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养殖场应采取什么样的卫生防疫措施
(1)场址的选择场址的选择与防疫有很大关系。我国不少养鸡场建在大城市附近,就近供应鲜蛋与活鸡,但城市与养鸡场互有干扰,城市里的废气、废水、废弃物等“三废”会对养鸡场造成危害,也会形成公害。养鸡场应设在城市的远郊区,距市区大于15千米的地区,与附近的居民点、村庄、铁路、公路干道、河道要有相应的距离,以防止环境污染、病原感染与噪音干扰等。从长远考虑,养鸡场应建在离城市较远、地价便宜、交通又便利的地方。
选择场址地势要高燥、背风向阳、排水方便。在平原地区应该选择地势高、土质良好、稍向东南倾斜的地方;山区丘陵地区应选择山坡的南面建场,这样有利于通风、光照和排水。
选择的场址必须有充足的优质水源,水质应符合家禽饮用水标准,取用方便。
电源应充足、稳定、可靠。电对养鸡场是不可缺少的。喂料、供水、供料、集蛋、孵化、照明、取暖、通风等都需要电,尤其是孵化,经常停电对其影响最大,必要时自备发电机。(2)选用科学的生产制度即“全进全出”制,指一个养鸡场或一个养鸡专业户只养一批同日龄的鸡,育成鸡饲养场、蛋鸡场、肉鸡场等,其场内的鸡同一日期进场,饲养期满后全群一起出场。采用“全进全出”制的优点:有利于最大限度消灭场内的各种病原体;能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循环感染;能使免疫接种的鸡群获得较为一致的免疫力;方便管理。(3)养鸡场内分区及各区在卫生防疫上的要求养鸡场可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和隔离区,各区既要相互联系,又要严格划分。生产区要建在上风头,生活区在最前面,与生产区应有300~500米的距离。
兽医诊断室、化验室、剖检室、尸体处理室等地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方向。
鸡粪场应设在离生活区和鸡舍较远的地方,最好能距离500米以上,应建在生活区和生产区下风方向。(4)切断外来传染来源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进入生产区时要在消毒室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靴,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种鸡场要求应更严格,进入生产区时,须淋浴,换上消毒后的生产区专用工作服方可进入。饲养人员不能随意到本职以外的鸡舍,并禁止串换、借用饲养用具。运料车不应进入生产区,生产区的料车、工具不能出生产区。水质要清洁,没有自来水源条件的鸡场,最好打井取水,井深应在40米以下,不能用场外的河水或井水。最好谢绝参观人员入内,或参观人员入内必须经严格消毒后并穿工作服方可进入。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生产区。养鸡场内严禁饲养其他家禽、鸟类。引种的鸡群要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定健康无病时方可合群。生产区内的饲养用具使用前必须经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并设专人执行和检查验收。(5)场内卫生管理措施保持鸡舍清洁卫生,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适当,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供料、供水设施及器具定期洗刷、消毒,经常带鸡饮水消毒和喷雾消毒。鸡群淘汰后,对鸡舍及用具要进行彻底清扫、洗刷、消毒,并适当空闲一段时间再进雏。
每月对鸡群进行检查,尤其要注意饮水量、采食量、粪便、羽毛的异常,呼吸及步态的异常,鸡只的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病死鸡,及早处置,能大大减少因疫病蔓延而造成的损失。死鸡要科学处理,如焚烧、深埋等,尤其要注意不让狗、猪等吃病死鸡。定期杀虫、灭鼠、控制飞鸟,消灭疫病的传播媒介。种鸡场要做好种蛋的管理和孵化的消毒工作,避免疫病经种蛋和孵化传播。制订适合本场切实可行的疫病防治程序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鸡的饲养记录,有助于饲养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成本核算,以及为分析和防治鸡病提供依据。(6)对养鸡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养鸡场每一个人对全场的安全生产都负有责任,每个人都应严格执行综合防疫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条:进场时必须消毒,更换消毒好的工作服、靴等;遵守生产区的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职工家属不得饲养家禽、鸟类;职工不得从场外购买活家禽、禽蛋等。(7)鸡场发生疫情时的扑灭措施发生严重疫病时(如禽流感),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并通知邻近鸡场,以便共同采取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及时扑灭,根据发生的疫情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妥善处理病死鸡和可疑鸡群,鸡场内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
‘贰’ 预防家禽传染病应采取哪些措施
在养禽生产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某些烈性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家禽的健康,因此,在发展养禽生产的同时。
养商场首先要做好家禽疾病的预防工作。
(1)养禽场选址要符合防疫要求①养食场的场址应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排水方便。2养禽场的位置要远离村镇、机关,学校、工厂和居民区,与铁路、公路干线、运输河道也要有一定距离。
(2)对饲养人员和车辆要进行严格清毒,切断外来传染源
①养禽场出入口大门应设置消毒池。②禽舍出人口也应设置消毒设施,饲养人员出人禽舍要消毒。③外来人员定要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④禽舍一切用具不得混用,饲养人员不得随意到本职以外的禽舍。凡进人禽舍的人员定要更换工作服。⑤周转蛋箱一般要用2%火碱水浸泡消毒后,再用清水冲洗。装料袋最好本场专用,不能混用。以防带人病原。
(3)建立场内普医卫生制度 ①不得把后备禽或新购人的家禽与成年禽群混养,以防止疫病接力传染。②食槽、水槽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粪便要定期清除。③家禽转群前或禽舍进禽前要彻底对禽含和用具进行消毒。④定期对家禽进行计划免疫和药物防病。⑤养禽场要重视和做好除鼠、防蚊、灭蝇工作。
(4)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①供给全价饲粮。饲粮的营养水平不仅影响家禽的生产能力。而且缺乏某些成分会引发相应的缺乏症。所以要从正规的饲料厂购买饲料,注意贮存时间不要过长,井防止霉变和结块。在自配饲粮时,要注意原料的质量,避免饲粮配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②给子适宜的环境温度。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提高家禽的生产能力。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家禽的健康,冷热不定很容易导致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生。③维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禽舍内的粪便及残存的饲料受细菌的作用可产生大量的氨气,加上家禽呼吸排出的气体对家禽是很有害的。要减少禽含内的有害气体,一方面可在不突然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开窗或使用排风扇排气,另方面要保持地面干燥卫生,减少氨气的产生。④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密度过大会造成家禽拥挤和空气中有害气体增多,家商易患白闲病、球虫病、大肠杆菌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等。⑤尽量减少家禽的应激反应。过大的声音。转群,药物注射以及饲养人员的穿戴和举止异常对家禽都是一种应激,在应激时鸡群容易发生球虫病,法氏囊病等。
(5)建立鲁医疫情处理制度①普医防疫人员每天要深人禽舍观察,有疫情要立即诊断。②发现传染病时,将病禽隔离、死禽深埋或烧毁。对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鸡新城疫等),应及时报告上级善医机关,并封锁鸡场,进行紧急接种,直至最后只病鸡死亡后半个月内不再有病鸡出现,方可报告上级部门解除封锁。③对污染的禽舍和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家禽的粪便需要堆积发酵后方可运出场外。
‘叁’ 养殖场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禽流感
对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物品应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区。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肆’ 怎样健全养殖场兽医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就是防止疫病在地域之间和动物之间的传播所采取的措施。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是较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生物安全体系主要着眼于为畜禽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畜禽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尽可能地使畜禽远离病原体的攻击。对一个养猪场而言,生物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外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入,将场外的病原微生物进入场内的可能降至最低。其二是内部生物安全,防止病原菌水平传播,降低病原微生物在场内从患病动物向易感动物传播的可能
‘伍’ 如何构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
如何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立需要满足国家相关规则条例的要求,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
相关标准规范涉及如:
1.GB 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2.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酸碱及其它消毒的化学物质。整体布局时要注意,实验桌、安全柜以及各设备间的空间应便于打扫。
实验室应有管道排气系统,风向从“洁净区”到“污染区”。排出的空气不再循环至建筑物内的任何其他区域。
外部排气口要远离有人区、进风口,否则需经过HEPA过滤。实验人员必须证实进入实验室的风向是正确的。建议在实验室的入口处设置可视的监视装置,表明和证实进风的风向。要考虑安装HVAC控制系统,防止实验室持续正向增压。同时应安装声音报警装置,警告实验人员HVAC系统出了问题。并且至少每年要测试HEPA系统,确保工作正常。
‘陆’ 乡村兽医人员如何做好自身的生物安全防护
乡村兽医人员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要求,进出畜禽饲养场(户)要消毒,更衣、更帽、更鞋、每次使用过的工作服都要进行有效的消毒(如用有效的消毒水浸泡);对解剖、采样要严防病原体的扩散,要及时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针对某些特定的人兽共患病要接种疫苗。同时,乡村兽医人员要注意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
‘柒’ 养禽场的合理消毒措施是什么
(1)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
①流动媒介物和场区消毒病禽,被污染的垫草、地面,有病原体的尘埃,病禽接触过的饲料、饮水,以及人、鼠、昆虫、运输工具等都有可能将疫病传入养禽场。因此,养禽场的消毒要求非常严格而周密,否则容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人员及运载工具的消毒:由于人的活动,各种交通运载工具来往于不同养禽场之间,有可能带来有污染的灰尘而将病原体带入养禽场,是特别危险的因素。因此,养禽场应有很好的隔离条件,并有一个生物安全系统。养禽场建有围墙,并且只有一个用于车辆和人员进出的控制入口。主要通道必须设置消毒池,消毒池的长度为进出车辆车轮2个周长以上,消毒池上方最好建顶棚,防止日晒雨淋。消毒液可用消毒时间长的复合酚消毒剂或3%~5%氢氧化钠溶液,每周更换2~3次。每栋禽舍的门前要设置脚踏消毒池,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有条件的还要在生产区出入口处设置喷雾消毒装置,喷雾消毒液可采用1∶1000的氯制剂。原则上不接待任何来访者,场内人员不得随意进出场区。对许可出入场区的一切人员、运载工具必须进行消毒并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进入禽舍必须要淋浴,换上清洁消毒好的工作衣帽。工作服不准穿出生产区,饲养期间应定期更换清洗,清洗后的工作服要用太阳光照射消毒或熏蒸消毒。工作人员的手用肥皂洗净后,浸于洗必泰或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内3~5分钟,清水冲洗后抹干。然后,穿上生产区的水鞋或其他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进入生产区。蛋箱、料车等运载工具频繁出入禽舍,必须事先洗刷干燥后,再进行熏蒸消毒备用。舍内工具固定,不得互相串用。其他非生产性用品,一律不能带入生产区内。养禽场环境卫生消毒: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内外环境的清洁非常重要,清洁是发挥良好消毒作用的基础。养禽场区要求无杂草、垃圾。场区净、污道分开,运雏车和饲料车等走净道,病死禽及粪便等走污道,远离禽舍进行无害化处理。道路硬化,两旁有排水沟;沟底硬化,不积水,排水方向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平时应做好场区环境卫生工作,经常使用高压水清洗,每月对场区道路、水泥地面、排水沟等区域,用3%~5%氢氧化钠溶液、千毒除消毒液(1∶1000倍稀释)等进行4~5次的喷洒消毒,育雏期间最好每天消毒1次。清洁鸡舍后,向墙面和地面喷洒杀虫剂消灭昆虫。在老鼠洞和其出没的地方投放毒鼠药消灭老鼠。
②禽舍消毒养禽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栋禽舍全群移出后,在进新雏前,必须对禽舍及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严格消毒,确保新雏群的最佳生长条件。禽舍的全面消毒包括禽舍排空、清扫、洗净、消毒、干燥、再消毒、再干燥、进雏前几天最后消毒等。在家禽出栏后,要先用3%~5%氢氧化钠溶液或常规消毒液进行1次喷洒消毒,如果有寄生虫,必须加用杀虫剂,主要目的是防止粪便、飞羽和粉尘等污染舍区环境。移出育雏设备(饲料器、饮水器等),在一个专门的清洁区对它们进行清洗消毒。对排风扇、通风口、天花板、横梁、吊架、墙壁等部位的积垢进行清扫,然后清除所有垫料、粪肥,清除的污物集中处理。经过清扫后,用动力喷雾器或高压水枪由上到下、由内向外冲洗干净。对较脏的地方,可先进行人工刮除,要注意对角落、缝隙、设施背面的冲洗,做到不留死角,真正达到清洁。禽舍经彻底洗净干燥,再经过必要的检修维护后,即可进行消毒。首先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5%甲醛溶液喷洒消毒。24小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干燥后再用千毒除或菌毒敌喷雾消毒1次。为了提高消毒效果,一般要求使用2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消毒药进行至少3次的消毒(建议消毒顺序:甲醛—氯制剂—复合碘制剂—熏蒸)。喷雾消毒要使消毒对象表面至湿润挂水珠,最后一次最好把所有用具放入禽舍再进行密闭熏蒸消毒。熏蒸消毒一般每立方米的禽舍空间,使用福尔马林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水21毫升,先将水倒入耐腐蚀的容器内,加入高锰酸钾搅拌均匀,再加入福尔马林,人即离开。门窗密闭24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日以上,散尽余气后方可使用。饲料饮水器、供热及通风设施、笼养禽舍的一些特殊设备很难彻底清洗和消毒,必须完全剔除残料、粪便、皮屑和羽毛等有机物,再用压力泵冲洗消毒。更衣间设备也应彻底清洗消毒。在完成所有清洁和消毒步骤后,开始不少于2周的空舍时间。进雏前5~6日对禽舍的地面、墙壁用2%氢氧化钠溶液彻底喷洒。24小时后用清水冲刷干净再用常规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在进雏前2日,将舍温提到33℃以上,相对湿度65%~70%。进雏前1日禽舍温度升至38℃,保持14小时以上,并用3%~5%氢氧化钠溶液拖地,有利于杀灭马立克氏病病毒。
③带禽消毒A.带禽消毒的作用病原体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用具或人体等进人禽舍,带禽消毒就是对禽舍内的一切物品及禽体、空间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熏蒸消毒,以清除鸡舍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阻止其在舍内积累。并能有效降低禽舍空气中浮游的尘埃,避免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确保禽群健康。它是当代集约化养禽综合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禽舍内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坚持每日或隔日对禽群进行喷雾消毒可以大大减轻疫病的发生,在夏季并有降温的作用。B.消毒剂的选择与科学配制带禽消毒须慎重选药,要求对人和禽的吸入毒性、刺激性、皮肤吸收性小,不会侵入并残留在肉和蛋中,对金属、塑料制品的腐蚀性小或无腐蚀性。养禽场常选用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千毒除、菌毒敌、百毒杀等。消毒剂稀释后稳定性变差,不宜久存,应现用现配,一次用完。配制消毒药液应选择杂质较少的深井水或自来水,寒冷季节水温要高一些,以防水分蒸发引起家禽受凉而患病;炎热季节水温要低一些并选在气温最高时,以便消毒同时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喷雾用药物的浓度要均匀,必须由兽医人员按说明规定配制,对不易溶于水的药应充分搅拌使其溶解。有条件的养禽场可进行消毒效果检测,以确定合理的浓度。C.带禽消毒的方法带禽消毒的着眼点不应限于家禽的体表,而应包括整个家禽所在的空间和环境,否则就不能对部分疫病取得较好的控制。先对带禽舍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以提高消毒效果和节约药物的用量。消毒器械一般选用高压动力喷雾器或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将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以画圆圈方式先内后外逐步喷洒,使药液如雾一样缓慢下落。要喷到墙壁、屋顶、地面,以均匀湿润和禽体表稍湿为宜,不得直喷禽体。喷出的雾粒直径应控制在80~120微米,不要小于50微米。雾粒过大易造成喷雾不均匀和禽舍太潮湿,且在空中下降速度太快,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尘埃接触不充分,起不到消毒空气的作用;雾粒太小则易被家禽吸入肺泡,引起肺水肿,甚至诱发呼吸道病。同时,必须与通风换气措施配合起来。带禽消毒在无疫情时可每周进行2~3次,夏季热应激或疫病多发时,可每天1次,雏禽太小不宜带禽喷雾消毒,1周龄后方可进行带禽消毒。喷雾量应根据畜禽舍的构造、地面状况、气象条件适当增减,一般按50~80毫升/米3计算。对于雏禽来说,还应从2周龄起至育雏结束,每周用30%过氧乙酸熏蒸消毒1~2次,每次20~30分钟。
④饮水消毒家禽饮水应清洁无毒、无病原菌,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生产中要使用干净的自来水或深井水。但进入禽舍后,由于暴露在空气中,舍内空气、粉尘、饲料中的细菌可对饮用水造成污染。病禽可通过饮水系统将病原体传给健康者,从而引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可见饮水是禽群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物则可以杀死水中带有的病原体,这就是饮水消毒。临床上常见的饮水消毒剂多为氯制剂、碘制剂和复合季铵盐类等。消毒药可以直接加入蓄水池或水箱中,用药量应以最远端饮水器或水槽中的有效浓度达到该类消毒药的最适饮水浓度为宜。家禽喝的是经过消毒的水,而不是喝的消毒药水,任意加大水中消毒药物的浓度或长期饮用,除可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可杀死或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对家禽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影响疫苗的防疫效果。饮水消毒应该是预防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因而消毒剂饮水要谨慎行事。
(2)消毒注意事项
①熏蒸消毒禽舍时,舍内温度保持在18~28℃,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才能很好地起到消毒作用。盛装药品的容器应耐热、耐腐蚀,容积应不小于福尔马林和水总容积的3倍,以免福尔马林沸腾时溢出灼伤人。
②根据不同消毒药物的消毒作用、特性、成分、原理、使用方法,及消毒对象、目的、疫病种类,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剂按一定的时间交替使用,使各种消毒剂的作用优势互补,确保消毒效果。
③在活疫苗免疫接种前后3日内,或饮水中加入其他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时,应暂停带禽消毒,以防影响免疫或治疗效果。带禽消毒时间最好固定,且应在暗光下进行,以防应激。
④消毒操作人员要佩戴防护用品,以免消毒药物刺激眼、手、皮肤及黏膜等。同时,也应注意避免消毒药物伤害禽群及物品,严禁把氢氧化钠溶液作带禽喷雾消毒使用。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捌’ 鹅场如何采取生物安全措施防治鹅病
生物安全是现代养殖业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疾病传播的方法,包括:①隔离。指将鹅饲养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内,与其他家禽及动物没有接触。隔离也指鹅群按年龄分开饲养。在大型养殖场,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可以阻断鹅群间疾病的传染途径。②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控制。包括进入鹅场及场内车辆、人员往来的控制。③卫生消毒。强调进入鹅场的物品、人员及设备的卫生消毒及场内人员的个人卫生。同时,要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必须建立和健全鹅场兽医防疫体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科学用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消毒
‘玖’ 如何构建集约化养禽业的生物安全体系
全进全出制 2:合理的防疫制度 3:全面的消毒措施
‘拾’ 如何建立养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规模化养猪最大的特点是数量多,密度大,有限的空间和较高的饲养密度加剧了猪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降低和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的下降。健康是养猪的基础,也是保证猪群生产力和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为了维持猪群的健康和正常生产,猪场一般采用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注射、用药等措施控制疫病的发生,但由于这种被动的防御方法出现失控现象在猪场经常发生,尤其是仔猪生产,每次遇到新的疾病侵袭,都损失惨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规模化猪场构建一个生物安全体系,防范有害病原的侵入传播,减少药物和疫苗的使用,为猪提供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善猪的亚健康状况,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是养猪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就是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是一个猪群疾病控制整体管理策略,通过它来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是一种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树立“生物安全”观念,从根本上减少和依赖用药物来防治动物疫病的思想。
从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猪场的选址必须符合猪的生长发育和疫病的防治。猪场内应合理设置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加工区、污水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区,且各功能区应相隔一定的距离,并各自建围墙与四周隔开。
(2)猪舍的设施因猪群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必须满足各类猪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
(3)规模猪场的消毒设施从外到内,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消毒规程,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4)建立和完善免疫制度,规模场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本地区、本场的发病及流行情况灵活确定。
(5)严格控制猪场药品使用,对兽药的使用要做到严格使用种类、用量,以减少药物残留。
(6)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全面有效消毒、切实安全免疫、严格控制猪场药品的使用范围是目前规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生物安全的全过程都是围绕预防传染源进入猪场和控制疫病在猪场内的传播展开的,关键是对猪和环境的控制。随着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将会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以使猪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