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病原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病原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0 00:13:04

1. 细菌和病毒对人有哪些益处和害处

一、害处:

1、病毒和细菌确实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细菌还可以用于食品制作。

2、人们往往谈细菌、病毒而色变,因为它们会侵害人的肌体,让人生病,甚至死亡。

3、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导致了多种疾病。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感染方式包括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病原体可以用抗菌素处理,抗菌素分为杀菌型和抑菌型。

二、好处:

1、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用于酦酵食物,例如在醋的传统制造过程中,就是利用空气中的醋酸菌使酒转变成醋。其他利用细菌制造的食品还有奶酪、泡菜、酱油、醋、酒、优格等。细菌也能够分泌多种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即是由链霉菌所分泌的。

2、细菌能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来清除污染,称做生物复育。举例来说,科学家利用嗜甲烷菌来分解美国佐治亚州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污染。

3、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奶酪及优格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1)病原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扩展阅读:

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

细菌对寄主的侵犯,包括细菌吸附于体表,侵入组织或细胞,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乃至扩散蔓延以及抗拒寄主的一系列防御机能,造成机体损伤。

细菌能以它表面的特殊成分和结构附着于寄主体表或各器官的上皮粘膜,如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借其表面抗原(K88)吸附于肠上皮,淋球菌借其表面丝状突出物吸附于尿道上皮,化脓性链球菌借其表面特异性M蛋白吸附于咽部粘膜等。

2. 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病原微生物都叫什么名

天花(smallpox,variola)
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但经推广牛痘接种和数年的世界性监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但需注意重新出现。

黑死病(学名鼠疫)
根据史书记载,中世纪爆发的毁掉欧洲1/4人口的黑死病是淋巴腺鼠疫,通过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跳蚤传染。1347年到1352年期间,一种被称为瘟疫的流行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导致2500多万人丧生。在随后的300多年间,黑死病仍然周期性爆发。 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的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地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艾滋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2003年全世界又新增5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者总数上升到了4200万人。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最保守的估计也已经有8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登革热与西尼罗热——虫媒传染病不甘示弱
登革热是一种“老牌”热带传染病,近年来其流行随着传播媒介的活跃而逐步加重。去年1月到2月,泰国登革热病患者已达5284人,同时此病在厄瓜多爾尔尔、巴拉圭、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与登革热病原相比,西尼罗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自1999年首次在美国暴发以来,西尼罗热已持续5年在美国流行,流行规模越来越大,并且继续向中美和南美国家蔓延。目前我国尚没有感染西尼罗病毒的病例报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如同非典一样,病毒潜伏在某个未知的地方或者从国外传入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除了这两个引起人们关注的虫媒传染病外,由蚊虫传播的黄热病、疟疾、圣路易斯脑炎也都引起了不同规模的流行。

非典——呼吸道传染病肆虐
2003年在全球引起最大影响的莫过于新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2年11月16日,在中国广东河源出现了第1位非典病人,随后,这种新型肺炎又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等地被发现。全世界累计发现8000余名感染者,造成800多人死亡。
为配合预防非典卷土重来,防治流感成为去年全球关注的焦点。自去年11月份以来,英国、加拿大、美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均报告,流感的流行比往年有所提前。
在2003年暴发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中,还有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传染病。比如专发于儿童的百日咳,2003年1月8日WHO报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发现115例百日咳病例,其中死亡17例。另外还有白喉, 7~8月在阿富汗坎大哈连续出现50起白喉病例,死亡3例。

霍乱
如果说非典、西尼罗热的流行是由于人们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有效控制措施的话,那么霍乱这种妇幼皆知的经典传染病的大流行则主要应归结于社会因素。动荡的社会秩序、没有清洁的饮用水、缺医少药,成为霍乱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去年4~5月,赞比亚、伊拉克、乌干达、莫桑比克、南非先后暴发霍乱。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发现其真正的动物宿主,更多的证据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输血、呼吸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病死率达到50%~90%。患者死亡时器官溶解,全身毛孔和腔道出血,死状恐怖。故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
血吸虫病
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反复,主要表现为钉螺扩散明显,新疫区不断增加。目前已有28个县(市、区)在多年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之后,疫情重新出现明显回升。

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决定的。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3. 原生生物有什么危害

真核生物域中的一界。
原生生物界
真核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核的,且几乎是单细胞生物。某些真核原生生物像植物[如矽藻diatom)],某些像动物[如变形虫(amoeba)、纤毛虫(ciliate)],某些既像植物又像动物[如眼虫(euglena)]。
早期藻类是植物的祖先,早期的原生动物是动物的祖先,所以人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常把藻类归于植物界,把原生动物归于动物界。
藻类在富营养化的水域中可能会造成藻类污染,如赤潮(海洋中)、水华(淡水中),有的藻类能产生毒素,使食用者中毒。
目前已知有28种原生动物是寄生虫。我国列入重点的寄生虫病有五种,分别为: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其中疟疾和黑热病是原生动物引起的。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黑热病由利士曼原虫引起。另外还有原生动物椎虫引起的昏睡病,以及冒滴虫病、阿米巴痢疾对人类也有重要影响。
此外,寄生原虫对家禽和某些重要经济动物也有严重影响。

4. 细菌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1)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还有就是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2)对人有帮助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与真菌。细菌当中的正常菌群是对人体有益的,包括:营养作用(比如大肠埃希氏菌利用营养物质合成维生素K12为人体所用,这是从自然界中摄取不到的,还有如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的稳定、对人类的延年益寿等作用)、免疫作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生物拮作用(正常菌群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的入侵)。真菌当中有食用菌,更有产生抗生素物质的很多种真菌。
(3)微生物中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比如:A、许多的病毒可引起人类的病毒性疾病,且目前人类对病毒性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B、细菌中的病原菌如沙门氏功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等,会引起人类的疾病,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疾病。C、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都能引起人类的疾病。

5. 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坏处

一、微生物有害的作用:

1.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2.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

3.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

二、微生物有益的作用:

1.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

2.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

3.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

(5)病原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扩展阅读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有很多食品(如酱油、醋、味精、酒、酸奶、奶酪、蘑菇)、工业品(如皮革、纺织、石化)、药品(如抗生素、疫苗、维生素、生态农药)是依赖于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在矿产探测与开采、废物处理(如水净化、沼气发酵)等各种领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自然界唯一认知的固氮(如大豆根瘤菌)与动植物残体降解者(如纤维素的降解),同时位于常见生物链的首末两端,从而完成碳、氮、硫、磷等生物质在大循环中的衔接。

若没有微生物,众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营养来源、植物的纤维质残体就无法分解而无限堆积,就没有自然界当前的繁荣与秩序或人类的产生与维续。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

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参考资料网络——微生物

6. 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生物入侵者”,它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危害

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我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4]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

7. 根据农业部规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哪类危害程度最高

第一类危害最高,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一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具有高个体危害和高群体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第九条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8. 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一类不具细胞结构介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首先发现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细菌不能工巧匠穿过的瓷器,因而命名为过滤性病毒或病毒。病毒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绝大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各种病毒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形态,并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即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折质,某些病毒还含有脂类、多糖及无机盐类等。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根据寄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侵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破坏畜牧业和农作物,会造成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病毒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许多传染病如流感、麻疹、乙脑、肺炎、小儿麻痹等到都由病毒引起。某些病毒还能引起动物的肿瘤。细菌病毒污染是发酵工业中的大忌,威胁着农药、抗生素、酶制剂、有机溶剂的发酵生产和乳品生产等。有些病毒可用于防治害虫和病原体。病毒还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

9.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主要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农业部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第一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

2、第二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3、第三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诊治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结核分支杆菌。

4、第四类是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9)病原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扩展阅读:

病原微生物注意事项: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 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10. 土壤病原体危害人类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当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土壤,超过了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一植物一人体”,或通过“土壤一水一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这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病原体 主要来自含病原体的人畜粪便、垃圾、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凡直接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肥和污水灌溉或利用其底泥施肥,都会使土壤受到病原体的污染。能污染土壤的肠道细菌有沙门菌、志贺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天然土壤中也存有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此外,土壤又是蠕虫卵或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场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存活较长时间,例如蛔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能存活2年以上。
(2)有毒物质 主要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铝、铅、锌等;农药,危害最大的是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及某些含金属的化肥;致癌物质,如苯并[口]芘等。
(3)放射性物质 核爆炸可产生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元素,锶-90的半衰期为28年,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都可在土壤中蓄积而长期污染土壤。

阅读全文

与病原生物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