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笙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是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据史籍记载,女娲是被古人尊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有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女娲也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女娲有许多丰功伟绩,炼石补天,治理洪水,抟土造人,救灾救民,繁衍人类,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博雅》引《世本》云:
女娲作笙簧。笙,生也,
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
中空而受簧也。
《说文解字》在解释“娲”字时,云:
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两者联系观之,看出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传说,女娲从昆仑山脚下最温暖的溪水边取来竹子,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还在竹管里面加上竹制簧片。再选来上好的生长在黄河流域最平缓河段的葫芦,用葫芦制成笙斗。吹嘴由木头制成,木头是有名的楠木。将编排好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这一切做好之后,就能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笙的单色清凉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深厚低沉。女娲把这种乐器当作礼物送给了她的孩子们。她说:“孩子们,当你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喜悦的时候,可以用它吹曲调,那曲调就是你心情的表达。”
人们感到好神奇,争先恐后地向女娲学习制作的方法,很快制作这种乐器的手艺就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
在女娲的教导下,人们还发明了笙簧的其他许多种用法,比如说,用它表达快乐,庆祝丰收,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等等,只是曲调不同而已。
看着孩子们平安、欢乐的生活,女娲觉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于其他的,她相信人类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进步的。
这时,一架由白螭带路、黄云簇拥、飞龙驾驭的雷车降落在地面上。天帝派人来接女娲回天庭了。女娲登上雷
车,乘云驾龙而去。大地上的人类为了感激女娲的恩德,表达对她的怀念,就将女娲奉为女娲娘娘,以隆重的形式祭祀她。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
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
“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吕氏春秋·仲夏纪》高绣注:
竽,笙之大者。
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春秋时期,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般在重大的仪式或宴请时,都会用“笙”来助兴。春秋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着名的笙演奏家,可见笙在当时的重视程度。后来的战国时期,笙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了笙在演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他在宫廷里专
门成立了300人的大乐队,以便时常听乐队演奏。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样子。日子一天天地就这样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他喜欢听竽的独奏。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怕真相暴露,犯欺君大罪,中途就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便来自这个寓言。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变化很大,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笙管数为12根至18根,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在东汉的古籍里,记载笙的形制。《说文解字》中有: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的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听邻家吹笙》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这首诗用比喻、通感和想象的手法,从听笙写起,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诗道: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诗人借笙曲传达心曲,以心曲应和笙曲,正是这个“疑”字,将心曲与笙曲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这种如幻如梦的奇境之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邻家”笙乐的明丽与欢快。
741年,诗人李白好友元丹丘应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访道,自其隐居处东蒙山西入长安,途经兖州治城瑕丘,李白为他饯别,特作《凤吹笙曲》诗,全诗共十六句,惜别之情深切动人。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形式有19、17和13簧多种;后来又流行一种17簧义管笙,这种笙在17簧以外另备两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后来19簧笙也失传了。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我国的笙、竽在盛唐时东传到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一直保存着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为17管,其排列办法均呈马蹄形,唯弯曲的吹嘴特别长,斗上都有油漆彩绘的人物或风景画。古籍中所说竽为多管,而正仓院所存的唐俗乐使用的竽,则与笙同为17管。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北宋景德三年,也就是1006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又制作成19簧笙,此后19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又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我国的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
到欧洲。
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
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以后,又促进了风琴和手风琴的发明。
由于笙流传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但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B. "笙"是什么意思
笙指的是簧管乐器。一般有十七根长短簧管(其中三根不发音)插于铜斗中,奏时手按指孔,利用吹吸气流振动簧片发音。能奏和音。现经改革,有二十二至三十二簧笙及加键笙等。多用于伴奏、合奏或独奏。
一、说文解字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译文:笙,十三簧的管乐器。形如凤翼。笙,传达正月之音。正月之时万物生长,所以称它为笙。大笙叫巢,小笙叫和。
二、组词
笙箫、笙歌、笙镛、笙竽、笙煖等。
三、字形演变(如图)
(2)笙是什么生物扩展阅读:
一、笙箫 [ shēng xiāo ]
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二、笙歌 [ shēng gē ]
泛指奏乐唱歌。
三、笙镛 [ shēng yōng ]
亦作“笙庸”。古乐器名。镛,大钟。
四、笙竽 [ shēng yú ]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
五、笙煖 [ shēng nuǎn ]
1、谓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
2、指经烤热过的笙。
C. 笙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吕氏春秋•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春秋时期,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般在重大的仪式或宴请时,都会用“笙”来助兴。春秋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着名的笙演奏家,可见笙在当时的重视程度。后来的战国时期,笙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了笙在演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D. 苼是什么意思
"笙"意思是: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笙歌,芦笙,笙管乐(yuè)。
基本信息:
拼音:shēng
部首:竹
总笔画:11
部首外:5
(4)笙是什么生物扩展阅读:
相关组词:
1、笙箫[shēng xiāo]
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2、笙歌[shēng gē]
泛指奏乐唱歌。
3、笙镛[shēng yōng]
亦作“笙庸”,古乐器名,镛,大钟。
4、笙竽[shēng yú]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
5、笙煖[shēng nuǎn]
谓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
E. 笙是如何形成的
笙的形成,可以追朔到3000多年前。起初,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和排箫区别开来。
关于芦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重峦叠翠的苗岭山下,在清澈碧绿的清水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阿爹叫篙确,阿婆叫娓袅,他们40岁才生下一个姑娘,取名榜雀。姑娘心灵手巧,长得比孔雀还美,比黄莺还会歌唱,苗家后生都很喜欢她,而榜雀暗地却爱上了青年猎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艺高强,曾杀猛虎为父报仇,射鹰精为民除害。有一次,杀死白野鸡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远了,这姑娘原来就是榜雀,父母见到爱女无比高兴,热泪盈眶。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饭不香、容颜憔悴。多才多艺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芦笙,用它吹出优美的音调,篙确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芦笙、吹芦笙。赛芦笙那天,远近苗寨的青年都赶来参加,终于引来了头插白野鸡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认出了他,篙确老爹请他到家里做客,榜雀精神焕发,与茂沙畅叙衷情,两人结为美满夫妻。
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F. 笙是什么意思
笙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构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
一般宫音管(也称“上筩”或“修挝”)居于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长短排列外观如凤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称“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长方形音窗(也称“内开穴”)从簧片至音窗的实际距离为耦合振动的有效管长。簧片的音高依据簧舌尖上点粘蜡珠的大小来调节。
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变化很大,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隋唐时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近现代产于苏州的苏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产于山东的笙开始用金属笙斗。先秦时期的笙管数为12~18根,至唐宋时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G. 笙指的是什么智慧树
摘要 您好亲亲,经过查询,笙指的是梧桐树。笙旳构造,将铜制旳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个木制或铜制旳带有吹孔旳笙斗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旳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解放后,对笙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旳有二十─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旳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与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笙旳种类
H. 笙是什么意思
笙 拼 音shēng
(形声。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
笙长四尺。——《风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使用民族:汉族
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I. 笙是什么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龠、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