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长江白鲟已经灭绝,除白鲟外,长江水域还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濒临的动物有:白鳍豚、中国大鲵、扬子鳄、长江江豚长江刀鱼等,濒临的植物是疏花水柏枝。首先我们说一下这种植物,它长在长江江边,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林业专家却说它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疏花水柏枝对于生长的环境要求极高,所以想要人工去培植可能很小。而且它一般在生长在像三峡那种地方,能够出现在长江,实在难得,所以当地林业专家都在尽量保护它,同时也在想办法进行人工培育。
然后就是“微笑天使”江豚,它的小名就是江猪,它生长的地方要广泛一些,不仅海洋有,长江的下游也有,不过它的数量却不多,甚至出现了极速减少的趋势。尤其是长江中的江豚,更是难以生存,它们要比海洋里的江豚面临的危险更多,因为它们面对的人类比较多,当然伤害也就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江豚开始消失,现在它也成为了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❷ 我想知道长江的生物有多少
整个长江水系,包括各附属湖泊,共分布有鱼类350种,其中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纯淡水鱼有324种之多,大大超过我国其他江河的淡水鱼种类数(珠江有淡水鱼239种,黄河仅有150种)。长江的鱼类中,有10种是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如降河洄游的鳗鲡、松江鲈,溯河洄游的中华鲟、鲥鱼等;另外还有16种是主要在河口区咸淡水生活的种类,但在下游的淡水中经常可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如鲻、suo、花鲈等。至于偶尔在河口见到的海产鱼类,就不能算作长江的鱼类了。
在长江的鱼类中,鲤形目鱼类占绝大多数,计有248种,占整个长江鱼类种数的70.8%。其次是鲇形目鱼类,有37种,占10.7%。长江的鲤形目鱼类分属于4个科,亚口鱼科仅有胭脂鱼一个种,鳅科有50种,鲤科181种,平鳍鳅科16种。鲤科不但是长江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科,占了总数的51.7%,而且长江的主要经济鱼类,如鲤、鲫、青鱼、草鱼、鲢、鳙、鲂、 鳊、鲴、铜鱼等,都属于这个类群。同时,鲤科中所有的11个亚科,在长江内都有分布。特别是适应于高原环境的裂腹鱼亚科鱼类,在长江水系多达24种,而其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通常仅分布这一亚科鱼类的少数几种。�
国家重点保护的鱼类处境堪忧�
十年前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保护对象的鱼类共15种,除2种海产鱼类外,在13种淡水或过河口洄游性鱼类中,长江水系分布有9种。并且,在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4种鱼中,长江便有3种,即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在长江水系的6种二级保护鱼类是:川陕哲罗鲑、泰岭细鳞鲑、胭脂鱼、金钱(鱼巴)、花鳗鲡和松江鲈鱼。十年来,这些鱼类的情况如何,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重达550公斤,平时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着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米�3/秒减少到11090米�3/秒,减少了41%,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今后应加强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应严格限制,切实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永远生存下去。
达氏鲟和白鲟都是纯淡水鱼类,前者主要栖息于上游江段,而后者在全江的干流和主要支流的下游都有分布。目前这两种鱼的数量已非常稀少,特别是白鲟,每年只见数尾。迄今只在金沙江的下段发现这两种鱼的产卵场。在长江水电开发规划中将要兴建的金沙江向家坝水利枢纽,将使这两种鱼的大部分产卵场被淹没在水库内,如何切实保护他们,应及早认真考虑。�
川陕哲罗鲑是长江特有的一种淡水鲑类,目前仅分布于岷江支流大渡河、青衣江和汉江支流襄河等山川溪河,喜栖息在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水域中。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破坏了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加上未加限制的随意捕捉,这种鱼的分布区显着缩小,数量减少。现每年仅能见到少数几尾,而最早发现这种鱼的岷江上游,已见不到它的踪迹了。建议将川陕哲罗鲑由二级调整为一级保护动物。�
滇池金线(鱼巴)(《名录》上称“金线(鱼巴)”),分布于云南的滇池。滇池在七十、八十年代引入长江的“四大家鱼”时,带进了(鱼旁)(鱼皮)、虾虎鱼、黄(鱼幼)’等鱼类,又引入了太湖短吻银鱼。这些小型鱼类在滇池中迅速繁殖,喧宾夺主,大量吞食滇池金线(鱼巴)等当地土着鱼类的鱼卵和鱼苗,加上滇池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滇池金线(鱼巴)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大量的特有种亟待加强保护�
这里所说的特有种,亦称土着种,是一些仅在长江或长江的某一江段、支流、湖泊内生存,而在其他江河未曾发现的种类。长江鱼类中,有142个特有种,占鱼类总数的40.6%。这些特有物种,由于所适应的生境不同,或由于生态的隔离,它们在长江水系内的分布也呈现出区域性。长江上游的特有种数量最多,计有112种,长江中、下游有21种,同时出现于上游和中、下游的有9种。在各主要支流或湖泊,都有其独自拥有的特有种,如上游的支流岷江有长须裂腹鱼、四川(鱼兆),沱江有成都lie、彭县似(鱼骨),嘉陵江有嘉陵裸裂尻鱼,乌江有乌江副鳅;上游的湖泊程海有长鳔云南鳅、程海(鱼白),滇池有滇池球鳔鳅、多鳞白鱼、滇池金线(鱼巴),泸沽湖有厚唇裂腹鱼、小口裂腹鱼等等。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的湘华鲮、湖南吻(鱼巴),汉江的大鳞黑线can、短吻鳅(鱼它),鄱阳湖水系的江西鳅(鱼它),以及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的团头鲂、似刺鳊(鱼句)等,都是各自的特有种。长江不但有大量的特有种,而且还有一些鱼类特有的属,如鳅科的球鳔鳅属、山鳅属,鲤科的(鱼句)鲫属、近红(鱼白)属,平鳍鳅科的似原吸鳅属、后平鳅属等。
这些特有的属和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有一些种类还是产地的主要经济鱼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圆口铜鱼在上游干流的产量占很大比重,一般占总渔获量的20%,在个别江段可高达50%。长鳍吻(鱼句)、厚颌鲂、岩原鲤等在上游干支流也有一定产量。中游的梁子湖等湖泊中出产的团头鲂,以其肉味腴美而古今驰名,自六十年代以来,已将这种鱼驯化为人工养殖对象,现市场上出售的“武昌鱼”,便是团头鲂。在科学研究上,特有鱼类的学术价值是无法取代的。川陕哲罗鲑是一种冷水性的鲑科鱼类,其近缘种哲罗鲑现分布在高纬度的黑龙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从这一特殊的分布现象,反映了川陕哲罗鲑是在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冷时从北方扩散来的,冰期结束后停留在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生存下来,并分化为现在的物种。这是从鱼类的分布反映历史上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稀有(鱼句)鲫是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属新种,是一种低等的鲤科鱼类,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正在将它培育成一种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鱼类实验动物。这种小型鱼类,具有特殊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和能够耐受低溶氧、高二氧化碳的生理机能。在实验室内,水温14℃以上时,这种鱼每隔四、五天产一批卵,全年都可繁殖,可随时为研究工作提供鱼卵和仔鱼,并且生长4个月便达到性成熟进行繁殖,因而一年可传三代,是进行遗传学、发生生物学、鱼病学、环境科学研究工作较理想的实验材料。
大量的特有种,是长江鱼类资源的特色,也是大自然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物种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当特别重视保护这些特有物种。他们的分布区狭小,对栖息生境要求严格,人类的生产活动,如修建水利工程、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引种等等,容易对他们造成伤害。事实上,目前有一部分特有种已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种群数量稀少,处境岌岌可危。�
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特有鱼类进行保护
❸ 长江的动物有名的有哪些
扬子鳄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各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 中华鲟称为王鲔鱼。它的吻尖突,口小无牙,身体呈椭圆筒形。口前有四条触须,用来搜寻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食物。 中华鲟鱼是大型洄游性鱼类。它们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 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 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 口、海洋游去 。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 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 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 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因为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所以也使这种 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白鳍豚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它的大脑同猩猩一样发达,极富灵性。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白鳍豚、扬子鳄、中华鲟、白鲟、等动物,银杏、水杉、银杉、香果树、树蕨等植物,都是仅存于中国的孑遗生物。但2007年8月8日:长江白鳍豚正式宣告绝种(但非灭绝)。 江豚 江豚俗称江猪,隶属于鲸目,鼠海豚科,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小型豚类,长江、珠江、鸭绿江及沿海均有有分布,下游为其主要聚居地。1984~1991年调查,种群数量约2700头。江豚是一种近岸活动的豚类,常出没于支流、湖泊与长江交汇处,或洲滩下首及河弯的缓流区。江豚被列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 白鲟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被列为珍贵保护动物。为现存于世界的仅两种本科鱼类之一,另一种为匙吻鲟,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学术价值。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俗称鲔。 达氏鲟 达氏鲟是一种较大型淡水经济鱼类,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偶而见于中游,是一种定居淡水的鲟。最大体重30余kg。目前其种群数量显着减少,可以作为长江三峡水库及其他大型水体的增养殖对象。重庆市水产研究所对达氏鲟人工繁殖研究已获成果。达氏鲟被列为国家1级保护鱼类。 胭脂鱼 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属于鲤形目吸口鲤科(或称亚口鱼科),生长于长江水系。1。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❹ 长江的鱼类有哪些
长江鱼的种类有很多,像: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鳜鱼、鲇鱼、𫚔鱼、黄颡鱼等鱼类。
我们都知道作为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库,长江拥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占淡水鱼总数的48%,大大超过其他江河的淡水鱼种类数。下面为介绍长江四大家鱼,以及8大主要鱼种。
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生长快,肉味美,鱼胆有毒。栖息水的中下层,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以水草为食,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鲢鱼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各鳍色灰白,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鲢鱼味甘,性平,无毒,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叫雄鱼。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眼位比较低。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鳜鱼又名鳜花鱼、桂花鱼、桂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母猪壳等。体高侧扁,背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两颌,犁骨均具绒毛状齿,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成犬齿状;体色棕黄,腹灰白,圆鳞甚细小;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斑点。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其它鱼类为食,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
鲇鱼即鲶鱼,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生仔鱼。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上背较黑,腹面白色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小鱼、贝类、蛙等。
𫚔鱼又名长吻鮠,贵州则唤之为“习鱼”。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❺ 长江中有哪些濒危动植物
【白暨豚】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科,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水生哺乳动物,仅产于长江中下游,1987~1990年调查,种群数量约200头,属国家1级保护动物,列为世界濒危动物.白暨豚声纳系统发达,对仿生学、动物声学和军事科学等应用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87年国家在湖北石首长江天鹅洲故道建立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江豚】俗称江猪,隶属于鲸目,鼠海豚科,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小型豚类,长江、珠江、鸭绿江及沿海均有有分布,下游为其主要聚居地.1984~1991年调查,种群数量约2700头.江豚是一种近岸活动的豚类,常出没于支流、湖泊与长江交汇处,或洲滩下首及河弯的缓流区.江豚被列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自鲟】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淡水珍稀鱼类.世界上匙吻鲟科鱼类仅2属2种:一种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产的匙吻鲟;另一种是主要分布在长江的白鲟.白鲟身长可达7m,长度为淡水鱼类之冠.在研究鱼类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亦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已列为国家1级保护鱼类.【中华鲟】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长江的大型经济鱼类.本属鱼类在我国有6种,长江上有2种,即中华鳄和达氏鲟.中华鳄是湖河洄游性鱼,在海洋里生长,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都可见到,成熟后到江河内繁殖.其体型硕大,最大体重达680kg.中华鲟是鲟属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的一个种,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1980年10月兴建葛洲坝工程,长江截流后,中华鲟已不能上溯到四川境内繁殖.长江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育苗研究,进行增殖放流,葛洲坝下游形成了新的中华鲟产卵场,每年都有亲鲟进行自然繁殖.中华鲟已列为国家1级保护鱼类.【达氏鲟】又名长江鲟,是一种较大型淡水经济鱼类,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偶而见于中游,是一种定居淡水的鲟.最大体重30余kg.目前其种群数量显着减少,可以作为长江三峡水库及其他大型水体的增养殖对象.重庆市水产研究所对达氏鲟人工繁殖研究已获成果.达氏鲟被列为国家1级保护鱼类.【胭脂鱼】隶属于鲤形目,亚日鱼科,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我国的亚口鱼科仅1属回种,即胭脂鱼.胭脂鱼每年3~4月上溯到金沙江、纸江和嘉陵江等急流石滩产卵繁殖,一部分幼鱼顺流而下,在长江中.下游于流中生活,偶有进入湖泊.曾捕到的胭脂鱼,最大体重约30kg.胭脂鱼被列为国家Z级保护鱼类.【川陕哲罗鲑】冷水性鱼类.我国的蛙科鱼类有8属17种和亚种,主要分布在北方,长江上游仅1属1种,即川陕哲罗鲑,是哲罗鱼属中分市纬度最低的一种.在研究动物地理学、鱼类系统发育与气候变化等方面,川陕哲罗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世纪60年代前在四川西部及陕西太白山南麓的西太白河上游(汉江支流)分布较广泛,由于人为肆意捕杀,目前四川的汉川、茂县、峨边、大川河及天全河等已不见这种鱼的踪迹,现分布区仅剩大渡河河源江段(四川阿坝地区、青海班玛、陕西西太白河上游).川陕哲罗鲑已列为国家2级保护鱼类.【扬子鳄】古称"鼍",属爬行纲,鳄科,鼍亚科、鼍属.本属动物世界上仅有2种:一种是长江的扬子鳄;另一种是仅见于美国东南部的密河鳄.扬子鳄分布在长江下游安徽南陵、郎溪、广德、任县、宣州等市县和浙江的长兴、安吉,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及经济价值,为国家1级保护动物,列为世界濒危、禁运种类.国家已在安徽宣州建立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浙江民兴、安吉也建有自然保护区,采用自然受精人工孵化技术.目前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及人工繁殖的扬子鳄已有约2000条.【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约30种有尾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重约70kg,是世界珍稀的两栖动物.栖息于海拔160~800m的山涧峡谷河道中,适应水温10~28℃,在生物进化研究及营养、药用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加上人类大量捕捉,巳危及物种的生存,被列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此外,在长江流域两栖动物中,还有一些物种,数量已极少,并且分布区极为狭窄,被列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的有:细痣疣螺、贵州疣螈、大凉疣螈和虎纹蛙.
❻ 长江中有什么大型的生物或是动物吗
有的。比如 江豚 ,是一种小型淡水鲸类。 扬子鳄 ,一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鲨爬行动物。都是个头比较大的。原来还有 白鳍豚 ,也是一种小型淡水鲸类,现在虽然还没有宣布灭绝,但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发现了。
❼ 急急急!长江中生活着什么动物
鲶鱼 草鱼 鲤鱼 河蚌 虾子 螃蟹 娃娃鱼 水蜗牛 清道夫
❽ 长江里有什么危险生物
长江里有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白鳍豚、扬子鳄、江豚、胭脂鱼、淞江鲈等危险生物,但是由于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很多生物已经濒危。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
长江流域,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流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流域,长3464千米。
❾ 长江原来有哪些生物
白鳍豚原是长江的龙头老大,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漫长的水域里所向披靡一往无敌,但是它们最终灭绝了,这可怕的灾难只有可能来自——可怕的人类。上帝派了个天才来向人类透露它的绝密消息,那个叫做霍金的天才歪歪斜斜地坐在轮椅上,口齿不清地说:最后的日子,就在下个世纪.白鳍豚
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