需要坚硬的底层。如大多数绿藻、海绵、单体珊瑚、有柄类、贻贝及许多腕足类等喜坚硬底层的生物。此类生物指示一种后来少受或未受沉积的沉积物表层,由于压实失水而固结的底层环境。

掘足类、掘穴蛤、腕足类的舌形贝、某些有孔虫及由一些移动生物组成的生物群,反映底层是松软的,特别是当需要坚硬底质的生物缺失时更是如此。

许多移动生物如星鱼、蛇尾类、海胆、腹足类、介形虫及其他节肢动物,能在各种底层上爬行,所以它们不能反映底层的软硬性质,但是可以指示迅速沉积区或流砂层等底层不断移动的环境。

浮游生物不能指示海底底层性质和底层水的运动状况,但是当只有远洋生物(漂浮生物、游泳生物、附着浮游生物)而缺乏底栖生物时,则可说明海底是缺氧环境或是迅速沉积的产物。

‘叁’ 自养生物的生活方式

自养生物,也称为生产者。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许多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水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物质通过被消费者消耗,而被转移至消费者身上,同时一部份能量亦会一并转移。
自养生物一般没有消化功能,因此不能吞食其他的生物(例如动物、菌类等)。因此,自养生物使用的是其他方法以维持生命,如植物使用的光合作用。但是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仍然需要水、可见光以及二氧化碳,这并不说明植物为自养生物群不成立,因为其三样条件是生命的基本条件。

‘肆’ 叙述生物的生活方式、生物死后埋葬与化石形成的关系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形成条件 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与地质环境相适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植物的树干、叶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后必须迅速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免遭生物、机械或化学作用的破坏;③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各种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国山东临朐晚第三纪中新统山旺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动、植物化石。另一种情况是生物死后的遗体可能经受各种搬运作用,这些在异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选程度较好,有时还有定向排列现象。以生物的遗体、遗迹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埋藏学。保存类型 化石保存类型一般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①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如中国抚顺第三纪煤层中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是在严密封闭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西伯利亚第四纪冰期冻土中的猛犸象,是在严寒冷冻的条件下整体保存的。但多数化石仅能保存生物的硬体部分,而且经受了明显的变化,即石化作用。具有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容易挥发的成分(氧、氢、氮)经升溜作用而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因而又称炭化作用,如笔石和植物的叶子经炭化作用保存下来。生物硬体的组成物质,部分被地下水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填充代替,就可以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构造,称为交代作用,如硅化木,其年轮甚至植物细胞形状仍能清晰可见。②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根据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型化石。③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蠕形动物的爬迹化石和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化石。广义的遗迹化石还包括旧古器时代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文化遗物等。④化学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虽然未能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足以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这类化石叫化学化石。化石的类群 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一样,一般分为低级的原核生物和高级的真核生物两大类,共有5个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界以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等单位。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到现代的,地史上各个时期的生物门类都不相同,每个时期的化石类群与当时的生物门类相关。不同地史时期有其发达的生物门类,也就有其特征的化石类群,有些门类在该时期占统治地位,有些门类在该时期衰退或灭绝。总之,按时间的进程,生物门类与化石类群的变化,显示了生物演化的系统发展历史。偶们学地质的化石是古代生物留在岩石层里的遗骸或遗迹。你看到留在石头上的那些树叶或鱼、虫的形状,是古代生物的遗迹。有些古代生物的遗体也能保留下来,当然保留下来的并不是原来的机体,已经变得和石头一样了。比如我国发现的大批恐龙蛋化石,就是几千万年前恐龙的蛋演变成的,虽然已经变成了石头蛋子,但它的形态、大小都没有变化,里面还有有机物成分。化石的用途可大啦。地球上生命的演化经历了多少亿年,每个时代的生物特点都不一样,如果在岩层里发现了化石,就可以依据这种生物所生活的时代,确定岩层形成的时间,用以鉴定岩层的“年龄”。有不少有用的矿物,像石油、磷、锰等的生成,和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知道了古代的地理环境之后,会有助于寻找这些宝藏。化石还能把地球上地壳变动、沧桑变化反映出来。鱼是水里的动物,如果在山上找到了鱼的化石,就说明这里地壳抬升了;如果在海底岩层中发现了树木或陆地生物的化石,那就说明这里曾是陆地,是地壳的变动使它沉入了海底。 嘿嘿

‘伍’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

一、腐生“”靠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能量.
例如枯草杆菌,霉菌,乳酸菌等.
二、寄生:寄生在其他生物体的体表或体内,获取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例如各类病毒.
三、自养:能够光合作用.
例如蓝藻,硫细菌等.

‘陆’ 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

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1、陆生生物,泛指在陆地上生活的生物。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2、水生生物是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有各种微生物、藻类以及水生高等植物、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漂浮、浮游、游泳、固着和穴居等。有的适于淡水中生活,有的则适于海水中生活。

(6)生物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扩展阅读

陆生生物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2、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等,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3、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4、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

水生生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功能的水生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特定的生物群落,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协调,维持特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对水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2、水生生物有的适于淡水中生活,有的则适于海水中生活。

‘柒’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捌’ 生活方式的方式包括哪些

这些文字是概念广义: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了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狭义: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场所、栖息方式,活动类型等的行为(behaviour)以及营养的种类、摄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ction)等所有的生活习性的总合。各种生物种间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自由生活、附着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现出一定的类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一样,通常在发育阶段的表现常是特殊的。所谓种的生活方式实际是指整个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形式。

阅读全文

与生物生活方式包括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