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发育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直接作用: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如:人类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组成正常的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残基突变造成的。
2、间接作用: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如:正常人的皮肤、毛发等处的细胞中有一种酶,叫做酪氨酸酶,它能够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
B. 什么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基因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DNA)中,部分病毒的基因存在于核糖核酸(RNA)中。生物的所有性状均由基因控制。
另外,生物的性状(基因的表达)也受环境影响,但是生物性状仍是由基因控制的。
C.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什么,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1 基因通过合成蛋白质直接控制性状
2 基因通过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另: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对性状,一个性状也可以由多对基因控制
过程是转录、翻译
D. 基因可以控制什么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此过程在细胞什么上进行
基因可以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此过程在细胞(核和核糖体)上进行。
E.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是指细胞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结构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遗传信息在DNA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F. 基因能够通过什么进而影响生物性状
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一系列性状,控制唾液消化淀粉的过程,例如合成的唾液淀粉酶:途经一是直接生产身体部件途径二生产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而是一种成分罢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血液带氧…… 途经二就是合成酶阿: 1,以此来控制性状途经一就是 DNA(转录过程)RNA(翻译过程)蛋白质、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 2,作为一个身体的部件直接构成人体,合成的蛋白质直接能用,不直接构成人体,进而控制性状,例如血液红色,例如血红蛋白,而是用来控制代谢过程,DNA(转录过程)RNA(翻译过程)蛋白质,这个但不致就是酶,酶是催化剂,注意,不能直接构成人体,即唾液是否可以消化淀粉…… 简单的说
G.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有哪些
不知道你是想得到专业系统的回答还是仅仅只是作为了解,如果你是专业人士想得到权威的解答我想你应该去图书馆翻书,毕竟学医的不是医学书。
基因就是DNA,DNA作为遗传密码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通过DNA编码RNA,RNA再编码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虽然作为中间步骤RNA实际上并不决定蛋白质,也就是说是DNA决定蛋白质的组成,最终构成多样性的生物体。
现在比较提倡研究蛋白质组学,原因复杂我就不一一解释了,但根本原因是蛋白质作为最终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其本身的多样性更值得深究。像我们所知的很多现象就与蛋白质的生成有关。如紧张时人会心跳加速,这就是由于肾上腺激素(本质是蛋白质)生成增多,等等。医学知识浩如瀚海,其中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真的感兴趣可以去图书馆看看相关的书籍。
H. 基因是怎样控制性状的呢
这是科学家始终关注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从1940年开始,遗传学家比德尔和美国的生物学家塔特姆合作,用红色面包霉做材料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它有很多优点,如繁殖快,培养方法简单和有显着的生化效应等,因此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得到了巨大的成果。他们用X射线照射红色面包霉的分生孢子,使它发生突变。然后把这些孢子放到基本培养基(含有一些无机盐、糖和维生素等)上培养,发现其中有些孢子不能生长。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的突变,丧失了合成果种生活物质的能力,而这种生活物质又是红色面包霉在正常生长中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无法生长。如果在基本培养基中补足了这些物质,那么孢子就能继续生长。应用这种办法,比德尔和塔特姆查明了各个基因和各类生活物质合成能力的关系,发现有些基因和氨基酸的合成有关、有些基因和维生素的合成有关,等等。
经过进一步研究,比德尔和塔特姆发现,在红色面包霉的生物合成中,每一阶段都受到一个基因的支配,当这个基因因为突变而停止活动的时候,就会中断这种酶的反应。这说明在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的活动是受基因支配的,也就是说,基因和酶的特性是同一序列的。于是他们在1946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理论,用来说明基因通过酶控制性状发育的观点,就是一个基因控制一个酶的合成。具体地说,每一个基因都是操纵一个并且只有一个酶的合成,因此控制那个酶所催化的单个化学反应。我们知道酶具有催化和控制生物体内化学瓜的特殊才能,这样,基因就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控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并最终控制生物的性状表达。虽然“一个基因一个酶”的理论,既没有探究基因的物理、化学本性,也没有研究基因究竟怎样导向酶的形成,但是它一次从生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遗传问题,注意到基因的生化效应,在探索基因作用机理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
但生物学家到后来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基因有时并不控制酶的合成,而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达到控制性状的目的,于是在此基础上,遗传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又提出了“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的假说,一个酶是由许多多肽链构成的。这样若干个基因控制若干个多肽链,这些多肽链又构成一个酶,并最终控制生物性状表达。
近年来,许多实验室对真核细胞基因的分析研究表明:DNA上的密码顺序一般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中间插入了不表达的,甚至产物不是蛋白质的DNA,相继发现“不连续的结构基因”、“路跃基因”、“重叠基因”等。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功能上相关的各个基因,不一定紧密连锁成操纵子的形式,它们不但可以分散在不同染色体或者同一染色体的不同部门上,而且同一个基因还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因此,过去的“一个基因一个酶”或者“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的说法就不够确切和全面了。实际上,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非常复杂的,有直接作用,有间接作用,还有依靠一种叫做操纵子的东西来控制生物的遗传,甚至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等等。
如果基因的最后产物是结构蛋白,基因的变异可以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特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性状,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看做是基因对性状表现的直接作用。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地作用于性状表现,这种情况比上述的第一种情况更为普遍。例如,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高茎(T)对矮茎(t)是显性。据研究,高茎豌豆含有一种能促进节间细胞伸长的物质——赤霉素,它是一类植物激素。赤霉素的产生需要酶的催化,而高茎豌豆的T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能够通过转录、翻译产生出促使赤霉素形成的酶,这种酶催化赤霉素的形成,赤霉素促进节间细胞生长,于是表现为高茎。而矮茎基因t,则不能产生这种酶,因而也不能产生赤霉素,节间细胞生长受到限制,表现为矮茎豌豆。
I. 试举两例说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条途径
两条途径是:
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合成的蛋白质直接能用,作为一个身体的部件直接构成人体,例如血红蛋白,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一系列性状,例如血液红色,血液带氧……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酶是催化剂,不能直接构成人体,注意,不直接构成人体,而是一种成分罢了,而是用来控制代谢过程,例如合成的唾液淀粉酶,控制唾液消化淀粉的过程,进而控制性状,即唾液是否可以消化淀粉……
J. 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是什么
因内含有的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存在于染色体的DNA分子上。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在基因表达中,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表现性状)
1.转录:从DNA→RNA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的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转录时,在RNA聚合酶作用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RNA分子。转录形成的RNA,其类型有:tRNA、rRNA、mRNA,tRNA即转运RNA,作用是在蛋白质合成中运送氨基酸;rRNA即核糖体RNA,参与组装核糖体;而mRNA即信使RNA,它携带有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2.翻译:从RNA→蛋白质
将mR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翻译成由特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多肽链,这一过程称为翻译(translation)。将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其中每三个碱基为一个遗传密码,决定一种氨基酸)依次转换为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已知所有生物都使用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也表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由mRNA链上的U、C、A、G四种碱基顺序,按三联体密码确定。
如:AUG
UUC
AGC
CCU
UGC
AAA
UGU
GCA……UGA
mRNA
起始Met—phe—Ser—pro—Cys—Lys—Cys—Ala……终止
多肽链
翻译过程在细胞质内进行。合成的多肽链形成蛋白质亚基,最后形成蛋白质。
3.遗传的中心法则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他认为遗传信息的自我复制是从DNA到DNA;遗传信息的传递是DNA到RNA,最终决定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后来人们发现,有些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另外还发现,有些RNA病毒侵染细胞后能产生逆转录酶,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分子。这个双链DNA分子能整合到寄主细胞的DNA中,可随寄主细胞的DNA复制而复制,同时也可以转录出更多的病毒RNA。考虑以上因素以及某些蛋白质能够调节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可以完善为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