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天增的介绍
博士,研究员,1960年6月5日出生,河南项城人,1981年 7月毕业于百泉农专,同年留校任教。现任中共河南广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河南广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B. 河南科技学院是什么时候成的二本
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39年1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之后经过多次变迁。
1951年升格为平原农学院;
期间再次经过多次拆分、合并,
1958年9月,改称百泉农学院;
1959年,百泉农学院更名为新乡专区农学院,9月,新乡专区农学院改建百泉农业专科学校;
1987年2月,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当年河南省为数不多的本科院校)。
2004年5月,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不考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农学院,到1987年2月已经是现在所说的二本院校了,由于当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国家对该校的定位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
虽然河南科技学院是河南省15所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之一,但是作为三十多年的老本科院校,总体而言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奋起直追。
河南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A类特色学科,1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省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数学。
省A类特色学科(1个):作物学 。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作物学、兽医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畜牧学、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化学、系统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兽医、风景园林、艺术、体育、教育、机械工程、农业推广 。
河南科技学院___网络
师资力量
据2019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638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8人。聘请70余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 [1]
双聘院士(6人):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 [7]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 [8] 、陈焕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9] 、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 [10] 、喻树迅(中国工程院院士) [11]
中原学者(1人):茹振钢 [12]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李成伟 [13]
全国模范教师(1人):茹振钢 [14]
全国优秀教师(2人):胡建和 [15] 、王清连 [16]
省级教学名师(3人):李敬玺、郭运瑞、吴国梁 [17]
省级教学团队(6个):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团队(2007年) [18] 、动物疫病防控教学团队(2009年) [19]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教学团队(2011年) [20]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2012年) [21] 、农科基础化学教学团队(2013年) [22] 、饲料科学教学团队(2015年) [23]
河南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A类特色学科,1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4]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25]
省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数学 [25]
省A类特色学科(1个):作物学 [26]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作物学、兽医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畜牧学、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化学、系统科学 [24] [27]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兽医、风景园林、艺术、体育、教育、机械工程、农业推广 [24] [28]
河南科技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个省级精品课程。 [17] [26]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河南中原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市场营销学科教学法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
省级特色专业(13个):农学、园艺、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市场营销、机电技术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植物保护 、园林、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国际经济与贸易 [17]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生物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园林学、经济管理 [17]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生物与发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29]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高等数学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个):数学欣赏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基因工程 、肉品工艺学、动物微生物学
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中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学科教学法、动物医学学科教学法、化学教学法
省级精品课程(16个):遗传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动物病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公共关系学、基因工程、肉品加工工艺学、蔬菜栽培学、动物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 [17]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7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9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 [30]
获奖等级
获奖项目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双岗实习:职教师资双技能培养新模式
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才能力资本与高校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教学观念问题研究
地方高等学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教学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与方式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省中小学为例
高等学校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地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
种植类专业基础课试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专升本教育中专科与本科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园林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阳光教育运动下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新课改下普通高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教育类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一体化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资源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职教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EAP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双导师制”的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力职前和职后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新时期师范生师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
地方性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及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职业辅导体系的实证研究
大众教育环境下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班级活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写作思维教学“四步法”研究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新型校企合作:动物生产类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网络建设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创新背景下高校种植类专业实验课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新形势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果蔬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人高等数学实例教学法的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融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及培训体系研究
农学学科硕土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两翼四驱”生产实习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能力导向”的园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产“双向互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农业背景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本科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30]
河南科技学院学校荣誉
2014年12月,河南科技学院获“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31]
洛阳校友捐赠
2018年4月,河南科技学院获“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 [32]
2019年4月,河南科技学院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 [33]
2020年1月,河南科技学院新媒体工作室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2019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34]
河南科技学院学术研究
编辑
河南科技学院科研机构
据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建有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 [3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蜜蜂)新乡综合试验站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现代生物育种河南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智能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7个):畜禽智能化清洁生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棉花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粮食资源深度利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业物联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功能吸附分离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园艺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河南省动物病毒病防控与免疫检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棉花遗传改良与害虫防治院士工作站 [35]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作物栽培生理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 [36]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河南省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动物病毒病防控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精密加工与特种制造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功能性吸附分离材料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优异园艺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农业数学模型分析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 [37]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动物病毒致病及免疫机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物分子遗传育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南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深加工及质量控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动物病源和新兽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食品质量与安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昆虫分类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畜禽疫病防控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与区域经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新乡市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百农207小麦育种研发团队、智能农业与生产过程控制团队、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 [38]
河南科技学院科研成果
据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3629项,获科技成果奖154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39]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1] [40]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奖项等级
获奖年份
矮抗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13年 [39]
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8年 [40]
小麦品种“百农3217”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1985年 [1]
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7年 [41]
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
成果名称
申报人
获奖等级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旧词新义研究 宋培杰 特等奖
知识经济时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高佳 一等奖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程建锋 一等奖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背后逻辑的历史探寻 冯丽 二等奖
河南长篇小说(1949—1999)研究 张东旭 二等奖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研究 冯小燕 三等奖
中国与比利时合办企业的创新研究: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1921-1936) 方强 三等奖 [42]
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成果奖名单
获奖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获奖等级
畜禽健康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平台构建及应用 刘艳昌,左现刚,张志霞,李国厚,蔡磊,侯志松,赵明富,余周,杨献峰,李琳芳,赵欣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发酵面制品复合抗老化剂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曾洁,高海燕,孙俊良,何承云,李光磊,李云波,河鸿举,苏同超,娄文娟,贾甜,张瑞瑶,宋孟迪,曹蒙,姜继凯,孟可心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锂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关键性技术及其应用 许光日,杨理,李元超,赵二庆,马晶晶,李晓波,范淑敏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食用菌凝胶食品开发及加工废液综合利用技术 李波,芦菲,杨伟,聂远洋,何承云,李云波,张兆沛,徐贵华,周浩宇,高海燕,屈晓清,周海旭,苏晓,刘英伟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新乡市赟丰菌业有限公司 一等奖
高效健康环保型猪杂粕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刘长忠,姜金庆,贺永惠,刘本国,陈金永,崔艳红,刘兴友,梁晓晓,王泽政,陈福水,韩庆功,何云,王元元,王永强,吴世秀 河南科技学院,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广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好运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酵守康饲料有限公司 一等奖
鸡内源性限制因子对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调控及应用 余燕,马金友,张艳红,孙瑞,段佩玲,徐之勇,王秋霞,欧长波,刘婷宇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高产稳产早熟广适国审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百棉985选育及应用 王清连,张志勇,张金宝,李成奇,张新,刘孝峰,余学科,刘桂珍,晁毛妮,张宝红,董娜,孙润润,胡根海,付远志,薛惠云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一等奖
高益生活性蝙蝠蛾拟青霉胞外多糖发酵关键技术及应用特性研究 武忠伟,黄玲,王正荣,张朝辉,宋琳琳,李志刚,李林波,王宝石 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市大明饮品有限公司,新乡市天界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奖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李桂荣,朱自果,余义和,张少伟,赵瑞芳,扈岩松,李红波,刘遵春 河南科技学院 二等奖
鸡场主要病原微生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徐彦召,张守平,杭柏林,王青,朱惠丽,李春艳,柳东阳,刘保国,秦保亮,王永强,张慧辉,杨雪峰,胡建和,董海广,高冬冬 河南科技学院 二等奖
鸟苷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监测工艺优化 杨天佑,田静,单长卷,常景玲,张志宏,李林波,王宝石,张蕾,付庆云 河南科技学院 二等奖 [43]
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调研课题联获奖清单
调研题目
获奖编号
主持人
获奖等级
智能网络冲击下个人信息传播安全性问题研究 SKL-2018-687 徐涛 一等奖
健全河南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问题研究 SKL -2018-3830 董亚辉 一等奖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研究 SKL-2018-297 陈佳 二等奖 [44]
河南科技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图书馆有中外文藏书总量约371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143万余册,电子图书约228万种;纸质报刊1577种;中外文数据库48个。 [45]
图书馆正门 [45]
学术期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截至2012年6月,有《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和《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两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分别出版社会科学版和职业教育版。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德育、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职业教育版主要刊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高等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与经济、农村职教、成人教育与培训、思想道德建设、职教史研究、比较职教、职业指导、课程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文章,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维普网、万方数据库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系Caj-cd规范获奖期刊。 [46]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主要刊登农学、植保、食品、园艺、畜牧、兽医、机械、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未曾发表过的论文,被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被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藏,系Caj-cd规范获奖期刊。 [47-48]
河南科技学院合作交流
编辑
截至2018年12月,河南科技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克兰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学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赴外交流等模式。
学校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举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教育学等3个本科课程合作项目。2018年,学校申报了人力资源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物联网工程、生物技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前教育等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
学校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成立了“中乌国河南科技学院-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国际联合研究生院”,截至2018年12月,已有74名师生赴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2018年6月,学校依托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课程合作项目,选派了3个合作专业20名学生赴南澳大学参加了体验周活动;学校与马拉西亚博特拉大学开展了1学期的交换生项目,截至2018年12月,派出35名学生;2018年6月,学校依托与印度尼西亚泗水大学合作的“中国-印尼跨文化科研合作项目”,派出12名学生赴泗水大学交流。 [49]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河南科技学院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举办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50]
C. 湖南广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荣誉资质
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兽药GMP、饲料安全HACCP三大国际认证;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是湖南省实施“5255”工程,承担“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公司主打产品“广田”牌系列产品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湖南省着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D. 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大事件
2010年8月,公司更名为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E. 河南省广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河南广安(集团)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省畜牧行业第一家由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高科技饲料为主营业务,以饲料原料、动物保健品、网络信息服务、种畜种禽为辅助业务的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广安集团设立了北京、郑州、上海、广州、长沙、新野六大生产基地,下设预混料、浓缩料、商贸、养殖、网络五大事业部,拥有河南广安生科、北京广安孚德、广州广安、上海广安森威、新野广安、南阳种猪场、安徽涡阳万头猪场、湖南广安动保等13多个子公司,40多个销售分公司,总资产9000多万元。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牧业网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畜牧行业商务、信息网络平台,被誉为“环球牧业的电子通道”。广安集团致力于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食品及服务的宏伟事业,连年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其独有的文化、人才、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成为中原地区最有优势的畜牧产业化企业,并具备了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条件。经过九年精心经营,广安获得了“中国饲料十佳名优品牌”、“中国饲料产品市场首选放心信誉品牌”等荣誉称号。
F. 2016年广安生物,地理中考成绩
拨打当地中考教育部门的查分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自己的准考证号、学号、身份证号等信息,一定要仔细核对好再输。要注意电脑语音会重复你所输入的信息,核对好后就可以收听自己的成绩了。
G. 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生猪价格预测
2008与2009年生猪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猪肉作为我国民众最为偏爱的肉类品种,占国内肉类消费量的比重超过6成。端午节、春节、清明、国庆、中秋节、红白喜事等传统习俗成为肉类消费的集中时节,致使以往的生猪价格几乎在每个年度内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格局。自2000开始至2003年期间,生猪价格低位徘徊,2003自“非典”后猪价开始呈现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生猪养殖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之后才开始由南向北迅速下跌,至06年5月跌至“低谷”后又开始回升直至现在仍保持在历史最高价位,以往的波动规律逐步打破。今后猪价走势如何,尤其是09年,已经成为当前业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对生猪市场价格分析的经验并参考业内众多市场分析人士的观点,从决定生猪供需矛盾的生猪生产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生猪进出口,生猪期货等四大因素与大家一起来分析与预测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价格走势,并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全国生猪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作为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我国基本上是自给自足。2006年生猪存栏4.9亿头,首次比上年下降2.6%:母猪存栏4700万头,下降3.6%。2006年猪肉产量519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2%。2007年猪肉生产达5970万吨,略高于世界总产量的50%,然而人均猪肉消费量33.8kg,属世界最高,仅略低于香港地区、欧盟和台湾地区。
08年上半年生猪生产质量稳步提高,价格市场供应平稳,2007年上半生猪价格为2.15~2.4元/千克,猪粮比5.22:1,养猪处于盈利区,至今效益整体较好。预计08年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为3515吨,同比增长3.2%,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71亿头,同比增长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75万头,同比增长22.5%,占生猪存栏的11%,生猪出栏2.88亿头,同比增长2.1%。6月底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0.6%,出栏同比增长4.8%。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幅超过20%,占生猪总存栏比重的10.8%。规模养殖发展迅速,散户养殖稳定增长。6月份规模养殖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6.9%,出栏增长17.6%,散养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5.3%,出栏同比下降4.5%,仔猪数量明显增加,断奶至两月龄仔猪存栏同比增加20.2%。
二、畜牧业扶植政策有力推动了生猪市场的发展。
随着猪价上涨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经济学界、各大媒体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养猪业。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养猪生产,希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居高不下的猪价。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拿出11.06亿元、12.59亿元,按每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给予补贴,累计核查补贴能繁母猪4656.6万头,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追加至100元/头,补贴政策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根据中西部给予差别性补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补贴11.5亿元,11.38亿元。截止08年5月底,全国参保能繁母猪超过4100万头,覆盖率达80%左右。年初冰雪灾害中,有10多万头死亡母猪得到理赔。生猪大县奖励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15亿元,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2008年奖励计划增至21亿元。其中15亿元已按2007年明确的调出大县数量和标准下达各地。这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生猪良补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对全国200多个县(农场)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截止2008年5月底各项目县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任务。2008年补贴资金增加至3.6亿元,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下发,近期补贴资金也将下达各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2007年中央投入25亿元支持1079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今年再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期申报评审工作全部结束,近期将下达投资计划。良种繁殖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3亿元,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2008年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近期将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三、猪肉出口大于进口,我国大量进口猪肉可能性不大。
8月23日电,在今天下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表示,中国是一个生猪的生产大国,猪肉产品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十年来,我国的综合猪肉生产增长率为每年5.1%。目前仍然是出大于进,大量进口生猪是不可能的。
我国的生猪出口市场主要是香港、日本和俄罗斯。据海关统计,2007年生猪出口增加16%,达到200万头。截止6月30日,今年深圳口岸月度猪肉出口量基本稳定在4000吨左右水平,比去年同期(下同)大幅下降39.3%,价值8026.6万美元,增长10.4%。今年上半年,主要出口省市均有不同程度下跌。湖南、四川、广东经深圳口岸分别出口猪肉8602吨、6823吨和4347吨,分别下跌17.4%、57.6%和8.8%,以上3省出口合计占同期深圳口岸猪肉出口总量的84.8%。
中国也一直进口一定数量的猪副产品,也有少量猪肉进口。2006年进口猪副产品20万吨,猪肉2.4万吨。2007年头11个月当中,美国占我国进口市场总量37%的份额,是我国最大的猪杂碎进口来源。据了解,到2007年末,美国猪肉库存预计为23万吨,与上年持平。受国内旺盛需求影响,今年以来广东省猪肉进口持续高速增长,5月再创新高,进口价格保持平稳。1-5月广东省进口猪肉7.9万吨(私营企业进口猪肉4.9万吨,增长6.3倍;国有企业进口2.9万吨,增长30倍),是去年全年2.6倍,其中自欧盟进口猪肉5.1万吨,增长10.2倍;自美国进口1.7万吨,增长32.2倍;自加拿大进口1.1万吨,增长2.9倍。
四、生猪期货市场呼之欲出,现货市场价格决定养多少猪的方式即将得到改变。
2006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也将推动期货市场的发展列入其中,以品种创新推动市场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生猪期货就是最合适的创新品种之一。
目前,我国生猪期货上市面临生猪市场规模、良种覆盖率及出栏率高、生猪市场大起大落明显和肉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等四大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标与市场难以统一、地方保护主义阻碍统一市场的流通、市场不规范缺乏市场准入和统一的组织协调、病死猪与注水肉泛滥、资讯条件差缺乏科学预测市场走势的信息等六大制约因素。日前已经完成的我国首次生猪期货模拟交割。我国第一个生猪期货标准也已产生,作为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的大商所,目前正在加紧筹备生猪期货上市。
根3月16日在长沙召开的全国生猪期货上市研讨会上透露:我国生猪期货将在两年内上市。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农民看现货市场价格决定养多少猪的方式将得到改变,养猪农民可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决定生猪的合理饲养量,从而回避价格风险,增加和稳定收入。将推出的生猪期货上市也为生猪需求和生产都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加速行业内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有助于避免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有利于促进生猪养殖与加工业规模化发展,将出现生猪养殖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纵向整合。
四、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市场分析、预测与建议
1、生猪供应形势预测:受07年生猪高价、国家生猪扶植政策、农民收入多元化、外届生猪投资更加理性和规模与散养比例趋高、养殖成本逐增、疫情致死率升高、天灾异常、生猪期货信息等多重影响,自去年5月份起至今年6月份,母猪存栏呈现恢复性增长。如果这样推论,即补充后备母猪到母猪所产第一窝猪育肥上市,至少需要4个月体成熟+妊娠期114天+150天出栏,共12个月的时间,根据对以往母猪、生猪补栏积极性及存栏结构变化的分析验证,2007年的5-8月份为母猪存栏的低谷阶段,照此推论下去,分析认为,若不考虑国家后续政策的影响,国内生猪供应预计到2009年1月之后会达到“饱和状态”。
2、生猪需求形势预测:分析2008年1-8月份生猪价格走势,前期的母猪补栏已经明显地反映到生猪出栏上,猪价走低态势日益明显,尤其是7-8月份,预计9月份前后,生猪出栏的持续增加将同时迎来需求的反弹直至年底,可能会因为春节的阶段性影响保持在较高价位震荡,但距离均衡价位已经不远了。分析认为2008年7月份新一轮的盈亏周期已经拉开了序幕,到09年第二季度,猪价有可能接近成本线,2009年春节过后有可能正式进入微利平衡期,分析形势不容乐观。当然,受运输成本、饲料原料、劳务等其他成本趋高的可能性影响,正常区间有可能前移,微利在2008年底到来的可能性也存在。
综上所述,分析认为今后的供需矛盾将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到09年底达到供需平衡。不考虑物上涨因素的影响,生猪价将呈现走低的发展态势,若再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将加快生猪价格走低速度:奥运过后截至12月31日,我国将冷冻猪肉的进口关税将从12%下调至6%,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进口猪肉的增加,并帮助拉低肉价。同时国家对家禽、水产等养殖业的扶植力度以及我国民众肉食消费的结构性调整都将猪肉需求产生影响。至于生猪期货能否成为09年供需矛盾的一大因素,对生猪养殖和猪价走势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有待业内人士今后高度关注。
3、关于下一步生猪养殖的建议:其一,2008年下半年普通散养户一定要走出“等行情,重价格,轻防疫”的不利局面,凡是主动出击,更多地关注养猪的综合经济效益,即单位时间内单位成本获得的养猪综合经济效益,即采用什么样的产品,怎样的饲养模式和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养猪综合经济效益,更多地关注现代生猪养殖技术,重点关注保育猪的成活率及35日龄和63日龄的断奶个体重及母猪的产健壮仔数和母猪的泌乳量与乳质,注重肥猪的出栏体型和时间,饲喂一定量的强化大猪料不失为上策。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最近推出的三高产品组合和三高养猪技术值得广大养殖户广泛试用(湖南广安三高技术咨询热线:0731-6807956/6807928)。其二,适时优化存栏结构,尤其需要控制好2008年底、2009年初母猪的总存栏数量以及发情配种母猪数。尽量避免预测09年7月份亏损期到来前妊娠母猪、哺乳仔猪、育肥猪存栏量过大,导致不必要的存栏损失。建议亏损期间存栏结构以后备母猪、暂停配种的能繁母猪为主,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降低亏损期的损失,成功渡过2009年的亏损期,迎来新一轮的盈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