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代生物的分布特征
现代生物分布在地球表层的各个角落,但在不同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今植物分布特点将在第二节中论述,下面主要介绍陆地上的动物分布特征,这些知识对研究第四纪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1. 全球动物分布特征
根据现今的动物组成、亲缘关系、气候及动物扩散的阻碍,将全球分为七个动物界(区)(animal kingdom)(图 9-1)。
图 9-1 现今全球动物地理分区(据 Vaunghan,1978)
古北界(palearctic region)包括除印度大陆、东南亚和中国横断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以外的欧亚大陆,以及非洲北部、日本、朝鲜半岛、冰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是六个界中最大的一个。该区大部分为温带气候,但各地气候相差悬殊,从酷热的北非到严寒的西伯利亚。本区没有热带雨林,主要为针阔叶林、大草原、荒漠高原和苔原景观。该界的动物组成特征是: 没有热带的长鼻目和奇蹄目的犀科、獏科; 特有种类有食虫目的鼹鼠科,啮齿目的河狸科,兔形目的鼠兔科; 常见类型有猫科、犬科、獾科、马科、牛科、鹿科、羊科等。在上新世,该区的动物繁盛,种类繁多,广布有 “三趾马”动物群,向南一直扩展到印度次大陆(东洋界)。该区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就是在 “三趾马”动物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第四纪气候的变冷和地形变化,喜暖的类型向南迁徙(东洋界),而喜干冷类型向北部聚集,形成了古北界的动物组合。
新北界(nearctic region)包括几乎整个北美,即包括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和墨西哥北部。整个地区的生境,从亚热带旱生林到北极冻土带,气候特点与古北界相似。新北界的动物多种多样,包括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一些科,如鞘尾蝠科、吸血蝠科和生活在北方的林跳鼠科、河狸科、熊科,只有山河狸科为本区的独有科。新北界与新热带界的关系密切,可视为古北界与新热带界的过渡地带。古北界和新北界动物区系较为相似,有很多相同的科和属种,它们的差异仅表现在属种水平上,在第四纪时期两界的动物通过白令海峡交流比较频繁,因此通常合并组成全北界(holarctic region)。
东洋界(oriental region)包括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和中国横断山-秦岭-大别山以南地区。该区南部为热带雨林区,而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林,草原不发育。该界有热带特有的动物: 长鼻目(印度象)、犀科(印度犀)、獏科(马来獏)、牛科(水牛)、灵长目(猩猩、长臂猿、树鼩、鼯猴)、食肉目(大熊猫)、啮齿目(竹鼠)、鼷鹿科(印度鼷鹿)等。该界与热带界关系比较紧密,有不少相同种类,但同时也有不少是古北界的种类。在上新世,该界与全北界区分不是很明显,在统一的动物区系中,在第四纪才与全北界区分开来。
旧热带界(paleotropical region)也称埃塞俄比亚界(ethiopian region),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地区。该区既有热带雨林,也有干旱草原,还有沙漠和高山冻土,是一个生态类型多样的地区。本区动物种类丰富多彩而具有特色,主要的代表类型有大猩猩、黑猩猩、狒狒、长颈鹿、各种羚羊、河马、非洲象、双角犀、鬣狗、非洲狮等,但无鹿和熊。该区是人类起源、发展和进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在该区南部和东部已发现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化石。
新热带界(neotropoical region)包括整个南美洲、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其北界为墨西哥高原南麓。该区地形崎岖,西部为安第斯山脉,热带雨林分布广泛,南部为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原。该区的动物构成非常有特色,代表种类有有袋目、翼手目、食虫目和灵长目,有20 个科为地方种类,但长鼻目、牛科、犀科、马科等非常贫乏。在古近纪之前,该区与北美处于隔绝状态,保存了一些古老的种类,随着巴拿马地峡的封闭,北美地区的动物侵入,形成一个特殊的动物组成。
澳洲界(australian region)包括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岛屿。该界在地形上的特色是有大大小小呈隔离状态的岛屿,造成区内动物交流的困难。该区气候炎热,既有热带雨林,也有干旱的荒漠和草原,澳大利亚的内陆非常干燥。该区自中生代晚期以来就处于孤立的状态,所以动物类型都非常的原始,有原兽亚纲(鸭嘴兽、针鼹、原针鼹)和后兽亚纲(有袋类,如袋狼、袋鼠、袋獾、拟袋熊等)。至于现今在澳大利亚存在的啮齿目和澳大利亚犬是人类带入的。
大洋界(oceanic region)包括全球的海洋及一些呈隔离状态的岛屿。该界动物组成的最大特色是以水生哺乳动物占绝对优势,有鲸、海豚、海豹、海狮、海象等,以及少量栖息在岛屿的蝙蝠和人类引入的啮齿类。
总体看来,现今的动物组成在高纬度地区分化比较明显,而低纬的热带地区比较小。现今的动物分区是在古代(前第四纪)动物区系的基础上,经过动物内部因子(如竞争、繁殖、觅食、迁徙等)和外部因子(如气候、地形、地理障碍、植被等)作用形成的,反映了地壳运动和地球表层的环境变迁。因此,对第四纪动物地理和动物组合的研究有助于对这个时期构造运动、气候及生态环境变迁的了解。
2. 中国动物分布特征
我国现代动物分区分跨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在第四纪动物群中常把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群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north fauna)和南方动物群(south fauna)。它们的界线从东部的淮河向西经过大别山、秦岭、横断山,直到喜马拉雅山。这条界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气候、生物和环境分界线,与我们通常以长江为界分为北方和南方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动物组成和气候特点,又将古北界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图 9-2),东洋界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图 9-2)。但对于第四纪时期的动物分区很难做到这么详细的划分,通常只区分到南方动物群(区)和北方动物群(区)。在第四纪的中、后期,在这两个动物区系之间出现过一个过渡类型,以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的种类共存为特征,但它与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的界线模糊。
图 9-2 中国现代动物分区(据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1998; 简化)
‘贰’ 浮游生物、自游生物、漂浮生物和底栖生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区域有何区别
浮游生物:分布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中的生物。缺乏有效移动能力,浮在水面上生活。
自游生物:有较大的自由游动能力,比如鱼类、鲸类。
漂浮生物:分布于海水或淡水,尤以海水中为多。有一定运动能力。包括细菌、单细胞藻类及许多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底栖生物:分布在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一般是固着习性,以藻类、贝类为主。
‘叁’ 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 DNA和rna 分别分布在哪儿
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质粒中也有,RNA分布在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RNA分布在细胞质中。
真核生物包括我们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微小的原生动物、单细胞海藻、真菌、苔藓等。真核细胞具有一个或多个由双膜包裹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包含于核中,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繁殖,并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生物以原核细胞构成的,均为单细胞生物。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3)生物主要分布在哪里扩展阅读:
在机能方面:
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例如细胞能将化学键能转变为热能和机械能等,以维持细胞各种生命活动;
2、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如合成蛋白质、核酸等;
3、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如遗传物质的复制,通过细胞分裂将细胞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细胞。
‘肆’ 什么是生物生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物是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的统称。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1.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由
和蛋白质构成;
(除病毒))
2.可
3.有
4.能生长、发育、繁殖
5.可遗传、变异
6.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生物,但总有特例,病毒就是。我们把病毒归为生物的原因只是:它能增殖。如果按界分按两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如果按三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如果按四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如果按五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六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非胞生物界(病毒)。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在中国,微生物被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伍’ 关于生物种类的分布
岩石圈!除了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外,还有相当多的植物!是水里面所不能比的! 补充: 生物主要生活在大气圈下部、 岩石圈 上部、水圈全部。大气圈的生物一般为细菌,相对来说种类就少了。此外虽然水圈全部都有生物的存在,但论种类来说远不及岩石圈。岩石圈上部有大片的草原、森林,一个森林的生态中就有很多种生物了,甚至原始森林中还有不少未知的物种。另外还有各类花草、昆虫、飞禽走兽、细菌、真菌等等,绝大多数的物种都存在于岩石圈岩石圈上部,毕竟岩石圈给生物提供了“立足之地”。这个应该是初中的只是了吧!教材上有的,不信可以自己翻书! 补充: 有些错别字,不好意思哈!另外从能量转换来看, 岩石圈 的能量转换相对容易,更易于生物生存进化,这也使得位于岩石圈的生物种类更多!
采纳哦
‘陆’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分布在哪一范围内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多少米的范围内?()
A. 500米
B. 100米
C. 1000米
D. 10千米
解答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厚度100米的范围内.
故选:B
‘柒’ 高中生物习题!原核生物主要分布在哪
原核生物包括:蓝藻,放线菌、古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等。作为微生物,广泛分布在生物圈内。如衣原体是寄生在活细胞内。
‘捌’ 生物的分布
生物圈中的生物分布极不平衡,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沙漠、两极地区的生物数量、种类都很少,而在气候炎热、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仅生物种类繁多,而且生物量也很大。
(一)生物种群
所谓生物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同一物种必须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雄性和雌性),否则种群就会消失,所以说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既有交流,也有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地理隔离。如海洋中的岛屿上的种群与大陆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而居住在一座城市中的人这个种群,与另一座城市的人种群之间就存在交流,甚至远隔重洋的不同人种群也发生交流。
(二)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是存在互相依赖关系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单独地生存,而是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群落就是这种有机综合体。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合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地段可以重复出现。但是群落并不是任意物种的随意组合,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个物种是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它们各自的生存和繁殖,而且也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如热带雨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生长着终年常绿的茂密森林,雨林中的植物浓密,种类繁多,树木高低参差,有明显的垂直分层,树干上缠绕着许多藤蔓,树叶经常滴水成雨;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很多,如猿猴、大象、犀牛、河马等,还有鳄鱼等多种爬行类动物(图2-17)。
图2-17 热带雨林生物群落景观
(三)生物分布区系
各种生物种群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演化、扩散、适应、竞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分布区域,即生物分布区。生物分布区的形成受各种环境因素控制,按分布区的大小可分为广域分布生物和狭域分布生物。生物分布区的大小也与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关。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具有较广的分布区,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物种则所能分布的区域较小。分布区的形状和边界取决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间的竞争和依存(如附生、寄生)等因素。例如,在高纬度寒冷地带,动植物常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沿海岸和河岸地区,相关生物则呈狭长带状分布。此外,还有许多特殊的生物分布区是地质时期或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结果。不论是动物种群还是植物种群的个体都不是布满整个分布区的,而是占据其适宜的地带或栖息地。通常将一个较大地域内各种各样生物种类(包括人工栽培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的总和称为生物区系。
‘玖’ 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
珍稀动物包含陆生生物类(如:小熊猫、白颈长尾雉、大熊猫、伊犁鼠兔、金丝猴、白鹮、非洲象等)、水生生物类(如:扬子鳄、白鱀豚等)、两栖类(如:黑软壳龟、中国大蝾螈、娃娃鱼等)、爬行类(如:印度蟒等)。具体介绍以下几种:
1、小熊猫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F. Cuvier,1825),小熊猫科小熊猫属的一种动物。原生种分布: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云南、四川等省。
2、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是一种体型娇小的山地哺乳动物,约20厘米长,仅存于中国新疆,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体。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的天山裸岩区。
3、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4、白鱀豚
白鱀豚(学名:Baiji,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5、扬子鳄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6、金丝猴
金丝猴(拉丁学名:Rhinopithecus),毛质柔软,鼻子上翘,有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6种,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
滇金丝猴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向北延伸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剑川县、兰坪、云龙县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宁陕)、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
缅甸金丝猴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州东北部,国内分布于中国高黎贡山地区。
怒江金丝猴分布于中国怒江地区。
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