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生物考研比较好的院校有哪些最好是南方的
中山大学。。微生物方面是生物专业学生考研比较中意的一个方向,相对实用性也是很高的,所以微生物方向,乃至其领域内的发酵工程方向都是相对难考的。 这个专业无所谓什么地方的时最好的,但是很不错的倒是有几个。中科院的微生物所和武汉病毒所是首推的,同时也是很难考的。今年微生物所还有病毒所得分数就高得吓人。报考这两个地方的微生物可要慎重。至于北京的学校,接下来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方向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微生物方向了。这两个院校的微生物是比较偏重实用性的,就业相对比较容易。考的话,也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农大这几年上的比较快,所以要抓紧时间考了。军科院这几年也在缩减对外招生名额,所以也要抓紧时间喽。 除此之外,你说到性价比,我想特别介绍一下山东大学,这个学校下属有一个微生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生物的实力非常强,而且从地处山东的角度来看,相对是比较好考的,你倒是可以试试这个院校。 中国海洋大学也不错,海洋微生物全国第一,不过也在山东。 北京的学校还有北大医学部,协和药物所,协和药用植物所,协和生物技术所,这几个也都是很棒的。稍微差一点的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微生物学系,北京理工大学微生物学系等等。 最后送你一句话,考研本身就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好多人最后都挂在了公共课方面,所以你要是决定考的话就要提前准备,而且要做充分的准备。祝你来年考研成功!
‘贰’ 全国哪几所大学的微生物学专业比较好
不报生物最好。要报就报上面几位提供的。另外华中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很强。中国农业大学也不错。山东大学的微生物最牛。中科院都不能比。既然你能选择学校,看来还是有实力的,如果你对微生物有兴趣的话,还是认准山东大学吧,微生物全国最好了,实验室也很强。中科院的微生物所都要逊色。
‘叁’ 微生物专业那个学校比较好
微生物专业排名
第一水平:
中国微生物所(即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方面水平相当高。
武汉病毒所(也是中科院的):病毒方面的老一。
武汉大学:微生物方面在大学中绝对是一流。
江南大学:微生物的发酵方向无人能敌。
山东大学:微生物发酵及理论方面也是相当牛的。
华中农大、南京农大、中国农大农业院校的三巨头,微生物都有不错。
中山大学:微生物生物防治方面很好,有国家生防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放线菌方面研究很领先,有国家放线菌研究重点实验室。
第二水平:复旦大学 南开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也有微生物方向的研究,但与上面的比可能略有差距。
第三水平:西北农大,福建农大,天津轻院等等与河南农业大学水平相当者。另外:象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较多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这几年在生物技术方面发展很快,在一些研究方向也是一流的
‘肆’ 研究生考试微生物专业,排名的学校各有哪些
研究生考试微生物专业,排名的学校如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微生物学专业是生物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伍’ 考验微生物专业哪个学校较好
推荐院校:
浙大,厦大,中国海洋,华东理工,山东大学,华中农业,武汉大学等,微生物专业都不错。
希望帮到你
‘陆’ 推荐些微生物考研院校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考研资料链接:https://pan..com/s/1Fy-Zc_BCfUzX0LR_vhMiVA
‘柒’ 考研,微生物专业哪个学校比较强啊哪位比较了解帮帮忙啦
中国农业大学是全国第一的 国家重点学科
其他微生物学牛校 南开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牛人
李季伦(1925.03.15--),男,河北乐亭人,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历任中国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1989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5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4-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91-1995年)和名誉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至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译着8册,发表文章 一百二十余篇。与俞大绂教授合编的《微生物学》在我国微生物界有较大影响,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8年)。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危害)、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 ,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陈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学系。1958年获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1959年1月回国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系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国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在她卓越的领导下,组织全国20个单位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国32个省(市)700多个县,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对其中2000株进行过100多项性状分析;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发表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12个,在国际根瘤菌属、种系统中占很大比重;从分类学角度获得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新认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被引用200多次;培养硕士、博士50多人。她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她的工作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96年当选为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 1998年被邀与美国学者一道撰写“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内容。现在她正热心于将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引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农林牧业中而努力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