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生物研究生导师有哪几位知道的告诉下,
方瑾硕士1953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336260 37
课程与教学论 课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198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生物教师。198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理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先后从事植物学、植物生物学、植物生殖生物学、植物学研究技术、生物学教学论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刘恩山,男,北京人, 1956 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生物学教育、科学教育。
主讲课程:生物学教学论、生物学教育原理与方法、中外生物学教育比较等课程。
②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于2002年10月组建成立,我国着名预防医学科学家曾毅院士为院长。学院下设药物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现有专任教师4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10名、副教授22名。
③ 北京以生物学为主的大学都有哪些(列出并写出其相关信息)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是以本科为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市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78年,校址位于朝阳区垡头小区,占地面积8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学院由教学楼、实验楼、中试实训基地、办公楼、食堂及多功能厅、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宿舍楼等建筑群组成。图书馆目前藏书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50余种。图书电子阅览室与校园网联通,检索系统实现采、编、流、查询自动化管理。校园宽带网接通到每个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教委拨专款建设的柔性系统中试实训基地及教委贴息贷款购置的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公寓可解决全部学生住宿,设备配套、生活条件便利。
学院以工为主,工管结合,产、学、研结合办学。学院着眼于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效益的生物医药行业,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布局,先后与北京医药总公司、燕山石化总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专业,为首都经济建设积极培养既具有化学工程及装备控制技术又具有生物和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和管理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生物、化工及制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院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本科生通过率连续多年在北京联合大学名列前茅。2002年我院外语教研室荣获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学院现有生物医药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程艺术系、基础课部、人文社科部、实训基地、制药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现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医药、食品装备)、自动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制药工程、制药工程(药剂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包装工程等本科专业和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医疗器械技术 、化工工艺、财务会计 (涉外会计)、视觉艺术等专科专业。同时还开办了成人教育、党校学历教育、高教自考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以生化医药及新材料为主体,过程装备及测控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管理为支撑,构成了主要学科专业特色。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被市教委列为高职重点建设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博士、硕士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八位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位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学院生化制药学科专业,有博士5人,生化制药研究所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目前已与英国佩斯利大学、澳大利亚亨姆斯格兰学院签订合作办校协议,双方互派教师、互相承认学分、两地共同培养生化医药、经济管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为了我院专科学生能够继续获得本科学历及学位,本科学生能够获得第二学位,98年我院开设了三个独立本科段的自学考试专业:经济学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爱心社、自律社、文学社、计算机协会等二十多个社团组织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院以来,学院已为北京市培养的毕业生以其优良的素质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创出成绩,做出贡献,有的成为技术业务骨干,有的被选派到国外工作,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
④ 任东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读大学本科。
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昆虫学,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2年3月-2003年12月,北京林业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职),研究方向:古昆虫学及生态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从事古昆虫和地层学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
1997年10月被地质矿产部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2001年6月始在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博士导师。 北京市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古昆虫学科组组长,《昆虫学报》编委,[Insect Science](英文刊)编委,国际古昆虫学会理事、亚洲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二部委员,中山大学生命学院兼职教授。
1998年2月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
1998年10月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聘为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4月被中山大学生命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2004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委员会聘为生命科学二部委员。 专业:遗传学
研究方向:
1) 昆虫分类与系统演化
2) 昆虫与相关动植物的协同演化
专业:生态学
研究方向:
3) 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
4) 昆虫生态
对考生要求:
对考生在本科生所学专业无特殊要求,生物学(包括宏观或微观生物学)、农学(植物保护)、地质学、地理学、数学、美术(绘画)等考生均可报考。
主要研究贡献
自1994年以来,对我国北方有代表性的中生代陆相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及昆虫化石的采集与研究工作,对北方中生代陆相地层及其生物化石有丰富的资料积累,已采获各类昆虫化石4万余件,以第一作者出版专着一部,完成论文60余篇。
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已研究的昆虫化石涉及15个目,62个科,107个属,170个种,建立新科4个(Hagiphasmatidae,Protapioceridae),新属92个,新种192个。共有11个目的21个科级单元在世界上是最低层位,12个目的23个科级单元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竹节虫目(Phasmatodea)化石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蛉蟋科(Trigonidiidae)和蚁蛉科化石(Myrmeleontidae)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在中生代是昆虫的重要起源与演化中心之一。
在地层学研究中,对燕辽地区中生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与厘定工作,特别是在热河生物群的主要赋存层位之一义县组的研究工作中,对义县组的原始定义,层序关系,区域分布等方面较以往认识有较大的进展。
在年代地层研究中,根据与国外相当地层中昆虫化石的对比研究,尤其是着名的德国索伦霍芬晚侏罗世地层中许多代表性昆虫(Kalligramma,Protonemestrius,Aboilus,Karatavoblatta,Sinaeschnidia等)在我国义县组中的发现,初步确立了热河生物群的主体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J-K界线应从九佛堂组内部通过。即九佛堂组为穿时地层单位。
在生物古地理学研究中,利用中生代晚期一些昆虫的古地理分布资料证实了当时泛大陆存在的真实性。如古蜓科(Aeschnidiidae)的种类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广泛存在于美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欧洲。说明这些现今远隔重洋的大陆在当时曾经有过密切的联系。另从20世纪末全球分布的一些昆虫类群(如长翅目的蚊蝎蛉科),其最老的化石均发现于欧亚大陆和我国的东北中侏罗世地层中,因此这些化石不仅说明了欧亚大陆东部是该类昆虫的重要起源中心,同时对泛大陆解体的最后时限的确定也提供了证据,即欧亚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离的时限在中侏罗与晚侏罗世之间,不能早于中侏罗世。
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以蛇蛉目昆虫为突破口,根据Hennig的系统学理论,对现生和化石蛇蛉总共7个科级单元进行了支序分析,该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古昆虫学中是首次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任东教授因此被南开大学郑乐怡教授邀请参加新版“昆虫分类学”蛇蛉目一章的编写工作。
2)在古生态学研究中,在对昆虫群落的时空分布及演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燕辽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古环境,阐明了昆虫群落演替与地质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首次将原热河昆虫群从纵向上划分为Ephemeropsis和Hebeicarabus-Glypta二个群落序列,分别代表了从洪积相向河流演化,最后进入湖沼相这样一个完整的盆地发育演化系列。这种划分结果使昆虫化石组合、群落演替与环境的恢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大大提高了陆相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
3)在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研究中,首次利用确凿的喜花昆虫化石,从昆虫的角度,证明了被子植物在侏罗纪已经出现,从而对被子植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这项工作不仅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有关论文能在着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足以说明它所具有的重大科学意义和在国际上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西部侏罗-白垩纪昆虫化石组合序列与生态演变”(编号:49302019)(起止年:1994-1996年)(金额:7万元)。
中山大学生命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膜翅目天敌与害虫在地质历史中的起源演化及其捕食性与寄生性的演变”(编号:无)(起止年:1996-1998年)(金额7万元)。
地质矿产部青年地质学家基金“中国北方中生代昆虫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古生态研究”(编号:9604)(起止年:1996-1998年)(金额:6.5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侏罗纪喜花昆虫分类演化与被子植物起源”(编号:39870093)(起止年:1999-2001年)(金额:12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中生代昆虫群演替及古生态演变”(编号:49972001)(起止年:2000-2002年)(金额:17万元)。
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基金“辽西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研究”(编号:9801)(起止年:1999-2001年)(金额:10万元)。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生代昆虫分类演化及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编号:30025006)(起止年:2001-2004年)(金额:80万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中生代昆虫群落演化与环境演变”(编号:5002013)(起止年:2000-2003年)(金额:9万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开放实验室项目“辽西侏罗纪脉翅目昆虫研究”(编号:013103)(起止年:2001-2002年)(金额:4万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西中生代脉翅目昆虫化石研究”(编号:5032003)(起止年:2003-2005年)(金额:11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东北中生代脉翅目化石分类及其在昆虫系统演化上的意义”(编号:30370184)(起止年:2004-2006年)(金额:15万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昆虫的发展演化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编号:KZ2004.1002.8013)(起止年:2004-2006年)(金额:2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生代晚期昆虫化石系统分类及其在昆虫起源和早期演化上的意义”(编号:30430100 )(起止年:2005-2008年)(金额:130万元)。
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北京地区重要经济昆虫的起源演化”(起止年:2005-2008年)(金额:90万元)。
⑤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资简介
安成才, 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书农, 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 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 柴 真, 教授,博士生导师 昌增益, 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建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 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宏魁,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兴旺,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明孝, 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启昶, 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红雅, 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 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红卫, 教授,博士生导师 郝福英,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纪建国, 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争凡,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长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道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松岗,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毅, 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 硕,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 磊,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龙漫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静初,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 植, 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文石, 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咏梅, 教授,博士生导师 瞿礼嘉, 教授,博士生导师 饶广远, 教授,博士生导师 饶 毅, 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都莫日根, 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晓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乐天,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世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忆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丽萍, 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文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夏 斌,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崇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智宏,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龙川, 教授,博士生导师 翟中和,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博, 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传茂,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进东,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晓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先碗,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玉贤,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作言, 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⑥ 我在学生物分子学和细胞生物学,请问大家这个专业的博士哪所学校(研究所)实力强谢谢!
说到生物学专业,不能不提到中国科学院的一系列生物科学研究所。它们可谓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先头兵,引领了我国生物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专门的研究机构,中科院的项目多,科研水平高,公费比例较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组建成立。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以及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创新药物“蒿甲醚”都诞生于此。
提示:上海生科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功能,细胞活动的分子网络调控,脑发育与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以及药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现代营养科学,病毒学与免疫学,计算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招生信息] 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247人,其中,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69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51人,神经所28人,院直属研发(生物技术与医药)17人,健康科学研究所25人,营养科学研究所25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12人,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16人,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4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设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两个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和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等生命科学、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招生信息] 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认知神经科学共90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于200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际联合开放实验室——中、荷、法无脊椎动物病毒学联合开放实验室。研究领域已由原来的普通病毒学扩展到医学病毒和新生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拥有亚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库——中国病毒资源保藏与信息中心,其中昆虫病毒占我国已发现病毒的90%以上。创建了具有现代化展示手段的我国唯一的“中国病毒标本馆”。
[招生信息] 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微生物学10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8人。
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往往占有学科发展均衡的优势。作为理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生物学在这些院校往往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一些名牌综合性大学更是因其雄厚的的实力、优越的科研条件和较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大批报考者。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综合实力与中科院研究所不相上下,是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招生信息] 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植物学8人,动物学1人,生理学4人,微生物学1人,遗传学3人,细胞生物学12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3人,生物物理学1人,生态学3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3人,生物学(生物技术)16人。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我国最早在大学中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遗传学、生态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的研究领域偏重于宏观生物学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种群和进化生态学、基因多样性和生物安全、城市生态与生态经济学、生物信息学、资源生物学等。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的研究领域为发育遗传学,主要从事与发育有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正在进行“P27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及“果蝇神经发育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同源序列”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招生信息] 2008年计划招生数为植物学3人,动物学3人,微生物学10人,神经生物学22人,遗传学34人,发育生物学9人,细胞生物学2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人,生物物理学6人,生态学10人,生物信息学2人,人类生物学2人。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
⑦ 王骏的个人简介
王骏,基因港(香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总裁,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威斯康星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基因港旗下主要产品为NMN艾沐茵。
王骏,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留学生,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学系教授。[1]
现为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Hong Kong X创业平台导师。[1]
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的大学、政府部门、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和工业化生产逾四十年,是八十余项专利的发明人/或发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创新科技讲座教授[1],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及科技基金研究项目生物科技组别委员。
主攻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和生物合成。[1]科研队伍包括了三十馀位遗传学、蛋白质工程、生物化学、工业发酵、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其中多数持有相关领域博士或硕士学位。[3]
王骏,酶法工艺尚未在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不仅在于酶及辅酶的制备成本高昂,而且酶反应器的效率低下。基因港多年来不断研究新型酶,并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专利技术,发展出十多种生产药品及食品的新工艺。[4]
其中一个例子是抗衰老产品“烟酶胺腺嘌呤单核酶酸”。另一个例子是天然抗氧化剂“谷胱甘酶”。
⑧ 任海云的介绍
任海云,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师从娄成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于198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留在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任教。1987年师从娄成后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199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1997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同名任海云,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出生日期1974.12.30,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研究领域:公司理论与技术创新、公司财务与会计。主讲课程:会计学原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西方财务会计、管理实务、农业技术经济学、商务交流、供应链管理。
⑨ 林忠平的北京大学教授
林忠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植物所工作。曾任该所基因工程中心主任。1995年调入北京大学,在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早期研究灵芝人工培养技术和药效。着有《灵芝》一书,推动了这一传统药物的应用。其后在植物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有不少研究。1986年起主要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学。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课题和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曾获二个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它一些奖项。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获省部级成果。1991年升为教授。做为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中科院曾获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北京大学还担任研究生课程《生命科学新思考》的主讲,引导学生去探索生命科学的前沿,介绍生命现象中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两次获北大奖教金。发表学术论着近200篇,申请中国专利13项。编撰了《走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一书。近年来多次到新疆考察和做了许多支援边疆发展的工作。目前所领导的北大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AgMoBiol实验室)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事高新生物技术研究: (1)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抗性Plant resist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2)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Plant bioreactor for proc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tein
(3)植物次生代谢的基因调控Genetical control of secondary metabolite in plants
(4)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评估Assessment of GMO allergenicity
其中一些成果显示了良好的产业化应用的前景:
关于利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耐旱、耐寒草坪草的工作(863计划资助)于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已有转基因草坪草获准进入生产性试验。一个非转基因的优良草坪草品种,在大面积种植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利用遗传改良的植物和微生物用于污泥无害化处理和废水净化方面做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试验。
利用植物和高等真菌做为生物反应器,制备口服型的人胰岛素、人表皮生长因子等在动物试验和培养细胞的试验系统中取得可喜结果。利用基因操作技术进行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取得良好结果。其中包括在生菜中制造高含量的白藜芦醇。在非豆科植物中产生大豆异黄酮。
建立了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评估的数据库,血清学试验方法,并通过电脑模拟过敏原蛋白进行致敏性预测的研究和蛋白可消化性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