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病案管理中如何防虫和微生物

病案管理中如何防虫和微生物

发布时间:2022-04-26 06:10:56

㈠ 饮料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在饮料生产过程中,灌装车间的设备管道容器及环境内若有微生物存在,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从而使得饮料微生物超标,埋下产品质量隐患。对于上述已暴露的质量安全问题和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我们可以看出灌装车间的设备容器及环境卫生控制成为整个饮料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关键。如何在洁净环境下灌注,使灌装后灌装容器及空间环境保持洁净以防止再度感染,达到在不加防腐剂、不经冷藏条件下得到较长质保期呢。

1、保障灌装设备的设计便于清洗和灭菌,避免灌装过程中构成二次交叉感染,并将灭菌后的灌装容器在无菌环境下,快速输送到灌装环节,以尽可能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2、饮料容器及管道在使用后会产生一些沉积物,非常容易生长微生物,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一层生物膜。这些生物膜主要是微生物混合一些杂质长期吸附在内壁上,形成粘性很强的一层膜状物,很难清除掉。生产完成后,需彻底清洗消毒。

3、灌装设备停止运行数小时后再恢复生产时,必须在设备停止运行后立刻对物料管路、料缸、灌装阀等物料通道进行清洗与杀菌,以保证与物料接触位置处于无菌状态。
4、完善制度,加大执行能力,如人员的素质培训、环境卫生保障制度、设备的及时维护等。只有在考虑到每个可能染菌的细节,才能够保障饮料产品的安全、品质及延长产品保质期。

针对饮料制品在灌装过程中易受管道及不洁空气污染、继而发生微生物超标的问题,济南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德国原装动态杀菌机--奥克泰士冷雾机。配合奥克泰士杀菌剂,彻底解决饮料在灌装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

奥克泰士--德国原装进口,食品级无色无味无毒无残留型,主要成分为食品级过氧化氢银离子,配合空间、环境、物表等可达到食品企业消毒灭菌的要求。产品经过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欧盟EMAS检测认证,ISO9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德国莱茵TUV认证等。由于其独特的作用原理,能够杀灭包括芽孢、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放射菌、分支杆菌、炭疽杆菌、霉菌、酵母菌、沉降菌、浮游菌等200多种微生物。具有杀菌彻底,不产生微生物耐药性,无任何毒性残留,不造成重复污染等特点。

㈡ [急]举例说明生产和加工中控制微生物的手段

在饲养动物的环境中及动物的体表、粘膜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均存在着大量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如何控制微生物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优良品系的“模型动物”的生产群或实验群,往往由于感染了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而全部覆灭并使实验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目前,通过微生物学的监察手段,按对微生物控制的净化程度,把实验动物区分为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特殊病原体动物和清洁动物四类。

1.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其法: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颈椎臼法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输送到另一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它品系的无菌母鼠作保姆供养。象小鼠和大鼠等用人工喂乳非常麻烦,故采用保姆代养较为方便。而象豚鼠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饮乳,故人工哺乳较容易。另外,象禽类、鱼类、昆虫类,因是在卵中无菌的前提下进行的,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无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在出生后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

2.悉生动物(Cnotobiotes animals)是指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动物。此种动物原是无菌动物,系人为的将指定微生物丛投给其体内,例如使大肠杆菌定居在无菌小鼠体内,在进行微生物检查时,仅能检出大肠杆菌。亦有人工投给二种以上的已知微生物。悉生动物一般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动物。此种动物同无菌动物一样是放在隔离器内饲育的,但因其带有已知的微生物,故隔离器内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例如,人工投给的微生物,除可在饮水中增殖外,还能在隔离器内放出大量的氨气。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efic pathogen-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简称SPF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允许存在的,故其实际上就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由于用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或用淘汰带菌动物来作出SPF动物的方法并不实用(既浪费时间,又难保确实除去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出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后,再把其转移到有封闭系统(Barrier System)的设施中饲育繁殖。原则上SPF动物室内是不允许存在病原菌的,但在封闭系统环境中,难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动物机体内,故亦有人把这个转移过程称之为通常动物化。SPF动物的祖先是无菌动物,按理来说,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应该是无菌的,然而,有些病毒实际上是通过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在作出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4.清洁普通动物(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CCV)(亦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MOA)或称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来自屏障系统的SPF动物,饲养在设有两条走廊的,温湿度恒定的普通设施中的动物。垫料、饲料、用具等均应经过高压消毒。饮水pH为2.5~2.8,鼠盒上带过滤帽,空气亦应经过一定的过滤,工作人员穿干净服装操作,此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标准基本与SPF相同,不同之处为血清病毒抗体检查(脑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经常可检出一定滴度的抗体,但不允许出现临床症状和脏器的病理变化和自然死亡。

普通动物(Conventioal animals)是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普遍地饲养在开放卫生环境里的动物。垫料和食物不经高压消毒,饮水为自来水,不喂青饲料。鼠应排除肺炎病毒,沙门氏菌和链球菌,地鼠不应有蛲虫。普遍动物只能供教养和一般性实验,不适用于研究实验。

鲜切蔬菜褐变及微生物的控制
一、褐变的控制:
在鲜切蔬菜加工中,热处理会对组织产生伤害,从而加速产品的败坏。而采用亚硫酸盐处理,又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鲜切蔬菜加工中,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抑制酶褐变的发生。
1.化学方法。有望取代亚硫酸盐抑制酶褐变的化学药剂,主要有柠檬酸、抗坏血酸、半胱氨酸、4-已基间苯二酚等。如对去皮切片马铃薯,用0.5%半胱氨酸加2%柠檬酸浸泡3分钟,可爱效控制褐变的发生。采用PH值为5.5的抗坏血酸钠、半胱氨酸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处理,可有效控制蘑菇的褐变。鲜切茎用莴苣圆片,用1%-5%醋酸溶液或用醋酸含量为6%的食醋处理,都可有效地抑制产品在冷藏和流通期间褐变的发生。
一般防褐变的化学处理,都要包装前进行,并且以几种药剂混合浸渍处理的效果比较好。用防褐变药剂结合可食性涂膜处理,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鲜蘑菇切片用含1%抗坏血酸和0.2%EDTA的可食膜处理,比单独使用化学防褐变剂或可食性膜包装,都能更有效控制酶褐变的发生。
2.物理方法。鲜切蔬菜采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可有效控制产品贮藏期间酶褐变的发生。一般适宜的氧气浓度为2%-10%,二氧化碳浓度为10%-20%。如切片马铃薯用20%的二氧化碳加80%的氮气进行气调包装,可有效地控制贮藏期间褐变的发生。
3.酶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蛋白酶对多酚氧化酶的水解作用,从而抑制其活性和酶褐变的发生。目前已分别从无花果、番木瓜和菠萝占提取得到三种蛋白酶,即ficin、papain和bromelain,它们都能有效控制酶褐变的发生。如用ficin抑制马铃薯的褐变,其作用与亚硫酸盐相当。因为菠萝中含有蛋白酶,故使用菠萝汁处理鲜切苹果片,也可有效抑制产品的褐变。
二、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生产上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造低温条件。造成低温环境,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保持品质,延长货架期的目的。因此,在鲜切蔬菜的加工、贮存和流通过程中,应尽可能创造适宜的低温条件,一般为0-5℃。
2.使用化学防腐剂。醋酸、苯甲酸、山梨酸及其盐类,可有铲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对那些在低温下仍能生长的腐败菌和致病菌,是一个很有效的控制措施。
3.实行气调包装:采用适当的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能抑制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必须注意避免缺氧环境,防止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和产品本身的无氧酵解而产生异鼓掌。
4.降低PH值。鲜切蔬菜组织的PH值一般为4.5-7.0,正适合于各种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在鲜切蔬菜中加入适当的醋酸、柠檬酸和乳酸等,可降低蔬菜组织的PH值,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一定要掌握好用量。否则,过多的酸会破坏新鲜蔬菜本身的风味。
5.应用生物防腐剂。生物防腐剂,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中的一类抗菌物质。由于鲜发蔬菜为即食产品,化学防腐剂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来自生物的天然防腐剂的研究和应用,便日益受到重视。现已发现,乳酸菌的代谢物细菌素或类细菌素,能有效地抑制鲜切蔬菜中嗜水气单胞菌和单核李氏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在孵化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各种病原微生物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会迅速而大量地繁殖, 孵化场适宜的孵化温度和湿度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病原微生物一旦感染了胚胎或雏鸡,就会造成胚胎的早期死亡及雏鸡产品质量的低劣, 轻者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重者威胁孵化场的生存。 可见加强孵化生产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控制,已成为孵化场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1.种蛋种蛋要求来自无疫情的健康鸡群所提供, 但在种蛋产出过程中仍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除了要求种蛋在种鸡场经过消毒外, 运至孵化场后必须以3倍量的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1次,经化验总菌数小于20个, 其中主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含量为0,方可放入蛋库贮存。种蛋入孵后,每周对种蛋进行1倍量的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以控制细菌的生长。
2.人体人体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载体之一, 要求外来人员一律拒绝进入孵化场生产区,本场工人每天入车间要求消毒、淋浴,更换清洗消毒后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拖鞋,出车间也要求淋浴。车间的脏、净区不能串岗, 特殊情况由脏区到洁净区需要淋浴更衣。在接触种蛋、雏鸡前,要先洗手消毒才能操作,无论工作或休息时,严禁对种蛋、雏鸡咳嗽、打喷嚏、吐痰, 以减免细菌的传
播。
3.车辆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场区,本场运蛋车入场要求喷洒消毒, 司机下车通过消毒通道方可进入场区,在卸种蛋过程中,司机不许下车。 运蛋车不准许运输除种蛋之外的其他物品,车厢要求每周至少熏蒸消毒1次。
4.用具孵化场所有用具,如蛋筐、蛋盘、拖布、扫帚等物品, 一经外界进入场区都要消毒后方可使用,以控制由于用具不洁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5.包装材料孵化场所用的主要包装材料为雏鸡盒,入场区后要先放入距生产区50米远的库房中先进行薰蒸消毒后才可使用, 严禁任何未经消毒的包装物品进入生产区域。
6.空气空气携带病原微生物更有其随意性, 所检测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由空气带入的,由于蛋库、孵化厅特定的环境要求有大量的空气流通, 此环节的控制往往成为难点。在管理中,要求对进气孔、过滤网每周不少于3次的卫生清理,尤其对孵化、出雏器的进、出风口要时常保持清洁, 以防细菌循环传播。
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由于孵化场特定的温室、湿度等条件,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较理想的场所,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孵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及时检测细菌的生存状态,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渠道。除了以上所述, 从种蛋入场区严格控制开始,还要注意保持孵化器的清洁卫生,每周不少于2次进行彻底擦拭,尤其进、出风口处,不允许有灰尘。孵化、出雏厅的四周墙壁、地面, 每周不少于3次彻底用消毒液清理,要求所检测的细菌总数不超过32个。出雏后要认真冲洗出雏器,不允许留有异物,消毒要完全彻底,出雏盘要冲洗干净,消毒彻底,以防病原微生物污染下批鸡雏。每次出雏后,要对出雏场地进行彻底清洗、 消毒。由于孵化生产过程有其循环性,因此,要求鸡蛋、入孵、冲洗、 出雏任何一个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都要做得全面、彻底, 才能从整体上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降低其生存数量,最终达到提高雏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他信息参考
http://www..com/s?wd=%CE%A2%C9%FA%CE%EF%B5%C4%BF%D8%D6%C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

㈢ 如何做好微生物组工作

1 / 3 第一点:选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自制酸奶、康普茶、泡菜、豆豉等。第二点:低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脂肪,每天摄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85-110克的蛋白质。第三点:享受红酒、茶叶、美式咖啡和黑巧。多酚的饮食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从而降低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多酚类食物能积极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第四点:选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姜、大蒜、洋葱、韭菜、豆薯等。第五点:饮用好水。无论选择哪种净水机,都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随着污染物的积累,过滤器会变得不那么有效。第六点:每季禁食。人体能将脂肪分解成一种叫做酮类的分子,特别是β-羟丁酸(β-HBA)的物质可谓大脑的超级燃料,而且也是肠道有益菌群的一部分。

2 / 3 第一点:选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自制酸奶、康普茶、泡菜、豆豉等。第二点:低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脂肪,每天摄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85-110克的蛋白质。第三点:享受红酒、茶叶、美式咖啡和黑巧。多酚的饮食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从而降低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多酚类食物能积极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第四点:选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姜、大蒜、洋葱、韭菜、豆薯等。第五点:饮用好水。无论选择哪种净水机,都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随着污染物的积累,过滤器会变得不那么有效。第六点:每季禁食。人体能将脂肪分解成一种叫做酮类的分子,特别是β-羟丁酸(β-HBA)的物质可谓大脑的超级燃料,而且也是肠道有益菌群的一部分。

3 / 3 第一点:选择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自制酸奶、康普茶、泡菜、豆豉等。第二点:低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脂肪,每天摄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和85-110克的蛋白质。第三点:享受红酒、茶叶、美式咖啡和黑巧。多酚的饮食能显着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从而降低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多酚类食物能积极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第四点:选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姜、大蒜、洋葱、韭菜、豆薯等。第五点:饮用好水。无论选择哪种净水机,都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随着污染物的积累,过滤器会变得不那么有效。第六点:每季禁食。人体能将脂肪分解成一种叫做酮类的分子,特别是β-羟丁酸(β-HBA)的物质可谓大脑的超级燃料,而且也是肠道有益菌群的一部分。

㈣ 对于慢慢炎热的天气,温室蔬菜该如何应对

高温天气是不利于蔬菜生长的,可能会导致蔬菜有很多的病毒以及畸形果。不要把蔬菜放在强烈的日晒下面容易灼伤蔬菜的叶片,导致蔬菜的品质不断的下降。对于慢慢炎热的天气可以进行及时的降温遮阳,这样就能够减轻灼伤。如果是在大棚当中种植蔬菜的话要时不时的进行通风,把所有的风口全部排热气。天气炎热蔬菜需要的水分有很多,可以进行喷雾的方式来进行降温。

总的来说高温天气要对蔬菜进行预防措施,不要让蔬菜被高温给晒伤了。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人在高温的天气下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蔬菜。想让自己的蔬菜有一个好产量,在养护的过程当中就一定要仔细一些,多注意一些个人事项。夏天有不少可以种植的蔬菜,比如辣椒的繁殖力都很强。辣椒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口感,而且也会让食物吃起来更美味。

㈤ 需要一些有关微生物方面的文章。拜求

微生物个体微小、繁殖迅速、数量巨大、代谢能力强速度快、易于突变,它们较其它生物更易适应环境。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有新的化合物存在时,某些微生物能逐步发生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它们可能通过自然突变形成新的突变种,也可能通过在细胞内产生新的功能而适应新环境。这些特征使得微生物成为污染物降解中的主力军。
微生物在与环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中不是完全被动的,很多微生物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积极主动的一面。像不少致病性细菌对青霉素具有抗药性一样,很多微生物对各种重金属污染也有抗性。微生物为什么能抵抗重金属毒性呢?一般来说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种:
1,减少吸收,使微生物细胞内的重金属含量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不产生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如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Cd2+的抗性就是如此。
2,增加排出,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主动的方式把细胞内的重金属离子排出细胞外,从而维持细胞内的低含量水平。如一种芽孢杆菌对铜的抗性。
3,氧化还原作用,很多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多数情况)把重金属从毒性较高的价态转变成为毒性较低的价态,从而解除了重金属的毒性。例如对汞的抗性即是如此,自然界中有很多微生物(大肠杆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等)可以把高毒性的Hg2+还原成为低毒的Hg0,形成沉积或挥发到大气中。另外,自然界还有些微生物(大肠杆菌、芽孢杆菌等)可以将高毒的Cr6+还原成为低毒的Cr3+,从而达到解毒的作用。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镀废水的生化处理。
4,在细胞外产生可以结合(包括细胞表面吸附)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物,从而减少环境中毒性重金属的浓度,达到解毒的目的。如大肠杆菌的抗铜作用即是如此,它可以分泌能结合铜离子的蛋白质,从而降低了铜离子的有效浓度。另外,很多微生物还可以产生H2S,以非特异性的方式结合各种重金属离子,如硫酸盐还原菌即可产生硫化氢结合Fe2+等离子。
5,吸附作用。很多微生物的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的结构,可以吸附重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减少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有些酵母菌可以吸附很多重金属(如铅、金、银、镍、铀等)或它们的离子,吸附量甚至可达到细胞干重的90%,科学家已经应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成功地从各种溶液中回收银、金、铀等贵重金属。
许多有机污染物本来是作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防腐剂等而被开发出来,并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它们是人工合成的本来在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合物,一般来说,都是有毒的。它们的使用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丰收的同时,也广泛地污染着环境。它们可以杀菌或防腐,说明它们对微生物也是有毒有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造成微生物细胞的裂解,如表面活性剂;
(2)破坏微生物细胞的能量代谢作用,许多农药有此作用;
(3)抑制微生物细胞各种酶的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许多农药有此作用;
(4)作为蛋白质变性剂使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死亡,许多洗衣粉和农药有此作用;
(5)破坏微生物细胞中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的功能,金属螯合剂有此作用;
6)破坏微生物细胞的遗传物质,许多强化学诱变剂如硝基类化合物等有此作用;
(7)抑制微生物细胞合成功能蛋白,如许多农药可以干扰或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

㈥ 怎样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对工农业及药物生产有利,但也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如食品和工农业产品的霉腐变质,实验室中动植物细胞或微生物纯培养物的污染,发酵工业中杂菌的污染;动植物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而患各种传染病等。因此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消灭有害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采取物理或化学灭菌法消除食物微生物。

热力灭菌法
微生物必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良好生长繁殖。低于最低生长温度时,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新陈代谢降低,处于休眠状态,所以低温适于保藏微生物。高温对菌体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细胞内有机分子发生生物化学变化,DNA断裂、核糖体解体、蛋白质变性及细胞膜结构破坏,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
热力灭菌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此法简便、经济、有效,应用非常广泛。热力灭菌法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一、干热灭菌法
在干燥条件下,一般细菌的繁殖体80~100℃ 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160~170℃2小时才能被杀死。其作用机制是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干热灭菌法包括灼烧法、焚烧法、干烤法。
二、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更有效。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细胞在60℃左右处理5~10分钟后即可被杀死,真菌的孢子稍耐热些,在80℃以上的温度才能被杀死,细菌的芽胞最耐热,一般要在120℃下处理15分钟才能被杀死。湿热灭菌法包括: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歇灭菌法、常规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紫外线
紫外线波长范围是100~400nm,在200~300nm时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波长紫外线杀菌力最强。核酸、嘌呤、嘧啶和蛋白质等很多物质能吸收紫外线,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65nm。当微生物被照射时,DNA吸收紫外线,在链间或链内相邻的胸腺嘧啶之间形成二聚体,从而改变了DNA的分子构型,干扰了DNA复制,造成微生物死亡。如果照射时间或照射剂量不足,则可引起微生物发生突变。此外,紫外线还对病毒、毒素和酶类有灭活作用。
在实际应用方面常使用人工的紫外灯。人工紫外灯是将汞置于石英玻璃灯管中,通电后汞化为气体,放出紫外线。紫外线杀菌力强,但释放能量较低,穿透力差,不能透过普通玻璃、纸张、尘埃和水蒸汽等,故紫外线只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人工紫外线广泛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医院、公共场所、动物房的空气或不耐热物品表面消毒等。一般无菌室内装一支30W的紫外灯管,照射30分钟即可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的湿度超过55% ~60%时,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迅速下降。使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注意防护,不能在灯下操作,紫外线会损伤皮肤和眼结膜。此外,紫外线可能诱导产生环境中有害变化而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如臭氧、过氧化物等。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光波短、能量强、穿透力高、被物质吸收后能引起物体原子或分子放出电子而变成离子,产生极强的致死效应,在足够剂量时,对各种微生物均有致死作用。其中最实用的杀菌射线是X射线、γ 射线及阴极射线等。主要用于不耐热的塑料注射器、吸管、导管等,也可用于食品的消毒,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滤过除菌
滤过除菌是用机械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细菌的方法。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滤过除菌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毒素、酶、抗生素、维生素的溶液、细胞培养液以及空气等的除菌。过滤除菌主要有3种类型:1、最早使用的是在一个容器的两层滤板中间填充棉花、玻璃纤维或石棉,灭菌后空气通过它就可达到除菌的目的;2、膜滤器是由高分子材料如醋酸纤维或硝酸纤维制成的比较坚韧的具有微孔的膜,灭菌后使用3、核孔滤器,它是由核辐射处理的很薄的聚碳酸胶片(厚10μm)再经化学蚀刻而制成,这种滤器主要用于科研。 [1]

化学方法
编辑
化学方法是用化学药品来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方法。包括用于消毒和防腐的化学消毒剂和防腐剂,用于治疗的化学治疗剂等。化学方法很少能达到灭菌要求,它们只能从物体上除去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起到消毒防腐的作用。
消毒剂:具有消毒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消毒剂。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对芽胞则无杀灭作用。
防腐剂:具有防腐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防腐剂。
化学治疗剂:用于化疗目的的化学物质。最重要的化学治疗剂有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等。
实际上消毒剂和防腐剂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一种化学物质在高浓度下是消毒剂,在低浓度下是防腐剂,一般统称为消毒防腐剂。消毒防腐剂不仅作用于病原菌,同时对机体组织细胞也有损坏作用,因此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主要用于体表(皮肤、黏膜、浅表伤口等)、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理想的消毒剂应是杀菌力强、作用迅速、无腐蚀性、能长期保存、对人畜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化学药品。
化学疗剂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性的杀灭或抑制微生物,而对机体没有毒性或不产生明显毒性。包括磺胺、抗生素和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等。

㈦ 如何处理微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

废液的处理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废水来自有致病菌的培养物、洗涤水以及其他诊断检测样品等。对于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应尽快消毒灭菌,严防污染扩散,要加强污染源管理。

废液处理方法有化学药剂法和热力消毒灭菌法。根据不同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废液进行处理。

(一)化学药剂法

化学消毒药剂按其杀菌由强到弱可分为灭菌剂、消毒剂、抑菌剂。废水化学法消毒最好采用相关发生器、虹吸投药法或高位槽投药法,也可以在废水入口处直接投加。投放液氯用加氯机,投放二氧化氯用二氧化氯发生器,投放次氯酸钠用发生器或液体药剂,投放臭氧用臭氧发生器,投放过氧化氢用过氧化氢发生器。

(二)物理热力法

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热力法废液处理系统是通过加热方式连续对废液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的,目的是使废液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处理,避免引起污染扩散。

连续式废液消毒灭菌是一种对生物性废液进行灭菌的新技术,主要运用于生物安全实验室废液的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废液通过双层排水管道从废液入口进入缓冲储液罐,产生的废气经过高效过滤器除菌后从透气管排出。当液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废液出口阀门自动打开,同时启动流速控制泵。将废液以设定流速压入预加热/冷却柜进行预加热处理,之后进入电加热灭菌器,在灭菌器内废液通过电加热灭菌盘管进行高温灭菌。已灭菌的废液再进入预加热/冷却柜经缓冲管后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废液通过排污口排出。如需如此处理,则通过回流管回流至储液罐,或直接进行再次连续处理。预加热/冷却柜通过热交换器,使已灭菌的高温废液对进入的待处理废液进行预加热,同时自己得到冷却,以节约能源。与传统的储罐式灭菌技术相比,连续废液消毒在效率、有效性、安全性和节约成本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混合处理法

对于生物安全实验室来说,其实验的对象种类较多,需要对废液进行不同的处理,适用于采用化学药剂和物理热力混合法处理系统。该系统将热力法连续废液灭菌系统与化学药剂处理装置结合,对废液进行热力灭菌处理和化学药剂处理,还可对灭菌系统内管道进行化学消毒。

(四)第二级废水处理系统

第二级废水处理系统可以处理经生物安全实验室内第一级废液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出的废水,还可以处理来自食堂、洗澡池、卫生间、洗手盆的一般生活污水及普通实验过程中排放的无致病性微生物,但含有其他化学污染物的废水。第二级废水处理系统具备有效去除酸碱、重金属、有机溶剂及杀灭一般微生物的功能,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或中水回用的标准。

第二级废水处理系统的原理及工艺流程如下:来自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废水经隔油器除油,同生活污水经由孔径为10mm的格栅除去较大的固体漂浮物后,汇集到调节池进行混合处理,再经直径2mm~5mm的格栅处理,除去直径大于5mm的固体漂浮物,进入初沉池。沉淀后上清液流入生化处理池进行生化处理,再经二次沉淀池沉淀后进入接触池进行最后处理,符合GB 国家标准后排放。


02 废气的处理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排风、仪器设备(生物安全柜、通风柜等)的排气会带有致病微生物,这种废气如果直接排放到实验室外,将会感染人群及动物,引起流行病暴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此,实验室产生的废气,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污染废气主要来自实验室空调通风系统、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柜、干/湿热消毒灭菌器、离心机排风罩等易产生带菌、带毒气溶胶的设备的排风,以及焚烧炉排放的烟尘等。

对安装的送排风系统的实验室总体要求是控制实验室的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使通过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器后的气体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室内采用上送下排,使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气流死角和涡流降至最小程度;特别要指出的是,要确保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高效过滤器经专用排风管道排出。第一级高效过滤器应安装在实验室排风管道的前端(其他通风设备同理).若需加装第二级排风高效过滤器,应将其串接在离第一道高效过滤器后500 mm以远至排风机之前的地方(选择易维护、易操作和易更换的地方,如排风机技术夹层)。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安装与更换应牢固、符合气密性要求,并应由有资质的技术人员来进行。通常高效过滤器在更换前应经过消毒灭菌,或采用可在气密袋中进行过滤器更换的位置。坐应急处理时维修人员应身着防护服,更换下来的高效过滤器应立即进行消毒或焚烧。每个高效过滤器在安装、更换、维护后都应进行检测,运行期间要进行日常监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其性能。应能控制实验室排风系统与其他排风设备(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柜、动物负压隔离器、离心机排风罩等)排风的压力平衡和响应速度匹配。应安装自动联锁装置,确保实验室内不出现正压和确保其他排风设备气流不倒流。实验室的排风应经高效过滤后由排风机向空中排放。外部排风口应远离送风口,并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应至少高于所在建筑屋面2m以上,应有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影响气体直接向上空排放。在送风和排风总管处应安装气密性密封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以进行室内或风管化学熏蒸或循环消毒灭菌。

03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 2004年12月29日)中规定了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并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做出了特别规定。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固体废弃物来源于实验器材废物、含有传染性生物因子的废弃样本和培养物、废弃的感染动物、实验室废弃的空气净化材料等。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属危险废物,不能回收利用,必须经灭菌处理后丢弃或焚烧处置后填埋。固体废物由于不适当地处理、储存、运输、处置或管理上的疏忽,会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显着的威胁。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进行污染废物的收集、运输、储存。

所有弃置的样本、培养物和其他生物性材料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并有标记的用于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在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通过高压灭菌、化学消毒或其他被认可的技术进行处理,然后置于密封的容器中,分类做上标记,由专人安全运出实验室。生物废弃物容器的充满量,不能超过其设计容量。利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容器内。培养物必须经121 ℃ 30 min高压灭菌。

载玻片上的活菌标本应装于密闭容器中进行高压灭菌,或经3%来苏尔溶液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24 h后方可丢弃。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中,最少浸泡24 h (消毒液体不得低于浸泡的高度)再经121 ℃ 30 min高压灭菌。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致病菌的冲洗液须冲在烧杯中,经高压灭菌后方可倒入下水道。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高压灭菌后才能洗涤。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液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30 min后再擦拭干净。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致病菌检测所穿的工作服、非一次性的实验帽和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实验室应确保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处理危险废弃物。不允许积存垃圾和积存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及时封存,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通常在实验室区内的安全地方。答案来自

㈧ 怎样除去食品中的微生物

前几天是不是你问过这个问题?
如果你是指如何控制食品类产品中的微生物,以延长货架期,有以下几点。
关于食品质量控制,一般用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体系。
1、原料中微生物的控制。虽然表现出来的是产品中的微生物指标,但对微生物指标的控制需要从源头开始。一是选用微生物数量尽可能低的原料;二是在原料的保存阶段保持清洁和低温;三是前处理工序就要注意严格清洗或保持环境清洁。
2、生产过程管理。这是最关键的,不能把产品中微生物指标合格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最终产品的杀菌处理上。找出生产工艺中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几个关键点,分析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的原因,采取一切必要的办法,尽可能杜绝。
3、产品的杀菌和包装。多数食品产品在出厂前要经过杀菌工序。一是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二是所有杀菌方法都不是100%有效的,都存在一个杀菌效率。例如,某方法的杀菌效率是99.9%,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要求是50个/克,那么当产品的微生物数量是1万个/克,经过杀菌后,产品可能的活菌数为10个/克,是合格的。而当未杀菌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达到6万个/克,经过杀菌后,产品可能的活菌数为60个/克,就不合格了。这就是严格生产过程管理的原因。选择适当的产品包装,也是保证食品微生物指标合格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要防止霉菌生长,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氮、充二氧化碳包装。原因是霉菌是好氧菌,隔绝氧气就可能防止霉菌生长。但这种方法不能防止细菌生长,因为很多细菌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没有氧气仍然可以生长。这就要求出厂时微生物的数量尽可能少了,但至少密封包装仍是必不可少的。
4、产品运输、保藏与货架期管理。运输和保藏最好是冷链。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保持低温是控制微生物生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般如果冷冻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最好冷冻;不能冷冻或不适宜冷冻的要保持低温,一般是在0-4℃,可延缓微生物的生长。产品上架后同样如此。只要产品中水分含量在10%以上,且非高糖或高盐食品,应采用冷柜销售。
以上就是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几个关键点。不管怎么说,从食品加工的源头抓起,是最有效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仅供参考。

㈨ 药厂里的卫生员,如何预防微生物污染和交叉污染

洁净室处于药厂生产的核心位置 ,其洁净效果直接影 响着药品的质量。洁净室的环境 受到污染 , 药品质量就难以保 证 , 这样的药品会延误或者加剧患者的病情 , 带来巨大的身体 危害和不良的社会效应。所以,洁净室的污染控制对于药厂来说是必须重视 和严格实施。本文探讨在洁净室进行污染控制的相关举措 , 以供参考。为 了有效地控制洁净室的环境 , 则必须最大限度的控制产生微粒和微生物的污染源。控制污染的措施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 ,比如以污染的种类 , 生产的过程控制 等等。从生产的相关物和人来看 , 生产所处的环境 、 生产人员和生产设施 、 物料因携带 、 沾染 、 附着或产生 微 粒和微生物而成为污染源, 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1空调净化系统
控制洁净室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围绕控制产尘和有效排 尘两环节对污染实施的的全面控制。洁净室的环境包括洁净室的结构 、 墙壁材料 、 水系统 、 空调净化系统等 。经过验证的空调净化系统 ,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满足洁净度的要求 。 空调净化系统所形成的污染分为两种 : 一种是系统运行客观上造成的污染, 另一种则是控制因子未达标。
1.1 系统运行客观引起 的污染
这是指空调净化系统运行后, 由于某些地方积累的尘粒和水分( 或者湿度高) 就可能会滋生微生物 。微生物的代谢物粒径很小 , 容易通过过滤 器进入洁净室内, 使洁净度迅速下降。药厂平时单一的空气过滤 并不能完全控制微生物, 应该对空气进行定期消毒 。空气消毒通用的方法有紫外线直接照射、 臭氧消毒、 喷撒消毒剂 、 静电吸附等技术。在使用消毒剂时要考虑耐药性, 并采取至 少两种方式的组合消毒法。特别应注意的是消毒剂的消毒效 果不能持续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其它的消毒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 因此 为了避免滞尘问题 , 不应使用软管和软接头 ,更需要定期清洗空调系统的部件,避免微粒 、 水分和局部高湿度的产生 。
1. 2控制因子
GMP 中对洁净室的温度 、 湿度 、 气压 、 光照 和噪音都有明确的要求。空调系统影响着这些指标, 从对正压 、 换气次数 、 悬浮粒子 的控制来满足洁净度。
1. 2. 1 洁净室与邻室正压不足 在距 门两米 内的同一 点的采样区域测试, 若开门情况下测试超标, 闭门20 r ain 后测试 合格, 则可判定为洁净室与邻室正压不足。若正压值不达标 , 外界大气则会倒灌, 带来大量的的尘埃、 细菌, 严重破坏洁净度。此时可以通过增加正压的方法来解决, 将正压提高到在 开门瞬间有足够的外流气流来阻止污染物入侵。首先,可 以 考 虑增加新风量 , 但可能需要 增加新风机组 , 这是一笔 不小 的 一次性投入 。另外 , 一个 比较经济适 用的方 法是调节各级过滤器的阻力, 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 将过滤器阻力尽量降 低。另外 , 要及时更换初 、 中效过滤器, 及时清洗维护冷凝器 和冷热 水盘管一 。
1. 2. 2洁净室换气次数不合理 洁净室不论是乱流时的稀 释作用 , 还是单相流时的置换作用 , 都需靠洁净空气的量来控 制 和实现洁净 室 的各种 参数 , 因此洁 净室 的换气 次数不能 过 低 。如果洁净室 的换 气次数太大 , 则会增加 运行成本 , 也并不一定能相应的提高洁净室的级别。洁净室的换气次数取决于 室内热平衡计算, 常规要求 l 万级的换气次数为每小时 25 次 以上, l 0 万级为每小时 l 5 次以上。洁净室的送风量应取下 列三种的最大值 : 为保证空气洁净度等级的送风量; 根据热 、 湿负荷计算确定的送风量; 向洁净室内供给的新鲜空气量。 其中新鲜空气量应取下列两项的最大值: 补偿内排风量和保 持室内正压值所需新鲜空气量之和; 保持供给洁净室内每人 每小时的新鲜空气量不小于40 立方米 J 。
2人是洁净室污染的重要来源
人体新陈代谢会产生污染物, 人体会携带污染物 , 人在洁 净室内活动更会大量产生和发散污染物。洁净室的污染来 源, 经测试结果分析, 作业人员约占80% , 人员进出洁净室尘 埃显着增加, 有人运动时, 洁净度显着劣化, 证实人是洁净室 污染的主要原因。人作为药品生产 中最大的污染源和最主要 的传播媒介, 生产人员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药品接触, 对药品 质量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来 自两方面, 一个是人员本来的身 体状况。二是个人卫生习惯。因此, 对人的卫生管理和监督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2.1建立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药厂在招收员工之时, 已经对 员工的健康状况有了大概的了解。药厂还需设定体检规则 , 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在洁

㈩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什么 啊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

病理科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有毒化学物品
1、主要试剂: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减少可燃物品在实验室的存储量,防止发生火灾的危险

3、以上试剂应存放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与强氧化剂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应急措施:一旦发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释液体,开窗通风,并通知保卫部门协助做好消防工作。

腐蚀、刺激化学品
1、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员在搬运、分装或使用试剂时,做到轻拿轻放,做好防护措施,带防护镜及乳胶手套

3、处理以上试剂时,实验室加强通风,工作人员传防酸裙,胶鞋,接近水源。

4、试剂存放地应贴有警示标识。

5、应急措施:上述试剂一旦误与皮肤接触,应立即除去遮挡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请有关医生救治。

病理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分类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 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 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管理,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 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的处置同(4)。

6. 批量的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处置同(4)。

7.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二)医疗废物产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应当设立固定的医疗废物暂时存放或交接地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2. 严格区分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医用固体废弃物(黄色塑料袋)及医用锐利废弃物(防水、耐刺坚固容器),分别放置,严格管理。

3.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6. 医疗废物运出后,及时对暂存地点及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三)医疗废物对外交接、登记制度

1. 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2. 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

3. 对交接医疗废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求尽快解决。

病理科生物病理样本管理制度

1.实验室负责人应依照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主管部门的要求保存或运送病理样本,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实验室普通病理标本实行责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标本在送达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取材后至病理标本销毁前由病理报告医师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标本(教学、科研等)由专人保存。做好病理样本 进出和储存记录,建立档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丢失及腐烂。

4.对于病理生物标本应密封分类保存,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的要求。

5.病理样本运送、销毁时,必须有专人护送,护送人员应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病理科实验室操作安全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组织或体液等标本时均应戴手套进行操作,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

2.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在通风柜内操作。

3.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放医疗垃圾桶中。

4.注意保持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

5.实验完毕后工作场所要消毒,工作人员应及时洗手。

6.实验中若发生个人身体损伤,应立即妥善处理。

7.严格按垃圾分类要求分装垃圾。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病理科实验室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1.实验室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病理科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置。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

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

9.在压力容器、大功率用电设备、高速旋转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守,并有处理事故的相应措施及设备。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

13.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14.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1、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每月组织一次生物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置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周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输出。

7、将自查结果上报医院相关部门。

8、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病理科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有毒化学物品
1、主要试剂:二甲苯、乙醇、乙醚、丙酮等。

2、减少可燃物品在实验室的存储量,防止发生火灾的危险

3、以上试剂应存放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地方

4、易燃物品不得与强氧化剂一同保存

5、易燃物品不得放入冰箱保存

6、应急措施:一旦发生可燃、易燃物品的瓶子打碎事件,立即用清水稀释液体,开窗通风,并通知保卫部门协助做好消防工作。

腐蚀、刺激化学品
1、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甲醛、冰醋酸等

2、工作人员在搬运、分装或使用试剂时,做到轻拿轻放,做好防护措施,带防护镜及乳胶手套

3、处理以上试剂时,实验室加强通风,工作人员传防酸裙,胶鞋,接近水源。

4、试剂存放地应贴有警示标识。

5、应急措施:上述试剂一旦误与皮肤接触,应立即除去遮挡的皮肤,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请有关医生救治。

病理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分类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 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 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管理,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 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的处置同(4)。

6. 批量的含汞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处置同(4)。

7.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二)医疗废物产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应当设立固定的医疗废物暂时存放或交接地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2. 严格区分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医用固体废弃物(黄色塑料袋)及医用锐利废弃物(防水、耐刺坚固容器),分别放置,严格管理。

3.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6. 医疗废物运出后,及时对暂存地点及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三)医疗废物对外交接、登记制度

1. 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2. 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

3. 对交接医疗废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求尽快解决。

病理科生物病理样本管理制度

1.实验室负责人应依照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或医院主管部门的要求保存或运送病理样本,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2.实验室普通病理标本实行责任人保管制,即病理标本在送达病理科至取材前由病理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取材后至病理标本销毁前由病理报告医师管理,存放在指定的位置。特殊病理标本(教学、科研等)由专人保存。做好病理样本 进出和储存记录,建立档案。

3.保管人妥善保存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丢失及腐烂。

4.对于病理生物标本应密封分类保存,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的要求。

5.病理样本运送、销毁时,必须有专人护送,护送人员应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病理科实验室操作安全规程

1.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病人组织或体液等标本时均应戴手套进行操作,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

2.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要戴口罩、工作帽,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在通风柜内操作。

3.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及时放医疗垃圾桶中。

4.注意保持实验室内空气的流通。

5.实验完毕后工作场所要消毒,工作人员应及时洗手。

6.实验中若发生个人身体损伤,应立即妥善处理。

7.严格按垃圾分类要求分装垃圾。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12、当眼部被污染性材料或液体污染时,应即用冲眼器冲洗之后到眼科就诊。

病理科实验室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1.实验室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病理科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置。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

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

9.在压力容器、大功率用电设备、高速旋转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守,并有处理事故的相应措施及设备。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

13.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14.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病理科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1、实验室生物安全小组每月组织一次生物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置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周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输出。

7、将自查结果上报医院相关部门。

8、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以上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阅读全文

与病案管理中如何防虫和微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