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D打印技术与医学的碰撞,对于病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说起3D打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害处,医疗行业的成就更加引人注目。日前,美国的医生们利用3D打印技术,假肢是为一只残留的鸭子制作的,可以正常移动。也有先例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假肢,早在2014年,医生们就利用这项技术,成功地将一位左臂残废的5岁女孩置于手掌中。此外,一些医生成功地为患者植入了3D打印脊柱,并使用3D打印技术来帮助设计缺陷的头部形状。
据悉,4Max Metal 3D打印机是一种利用粉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接材料,层层打印,实现物体快速成型的技术。其方便、快速、一对一复制的特点,不仅在工业领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还能够满足了医疗产品个性化、准确性的要求,使该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
据报道,目前,国内多家医院正在加快“3D打印技术+医疗”的落地,国内多家医院已经有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案例。这种方法能够提前打印出病人的器官模型,用于术前计划和预演,极大地缩短了手术判断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另外,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上也可以应用于手术导板、康复支架、矫形配体及活器官打印。然而,目前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伦理层面上,活体器官打印技术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有专家指出,3D打印技术需要更多的“拟人化”,不管是材质还是手感,都尽可能接近人体组织,而且在材料的多样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据报道,金属、聚合物、陶瓷、生物等材料的3D打印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例如,纵维立方4Max Metal 3D打印机是金属打印的代表设备之一。
尽管3D打印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它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受自身材料、技术等限制,目前尚不能批量生产,在临床上也暂时不能普及。但是,这些限制逐一被打破,未来3D打印技术将为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
② 3d生物打印血管属于什么
3D生物打印机是一种能够在数字三维模型驱动下,按照增材制造原理定位装配生物材料或细胞单元,制造医疗器械、组织工程支架和组织器官等制品的装备。
目前在传统组织工程领域,制造血管及血管化组织仍是主要挑战。生物打印通过逐层沉积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样水凝胶,能够以解剖精度制造具有多种细胞结构的特异性生物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生物打印相较于其他生物制造方法具有诸多优势,期望在解决血管化问题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推进组织工程化血管临床转化。
图1 生物打印血管及血管化组织示意图
图1为生物打印血管及血管化组织示意图。生物墨水通过金属离子-、酶-或光聚合交联机制进行聚合固化。在细胞培养成熟前,一般需要支撑(牺牲)材料来维持整个生物制造体的结构以及保持在适当的位置。理想情况下,组织工程化血管应该和原生血管一样,具有外模、中膜和内膜三层结构,并且具有收缩舒张、营养物质和氧渗透功能。
根据工作原理,目前生物3D技术打印可以概括分为3种:挤压成型生物打印(EBB)、液滴喷射生物打印(DBB)和激光辅助生物打印(LBB)。生物打印技术制造组织工程化血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有支架方式,活细胞被包裹在水凝胶或者脱细胞基质等外源性生物材料中进行打印,支架为细胞的早期生长提供临时支持,通过生物学、化学和力学因素来诱导细胞分化成熟。
图2 直接挤压式生物打印血管过程示意图
图2为直接挤压式生物打印血管过程示意图,生物墨水包含细胞和支撑材料,直接打印出管状结构,经培育成熟后,获得组织工程化血管。
图3 共轴挤压生物打印血管示意图
图3为共轴挤压式生物打印血管过程示意图,生物墨水和支撑材料通过同轴喷嘴系统,在打印过程中进行混合交联,构建空心管状结构;2.无支架方式,诱导活细胞形成新生组织,进行无支撑打印,打印后需要后处理,包括细胞分选和组织融合,类似于早起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自组装现象。第2种方式避免了支架机械强度不足和聚合物残留阻碍细胞生长的弊端,可以打印直径小于1mm的微细血管。
图4 无支架生物打印血管组织示意图
图4为采用无支架方式生物打印血管过程示意图,首先制作均匀的多细胞微团,逐层打印出血管样组织。
生物打印技术为传统组织工程制备血管及血管化组织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未来,在体直接生物打印仿生血管以替换原位血管或者加速原位血管再生是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另外,研究人员不仅限于生物打印多尺度复杂结构血管网络,还要保证其结构的保真度与稳定性。其次,通过精确定位不同种类细胞、蛋白甚至基因材料,可以按需控制生物打印血管的时间和空间分比率,真正做到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生物制造。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未来生物打印技术是否能达到新的高度吧!
③ 3D打印的应用领域
2014年7月1日,美国海军试验了利用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制造舰艇零件,希望借此提升执行任务速度并降低成本。
2014年6月24日至6月26日,美海军在作战指挥系统活动中举办了第一届制汇节,开展了一系列“打印舰艇”研讨会,并在此期间向水手及其他相关人员介绍了3D打印及增材制造技术。
美国海军致力于未来在这方面培训水手。采用3D打印及其他先进制造方法,能够显着提升执行任务速度及预备状态,降低成本,避免从世界各地采购舰船配件。
美国海军作战舰队后勤科副科长Phil Cullom表示,考虑到成本及海军后勤及供应链现存的漏洞,以及面临的资源约束,先进制造与3D打印的应用越来越广,他们设想了一个由技术娴熟的水手支持的先进制造商的全球网络,找出问题并制造产品。 2014年9月底,NASA预计将完成首台成像望远镜,所有元件基本全部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NASA也因此成为首家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整台仪器的单位。这款太空望远镜功能齐全,其50.8毫米的摄像头使其能够放进立方体卫星(CubeSat,一款微型卫星)当中。据了解,这款太空望远镜的外管、外挡板及光学镜架全部作为单独的结构直接打印而成,只有镜面和镜头尚未实现。该仪器将于2015年开展震动和热真空测试。这款长50.8毫米的望远镜将全部由铝和钛制成,而且只需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4个零件即可,相比而言,传统制造方法所需的零件数是3D打印的5-10倍。此外,在3D打印的望远镜中,可将用来减少望远镜中杂散光的仪器挡板做成带有角度的样式,这是传统制作方法在一个零件中所无法实现的。
2014年8月31日,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刚刚完成了3D打印火箭喷射器的测试,本项研究在于提高火箭发动机某个组件的性能,由于喷射器内液态氧和气态氢一起混合反应,这里的燃烧温度可达到6000华氏度,大约为3315摄氏度,可产生2万磅的推力,约为9吨左右,验证了3D打印技术在火箭发动机制造上的可行性。本项测试工作位于阿拉巴马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这里拥有较为完善的火箭发动机测试条件,工程师可验证3D打印部件在点火环境中的性能。
制造火箭发动机的喷射器需要精度较高的加工技术,如果使用3D打印技术,就可以降低制造上的复杂程度,在计算机中建立喷射器的三维图像,打印的材料为金属粉末和激光,在较高的温度下,金属粉末可被重新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火箭发动机中的喷射器内有数十个喷射元件,要建造大小相似的元件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该技术测试成功后将用于制造RS-25发动机,其作为美国宇航局未来太空发射系统的主要动力,该火箭可运载宇航员超越近地轨道,进入更遥远的深空。马歇尔中心的工程部主任克里斯认为3D打印技术在火箭发动机喷油器上应用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的在于测试3D打印部件如何能彻底改变火箭的设计与制造,并提高系统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不太容易出现故障。本次测试中,两具火箭喷射器进行了点火,每次5秒,设计人员创建的复杂几何流体模型允许氧气和氢气充分混合,压力为每平方英寸1400磅。
2014年10月11日,英国一个发烧友团队用3D打印技术制出了一枚火箭,他们还准备让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打印出来的火箭升空。该团队于当地时间在伦敦的办公室向媒体介绍这个世界第一架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的火箭。团队队长海恩斯说,有了3D打印技术,要制造出高度复杂的形状并不困难。就算要修改设计原型,只要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上做出修改,打印机将会做出相对的调整。这比之前的传统制造方式方便许多。既然美国宇航局已经在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火箭的零件,3D打印技术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据介绍,这个名为“低轨道氦辅助导航”的工程项目由一家德国数据分析公司赞助。打印出的这枚火箭重3公斤,高度相当于一般成年人身高,是该团队用4年时间、花了6000英镑制造出来的。等一笔1.5万英镑的资助确定之后,他们将于今年底在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航天港发射该火箭。一个装满氦的巨型气球将把火箭提升到20000米高空,装置在火箭里的全球定位系统将启动火箭引擎,火箭喷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610公里。之后,火箭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将引导火箭回返地球,而里头的摄像机将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2015年4月21日报道,NASA工程人员正通过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首个全尺寸铜合金火箭发动机零件以节约成本,NASA空间技术任务部负责人表示,这是航空航天领域3D打印技术应用的新里程碑。
2015年6月22日报道,国营企业俄罗斯技术集团公司以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架无人机样机,重3.8公斤,翼展2.4米,飞行时速可达90至100公里,续航能力1至1.5小时。
公司发言人弗拉基米尔·库塔霍夫介绍,公司用两个半月实现了从概念到原型机的飞跃,实际生产耗时仅为31小时,制造成本不到20万卢布(约合3700美元)。
2016年4月19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对外宣布,经过该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两年多的努力,并在法国波尔多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宣告研制成功。这台3D打印机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达200×130mm,它可以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自制所需的零件,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减少空间站备品备件的种类与数量和运营成本,降低空间站对地面补给的依赖性。 3D打印肝脏模型
日本筑波大学和大日本印刷公司组成的科研团队2015年7月8日宣布,已研发出用3D打印机低价制作可以看清血管等内部结构的肝脏立体模型的方法。据称,该方法如果投入应用就可以为每位患者制作模型,有助于术前确认手术顺序以及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法。
这种模型是根据CT等医疗检查获得患者数据用3D打印机制作的。模型按照表面外侧线条呈现肝脏整体形状,详细地再现其内部的血管和肿瘤。
由于肝脏模型内部基本是空洞,重要血管等的位置一目了然。据称,制作模型需要少量价格不菲的树脂材料,使原本约30万至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至2万元)的制作费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以下。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内脏器官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由于价格高昂,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普及。科研团队表示,他们一方面争取到2016年度实现肝脏模型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将推进对胰脏等器官模型制作技术的研发 。
3D打印头盖骨
2014年8月28日,46岁的周至农民胡师傅在自家盖房子时,从3层楼坠落后砸到一堆木头上,左脑盖被撞碎,在当地医院手术后,胡师傅虽然性命无损,但左脑盖凹陷,在别人眼里成了个“半头人”。
除了面容异于常人,事故还伤了胡师傅的视力和语言功能。医生为帮其恢复形象,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缺损颅骨外形,设计了钛金属网重建缺损颅眶骨,制作出缺损的左“脑盖”,最终实现左右对称。
医生称手术约需5至10小时,除了用钛网支撑起左边脑盖外,还需要从腿部取肌肉进行填补。手术后,胡师傅的容貌将恢复,至于语言功能还得术后看恢复情况。
3D打印脊椎植入人体
2014年8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椎,这属全球首例。据了解,这位小男孩的脊椎在一次足球受伤之后长出了一颗恶性肿瘤,医生不得不选择移除掉肿瘤所在的脊椎。不过,这次的手术比较特殊的是,医生并未采用传统的脊椎移植手术,而是尝试先进的3D打印技术。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植入物可以跟现有骨骼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能缩短病人的康复时间。由于植入的3D脊椎可以很好地跟周围的骨骼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并不需要太多的“锚定”。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上面设立了微孔洞,它能帮助骨骼在合金之间生长,换言之,植入进去的3D打印脊椎将跟原脊柱牢牢地生长在一起,这也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松动的情况。
3D打印手掌治疗残疾
2014年10月,医生和科学家们使用3D打印技术为英国苏格兰一名5岁女童装上手掌。
这名女童名为海莉·弗雷泽,出生时左臂就有残疾,没有手掌,只有手腕。在医生和科学家的合作下,为她设计了专用假肢并成功安装。
3D打印心脏救活2周大先心病婴儿
2014年10月13日,纽约长老会医院的埃米尔·巴查博士(Dr.Emile Bacha)医生就讲述了他使用3D打印的心脏救活一名2周大婴儿的故事。这名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它会在心脏内部制造“大量的洞”。在过去,这种类型的手术需要停掉心脏,将其打开并进行观察,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来决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但有了3D打印技术之后,巴查医生就可以在手术之前制作出心脏的模型,从而使他的团队可以对其进行检查,然后决定在手术当中到底应该做什么。这名婴儿原本需要进行3-4次手术,而现在一次就够了,这名原本被认为寿命有限的婴儿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巴查医生说,他使用了婴儿的MRI数据和3D打印技术制作了这个心脏模型。整个制作过程共花费了数千美元,不过他预计制作价格会在未来降低。
3D打印技术能够让医生提前练习,从而减少病人在手术台上的时间。3D模型有助于减少手术步骤,使手术变得更为安全。
2015年1月,在迈阿密儿童医院,有一位患有“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的4岁女孩Adanelie Gonzalez,由于疾病她的呼吸困难免疫系统薄弱,如果不实施矫正手术仅能存活数周甚至数日。
心血管外科医生借助3D心脏模型的帮助,通过对小女孩心脏的完全复制3D模型,成功地制定出了一个复杂的矫正手术方案。最终根据方案,成功地为小女孩实施了永久手术,现在小女孩的血液恢复正常流动,身体在治疗中逐渐恢复正常。
3D打印制药
2015年8月5日,首款由Aprecia制药公司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SPRITAM(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速溶片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并将于2016年正式售卖。这意味着3D打印技术继打印人体器官后进一步向制药领域迈进,对未来实现精准性制药、针对性制药有重大的意义。该款获批上市的“左乙拉西坦速溶片”采用了Aprecia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ZipDose3D打印技术。
通过3D打印制药生产出来的药片内部具有丰富的孔洞,具有极高的内表面积,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少量的水融化。这样的特性给某些具有吞咽性障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种设想主要针对病人对药品数量的需求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药品库存而引发的一系列药品发潮变质、过期等问题。事实上,3D打印制药最重要的突破是它能进一步实现为病人量身定做药品的梦想。
3D打印胸腔
最近科学家们为传统的3D打印身体部件增添了一种钛制的胸骨和胸腔—3D打印胸腔。
这些3D打印部件的幸运接受者是一位54岁的西班牙人,他患有一种胸壁肉瘤,这种肿瘤形成于骨骼、软组织和软骨当中。医生不得不切除病人的胸骨和部分肋骨,以此阻止癌细胞扩散。
这些切除的部位需要找到替代品,在正常情况下所使用的金属盘会随着时间变得不牢固,并容易引发并发症。澳大利亚的CSIRO公司创造了一种钛制的胸骨和肋骨,与患者的几何学结构完全吻合。
CSIRO公司根据病人的CT扫描设计并制造所需的身体部件。工作人员会借助CAD软件设计身体部分,输入到3D打印机中。手术完成两周后,病人就被允许离开医院了,而且一切状况良好。
3D血管打印机
2015年10月,我国863计划3D打印血管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世界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由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问世。
该款血管打印机性能先进,仅仅2分钟便打出10厘米长的血管。不同于市面上现有的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是世界首创。 2014年8月,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交付使用,作为当地动迁工程的办公用房。这些“打印”的建筑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按照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10幢小屋的建筑过程仅花费24小时。
2014年9月5日,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正在为打造全球首款3D打印房屋而竞赛。3D打印房屋在住房容纳能力和房屋定制方面具有意义深远的突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个建筑师团队已经开始制造全球首栋3D打印房屋,而且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这栋建筑名为“运河住宅(Canal House)”,由13间房屋组成。这个项目位于阿姆斯特丹北部运河的一块空地上,有望3年内完工。在建中的“运河住宅”已经成了公共博物馆,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到那里参观。荷兰DUS建筑师汉斯·韦尔默朗(Hans Vermeulen)在接受BI采访时表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提供定制的房屋。”
2014年1月,数幢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建筑亮相苏州工业园区。这批建筑包括一栋面积1100平方米的别墅和一栋6层居民楼。这些建筑的墙体由大型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而打印使用的“油墨”则由建筑垃圾制成。
2015年7月17日上午,由3D打印的模块新材料别墅现身西安,建造方在三个小时完成了别墅的搭建。据建造方介绍,这座三个小时建成的精装别墅,只要摆上家具就能拎包入住。 2014年9月15日,世界上已经出现3D打印建筑、裙帽以及珠宝等,第一辆3D打印汽车也终于面世。这辆汽车只有40个零部件,建造它花费了44个小时,最低售价1.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万元)。
世界第一台3D打印车已经问世——这辆由美国Local Motors公司设计制造、名叫“Strati”的小巧两座家用汽车开启了汽车行业新篇章。这款创新产品在为期六天的2014美国芝加哥国际制造技术展览会上公开亮相。
用3D打印技术打印一辆斯特拉提轿车并完成组装需时44小时。整个车身上靠3D打印出的部件总数为40个,相较传统汽车20000多个零件来说可谓十分简洁。充满曲线的车身由先由黑色塑料制造,再层层包裹碳纤维以增加强度,这一制造设计尚属首创。汽车由电池提供动力,最高时速约64公里,车内电池可供行驶190至240公里。
尽管汽车的座椅、轮胎等可更换部件仍以传统方式制造,但用3D制造这些零件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制造该轿车的车间里有一架超大的3D打印机,能打印长3米、宽1.5米、高1米的大型零件,而普通的3D打印机只能打印25立方厘米大小的东西。
2014年10月29日,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的Local Motors汽车公司现场演示世界上第一款3D打印电动汽车的制造过程。这款电动汽车名为“Strati”,整个制造过程仅用了45个小时。Strati采用一体成型车身,最大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0英里(约合每小时64公里),一次充电可行驶120到150英里(约合190到240公里)。Strati只有49个零部件,动力传动系统、悬架、电池、轮胎、车轮、线路、电动马达和挡风玻璃采用传统技术制造,包括底盘、仪表板、座椅和车身在内的余下部件均由3D打印机打印,所用材料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Strati的车身一体成型,由3D打印机打印,共有212层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辛辛那提公司负责提供制造Strati使用的大幅面增材制造3D打印机,能够打印3英尺×5英尺×10英尺(约合90厘米×152厘米×305厘米)的零部件。
最近来自美国旧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打印超级跑车“刀锋(Blade)”。该公司表示此款车由一系列铝制“节点”和碳纤维管材拼插相连,轻松组装成汽车底盘,因此更加环保。
Blade 搭载一台可使用汽油或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双燃料700马力发动机。此外由于整车质量很轻,整车质量仅为1400磅(约合0.64吨),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60英里(96公里)仅用时两秒,轻松跻身顶尖超跑行列。
2015年7月,美国旧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打印超级跑车“刀锋(Blade)”。 2014年11月10日,全世界首款3D打印的笔记本电脑已开始预售了,它允许任何人在自己的客厅里打印自己的设备,价格仅为传统产品的一半。
这款笔记本电脑名为Pi-Top,将会到2015年五月才会正式推出。但是,通过口耳相传,它现在已在两周内累计获得了7.6万英镑的预订单。
服装服饰
许多女人深知,遇到一件很合身的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事,用3D打印机制作的衣服,可谓是解决女人们挑选服装时遇到困境的万能钥匙。一个设计工作室已经成功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服装,使用此技术制作出的服装不但外观新颖,而且舒适合体。
这件裙子价格为1.9万人民币,制作过程中使用了2,279个印刷板块,由3316条链子连接。这种被称作“4D裙”的服装,就像编织的衣服一样,很容易就可以从压缩的状态中舒展开来。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创意总监的杰西卡回忆说这件衣服花费了大约48个小时来印制。
这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公司还编写了一个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这有助于用户调整自己的衣服。使用这个应用程序,可以改变衣服的风格和舒适性。
无影高跟鞋
2015年8月27日,深圳美女创客SexyCyborg发明了“无影高跟鞋”。它里面是空的,可以装进去一套安全渗透测试工具包。
“无影高跟鞋”足以令一些美女级黑客轻松攻破某些企业或政府机构的防御,获取到有价值的重要信息。每只鞋里面都有一个抽屉,使用者不用脱鞋就能把它拿下来。然后再把一套渗透测试套件装进去,其中的部件都是黑客用的装备。
④ 3D生物打印人造血管 离临床应用有多远
20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无缝的人造血管,并开始临床应用。对人造血管的要求是: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网孔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度;作搭桥手术时易缝性好;血管接通放血时不渗血或渗血少且能即刻停止;移入人体后组织反应轻微;人体组织能迅速形成新生的内外膜;不易形成血栓;以及令人满意的远期通畅率。
至少还需要30到40年的发展时间,因为肢体中有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等非常复杂的生物组织,目前还没有此类细胞重造的技术。
3D生物打印机(3D bio-printer;3D biology printer )是指国外媒体2010年6月6日报道的、由美国Organovo公司研制的、“按需打印”患者所需的人体活器官的机器。
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人体器官功能衰竭或损坏的患者生命,但这项技术也存在器官来源不足、排异反应难以避免等弊端。不过,随着未来“生物打印机”的问世,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⑤ 3D打印血管到底FDA临床没有
016年12月2日,蓝光发展发布关于3D生物打印项目进展情况的公告,称子公司蓝光英诺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血管,在恒河猴身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此项成果对干细胞技术和3D生物打印技术未来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12月9日,CCTV-13《朝闻天下》以“科技新进展:3D生物打印血管动物在体实验成功”为主题对该成果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
报道一出,蓝光发展当天小幅低开后盘中直线拉升,最终收报涨停,下一个交易日12月12日再度封板,12月13日蓝光发展因涨幅偏离值累计达20%停牌核查,12月16日自查完毕复牌,股价依旧强势涨停,触及了12.22元的阶段新高。
蓝光发展在异动核查公告中表示,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目前3D生物血管打印项目正在撰写、补充和完善临床试验申报资料,尚不具备临床试验申请条件。该项目临床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I期到III期临床试验,一般所需时间为4至6年,上市后的IV期临床监测所需时间为3年以上。临床试验申请是否获得受理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该项研发成果对本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蓝光发展是个怎样的公司呢?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成立于1990年,2015年蓝光和骏地产通过借壳“迪康药业”完成上市,并更名蓝光发展。重组上市后,公司确立了以“住宅开发及销售+商业开发销售及运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基础产业,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创新支柱产业的战略架构,构建了以“人居蓝光”与“生命蓝光”双轮驱动的战略,其主营业务仍以地产业务为主,占比在95%以上。
早在2015年10月,蓝光发展便宣布发布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公司董事长杨铿说,“蓝光英诺利用干细胞为核心的3D生物打印技术体系已经完备。其中包括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3D生物打印机和打印后处理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体系。有了这套技术体系,使得器官再造在未来成为可能。”由蓝光英诺参与研发的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入围“国家863计划”,科研时间为期三年,但蓝光英诺仅仅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就提前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新浪财经查阅公司近年公告发现,蓝光发展在发布3D打印血管动物在体实验成功这一巨大突破后,直至今日关于该技术具体进展的公告却几乎没有。
蓝光发展在2017年半年报中对3D打印血管的进展是这样表述的:
并在业务风险提示中指出,由于医药产品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点,药品的前期研发以及产品从研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的周期长、环节多,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产品上市后是否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回报也具有不确定性。
蓝光发展的互动平台上,公司在今年10月19日回复投资者提问表示,将按照美国FDA对临床试验申请的要求,有计划推进临床申报工作。
2016年底时公司表示3D生物打印血管将向有关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然而一年以后,蓝光发展却没有发布任何关于申请FDA临床的正式进展。有股民质疑,不论申报是否成功,公司都应有相应的公告,让投资者了解真实的进展。
同是跨界型公司,不禁让人想起重庆啤酒的乙肝疫苗黑天鹅故事:2011年12月,重庆啤酒公布乙肝疫苗揭盲进展,分析认为数据表明乙肝疫苗无效果。此前,乙肝疫苗概念持续炒作达13年,重庆啤酒成为多家机构重仓的热门股,并创下83.12元的历史高价。随着乙肝疫苗梦的破灭,重庆啤酒在12月8日复牌后的11个交易日里遭遇10跌停。2015年11月1日,曾在重庆啤酒事件中成功抄底的私募大佬徐翔因涉嫌内幕交易被抓。
根据公众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这种对投资者关系重大的事情,应该及时公告进展和结果。重大项目的临床研究确实是一项长期工作,希望蓝光发展的3D打印血管不只是个噱头,能真正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带来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⑥ 3D 打印技术在医学上有哪些意义
1、精确诊断 3D打印可精确的模拟出器质性病变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为疾病诊断提供详细、精确的临床资料;
2、手术模拟 3D打印后的病变部位或脏器可应用于术前手术模拟,对于确保(重大、疑难)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3、个体化手术耗材制造 3D打印制作个体化的手术耗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具体患者、具体病变部位而设计制作的3D打印(心脑血管)支架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4、医学教育 3D 打印技术对于医学教育易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3D打印人体正常结构形象直观,易于理解记忆。另一方面3D打印的教具便于临床技能培训、考核,降低教育成本。
⑦ 3D打印真的能打印血管,制造“活皮肤吗
在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多。3D打印假体、人工骨骼等,以及3D打印药丸,这些新产品的诞生为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3D打印皮肤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对于那些严重烧伤和烫伤的患者,使用这种技术进行皮肤移植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这些损伤通常会导致神经和血管末梢的丧失。将3D打印的皮肤转移到这些受损组织更为复杂,因此研究团队必须克服困难。
人体内包含的各种“管道”网络就像搬运工。它们给我们的器官带来各种营养,并从器官中清除废物。从3D打印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网络错综复杂,难以完美再现。然而,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望并想象这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未来能让更多的病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